「校正回歸」? 防疫科學與雙語國策
這不是在考讀者英文,而是為了把問題講清楚。請您用以下字串輸入Google 查詢:backlog public health crisis,彈出來的頁面包括 WHO(世界衛生組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HBS(哈佛商學院)、Mckinsey(麥肯錫顧問公司),以及無數的全球衛生醫療機構。
「backlog」這個字,乃全球公衛界的通用術語,指的是在疫情中,一個地區的採檢、確診速度趕不上病株的傳染力及變異速度,而產生的回報數字出現時差的現象。但只要症狀首見日、採檢日、確診日等等數據都在,就可科學回溯,以判斷疫情的真相。
好,現在再把「backlog」這個英文字上網查翻譯,出現的是:「積壓」、「補缺待辦」、「積壓訂單」、「待完成量」、「記帳倒沖法」。。。等等;各行各業都用得上這個字,且多有嚴格的流程定義。但是,就是查不到在公衛領域,「backlog」的標準漢譯是什麼。
好,現在再上網查「校正回歸」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因為以前沒有出現過,維基百科說:《校正回歸是由中華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2021年5月22日時首先提出的名詞》。史上第一次的新創漢字名詞!
為什麼要新創一個名詞?因為醫界之間本來就習慣用英文或拉丁文術語溝通,術語的漢字翻譯難以周全,恰巧「backlog」就落在其中。不知是哪個層級將「backlog」翻譯成「校正回歸」的?是文青小編,還是資深助理,還是陳時中本人,或更高層級?
坦白說,把「backlog」翻譯為「校正回歸」,並沒有離開公衛領域的原意太遠。但嚴格說,在社會疫情恐慌之際,出現「校正」這兩個字,難免令人浮想聯翩,而同時加上「回歸」這個正經八百的統計學概念,更加令人生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聯想。
在英文報導上,則完全沒有這個困擾。中央社的英文網站5月22日的標題是「Taiwan reports 723 new COVID-19 cases, including backlog」,清楚明白,毫無語意遐思的空間。
其實,台灣不正在宣導雙語國策嗎?衛福部為什麼不乾脆就講「backlog」,然後用大白話將其公衛意義說飽說滿?要知道,在一個還未完全現代化的社會中,翻譯是可以誤國的。這就是為何清末民初的翻譯家嚴復,堅持把「Democracy」翻譯成「德謨克拉西」,因為翻譯成「民主」,究竟意思是「為人民做主」還是「人民當家作主」呢?這個翻譯,一直到今天都還在危害漢字使用圈。「Coffee」翻譯成「咖啡」是正確的,想想若被翻譯成「提神粉」會有什麼下場?
當然,「校正回歸」這四字新詞,引起如許社會攻訐,絕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該問的是:backlog 發生的原因?防疫策略疏漏之處在哪?太輕忽篩檢?母親節長假、媽祖遶境太輕率?採檢分流技巧太差?入境把關螺絲鬆了?篩劑、設備不足?通報流程關卡太多?若細細檢討,恐怕幾張A4紙都列不完。
個人感覺,最關鍵的還是大家的心態。超前部署的意識,途中休息了,病毒的變異有如急水,逆水中行舟,不進則退。前18個月的防疫佳績、台積電的「護國神山」效應,讓大家疏忽了當貨機由世界各國雲集桃園機場搶載半導體的同時,世界各國的變異病毒也會隨著機組人員來到桃園機場這事實。
再來,此次破口的諾富特機場飯店的防疫負責單位,究竟是華航?機場公司?民航局?桃園市?三個和尚沒水吃?此次疫情爆雷,連帶凸顯了台灣的政府/國營企業之間的權責矛盾,中央/地方的「左右來回推、上下交相賊」的萬年問題。至於已經幾十年的執政黨防禦過度、在野黨見縫插針的惡狀,疫情威脅之下都顯得次要了。等疫情得到解方後,我們再來「校正回歸」本質問題吧。
(本文刊於 聯合報專欄 2021-06-01)
(更多分析,請造訪 「前哨預策網」InsightFan.com )
hbs意思 在 Sabina姐分享MBA大小事,登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一樣的MBA有不同的文化,而說到Duke Fuqua就一定會提到"Team Fuqua"精神,不過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來看看HBS校友、2017年加入Fuqua的副院長Shari怎麼說!
#校友來分享 #DukeFuqua #TeamFuqua
hbs意思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哈佛 還是有其魅力!
六月十日下午,我們(張國際長、華玲、和我)終於來到耳聞已久的 Harvard Innovation Lab。 建築物就坐落在哈佛商學院( HBS,Harvard Business School)旁,大大的”Hi”方塊字高掛牆上,代表單位名稱,似也意涵歡迎之意!果然,一進門迎面而來是寬廣的平面大廳,無過度裝潢的天花板,撒下一葉葉繽紛色彩圖騰,馬上讓人活躍起來,著名的 “InnoBreak Coffee”,就在眼前,一旁雪白動感的舒適談話桌椅,攜帶著各面牆上豐富的影音簡介,敞開著雙手迎賓。年輕朋友進進出出的玻璃門上,循序印出 Mission, Investors, Founders, Sponsors,似乎預告著這是個應許之地,走進去,神奇魔術般的事情即可發生!
兩點正,Manager Deborah Tall 準時現身大廳,她很快簡述 i-lab 的歷史沿革。原來此建築物本是WGBH-TV 電視台,後由哈佛買下。 Deborah 熱心帶領我們進入哈佛創新創業的魔法世界,一進入 Co-working space,我們就被寬敞、明亮、靈活性極高的平面規劃給吸引住,正中心擺著儲滿零食、咖啡、水果、各類飲料的廚房,看來也是所有人的生活重心,所有吃的,當然都是免費。三、四百坪的空間,規劃出一片片聚落式的全開放討論場域,大小不一的會議室位於整層樓中間,四位職員們只在會議室旁的開放空間有個小方格。另隔一間大教室,作為教學用,今天正好有一場創意思考(Design Thinking)的課程。有牆面的地方,全部是白板式設計,提供學生充分的思考塗鴉園地。對場地的規劃和使用,我是喜歡的不得了,真希望將全景搬回台大。台大現在已在規劃約六百坪創新設計園地,未來一定要比這裡更好才行。現在雖是暑假,但照片中可看到整個空間幾乎是滿滿的,顯然這裡營造的氛圍,很合新創學生的胃口!
i-lab 除了允許一般學生隨意使用外,春、夏、秋各徵選一次 VIP 團隊,所謂 VIP 團隊就是可有較固定位置、有一個大的儲物箱。成立至今已有450 隊在此催生。入門口高掛畢業成立公司的團隊簽名。共有將近五萬學生參與或使用i-lab。
i-lab 成立於 2011年十一月,在全球推動創新的腳步中,算是比較晚的。因此她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塑造哈佛特色,如何真正能對創新創業有貢獻。他們體會創新主要來自跨領域之互動交流,因此設計之初,就邀請所有院長為推動委員,包括: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arvard College, 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Harvard Kennedy School, Harvard Law Schoo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arvard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 Harvard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and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正好與台大相同有十一個學院。原本各學院做法、文化都完全不同,校長 Prof. Drew Gilpin Faust 於2007年上任之後,鼓吹”One Harvard”,希望各學院共同推動創新,i-lab 稱得上是具體而微的指標。而他們設計來吸引學生的作法有二: Design Challenge 及 Hackathon (黑客松) 。
Design challenge 分為 Dean’s Challenge and President's Challenge. 分別給獎金 五萬和十萬美金。利用此激勵各院學生參與,回去後,也許想想台大是否也來一招。黑客松台大已在進行,希望能產生效果。
基本上,我覺得哈佛在面對新一波創新的思潮,表現是一流大學該有的應對和格局,整體經營有不少可取之處,值得台大參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