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類似經驗,因為某個藝展衝擊激盪之深,始終徘徊心裡,至今漣漪漫漫未曾平息?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2018年度大展「天賜美體:時尚與天主教意象」(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就讓我有如此感受,更是服裝學院史上參觀人次最多的特展。
因為沈浸於豐富中世紀文物與壯闊動人旋律中,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館見識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會曾經創造的繁華盛景,而在修道院分館領略了修道院著重沉思冥想的清簡肅穆,這是一場神聖、莊嚴卻又充滿驚喜的時尚藝術盛宴。
等到有機會再訪紐約,修道院博物館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去處。就從這裡開始,走入深邃靜美中世紀~🕍🌸🥰
========================
關於曼哈頓島上的隱世秘境-修道院博物館,戲劇化的背景故事與精彩館藏,以及中世紀的藝術瑰寶,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36集。
首播 02/03(三)20:00-21:00
重播 02/07(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is.gd/xQSeIg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244370273951627
「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的推薦目錄:
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在 Cardin卡登媽咪&千川二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都會博物館每年的服裝展覽都讓人超期待,將時尚的藝術性呈現的淋漓盡致,看展時總是超欽佩策展人的思路,運用博物館豐沛的館藏建構出讓人目不轉睛的畫面與故事。
/
去年錯過了博物館史上最受歡迎的時尚特展《 Heavenly Bodies –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 ,今年總算讓我趕上《Camp: Notes on Fashion》 ,從歷史和小說故事中去探索「敢曝風」,但最有趣的還是看著一套套風格誇張或是細節繁複的服裝,體會在時尚中什麼都不違和的新奇感。
.
.
#themet #campnotesonfashion #metcostumeinstitute #travelwithcardin #ellestar #cardin #museum #new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曼哈頓島上的世外桃源 -- 修道院博物館 The Met Cloister】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享譽國際,名列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其實除了第五大道本館,大都會博物館另有兩間分館。
其中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位於曼哈頓島北端崔恩堡公園(Fort Tryon Park)內,周圍林木蓊鬱綠草芳菲,整體面積大約27公頃,一旁就是奔向下紐約灣而去的哈德遜河(Hudson River),因為地勢較高,還享有遼闊的視野。無視曼哈頓鬧區的繁忙嘈雜,幽靜閒適、綠影婆娑的修道院博物館恍若世外桃源,教人幾乎忘了自己就身在紐約城,也成為紐約客最鍾情的一處隱世秘境。
此處藏品以歐洲中世紀文物為主,內容涵括木雕、織錦畫(tapestries)、祭壇畫(panel paintings)、泥金裝飾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等眾多珍品。除此之外,更多人是為了博物館建築本身而來。
矗立於高處的博物館主體是4座年代約莫於12~15世紀,原址在南法的修道院,在當地逐一拆解之後,細細分類、標記,運送至美國進行重組、修復,再依據個別年代與特色,如羅馬式(Romanesque)、哥德式(Gothics)等,由專家設計添補上原來毀損、遺失的部分結合而成。裡頭還包含原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禮拜堂及三座仿中世紀修道院園藝設計與植栽的庭園。
不誇張,庭院中超過250種的花花草草都是根據中世紀詩集或文獻記載的品種,透過現代科技再度復育栽種,還特地聘請專精於13-14世紀園藝技術的專家們照料;春夏時分來此,最能看到它們花繁葉茂的熱鬧模樣。
修道院博物館成立於1938年,算來已有80個年頭。博物館的起源涉及兩位關鍵人物,一是美國雕刻家巴納德(George Gray Barnard,1863-1938),二是金融家兼慈善家小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1874-1960)。
巴納德素以創作大型雕刻聞名,作品也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曾在法國習藝。這段期間,就著地利之便,加上原來對中世紀藝術與建築的興趣,以及身為雕刻家對於建物雕刻裝飾的精準直覺和眼光,巴納德勤跑鄉間,瘋狂收集法國鄉村的中世紀建築文物,尤其是修道院、教堂等。這些古老建築經歷過無情歲月及戰亂,例如法國大革命的動盪不安,其實多半都已毀損傾圮,其中的屋瓦石柱,甚至被鄰近居民〝物盡其用〞,拿去蓋馬廄或豬圈等。
這時候約莫是1905-1913年之間,一次世界大戰尚未引爆,歐洲還沒淪為煉獄戰場之前。巴納德的出現,及時搶救了這幾座已經歷過不少摧殘的修道院,避免被更猛烈的炮火攻擊,也從此在美國獲得新生,延續生命與氣韻。
雖然已經成名,但是大量蒐集中世紀文物、買下數間修道院運回紐約,獨資打造一座中世紀博物館卻是個非常昂貴的嗜好,導致巴納德本人常常瀕臨破產邊緣。就在一次財務危機中,他遇見了小洛克斐勒。
小洛克斐勒在1925年以70萬美金代價收購巴納德所有收藏,也順便買下崔恩堡公園土地,甚至為了保留博物館遼闊的河岸視野,並購置哈德遜河對岸數百英畝林地,再捐贈給紐澤西州政府。接下來出資興建博物館,聘請專家為博物館做更完整的規劃、統整,於1931年將整個博物館,包含崔恩堡公園通通再捐贈給紐約市政府,成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分館,並於1938年落成開放。
信步於博物館內樸拙典雅古意悠悠的走廊之間,常常有置身遙遠靜謐中世紀的錯覺。
去年夏天再度前往,剛好遇到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學院2018年度大展『天賜美體:時尚與天主教意象』(Heavenly Bodies :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這些具有天主教符徵的時尚設計在如此氛圍展出,讓布展效果激盪精彩,切合主題也創造整體氛圍,許多空間都讓人徘徊許久。
這一處曼哈頓島上的世外桃源,源自於藝術家的傻氣執著和富豪的大器善舉,留給後世絕美文化瑰寶。從中城區只要花個半小時車程,便可到此遠離都會塵囂,沉澱心靈,這般跨文化與時空的欣然悠適,或許就是旅行讓人最享受的部分了。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本文原載於九昱建設希爾登ONE HOUSE名人旅想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