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新聞台] 台灣奧迪發表首輛純電車款Audi e-tron,建議售價自304萬元起。
#小編:台灣奧迪將致力打造友善電動車環境,建置便捷的充電服務網絡。
Audi e-tron 外觀造型採用獨特創新的雙層設計概念,搭配四環休旅家族最重要的設計DNA,如單體式水箱護罩、流線楔形車頂等元素,其車頭前方特別保留單體式水箱護罩,目的在於延續Audi 早已深植人心的品牌設計精神,雖已不具備以往的散熱功能,但透過巧妙運用不同顏色的點綴讓人很清楚就辨認出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Audi。
當引擎蓋下不再有引擎和其他周邊零組件後,A柱的位置明顯向前移動延伸;而受惠於電池模組平整地設置在底盤上,可讓底盤軸距得以最大化並將座艙尺寸放大,向外擴張的巨大車輪、更小的懸垂點及全車整體的配重更趨平均,這些設計上的全新比例,定義了電動車獨有的特徵。
全新Audi e-tron匯集多項智慧新科技,其中造型最吸睛的即是首次搭載於量產車型的全數位虛擬後視鏡 (Audi Virtual Exterior Mirror),其整合高動態成像技術 (HDR)、環景攝影機與感測器,能於不同天候與各式駕駛情況,如高速行駛、轉向或停車狀況時,捕捉拍攝畫面,讓駕駛者可透過內建於車門上的OLED螢幕,直接以多點觸控方式來放大、縮小或調整影像的角度;此外還可根據三種不同模式包含:高速公路、過彎以及停車三種使用情境進行切換和設定,讓駕駛可更輕易全方位掌握車輛死角。
而全數位虛擬後視鏡不僅造型前衛,相較於配備傳統後視鏡的車型,體積可更為縮減,除了車寬可減少15公分,亦可有效減少風切噪音及降低風阻,為Audi e-tron | e-tron Sportback 分別造就出傲視同級豪華休旅的0.27 Cd和0.25 Cd超低風阻表現;透過極佳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不僅可有效減少行駛過程中的耗電量並提升續航力表現,還能有效改善風切噪音及增進車室寧靜度,同時保有過往收折的功能,無需擔心意外擦撞造成的損傷和高額修繕費用,帶來更舒適便利且安心的乘車體驗。
Audi e-tron搭載直覺化智慧操作介面「12.3 吋 Audi 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 plus」與中控雙層高畫質觸控螢幕,融合仿效遊艇操縱桿設計的懸浮造型排檔頭,整體搭配刻畫強烈高科技氛圍,而車室座艙受惠於底盤軸距達2,928 mm 及後座平整化設計的優勢,前後座皆擁有寬敞的駕乘空間,延伸至後行李箱容量,在標準乘坐模式下,Audi e-tron | e-tron Sportback 後行李箱分別擁有 660公升與615 公升置物空間,而後座椅背傾倒模式則可擴充至1,725公升與1,665 公升,同時車頭也額外提供60 公升的承載空間,提供實用的空間機能性。另外全車系皆標準配備齊全的智慧安全駕駛輔助系統,集數位化、實用機能與智慧科技於一身,這些優勢都讓Audi e-tron 成為一部能滿足每天日常通勤需求的豪華電動休旅車。
車系編成方面,Audi e-tron | e-tron Sportback 均提供55 quattro及50 quattro 兩款動力選擇,其純電動力系統透過總輸出功率分別達300 kW 和230 kW的雙電動馬達模組,並融入四環最純粹品牌DNA的電動化quattro 恆時四輪傳動科技,不僅傳輸效率更高、動態反應更快,整體加速與操控表現也具備優異水準。在雙電動馬達的加持下,50 quattro 車型可輸出313 PS及664 Nm最大扭力表現,0~100 km/h加速只需6.8秒;而55 quattro 車型更具備408 PS及664 Nm扭力峰值,僅需5.7秒即可完成0~100 km/h 加速衝刺。
Audi e-tron搭載嶄新的電動化quattro恆時四輪傳動系統,不僅具備過往在各式地形上優異的牽引力和動力傳遞,受惠於純電動力平台的優勢,能夠更敏捷地在前後車軸之間調整出最佳化的驅動扭力分配。在一般的道路行駛模式下仰賴後軸電動馬達的動力輸出,以維持最佳的電能效率使用。除此之外,Audi e-tron全車系標配獨立五連桿式跑車化氣壓式懸吊系統,駕駛者可透過Audi Drive Select 可程式車身動態系統切換七種不同阻尼與車高設定,並依據道路狀況、行車速度與駕駛偏好等因素調整車身高度,使其能因應各種地形、天候狀況。
除高效率純電動力系統之外,Audi e-tron更搭載多項創新科技,設置於座艙下方平整的水冷式高容量鋰電池組,可分別儲存71 kWh (50 quattro) 與95 kWh (55 quattro) 總電量,同時保持在396 V定額電壓下穩定運作,讓Audi e-tron 能穩定維持高效的高原式充電曲線,並以最高達150 kW的充電功率覆蓋大部分充電過程,0 ~ 80% 僅需約30分鐘,充電10分鐘即可行駛約115公里,提供絕佳優勢並大幅減少充電所需時間。此外Audi e-tron 先進的熱能管理系統,透過內建的加熱幫浦可有效運用高壓電模組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確保電池壽命以及可重複充放電的效能。
在電動化quattro 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與最新電能回充科技相互輔助下,當駕駛者鬆開加速踏板讓車輛依慣性滑行時,可同步透過方向盤後方撥片或MMI觸控回饋操作介面上設定三種不同的能量回收模式,而先進的溫度管理系統還可靈活運用高壓電池的廢熱對車室內部空間進行加熱和空調調節,最多可使續航里程提升多達10%。依據WLTP 測試之數據,搭載71 kWh 電池組的Audi e-tron Sportback 50 quattro車型,單次續航即可達到347公里 的水準,而搭載95kWh 的Audi e-tron Sportback 55 quattro 車型,單次續航里程共可達到446公里。
#Audi #e-tron #電動化quattro #Sportback
km值定義 在 麥特教練 x 訓練與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跑步,就等於練肌力了嗎】- Part 1
⠀⠀⠀⠀⠀⠀⠀⠀⠀⠀⠀⠀⠀⠀⠀⠀⠀⠀⠀⠀⠀⠀⠀⠀
✅跑步是一種非常好的全身運動,而且也越來越流行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實在是太有趣了,就是即使是肌力很差的人,仍然可以跑完半馬甚至全馬,門診常常可以發現這樣的跑者,有些人可能連個標準的弓箭步或者深蹲都做不好,或者做不了幾個就覺得腳很酸,也常常有人標準的棒式做不了20秒鐘,但是,這些人卻能夠硬生生把全馬給跑完了,所以,人體真的是很奇妙,就算你不用大腿的力量,其實也可以跑完42公里,很神奇吧!那麼,問題是「肌力」到底在跑步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難道馬拉松真的靠意志力就可以了嗎? (引言來自:超越復健診所 凃俐雯醫師 文章)
⠀⠀⠀⠀⠀⠀⠀⠀⠀⠀⠀⠀⠀⠀⠀⠀⠀⠀⠀⠀⠀⠀⠀⠀
❇️長距離跑步的運動需求與生理特性
⠀⠀⠀⠀⠀⠀⠀⠀⠀⠀⠀⠀⠀⠀⠀⠀⠀⠀⠀⠀⠀⠀⠀⠀
✅長距離跑步的能力取決於各種生理和運動力學因素:最大攝氧量(V̇O2max)一直被視為耐力性能的關鍵因子。
⠀⠀⠀⠀⠀⠀⠀⠀⠀⠀⠀⠀⠀⠀⠀⠀⠀⠀⠀⠀⠀⠀⠀⠀
然而,對於已經訓練多年的耐力運動員來說,我們很難通過增加V̇O2max來提高他們的跑步性能,因為他們身體的能力可能已經達到穩定狀態。
Noakes認為,肌肉力量受到神經肌肉和無氧特性的交互影響(muscle power factors affected by an interaction of neuro- muscular and anaerobic characteristics) 以及跑步經濟性,對於菁英層級運動員這可能是決定運動表現的關鍵。
.
✅跑步效率 / 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 , RE) 單位:ml O2 /kg/km :定義為在某個速度之下,身體持續運行時,每單位氧氣的吸收率。可介定為每跑1公里身體所需要的攝氧量,數值越低,反映身體使用氧氣的效率越高 (即同樣配速下需求較少氧氣/能量),相對來說更省力。
⠀⠀⠀⠀⠀⠀⠀⠀⠀⠀⠀⠀⠀⠀⠀⠀⠀⠀⠀⠀⠀⠀⠀⠀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買車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看一台車的”油秏”,RE好的選手,可以想成節省”油秏”能力很強,在同等速度下,A比B的”油秏”更少,那A就是”油秏”比較好的車。
⠀⠀⠀⠀⠀⠀⠀⠀⠀⠀⠀⠀⠀⠀⠀⠀⠀⠀⠀⠀⠀⠀⠀⠀
✅耐力訓練的主要適應性是由於心輸出量增加,線粒體密度,酶濃度和活性以及毛細血管密度增加而導致的最大攝氧量提高。
⠀⠀⠀⠀⠀⠀⠀⠀⠀⠀⠀⠀⠀⠀⠀⠀⠀⠀⠀⠀⠀⠀⠀⠀
✅力量訓練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增加最大強度神經肌肉刺激和肌肉增長,儘管在一些研究上顯示出肌力與耐力訓練會彼此產生干擾現象(interference effect)。 ⠀⠀⠀⠀⠀⠀⠀⠀⠀⠀⠀⠀⠀⠀⠀⠀⠀⠀⠀⠀⠀⠀⠀⠀
✅研究指出會產生干擾現象通常是因為“大量的”耐力訓練時才會產生。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同時進行兩種訓練對於神經肌肉適應性以及跑步表現正面效益,通常一般人比較不容易面臨這個問題。
⠀⠀⠀⠀⠀⠀⠀⠀⠀⠀⠀⠀⠀⠀⠀⠀⠀⠀⠀⠀⠀⠀⠀⠀
✅前半馬世界紀錄保持者 Zersenay Tadesse ,曾保持當年半馬拉松世界記錄 (58分23秒,至最近才對打破)。
他的最大攝氧量 (VO2 max): 83 ml/kg/min ,身高: 163cm,體重: 54kg,BMI: 20.3,平均每周訓練里數: 145-150公里。
⠀⠀⠀⠀⠀⠀⠀⠀⠀⠀⠀⠀⠀⠀⠀⠀⠀⠀⠀⠀⠀⠀⠀⠀
✅ Zersenay Tadesse 強大的秘密,Tadese 的跑步效率異常優秀,數值為 150,遠較於參與實驗西班牙精英跑手所測出的 211 為低。因此,Tadesse 能以較低的最高攝氧量百分比(%VO2max ) 來維持同一高配速 (>19km/hr),研究人員推斷其表現,與此特徵有一定關連。
⠀⠀⠀⠀⠀⠀⠀⠀⠀⠀⠀⠀⠀⠀⠀⠀⠀⠀⠀⠀⠀⠀⠀⠀
❇️如果你喜歡這次內容❇️
➡️可以追蹤我 IG : m_ssc
➡️按愛心鼓勵、幫我分享出去
.
.
.
#跑步 #肌力 #體能 #訓練 #突破 #馬拉松 #跑者 #鐵人 #教練 #長距離 #分享 #運動 #表現 #跑步效率 #經濟性
km值定義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嗎?【太空的邊界是哪?】
#本日冷知識1537
上上週我們講了三位蘇聯太空人不幸在太空罹難的故事。該事故迫使工程師從失敗中學習,並持續改進系統。使後繼者:來自各國的數百名太空人有安全可靠的方式定期往返國際太空站。
但說來奇怪,大多數太空人所到的「太空」,也只是在海拔約 400 公里的國際太空站「而已」,400 公里差不多是把台灣豎起來那麼高。相較於地球這顆直徑 12742 公里的巨球,國際太空站像一隻緊貼著地球臉皮飛的小蚊子。
定義上,太空的邊界是在海拔100 公里的地方,那條想像的界線叫「卡門線」(Kármán line)——太空人其實離家不遠。#當我張開翅膀試圖往夢裡闖
卡門線出自西奧多.馮.卡門先生(Theodore von Kármán, 1881–1963)出生於匈牙利的航空動力學工程師,身為猶太裔的卡門隨後移民美國,在加州參與成立「噴射推進實驗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JPL,現隸屬於 NASA 的超酷組織(火星歸他們家管轄)。
* 德文名字有馮 (von) 不見得代表是貴族。馮卡門的 von 只是指出他來自卡門村。von ≒ from。
卡門本身是超音速飛行、飛機翼型、流體動力學,尤其是紊流方面的泰斗。簡而言之他是造飛機專家,怎麼會管到太空去了呢?
故事要說到底,就得從......牛頓說起!讓我們倒帶,回到西元 1665 年,英國鬧大瘟疫,青年牛頓實行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措施,就宅在家,看著蘋果掉落忽然就想通了萬有引力原理。天才小神童是想通了啥?原來他是頓悟惹:月亮和蘋果是完全一樣的,在向著地心做自由落體!之所以蘋果會著地,但月亮永遠不會掉下來的差別在於,月亮的橫向(公轉)速度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之快。
什麼跟什麼,有聽沒有懂 XD 是,牛頓的頓悟超抽象的。幸好多年後,牛頓決定出本科普書解釋他驚天地泣鬼神的萬有引力理論(月亮與蘋果一體適用,故名萬有),想出惹另一個天才比喻,或是說更具體的思想實驗:
▆ 牛頓的砲彈(Newton's cannonball)...... 出自《原理》第 6 頁。
我們一般人沒吃過砲彈也看過大砲走路 (x) 知道砲彈是怎麼一回事 (o)。從砲管飛出的砲彈,會開始受地球重力影響而往下掉,呈拋物線軌跡飛行直到著地。
牛頓請讀者想像在高山山頂有一具性能極佳的大砲,能用任意的高速射出砲彈。由日常經驗我們知道顯然是射速越快射程越遠。而當砲彈超快、極快、有夠快時,會發生有趣的情況:地球是圓的(人類自古希臘甚至更早就知道了),隨著砲彈橫著飛,地球的曲率開始起作用,使地面好像在加速向下遠離砲彈——高中物理課本會教你證明這個貌似存在的加速度的大小是 v^2 / R,其中 v 是速度,R 是曲率半徑,詳解略。
牛頓大神指出,當砲彈速度 v=√(gR) 大約是每秒八公里 (!) 時情況變得大有蹊蹺,儘管砲彈一直在自由落體,但地表也一直在遠離著它,這兩個加速度的量值相同方向相反,使得砲彈只要維持著該速度就永遠不會著地。
在物理上有兩種方式描述這現象——A、重力恰好提供物體繞地心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或B、重力恰與離心力抵銷。兩者敘述彼此等價,只是觀點不同。
我們只要記得重點是國際太空站、月亮、人造衛星、喬治克隆尼和珊卓布拉克......全都像牛頓的砲彈一樣,憑藉著橫向的超高速度而能「一直自由落體,但永遠不會落地」,換言之就是:上軌道(in orbit)啦。
回到卡門,#男人不過是一種消遣的東西有什麼了不起......咳咳,錯頻惹,是我們的航空飛行/空氣動力學專家卡門先生。當年他在認真推敲的問題其實是:
▆ 「一個國家的領空該往上算到多高?」
身為飛行機專家,他知道飛機能維持飛行是靠機翼維持足夠的升力(Lift)以抵抗重力。飛機的升力和幾個因素有關:速度的平方,空氣的密度,還有機翼的面積。蠻直觀的,可以想像機翼是藉由把空氣向下推擠讓自己獲得反作用力向上升。
但不幸的是高空的大氣密度越來越稀薄(具體上是指數衰減—— 90% 空氣分子都聚集在離地表 20 公里內),為了提供足夠升力,飛機的巡航速度就需要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直到某個海拔高度,速度值(呈指數增長)已高到金離譜,和牛頓的砲彈的 √(gR) 速度相差無幾。與其說那還是架飛機,不如說是自帶推進器的火箭。
總而言之,卡門線的初衷就是:「已不算是開飛機那樣靠空氣提供的升力飛行,而是像開外掛 (x) 火箭 (o) 是靠離心力遠離地表」的海拔高度。如果飛機算空軍,火箭算太空軍,卡門線就順理成章的代表太空的邊緣。
當年卡門得到的值差不多是海拔 62 英哩,100 公里的一個概略數字。但他的計算面臨到各式問題:地球的大氣密度其實隨著緯度、季節、溫度、甚至太陽黑子的活躍程度的影響而起起伏伏,不完全符合他簡化版計算中的條件。
因此隨著知識與技術的進步,有人大膽異議說「很可惜,卡門先生算錯了」並提出新的分界提案。例如,美國空軍傳統認定的太空邊界是 50 英哩 = 80 公里的高度。曾經有數種實驗性的「太空飛機」(混合傳統空氣動力學和火箭推進的飛機)突破那個高度,包括有名的X系列火箭飛機——「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便曾經做過 X-15 火箭飛機的試飛員,達到過太空的邊緣。而突破 80 公里的空軍飛行員一樣會獲得太空人的稱號。
大概是醬。科宅這番長篇大論,只希望大家記得一件 Take home message:上太空不只是往上爬一百公里那麼簡單而已。若只單單上拋一百公里,地球引力會立刻讓你像蘋果一樣落回地面。
上太空真正的重點是往橫向加速,只有飆超快,達到水平方向約每秒鐘八公里的東西(參考:國際太空站 = 7.66 km/s。哈伯望遠鏡 = 7.59 km/s)才會維持「牛頓的砲彈」的狀態,待在低地軌道上。
反之亦然,太空人要回到地面,也不是咕咚一聲往下跳就行。他們需要劇烈的減速,主要是利用大氣層的摩擦生熱,把太空和地表的每小時兩萬六千公里的速度差異給磨掉......速度的平方差和動能成正比,這份奢侈的速度需求也是上太空代價辣麼高昂的原因之一喔。
插圖:俄國航太總署的聯盟號(Soyuz)發射太空人和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示意圖,你看,關鍵是火箭橫向的推進,就像牛頓老大說的那樣。
km值定義 在 酵素 的相關結果
某酵素的Km值可看成在一般細胞內,該酵素基質的大約濃度。 3.2.4.3 Vmax的意義: ... 若催化1 μmole 基質的活性,即定義為1 單位活性;注意同一種酵素可能 ... ... <看更多>
km值定義 在 酵素動力學(The kinetics of enzymes) - 小小整理網站 ... 的相關結果
c. Km = 達到最大反應速度的一半所需的受質濃度,是一個代表酵素與受質親合力的數據。 ... <看更多>
km值定義 在 Km, Kcat 傻傻分不清楚? - 知乎专栏 的相關結果
我们为了测定酶的活性,自然应该使酶的活性本身作为唯一的变量,这就意味着底物的浓度必须非常高,使酶的活性位点饱和,确保酶催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Vmax。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