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美國人事業前景暗淡 是機械人的錯?
明年又到美國總統大選年,還有一年時間,看似有點遠,但其實所有參選人已經密鑼緊鼓,為明年第一季已開始的黨內各州提名初選(primaries),作好準備。
共和黨選情看似較簡單,只有特朗普總統一個參選人,但當然選情仍有極大暗湧。民主黨掌控的眾議院已開始了彈劾調查(impeachment inquiry),看來建議正式啟動彈劾程序的機會很高。如在眾議院進行彈劾投票,通過的機會非常高。當然仍需通過參議院的審判程序(Senate trial),到時控辯方必將有一場龍爭虎鬥的辯論。參議院大多數共和黨領袖Mitch McConnell仍未對「烏克蘭門」事件表態,但計劃企圖限制審判時間表,已遭不少兩黨議員反對。要成功通過參議院不容易,美國歷史上從未成功過,需要三分之二的絕大多數,暫時只有兩三位共和黨議員如Mitt Romney和Susan Collins等有可能支持彈劾,票數仍不夠。
眾院啟動彈劾調查「烏克蘭門」
支持彈劾的人認為即使最後不成功,但在調查和審判期間,都很可能揭露更多例如逃稅和洗黑錢等其他嫌疑罪行。但特朗普就當然希望可扭轉劣勢,利用預期的被判無罪作為反擊工具,指摘彈劾為另一次無根據的witch hunt(獵巫行動)。
民主黨那邊就熱鬧得多,最初參選人數超過25名,更已進行了4輪辯論大會,10月15日舉行的上一場,被認為仍有機會而被獲邀的已跌至12位。在民調中叮噹馬頭,遠遠領先其他人的是前副總統拜登,和麻省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沃倫),第三位是老將Bernie Sanders(桑德斯),真佩服他,剛做完心臟心術不久,竟繼續參加辯論會,希望他身體健康,能繼續堅持下去。
拜登因兒子Hunter的生意關係,被牽連進烏克蘭事件,對選情有一定影響。Warren就無形中成為最大受惠者,支持率因此上升不少。
其他人基本上都是陪跑,繼續的原因很多,為下次選舉鋪路、博取被選為副總統提名人、或最少提高知名度,對事業總有幫助。剩下來較為突出的有Pete Buttigieg、Beto O'Rourke和Andrew Yang (楊安澤)。Buttigieg和O'Rourke都是較年輕白人,且都有優秀學歷,亦有良好政績(Buttigieg是市長亦是退伍軍人,O'Rourke曾當眾議員),政治前途光明。
但楊安澤又是何許人物呢?竟然身為華人都這麼厲害,仍可打進最後12強?他年紀不大,只44歲,在紐約州出生,父母來自台灣,爸爸是科學家,媽媽也是科技公司管理層。他自己念的是法律,但只做了一段很短時間律師,很快就加入初創界,最主要是在一間公開試補習公司Manhattan Prep當過CEO,後來把公司賣掉,大概賺了點錢,就創立了一間非牟利的創投公司Venture For America,訓練下一代創業人才。
楊的競選政綱很簡單,主要只有一項,就是警告大家AI、機械人和自動化對未來大量工作崗位的威脅。因此他建議政府給予所有18歲以上美國人每月1000美元的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這個建議聽起來非常吸引和合時宜,所以得到不少人支持,包括Tesla老闆Elon Musk。
克魯明批「Robot恐懼症」過度誇張
在上場辯論會,主持提出相關問題,有研究警告未來十年內,美國25%工作崗位或將受到威脅,參選人有何對策?但後來經濟諾獎得主Paul Krugman(克魯明)在專欄內指出這主持言過其實,研究只說在未來數十年,25%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一定影響。Krugman認為這個「Robot恐懼症」過度誇張,只迎合現代人的偏見,把對經濟的各種缺點,包括貧富懸殊,工作缺乏晉升機會等問題,都賴在自動化頭上。
他指出從工業革命一開始,自動化已不斷取替人類勞動力,在1940年代尾,美國仍有近2000萬人在農業和製造業工作,不少作家和學者擔心大量工人將面臨失業。但結果是完全相反,1950年代是美國經濟的黃金期,不止失業率沒有上升,美國人均工資更大幅上升,製造了大量中產家庭。
當然,很多人為現時情况辯護,又再說"This time is different",認為現今科技進步速度比從前快,所以今次威脅是真的!但Krugman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然不會無的放矢,他提出有力證據,指由2007至2018年,工人生產力增長率,竟比之前11年跌了一半,互聯網的極速發展似乎一點幫助都沒有。我不肯定這比較是否公平,因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肯定對所有經濟指標,包括生產力增長都有影響。
Krugman認為自動化科技發展,必定取替某些舊的工作,但亦必製造出更多新的工種,所以不用過度擔心失業率大升,更毋須因此而訂出UBI政策。在所有民主黨參選者的答案之中,他認為拜登誇大了這個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威脅,Warren則錯誤把責任全推到貿易政策頭上(當然確有部分製造業崗位被外國取替)。Krugman認為Sanders答得最好,說他並不擔心美國人找不到工作,失業率處於50年最低位。但他認為經濟最大問題是公共投資不足,意思是責任在於政府始終通不過大型基建方案。Krugman則認為連私人企業投資也不足,特朗普的減稅只幫了消費和企業回購股份,推高股價。
我的觀點是,Krugman的說法當然有道理,可見將來美國以至整個西方,面對的最大經濟問題並非失業率急升。不足夠基建投資確是美國致命傷,如能改善必有助提高整體經濟效率。私人投資的問題較複雜,很難一概而論,美國每家大企業都很成熟和有經驗,如見到比回購更好的投資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其他人不用替他們擔憂。改善基建已是最好的幫助,工業政策很多時候反而導致浪費資源和扭曲投資決定。
但如果美國經濟不錯,為何左翼政客如Warren、Sanders、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和楊安澤等大有巿場,右翼民粹主義同樣仍有不少支持者?我相信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過去十年的QE,和可能未來數年西方的貨幣政策主調——負利率,都令貧富懸殊加劇。
服務業受自動化衝擊較小
第二個原因是今次科技變化叫不叫「第四次工業革命」無所謂,但跟從前不同的地方是這次自動化將取替的工種似乎是「從上至下」,而並非過去的「從下至上」趨勢。過去從事農業的人和動物勞動力,被機器取替,不打緊,農民可改到工廠打工。後來工廠也自動化了,藍領工人接受再培訓,就可轉身變成白領工人,或轉行到服務業。現在的挑戰是最頂層的白領工作,包括會計、金融分析、法律、企業行政、甚至醫療診症,和工程設計等,是今次首當其衝的被威脅者!反而大部分的服務業工作者,如醫療護理、餐飲業從業員,和建築業工人等,他們的工種仍然安全。
記憶中,見過一個研究報告,預期最不受自動化所威脅的職業竟然是牙醫助理。我亦光顧過數家以機械人燒菜或當服務員為招徠的餐廳,主要作用仍是打廣告。每台機械人成本隨時數百萬美元,實際經濟效益仍很差。意思即是對愈來愈多人來說,找工作不困難,但要找到以傳統標準認為所謂有前途、有良好發展機會的工作,就將變得愈來愈困難!
人是非常喜歡與其他人比較的動物。開心與否,主要並不取決於個人溫飽,甚至家庭幸福都未必是最重要。要開心,要覺得生命有意義,很多人必須感覺生活不斷改善,事業發展得比上一代和其他人好。這種思想你可以說是有點幼稚,但這是天性,很難改變。
現時很多美國人,以至其他成熟國家的人所面對的問題,正是大部分人所面對的未來事業前景,很難勝過上一代。全球競爭,或許是錯誤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都可能是原因,但AI、機械人,和自動化的發展方向,也實在非常值得關注。
(中環資產持有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mitt意思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0.30 觀點—《旁觀者》雜誌 Patrick Allitt ※
猶他州為何背棄川普
伊凡‧麥克馬倫(Evan McMullin)正在參選美國總統。他是一位來自猶太州的摩爾門教徒,一位前 CIA 幹員,他擁有共和黨今年本應尋求的領袖特質。麥克馬倫與他同信仰的其他教友,都認為唐納德‧川普讓美國蒙羞,因此他很自信地談論如何重建美國的保守主義,如何重新找回其尊嚴與公信力。
雖然他的大名只出現在十一個州的選票上,但他參選的幾個月期間,已經在洛磯山脈各州獲得一定的支持,事實上,他很有可能贏取摩爾門教的大本營——猶他州。麥克馬倫今年四十歲,跟他搭檔的芬敏蒂(Mindy Finn),是一位信仰猶太教的高科技企業家、保守的女性主義者,今年才三十六歲。他們當然無法席捲全美,但他們顯然享受競選的機會,自信地告訴選民川普與柯林頓都很糟糕。
摩爾門教徒一向是共和黨的鐵票,今年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幾乎一面倒地唾棄川普。2012 年的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代表了摩爾門教徒的典型 : 勤勞、菸酒不沾、富裕、遵循傳統的家庭價值。在他們眼中,川普代表著(共和黨)可怕的退步。摩爾門教的報紙《蜜蜂州報 Deseret News》最近才譴責「川普陣營的銷售術、憎女症、自戀症、潛在的暴君症」。在川普吹噓性騷擾女性的錄音公諸於世後,一位猶他州的國會議員表示,再支持川普的話,他無法面對他十五歲的女兒。
諷刺的是,麥克馬倫比川普更富有政治經驗 : 川普從未出任過官職,也不曾參與過任何選舉。麥克馬倫曾經在約旦及其他中東國家擔任 CIA 幹員,稍後成為共和黨在國會山莊的外交政策顧問。關於自由貿易的好處,他有實際的經驗,也對於移民改革頗有見地(不像川普一樣嘩眾取寵),並主張降低所得稅率。但另一方面,他是一個沒沒無聞的人物,美國東部各州幾乎沒有什麼人聽說過他的大名。他的選舉經費,比起兩位大黨候選人動輒數億美元的規模,只能說是少得可憐,全靠小額捐款。
然而,川普的重大挑戰來自猶他州,亦其來有自。摩爾門教徒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其歷史充滿了迫害與衝突。在所有源自於美國的宗教之中,摩爾門教最為顯著,其全名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the Latter Day Saints),創辦人約瑟·斯密(Joseph Smith)在 1823 年見到天使莫羅尼(Moroni)。莫羅尼給了史密一套金質的平板,上面書寫的文字,從「改良的埃及語」翻譯成為英文後,就成了《摩爾門經》。這本書的內容講述耶穌基督如何在羅馬帝國的巴勒斯坦生活、死亡、復活後,在古老文明興盛發展的美國生活。
早期的摩爾門教徒、實行一夫多妻制度者,受到鄰人的憎恨嫌惡,必須一再搬遷以逃避迫害。1844 年,斯密在伊利諾伊州被暴民殺死後,繼任者楊百翰(Brigham Young)是娶了五十一位新娘的新郎,他發誓會帶領她們到一個永遠不再被騷擾的地方。他選擇了大鹽湖(Great Salt Lake)的湖邊,一個乾熱貧瘠、看起來好像百草不生的土地。然而,此地經過摩爾門教徒勤奮的耕耘,在楊百翰嚴格神學的指導之下,成為鹽湖城(Salt Lake City),一個引水灌溉的綠洲,繁榮興盛至今一百七十年之久。
1890 年,後期聖徒教會在摒除了一夫多妻制度,成為一群超級愛國、超級保守(主義)的美國人族群。他們講求道德、健康、助人,每個人生階段都有特殊的宗教任務。根據摩爾門教的習俗,年輕人在上大學之前,或者大學畢業以後,都應該從事兩年的傳教工作,費用自行負擔——或者由家人供給。(因此,總統候選人麥克馬倫在高中畢業後,曾在巴西南部呆了兩年,學習葡萄牙語、並且對當地人宣教。)如此一來,摩爾門教徒絕大多數明瞭外國的風俗民情,也了解戰火蹂躪地區的人民苦境,所以他們不仇外、也不排外。
十幾歲年輕人在從事海外的傳教工作之前,必須參與替代洗禮,意思是他們暫時使用已經過世的非摩爾門教徒的名字,替代受洗,好讓死者的靈魂可以上天堂。這個儀式在 1990 年代引起外界反感,因為摩爾門的年輕人不但為納綷大屠殺的受害者替代受洗,也為加害者替代受洗——這意謂著不只是安妮·法蘭克獲得摩爾門的施洗,阿道夫·希特勒也一樣獲得施洗。
摩爾門教會超級注重家庭生活,所有的教會活動都是以家庭為中心作各種安排。出生率高、大家庭也很常見、離婚率低。摩門爾的信徒必須繳交稅前所得的十分之一給教會,教會再利用這筆錢來賑濟時運不濟的成員。摩爾門教徒禁絕咖啡、茶、香煙、以及其他所有的刺激品,他們的平均壽命比其他美國人的平均要高——平均而言,可以多活七到八年。
摩爾門信仰要求信徒全心全意投入——與半調子的英國國教完全相反。後期聖徒只有兩個選擇,不是全心投入,就是完全不信,沒有一半一半。離開教會的人通常會被其他摩爾門所排斥,而前摩爾門教徒對於教會感到幻滅的回憶錄,也已經成為美國文學常見的文類。
然而,在 2016 年的前 10 個月,我們很難不欣賞摩爾門教徒為了原則而集體背棄唐納德·川普、轉而支持麥克馬倫,尤其是他們深知,如此一來,他們就是在增加希拉蕊·柯林頓當選的機會——希拉蕊支持懷孕婦女有選擇墮胎自由(pro-choice)、大政府的原則,都是摩爾門教徒所無法欣賞的。麥克馬倫主張美國應該擺脫官僚系統的問題、恢復自由、認真看待少數族群的權利。
因為美國選舉人團制度的古怪之處,理論上麥克馬倫還是有可能可以當上美國總統。假如兩黨的候選人都無法取得多數,而麥克馬倫贏得猶他州,那麼選舉的結果就必須由美國眾議院來決定——此類的情況在歷史上發生過一次,在 1828 年。如果眾議院的議員覺得兩個候選人都不是總統人材,決定找一個折衷方案,麥克馬倫就會成為他們的替代選擇——因為他在猶他州的勝利將會使他取得選舉人團的最後幾張重要的選票。穩重務實的麥克馬倫應該不太可能會認為這種事情會發生,但這種可能性讓他的支持者抱持著一絲絲的希望。
如果,2012 年飲恨的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宣布支持麥克馬倫,就很有可能會影響許多猶他州的選民。羅姆尼今年三月曾經痛批過川普,但是他對共和黨的忠誠、還有想要幫助自己兒子步入政壇的心情,使他無法投入麥克馬倫的陣營。
http://blogs.spectator.co.uk/2016/10/mormons-dumped-tr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