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我的選擇」系列第14發:環境科學家馬耐德發現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我來自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畢業於美國創價大學,主修環境科學,當時主要從事淡水魚和基礎漁業的研究。隨後我到加州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攻讀碩士,研究海洋及沿海資源管理。當時其中一位教授就是來自台灣,她告訴我:『你應該去台灣看一看。』很多旅居海外的台灣人都會這樣鼓勵外國人拜訪台灣。
而我後來也的確到台灣進行了一個海峽兩岸的研究,作為唯一一位環境科學學人,我必須要想一個能在台北和上海演講的主題,垃圾就是一個最明顯的題材。因為當你來到台灣,你會發現台灣街道上都沒有垃圾,這點讓我感到非常新奇,為什麼會沒有垃圾呢?當時我也發現並沒有什麼關於台灣廢棄物管理轉型的英文資訊,所以我就決定住在台灣,研究這個讓我很著迷的題目。那是2013年的事,後來我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助金在墾丁海生館擔任訪問學者一年,至此之後我就待了下來。大約六個月前,我開始在銳思碳管理顧問公司上班,我們負責協助大型品牌和他們的供應鏈設定並達成碳供應鏈目標。這是我們剛在台灣成立的新辦公室,公司的總部在香港,但我們想要把重心移到台灣,因為台灣是關鍵的供應鏈環節。我們認為台灣將在永續報告和減碳目標上持續成長,而且台灣真的是個好地方。
台灣有很多我很喜歡的優點,我覺得最棒但很少被注意到的一點是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台灣是亞熱帶島嶼,擁有非常豐富多樣的原生種和特有種,美麗的蝴蝶、螢火蟲、珊瑚、鯨鯊、鮪魚、熊……物種多到我三天三夜都講不完。而且就算不開車,也很容易親近大自然。我也喜歡騎單車,台灣的單車道做的非常好,還有優質的單車品牌和產品。我在台灣大多時候過的很不錯,沒什麼好抱怨的,食物也好吃。而且台灣人基本上對科學有充分的信任和熱忱,許多民選官員都曾經是醫生、科學家、工程師等等,連總統都曾發表過博士論文。台灣的前副總統大概是地球上最有資格帶領對抗新冠疫情的領袖。感覺上,台灣有很多科學家,當個理工宅男好像也很OK。」
✨馬耐德(Nate Maynard)連續兩年(2014及2015 年)榮獲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助學金,現為「鬼島之音Waste Not Why Not」節目製作及主持人,及銳思碳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Why I chose Taiwan #14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holar Nate Maynard discover Taiwan’s and its key role in supply chains
"I’m from San Diego California originally. My undergrad was from Soka University of America; liberal arts with a concentration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I work on fresh-water fishes mostly and basic fisheries. And then my Master’s program was at the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with a concentration in ocean and coastal resource management. One of my professors was Taiwanese, and she said: ‘you gotta go to Taiwan,’ as most Taiwanese people living abroad will tell foreigners.
And I did go visit Taiwan for a cross-Strait research trip, and as the only environment person, I had to come up with something I could talk about in Taipei and Shanghai, and garbage was the most obvious thing. Because when you come to Taiwan, there’s no garbage, and I became fascinated: Why is there no garbage? I realized there really wasn’t much information in English about Taiwan’s wast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that’s sort of how I got hooked and decided I wanted to live in Taiwan. That was 2013. And then I got the Fulbright Fellowship and spent a year at the National Aquarium in Kenting....and they haven’t been able to get me to leave. About six months ago, I started working for a private consulting firm called Reset Carbon. We help major brands and their supply chains set and achieve carbon supply chain targets. This is a new office that we just set up in Taiwan. The company’s headquarter is in Hong Kong, but we wanted to pivot to Taiwan because Taiwan’s the key supply chain link. We expect to see Taiwan growing in terms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carbon reduction goals, and Taiwan’s just a nice place.
There’s a couple things that I really enjoy about Taiwan. I think the best thing that doesn’t get enough coverage is biodiversity. Taiwan is a sub-tropical island. It’s full of native and endemic species, beautiful butterflies, fireflies, coral, whale sharks, tuna, bears...I can list the animals for hours. It’s easy for me to go and get access to nature, even without a car. I also enjoy biking and Taiwan has excellent biking infrastructure, and great bike companies that make fine products. Most aspects of my life in Taiwan are pretty good. I can’t complain. Food is great too. I think there’s also a general trust and enthusiasm for science in Taiwan. I mean there’s a lot of elected officials that are doctors,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the president has published papers as a PhD. And you know, the vice president was probably the most qualified person on Earth to lead the COVID response. In Taiwan, it feels like the scientists are pretty well-represented, and like being a nerd is kinda okay." -- Nate Maynard
✨Nate Maynard won Fulbright Fellowship two times in a row (2014-15, 2015-16), now serving as a program host and producer of “Waste Not Why Not” with Ghost Island Media and a senior consultant at Reset Carbo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office hours教授」的推薦目錄: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問題] 如何反應被濫用的Office Hour (文長) - 看板chatskill 的評價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如何增加office hour / research meeting的生產力- 留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美國大學有office hours,可以去找教授問問題,甚至討論生活 ... 的評價
- 關於office hours教授 在 謝晨彥股怪教授財經研究室-直播office hour 預告(01/19 中午12 ... 的評價
office hours教授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Apple 年度的發表會中,哈佛教授說我們可以思維跟三鏡頭所無關的東西】
每年的這個時間又來了。世界各地的果粉,很多人都引頸期盼著,一系列新的蘋果產品的發表。今天最讓人注目的莫過於外型毀譽參半的三鏡頭 iPhone Pro11。
每年的產品發表會,大眾看的應該都是商品,邊想著怎麼那麼貴,但又邊想著要來存錢。但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個多元的角度,在看這一個一年一度的盛會。
出版了 Start With Why / Find Your Why 的暢銷作者 Simon Sinek 很喜歡在書中用 Apple 當成例子,敘述尤其在 Steve Jobs 時期,清楚溝通公司的使命、purpose 這項環節,讓蘋果在眾多賣手機、電腦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應用語言學家、消費者心理的專家,則會特別注意到在發表會上使用的極端語言、誇飾 (hyperbole),其實無不是在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望。
"They are hype-generating spectacles (讓人感到亢奮的演出) meant to stoke desire (目的是用來刺激慾望). A key part of that is the hyperbole (誇飾) that Apple uses. Every product is the best ever, the industry leader, or the first of its kind."
哈佛大學教授 Amy Cuddy (TED: Your Body May Shape Who You Are 主講者) 則會分析,每年在產品發表會上的講者們,如何用「手勢」和「聲音」,來展現自信。
繼 smartphone 和社群網絡的興起後,有另外一群研究者,轉而研究「社群網站 (social-networking sites)」、跟 smartphone 使用這樣的「習慣」,對人的心理、人際關係等等面向的影響。
出版暢銷書深度工作力 (Deep Work)、和數位極簡主義 (Digital Minimalism) 、Georgetown Univ. 電腦科學教授 Cal Newport 在兩本書裡談到,我們如何在一個 distracting world (充滿分心事物的) 世界,活得自在、做事有成效、不要焦慮恐慌、培養專注力。
Neuroscience News and Research 就曾轉發過一篇由 Alice Thomson 撰寫的文章,其標題為 "Tech Billionaire Parenting",內容相當諷刺,內容談到比爾蓋茲夫婦、Steve Jobs 等人,如何限制他們的孩子使用這些科技產品:
"Melinda Gates' children don't have smartphones and only use a computer in the kitchen. Her husband Bill spends hours in his office reading books while everyone is refreshing their homepage. ....M. Zuckerberg wants his daughters to read Dr. Seuss and play outside rather than use Messenger Kids. Steve Jobs strictly limited his children's use of technology at home.
It's astonishing (讓人驚訝的) if you think about it; the more money you make out of the tech industry, the more you appear to shield your family from its effects."
(你從科技產業賺到越多的錢,你越想要避免你的家人受到其影響。)
科技 / 社群網絡是好、是壞,並沒有黑與白的答案。但唯有我們越來越能用科學的方法了解「人性」、「人的行爲」、和「習慣」時,我們越能確保,能將這些應該是立意良善的發明,真的改善我們的生活 (而不是相反)。
office hours教授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Apple 年度的發表會中,哈佛教授說我們可以思維跟三鏡頭所無關的東西】
每年的這個時間又來了。世界各地的果粉,很多人都引頸期盼著,一系列新的蘋果產品的發表。今天最讓人注目的莫過於外型毀譽參半的三鏡頭 iPhone Pro11。
每年的產品發表會,大眾看的應該都是商品,邊想著怎麼那麼貴,但又邊想著要來存錢。但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個多元的角度,在看這一個一年一度的盛會。
出版了 Start With Why / Find Your Why 的暢銷作者 Simon Sinek 很喜歡在書中用 Apple 當成例子,敘述尤其在 Steve Jobs 時期,清楚溝通公司的使命、purpose 這項環節,讓蘋果在眾多賣手機、電腦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應用語言學家、消費者心理的專家,則會特別注意到在發表會上使用的極端語言、誇飾 (hyperbole),其實無不是在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望。
"They are hype-generating spectacles (讓人感到亢奮的演出) meant to stoke desire (目的是用來刺激慾望). A key part of that is the hyperbole (誇飾) that Apple uses. Every product is the best ever, the industry leader, or the first of its kind."
哈佛大學教授 Amy Cuddy (TED: Your Body May Shape Who You Are 主講者) 則會分析,每年在產品發表會上的講者們,如何用「手勢」和「聲音」,來展現自信。
繼 smartphone 和社群網絡的興起後,有另外一群研究者,轉而研究「社群網站 (social-networking sites)」、跟 smartphone 使用這樣的「習慣」,對人的心理、人際關係等等面向的影響。
出版暢銷書深度工作力 (Deep Work)、和數位極簡主義 (Digital Minimalism) 、Georgetown Univ. 電腦科學教授 Cal Newport 在兩本書裡談到,我們如何在一個 distracting world (充滿分心事物的) 世界,活得自在、做事有成效、不要焦慮恐慌、培養專注力。
Neuroscience News and Research 就曾轉發過一篇由 Alice Thomson 撰寫的文章,其標題為 "Tech Billionaire Parenting",內容相當諷刺,內容談到比爾蓋茲夫婦、Steve Jobs 等人,如何限制他們的孩子使用這些科技產品:
"Melinda Gates' children don't have smartphones and only use a computer in the kitchen. Her husband Bill spends hours in his office reading books while everyone is refreshing their homepage. ....M. Zuckerberg wants his daughters to read Dr. Seuss and play outside rather than use Messenger Kids. Steve Jobs strictly limited his children's use of technology at home.
It's astonishing (讓人驚訝的) if you think about it; the more money you make out of the tech industry, the more you appear to shield your family from its effects."
(你從科技產業賺到越多的錢,你越想要避免你的家人受到其影響。)
科技 / 社群網絡是好、是壞,並沒有黑與白的答案。但唯有我們越來越能用科學的方法了解「人性」、「人的行爲」、和「習慣」時,我們越能確保,能將這些應該是立意良善的發明,真的改善我們的生活 (而不是相反)。
office hours教授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office hours教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office hours教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office hours教授 在 如何增加office hour / research meeting的生產力- 留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在<如何增加教授回信的機率?>一文中跟大家分享9個提升教授回信機率的小技巧。相較於寫email,敝人認為office hour(後簡稱OH)會是更好的選擇。 ... <看更多>
office hours教授 在 美國大學有office hours,可以去找教授問問題,甚至討論生活 ...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大學有 office hours ,可以去找 教授 問問題,甚至討論生活適應或生涯規劃,在海外讀書的臺灣同學(大學部研究所皆然)有沒有好好利用呢?... ... <看更多>
office hours教授 在 [問題] 如何反應被濫用的Office Hour (文長) - 看板chatskill 的推薦與評價
我在美國念數學研究所,暑假接了一門課的助教工作,
任課老師並沒有強制要求助教本身設Office Hour(給學生課餘問問題的時間)
系上對這個工作也沒有類似的規定。
這門課有一個台灣學生,估計比我年長個6~10歲,
因為是外系的研究生,對數學頗為棘手。
課程剛開始時,他很客氣的問之後若有不懂,是否可以來辦公室問問題。
基於「同在異鄉為異客」,我馬上就答應了。
前兩週他還會先寫E-mail約時間,
也許是剛開始內容比較簡單,他只來問過兩、三次,每次約1.5小時。
但從這週開始,他變成天天都來辦公室問問題,問很久,也不再先約時間。
問完就算了,當天晚上又會再寄落落長的E-mail問當天的作業解法。
這讓我覺得壓力非常大,對於他問題的內容也頗為惱怒。
個人認為Office Hour應該是學生自己讀書作題目之後,發現問題才來問。
但那位仁兄卻是沒先唸就來,直接把書翻開,要我逐字逐句講給他聽,非常浪費時間。
數學是須要自己花時間去沉思消化的,如果自己不思考,聽別人講再多題都沒有用。
尤其是常常出現鬼打牆的狀況,譬如:
原po:「公式A是這樣導出來的…(開始講証明)」
學生:「喔喔,了解!」(恍然大悟貌)
原po:「OK,現在來看一個例題,這例題我們可以帶入公式A」
(沉默10秒鐘)
學生:「咦,我知道這可以用公式A,不過公式A是怎麼得來的?」
(原po想翻桌)
我覺得自己的好意被濫用了,
就算有官方Office Hour,依照學期間的比例,每週頂多2小時,不可能天天讓學生來問的。
雖然說暑假我沒有修課,但我也有自己的研究要作,
外表看上去僅僅是閒坐在椅子上,動筆算東西10幾個小時,
但真的非常消耗精神力,若當天再加上無限鬼打牆的Office Hour,
回到家只想倒頭就睡,心裡的怨氣也越積越多。
今天終於受不了,到學校匆匆拿了要改的作業,就馬上躲回家唸自己的書了。
沒想到到了下午,他竟然打電話來:「我現在在你辦公室,你在學校嗎?」
當下真的覺得火冒三丈,但還是很客氣的回他說今天不在學校。
他緊接著又問明天下午可不可以問問題,本想拒絕,
但他又說最近搬家、患乾眼症云云,讀書很吃力,
我一時心軟又答應了Orz 好煩啊……
對方也不是什麼惡人,與我大學母校的新進老師相熟,
前些日子他太太還做了個手工蛋糕拖他帶給我。
這就是拿人手短嗎? T_T
原本只是基於同為台灣人,互相照應。
但最近真的是很想發脾氣了。
躲圖書館、手機關機也不是長久之計,
到底要怎麼跟對方說要「節制」問問題的時間呢?
覺得不管怎麼講都不順……還得讓對方同時了解「我不是不歡迎你來問問題」
這兩年和人群接觸較多,有時真覺得做人真難。一開始對人好,變熟之後,
對方態度就開始隨便,濫用好意,而造成壓力與怨懟。前男友這樣、室友這樣,
現下這位仁兄看來也是往這個方向發展。想想要是自己早一點開口反應就好了,
但又找不到一個好的說法,讓對方聽完後不會排斥之後的好意。
我對你好,你對我好,彼此都有所節制,彼此的情誼不是才會長久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9.159.16.2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