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假設」,鎖定目標不失焦
PDCA系統運轉的越快,就能夠越早抵達設定的目標。實踐假設,並反覆檢視,調整,用開車來形容的話就好比「風險駕駛」藉由精確度極高的假設避免重大事故,同時把油門踩到底。使用這套方法,自然可以盡速抵達目標。
換句話說,若你想讓PDCA系統快速運轉,就非得提升假設的精確度不可。而這個假設的一精確度,全都建立在「因數分解」上。具體來說,就是要逐一列出構成「目標」和「現況」的因素。說到「因數分解」,文組出身的讀者也許會感到排斥,但原則上其概念和「邏輯樹狀圖」大致相同。
假設,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上司」,那麼你該做的並不是立刻尋求「如何成為完美上司」的解決方案,而該先運用因數分解試著分析「什麼樣的上司算完美?」。例如,以我個人一|的解析,「完美上司」大致具備「個人魅力」和「商務魅力」兩大特質。
針對「商務魅力」,還能再細分為「領導能力」,「人脈」,「個人能力」,「應對能力」或「遠見」等元素。於是,你就會找出「要擁有領導能力需要做什麼?」,「想拓展人脈該怎麼辦?」等問題。」
「有關於財富與時間的話題。將會拆解成以下三個條目進一步探討:
1、投資財富與時間
2、浪費財富與時間
3、消費財富與時間
這三項的文字內容看似相近,但三者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天差地遠。接下來,我想試著向各位解釋這些條目有哪些具體差異。
首先是條目一,之所以使用「投資」這個詞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時間和財富經「過運用以後,報酬率提升的可能性非常高。
相反地,自己耗費掉的財富或時間很有可能會讓報酬率下降的情況,就屬於第二項的「浪費」。至於「消費」,則是介於投資與浪費之間的中立地帶。
就金錢的角度看來,人們在買了什麼東西之後,經常會根據個人判斷衡量「損益」「得失」。這點對於時間也一樣,例如看完電影之後人們常會以「白費時間」,「浪費」,又或者是一「這段時間真是愉快」,「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等話語,給予這部電影評價。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懂得衡量風險和報酬率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一旦在這個習慣當中過度聚焦於「錢」,一定就會有人出現排斥反應。
但如果把焦點放在「時間」上,討論就能順其自然地進行下去。正如同我不斷在提醒各位的一樣,時間和財富對於我們而言,是種雙向持續交換且活躍於人生舞台上的重要資本,因此還是得妥善權衡兩者的平衡才是。
「這樣好像死要錢的人,總覺得很討厭。」「滿腦子都在想錢,真的很無趣。」
我知道很多人會被這種負面情緒束縛,結果始終不願意面對財富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不過是漫畫或動畫裡出現的「有錢人」形象,被誇大渲染後植入在世人腦海裡的刻板印象,何況真正死要錢之人的骯髒撈錢手段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這種人由於不會受到身邊的人信賴,縱使再富有也難以長久維持。」
「將個人資產分成以上三類之後,接著就要以投資組合的方式妥善管理。順帶一提,理財規劃人員在替客戶制定理財計畫時常常使用這套方法,它又被稱作「替財富上色的程序」。接下來,我也來說明什麼是「時間投資組合」吧。
時間投資組合,會依照睡眠,工作,自我啟發等時間區塊,反省自己一天或一週以來的時間規劃。
有趣的是,藉由改變時間投資組合的構造,就能夠增加/減少資產,或是提升/降低個人在一各方面的表現。
比方說,把睡眠時間歸零增加工作時間,這麼一來收入很有可能在短期內增加。然而,熬夜導致隔天專注力顯著下降的結果,可以想見工作效率將大幅下滑,從中長期來看甚至會造成健康狀況的惡化,產生負面影響。
睡眠,堪稱是財富投資組合當中的「流動性資金」或「保障資金」,一旦把這類資金歸零,全數挪用為獲利資金進行投資,雖然也許可以在段時間內獲得極高的報酬率。然而,就如同金融「市場不振之際,投資人就得背負極高風險一般,一旦過度壓縮睡眠時間,身體狀況就會變得很不健全,稍有不慎就可能賠掉健康。」
「運用複利的優點在於「時間越久效益越高」,許多懂賺錢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腳踏實地存錢,並自人生早期就積極運用複利的效果。因為他們十分清楚運用複利的優勢。當一筆龐大資金一到手,你該做的不是把它花掉,而是投入複利運用,這才是替自己的未來增加儲蓄的捷徑。
這套運用複利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複利運用的基礎概念是「資本越多,利益越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說是「運用時間越長,複利的成效越高」也沒錯。就這個層面而言,財富與時間密不可分,兩者應該放在一起思考。
畢竟盡早積極投資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識,技術,信用(品牌)等,將直接影響工作或財富人力資本,它必定能替自己帶來壓倒性的優勢。若「以複利來思考人生」,便知道即使是二十多歲一剛開始賺錢也不該停下腳步,持續投入大量時間,累積人力資本,接著再運用累積起來的人力資「本創造更多人力資本-這就是運用複利的模範。」
「一般人總覺得「有錢人都是鐵公雞」。以我用私人銀行經理人,創業者身分和許多有錢人來往的經驗而言,我重新體會到這類評價與大眾媒體營造的刻板印象非常類似。
現實中的有錢人,其實多具有強烈的互利互惠精神。這群人不但懂得照顧別人,也非常熱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是有錢的人,具備的奉獻精神就越多,這就是我對富裕階層最深刻且直接的印象。
正因為這群人平時都以互利互惠的態度對待身邊所有人,內心抱持「此恩必報」想法者當然也與日俱增,因此碰上能夠把自己從商業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好人,或是得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資機一會等「好事」自然會降臨。
對有錢人而言,這一切也許可以用「不過是運氣好罷了」就輕易交代過去,但以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的有錢人都是「能夠招來好運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施予別人的恩情,最終全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若忠於實踐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概念,目光難免會離不開帳面上的數字,但我總認為真要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心理層面的因素也會成為重要的原動力來源。
我個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直以來,我總是非常珍惜和各界人士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我與過去遇見的所有人,長年以來幾乎都維持著良好的互動。例如前些日子,高中時期在補一智班認識的朋友才剛來找我商量專業執照的問題;小時候住在同社區的好友,如今也跟我建立起探討商務的夥伴關係。這種話由自己來說可能有點奇怪,不過正是多虧有這麼多人的照顧,才能成就現在的我。
這點在商務方面也一樣,創業第二年,由於公司正式上了軌道,那段期間我們真的非常需要資金周轉。那時恰好出現幾位願意給我們遠高於當時公司實質能力評價的天使投資人,挹注合計1億日圓(約二千八百萬台幣)的投資金額。
當時公司每個月能否達到百萬業績都很難說,然而那五位投資人連財務報表都沒看,只對我一說了一句:「既然是富田,應該不會有問題吧。」就答應調集資金交由公司運用。」
「打造「個人品牌」,能變現又有好感度
「只要把工作交給這個人,保證可以帶來豐碩的成果。」若他人以這樣的眼光看你,這就是你信用的基礎。
包括公司支付薪水這件事,大致上也可以視為公司對於該員工能力的信任。向銀行借貸的時候也一樣。正如同信用貸款一詞所示,金融機構會判斷「此人賺錢的能力大概有多少」,進而出借貸款給請者。
換句話說,在強化能力的同時累積個人信用,不僅能保障工作,還可以向銀行周轉資金。這種正向循環就有助於替自己建構賺錢的能力。
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信用,實際上是可以兌換成現金的。也許有些人會對「把情感方面的交流換算成金錢」感到反感,但若換個說法把信用視為「個人品牌」,你應該就」比較能接受了吧。
如果「我們公司是東大畢業生佔總員工數兩成,擁有許多優秀人才的企業」這點,是企業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那就表示型塑企業品牌的每一名東大畢業生,也同樣具備獨自的品牌。而品牌的價值,取決於每個人一路奮鬥過來的軌跡,也就是各自的背景。就以上的例子而言,「東大畢「業」正是構成個人品牌的背景之一。
正是你至今一路奮鬥過來遇見的人們,給予自己的評價逐漸累積而形成了「信用」(品牌)。大學同班同學或從前在職場上共事的所有人,他們如何評價你,如何向別人介紹你,在一切都可透過社群網站視覺化的當今社會之中,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雖說沒有必要過度刻意「接近或顧慮到其他人,但和周圍建立良好關係,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仍顯得相當重要。即便是一從這樣的層面來看,人的信用依然取決於過往的經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183
pdca中文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營運小教室-第26堂】
🕹營運小教室:MECE原則🕹
營運常提到一個詞叫精細化,究竟什麼叫精細化?然後可以多精細?可能每個人定義都不同,做出來也不同。
而「分眾」就是精細化的其中一環,概念跟行銷一樣,今天新品上市要投放數位廣告,選擇的目標對象絕對不會是全台灣人,因為基本上這樣打,預算沒兩下就會全燒光,然後得到一堆無效投放。
因此數位投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設定受眾,通常會使用STP分析策略幫助我們把市場進行區隔,然後最終選出目標受眾,根據受眾的用戶輪廓鎖定性別、學歷、居住地區、年齡、興趣等標籤進行廣宣投放,讓每筆投放出去的預算都是向對的人溝通。
而營運分眾也是,今天設計一檔營運操作,一定有我們預期的目標受眾,例如針對重度付費玩家設計營收,我們就不會去賣他99元低價禮包,一點意義都沒有,比較常做的可能是滿額贈搭配吸引人的虛寶,或用轉蛋搭配保底的方式操作。
分眾有個基本概念需要掌握,就是「MECE原則」,MECE的英文叫做「(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翻譯成中文叫做「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也就是將重大議題,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藉此有效把握問題核心。
以車子顏色來舉例,如果今天我們想以車子顏色進行分類,你可以分成:白色的車、白色以外的車,這就符合MECE原則提到的「彼此獨立,互無遺漏」,因為已經囊括了所有顏色的車(但分得很爛,只是方便理解而做舉例而已),但如果分法是白色的車和藍色的車,那就不符合MECE原則,因為還有紅色、黃色、黑色等各種顏色的車都沒算進去。
營運分眾也需要遵守「MECE原則」,才能評估每一群是否有需要個別營運的價值,方便設定目標與後續成效分析。
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營運提到的概念都是遵守MECE原則,例如我最常提到的營收方程式:營收 = 登入數 X 付費率 X 客單價就是,不會突然有人說還有哪個指標沒算進去;而就客單價來說,也能再進一步區分為不付費,輕度、中度、重度,也是運用MECE原則來幫助我們再次分眾,以確保每位玩家都有納入分眾內。
因此總結一下,營運通常會用來分眾的指標主要有三個:
1⃣時間:新用戶、活躍用戶、回流用戶
2⃣金額:不付費、輕度~重度付費
3⃣行為:已經註冊、通過新手教學、等級達20等、完成第三章、已經轉職等等
其他可能還有RFM模型會用到的付費頻率等,就不多贅述。
再舉例,像是AARRR海盜模式、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八何分析法(6W2H)、SWOT、4P分析等,都是有「MECE原則」的概念,幫助我們在思考、企劃上能夠用更全面、縝密的角度檢視,避免出現遺漏。
而缺乏「MECE原則」會有什麼後果呢?其實就是不夠細心。
例如:
❌規劃一檔企劃活動,沒有使用八何分析法(6W2H),導致整份企劃案一下缺目的,一下缺預算、又缺時間排程等等,東缺西漏、零零散散
❌想分析成效,登入數卻看一整包用戶,忘了把新用戶和回流用戶分出來,導致推導出來的數據不夠嚴謹或有偏失
❌發想一個提案,許多假設與邏輯驗證有缺漏,即使idea再好都有可能被老闆打槍。
因此,隨時留意並遵守「MECE原則」,不管在營運規劃、活動提案、數據分析上,幫助都非常大,也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上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今天營運小教室分享的內容,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下次見!
備註:「MECE原則」是一種思考工具,任何工具使用上過與不及都不好,無謂地追求精細化也沒意義,如果細到受眾已經太少或沒價值,那也只是徒增營運上的複雜度與操作而已,絕對沒必要!
#文章同步部落格
#重點都畫好囉
pdca中文 在 音速語言學習(日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實用日語文法・溫故知新!」
同事向Ken請教工作上的事情,
同僚:Kenさん、この企画書だけど、何を書けばいい?
(這個企劃書,要怎麼寫比較好呢?)
Ken:それはね、PDCAのルールで書けばいいよ。
(那個喔,按照PDCA規則去寫就好了)
同僚:それで、えっと、こういうことになるんだね。
(所以說,嗯,就是這樣吧~)
Ken:そうそう!理解力がいいね。
(對對!理解力真好~)
同僚:?
.
請問為什麼同事會聽不太懂呢?Ken的日文有哪裡怪怪的呢?
↓
↓
參考答案
↓
↓
今天的問題出在「理解力がいいね。」這項用法上,中文會說「理解很快、理解力很好」,不過直接翻成日文會有些奇怪,
日文的「理解(りかい)」,一般會當作動詞或名詞用,表示「對於某事物完整了解」,
.
例:
彼の苦境を理解する。
(理解他的辛苦情況)
宗教への理解を深める。
(加深對宗教的理解)
その詩の意味が理解できない。
(無法理解那首詩的意思)
.
因此,如果你說「理解力がいい」,雖然日本人會大概知道你的意思,但是仍有點不自然,
可以說成「理解が早い」,不過意思較偏向「頭腦聰明,對於很難的題目也能順利理解作答」,
.
如果像會話情境中,要表示「反應很快」「學習速度很快」的話,可以用「飲み込みが早い」來表示,
「飲み込み(のみこみ)」原意是吞下去的意思,「飲み込みが早い」引申有「很快就了解學到的東西」之意,
例:
A:すごいね!飲み込みが早いね!
(真厲害!學習速度真快!)
B:ありがとう!
(謝謝!)
.
相似用法還有「要領(ようりょう)がいい」,意思是做事很有方法、效率很好~
以上、ご参考に〜
pdca中文 在 幼兒園專業發展輔導- #PDCA循環法則#全面品質管理的工具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張圖,讀懂不斷改善的PDCA循環法則|經理人. PDCA循環的概念源自美國,卻因日本貫徹,才又被世人重視,我們將PDCA循環的源流 ... ... <看更多>
pdca中文 在 鬼速PDCA工作術Deming Cycle | Say涼老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鬼速 PDCA 工作術做好時間管理、減少錯誤、創造獲利,3天快10倍!越是競爭,越要用 PDCA 打好基礎!減少每一步的「虛耗、浪費」,才是真正有效率。80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