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精英主義假設整個運動有一套預先設定、統一、所有人認同的倫理準則,但雨傘運動由開始已經脫離了靜坐待捕的和平佔中模式,充滿了無人能預視的發展、抗爭模式,充滿了暴力經驗與空間的差異,充滿了具不同心理狀態及歸屬感的社群。核心精英有否真正進入邊陲的社群,聆聽他們的經驗與對運動的敘述,透過累積共同抗爭的經驗去理解他們在地的倫理共識?有抗爭者即使習慣匿名或蒙面地行動,不作公開演說,亦能建立互信、互助、作出犧牲,這就不算是具倫理共識的社群?為何hit and run作為策略共識就是不負責任?為何掉磚必定是一種去政治化、純粹發洩的野蠻,而不是有政權壓迫為脈絡的政治反抗?宣稱無底線抗爭、不向政權揭開底牌不就符合博奕論上的理性?
誠然,有部分(甚至大部分)參與者被捕後會感後悔,但我們是否就能完全否定他們行動時的決心?(928當晚不就有很人表示願意誓死抗爭嗎,誰能有權說要事後驗證他們的真誠?有意義嗎?)當他們事後感到後悔,我們就是否能扮演保護主義式的家長,判斷他們道德掙扎是反映其信任不真誠、太幼稚、不懂思考後果?那我們與建制派人士指斥青年示威者是受教唆與煽動、面臨刑罰就必然後悔的貶抑說法有甚麼分別?誰的道德掙扎、反省不是自我的跌跌碰碰、充滿矛盾與角力、難以下定論?
我們又如何判斷甘願承受後果的抗爭者和領袖?入獄者就是否等待我們致上憐憫、替他們後悔的對象?他們甘願入獄多年,不是一種承擔責任的表現?即使選擇流亡海外,也不是正承受另一種的懲罰嗎?(全世界更有大量流亡母國的族群,在海外為獨立或民運打拼。)其他群眾繼續受獄中或流亡的人激勵和啟發而行動,就不算是一種道德感召?這些不是願意共同承受苦難的表現?傳統社運派把他們一併描繪為毫無倫理道德,流露出的是對自己一套接近霸權的倫理的自義、驕傲,亦反映出一種中產式的保守性格:運動中一切要先被理論化,所有發展都要可預測,所有結果要可測量,風險程度要在掌握之中,每個參與者都可被馴化及受同一套倫理約束;不願意面對差異及意外發展。(誠言,他們背後更大的道德考量是要保護參與者。)
第二,傳統社運派的批評誤解本土派領袖之於群眾的意義與顯著。一方面,我相信即使沒有梁天琦,魚蛋事件亦會爆發;按照我上文的論述,它的爆發有其結構性原因,是雨傘運動中暴力經驗與實踐、空間差異受壓抑、排斥、忽視的延伸。另一方面,梁天琦能乘魚蛋之勢冒起,於選舉一躍成為政治明星,除了其個人魅力外,更是因為他置身於本土派抗爭運動、雨傘「上前線」的群眾當中:一個自稱是行勇武路線的領袖,若缺乏走進社群、建立群眾信任、經歷共同戰役、實踐共同的倫理,誰會信服他/她?若核心的精英在未有進入該社群、暸解其在地的倫理共識和實踐,就稱其支持者是「崇拜肉體」,不是顯出其孤高、思想懶惰,就是中了自己的圈套:他們有意無意地誇大本土派支持者對領袖的崇拜,強化了以偶像崇拜為框架去分析雨傘及魚蛋的狀況,完全抽空了更關鍵、具結構性、未受正視及反省的矛盾。//
hit and run刑罰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一,精英主義假設整個運動有一套預先設定、統一、所有人認同的倫理準則,但雨傘運動由開始已經脫離了靜坐待捕的和平佔中模式,充滿了無人能預視的發展、抗爭模式,充滿了暴力經驗與空間的差異,充滿了具不同心理狀態及歸屬感的社群。核心精英有否真正進入邊陲的社群,聆聽他們的經驗與對運動的敘述,透過累積共同抗爭的經驗去理解他們在地的倫理共識?有抗爭者即使習慣匿名或蒙面地行動,不作公開演說,亦能建立互信、互助、作出犧牲,這就不算是具倫理共識的社群?為何hit and run作為策略共識就是不負責任?為何掉磚必定是一種去政治化、純粹發洩的野蠻,而不是有政權壓迫為脈絡的政治反抗?宣稱無底線抗爭、不向政權揭開底牌不就符合博奕論上的理性?
誠然,有部分(甚至大部分)參與者被捕後會感後悔,但我們是否就能完全否定他們行動時的決心?(928當晚不就有很人表示願意誓死抗爭嗎,誰能有權說要事後驗證他們的真誠?有意義嗎?)當他們事後感到後悔,我們就是否能扮演保護主義式的家長,判斷他們道德掙扎是反映其信任不真誠、太幼稚、不懂思考後果?那我們與建制派人士指斥青年示威者是受教唆與煽動、面臨刑罰就必然後悔的貶抑說法有甚麼分別?誰的道德掙扎、反省不是自我的跌跌碰碰、充滿矛盾與角力、難以下定論?
我們又如何判斷甘願承受後果的抗爭者和領袖?入獄者就是否等待我們致上憐憫、替他們後悔的對象?他們甘願入獄多年,不是一種承擔責任的表現?即使選擇流亡海外,也不是正承受另一種的懲罰嗎?(全世界更有大量流亡母國的族群,在海外為獨立或民運打拼。)其他群眾繼續受獄中或流亡的人激勵和啟發而行動,就不算是一種道德感召?這些不是願意共同承受苦難的表現?傳統社運派把他們一併描繪為毫無倫理道德,流露出的是對自己一套接近霸權的倫理的自義、驕傲,亦反映出一種中產式的保守性格:運動中一切要先被理論化,所有發展都要可預測,所有結果要可測量,風險程度要在掌握之中,每個參與者都可被馴化及受同一套倫理約束;不願意面對差異及意外發展。(誠言,他們背後更大的道德考量是要保護參與者。)
第二,傳統社運派的批評誤解本土派領袖之於群眾的意義與顯著。一方面,我相信即使沒有梁天琦,魚蛋事件亦會爆發;按照我上文的論述,它的爆發有其結構性原因,是雨傘運動中暴力經驗與實踐、空間差異受壓抑、排斥、忽視的延伸。另一方面,梁天琦能乘魚蛋之勢冒起,於選舉一躍成為政治明星,除了其個人魅力外,更是因為他置身於本土派抗爭運動、雨傘「上前線」的群眾當中:一個自稱是行勇武路線的領袖,若缺乏走進社群、建立群眾信任、經歷共同戰役、實踐共同的倫理,誰會信服他/她?若核心的精英在未有進入該社群、暸解其在地的倫理共識和實踐,就稱其支持者是「崇拜肉體」,不是顯出其孤高、思想懶惰,就是中了自己的圈套:他們有意無意地誇大本土派支持者對領袖的崇拜,強化了以偶像崇拜為框架去分析雨傘及魚蛋的狀況,完全抽空了更關鍵、具結構性、未受正視及反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