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分享一下『對照閱讀』和『人性的修煉』有甚麼關係?
遠在2008年的時候,我遠赴印度學藏文三個月。
我還未去印度前,確實是已經能夠看藏文而發音,字義就馬馬虎虎。
我也能夠看梵文中Devanagiri 而能讀出發音,字義也是馬馬虎虎。
不過,梵文的馬馬虎虎會比藏文的馬馬虎虎更好,因為雖然不懂梵文語法,但論詞彙量,會掌握得比藏文多很多。(其中理由可能是我們馬來西亞人所讀的馬來文,當中也有不少的詞彙根本就是從梵文變過來用,而且一些還幾乎是同樣意思。例如,馬來文的Bidadara很明顯是從梵文的Vidyadhara 變過來用。)
不過當時在印度學藏文的時候,自己有點頹廢,常跟另外兩位馬來西亞過去的大媽和大叔逛,練習藏文反而少。三個月後,我連講也做不好,聽藏文的話,只能弱弱的聽出一些『是、不是、要、不要』之類的。(搖頭)
當中第二個月的時候,我有飛回馬來西亞講課,就只是問了老師一句藏語要如何講,回來只是弄我的學生笑。我現在就連那句話也忘了,約莫記得有 Kyerang 和TSangma,整句話的意思我還記得,是要說:『你們全部現在馬上脫衣』。
所以那個學藏語的計劃,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我原先的計劃還想學來看藏傳佛教的原始文獻,現實與夢想簡直相差太遠了!
雖然我之後還收藏了不少藏傳漢譯文獻,它們是左頁藏文、右頁中文,也是一句一句翻譯,不過除非你是一行一行的讀下去,你就容易對照,但缺點往往是漢藏的版位不是對照。我估計加入每頁的版位對照,書中將會有很多空白處,出版社的成本就會高了。
版頁對照的好處就是對我們這種不諳藏文的,可以隨意選自己有興趣的章節來看。當然這種做法會受一些人批評為有斷章取義的風險,我則認為這是用興趣來推動自己繼續學習的權宜之計。
例如最近找會一些舊書來看,如圖,左邊那本是英文藏傳文獻,是Alex Wayman翻譯的文殊真實名義經,他是把梵、藏、英並排,這個對照就容易,而且可以三語並學。
我再附加另一本中譯版的經文拿來對照,又方便很多。
特別是我們這些沒辦法直接看梵文或藏文,英文和中文版的翻譯,其語法和詞彙其實還是有分別,我變成只能從第二手翻譯的兩種語文去看,而且要對照這兩個版本的語義分別,感覺上才有一些稍微的踏實。有些地方我看中文版經文的時候,雖然每個字都看得明白,但我不了解整句話的意思。對照英文版後,先別說明白了經文原意,但起碼那句話不再無厘頭了。
文殊真實名義經其實我一直想看完很久了,每一次都半途而廢。這一次的這種看起來很麻煩的對照閱讀,反而輕鬆很多。
你們可能會好奇:『江魔,怎麼你不直接看註解呢?』
其實我是有打算要看的,真實名義經的註解我收藏的已有幾個版本,我也一直忍著先不要看名家註解。我覺得特別是當我們看原文也沒辦法看完的人,註解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誘惑,因為一看就明白啦!
我先不看註解的原因,是我不要受註解的框架所規範。
在心理學的研究,這現象好像叫做 Retrieval Inhibition。大概就是要你列出一系列相關的東西時,如果實驗者說為了幫你而給了你兩個例子,你的腦袋一旦聽到了這兩個例子後,就會被框架著,反而想出更少。
這也與『定錨效應』很接近 —— 談判的時候,一旦有人先丟出了一個價碼,雙方就得從那個價位去協商、去上推下拉。(是的,如果你認為談判不就是要對方先開價嗎?你是不明白人性。你心目中的價位是8000,對方心目中的價位是 4000。你先講的話,你比較有機會談判到一個更接近8000的價碼,但只要對手先開價,你就必須從人家的4000開始往上提,哪個更辛苦?)
但也別誤會我的意思,我沒有狂傲到有膽量說註解不重要。我是要先把經典原文和自己的內在的創意,有了很個人化的結合,之後才開始再去看各家註解才會更加的容易。
你們可能又會問:『那麼不看註解就直接看原文,不怕會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嗎?』
其實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第一輪要下的功夫就是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和對號入座,目的只是要讓自己踏實的看完。看完後再看註解的時候,為甚麼不能從註解中去對照會自己之前有哪些地方是看對?哪些地方又看錯呢?
人不是一學就會啊,難道你是一個從來不承認自己以前的資訊沒有不足的人?或者你認為自己從來就不會看錯?
你需要這麼幼稚嗎?
從註解文獻對比自己的『註解』,就好像偵探般的抽絲剝繭,甚至還可以反觀自己為何當初會如此『對錯號、入錯座』,這不是一個更了解自己的機會嗎?
往後你還可能有機會對照各家的註解,然後也去推敲為何某家註解會用甲的角度而不是用乙的角度?這種的研究就不純粹只是看文獻的資訊,還會訓練到自己看註解家的內心世界。
你可能又會很好奇:『江魔,我們他媽的為何要去知道註解家的內心世界呢?』
很明顯的,任何的註解都是受自己內心的期許、夢想、信念所影響,在這方面我也不需要多說了。不過,我就講講用這種閱讀法的副作用 —— 你有機會學會從人家的字裡行間去窺看他們內心的期許、夢想、信念。你覺得這個能力的訓練,有沒有在人際關係上的實用價值呢?
總結一下對照閱讀的好處:
一,因為麻煩,所以有適當的挑戰,你會對內容有更深的印象。
二,對照自己和名家的註解,除了對原始文獻有第二層深入的印象,還可以學會反觀發掘自己的內心。人要學會成長,必須先學會反省自己。
三,對照各家註解,除了對原始文獻有第三層深入的印象,還可以學會窺透名家的內心。人要有高素質的人際關係,必須先學會省察他人。
四,就好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般,可以用來炫耀!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可以隨緣樂捐,打個幾塊錢的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hibition心理學 在 張慧慈 --- 從平淡到精彩的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慧眼看世界—— 特首太厲害
慧眼看世界 2019-01-09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接受專訪時,形容做香港特首雖然很辛苦,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幾輕鬆,幾稱心滿意。如果林太的思想和心境能夠出現這種情況,反映她已成功運用系統脫敏的方法去對抗情緒壓力所帶來的挑戰。
行為心理學派有一門學問,叫做「交互抑制理論」(reciprocal inhibition),意思是個體不可能同時對一個刺激產生兩種對立的情緒反應。例如一個人很高興但又同時伴隨很不高興的情緒;或是覺得恐懼焦慮,但又同時出現平靜和安心的感受。然而若果將一個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再形成為一個與之相反的良好情緒反應,例如當人面對一個反覆會產生痛苦焦慮的刺激時,治療師可以要求當事人用全身放鬆或相反的情緒與之對抗。由於人們不能同時間產生矛盾的情緒,故此會逐漸出現克服引起痛苦焦慮的刺激作用。
林太所講的辛苦和輕鬆事情,都是她出任特首這一年半裏發生。她能夠感受又辛苦又輕鬆的生活,究竟要處理多少次矛盾和掙扎的過程才能練成?實在不容易讓一般人明白。如果她沒有過人的能力,又怎能將原本應該是很辛苦的事,變成做得輕鬆又稱心滿意的事呢?
作為特首,由朝到晚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和挑戰。究竟她用了甚麼方法讓自己產生正面的情緒?如果我是節目主持,一定為觀眾問個明白。
#張慧慈
#交互抑制理論
inhibition心理學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中軍訓課有全校一起去打靶的行程,當時c編的命中率高達八成,有趣的是其中兩成是鄰近同學因誤擊的貢獻。
這樣的誤擊對於高中生來說可能是有趣回憶,但若發生在軍警身上後果則不堪設想,可能因為一個小偏誤傷及無辜市民,甚至是把人質給斃了。
為減少這種致命失誤的發生,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試著從影響射擊表現的相關認知下手訓練—包括視覺搜尋能力(visual search)及抑制反應(response inhibition)。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訓練,讓射手在看到該射擊的目標時能夠執行,在看到人質、平民時則能抑制衝動不射擊。
初步研究成果顯示,有接受抑制反應訓練的參與者,在模擬射擊中誤射平民的傾象會降低,特別是在那些ADHD量表上分數較高的參賽者有大幅度的改善。但在搜尋能力訓練中則對無明顯的效果。
這結果或許能夠開啟一扇門,幫助軍警單位未來在做射擊訓練時更有方向,甚至是在相關法條設定上有所參考。
來去看研究:http://ppt.cc/8co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