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倫敦 #EP21 #買海鮮送時間
#聯合副刊專欄 #BuySeafoodGetTimeFree
清晨五點,天光微熹,我和朋友約好要去個一再被我拖延的地方──比林斯蓋特海鮮市場(Billingsgate Market),對,只是一個海鮮市場,有什麼好拖的?因為市場漁獲銷售速度快,市場的營業時間是清晨五點至八點半,過了七點後就已剩寥寥無幾,因此必須得一大清早啟程,從寒冬等到仲夏,總算戰勝了懶惰蟲,我終於出發了。
雖然我喜愛海鮮,但搬至倫敦以來並不常吃海鮮,首先因為倫敦不靠海,在超市買到的海鮮商品不但價格高,也不一定新鮮,讓我轉而購買不容易踩雷的肉品,近一年來吃海鮮的次數屈指可數,偶爾還會忘了自己目前也住在一個海島上。
位於倫敦東部金融區的海鮮市場,鄰近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身處貨物流通的十字路口,周遭高樓大廈聳立,使這個傳統海鮮市場的存在顯得有些突兀。然而市場本身故事悠久,從十四世紀開始便已有市集雛形,原先販賣商品以煤鐵酒鹽等日用品為主,直到十六世紀後才逐漸發展為魚市,如今已是英國國內最大的內陸市場,每年有高達上萬噸重量的漁獲在此買賣,也是由英國沿岸當日早晨捕撈的漁獲進入首都的初抵點,所以不僅新鮮生猛,價格相較都會區超市也實惠不少。
一走入海鮮超市,海味撲鼻而來,眾人買賣聲此起彼落,頓時有種回到台灣傳統市場的既視感,但即便如此,環境卻並不髒亂,攤販有序,也維持得相當整潔,城市的人們還在夢境當中,這裡的早晨已提早火熱開始。
我和朋友兵分三路,為了當晚的海鮮大餐,分別找尋各自要買的海鮮,不但需要快狠準,還得在不同攤位間比價,眼前價位都已是打了好幾個折扣後的美好,蝦子、干貝、鮭魚、淡菜、生蠔、透抽、章魚,我全都要,然後人人手提一袋海底世界,不是步出市場,而是滿足地走向市場裡的早餐店。
這間位在市場旁的早餐店賣著獨特的「海鮮早餐」,充足又新鮮的原物料源源不絕,來一份鮪魚三明治或一份培根干貝堡,鮮味隨奔騰熱氣瀰漫四溢,咬一口,嘴裡〈Under The Sea〉熱播,歡唱無限,血拚後吃一份早餐,對早起的自己聊表謝意,原來世界如此美好。
更美好的是,當一切都忙完,走出市場看向手表,此時也才早晨八、九點,早上竟過不到一半,而這一天還很長,夏日倫敦氣溫適宜,清風徐徐,是時候曬曬傾城日光,感受城市甦醒回溫,接著悠閒地步行回家。
網頁版:https://reurl.cc/52r1pq
#MediumWellLondon #19SEPTEMBER2021
IG: www.instagram.com/pengshaoy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engshaoyu」的推薦目錄:
pengshaoyu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半熟倫敦 #EP20 #不靠海的曼徹斯特
#聯合副刊專欄 #ManchesterByTheCanal
多年前有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每當向人提起要造訪曼徹斯特,總有人問「去看海嗎?」要是曼徹斯特是個人,他可能會感到有些不甘吧,竟然因一部電影而被後來才命名的美國曼徹斯特給搶去風頭。事實上,內陸城曼徹斯特曾是世界紡織工業的中心,若三百年前來到這座城市,或許也真的能夠看見海。
棉花海。
位於英國中部的曼徹斯特被譽為工業革命的故鄉,十八世紀紡織廠林立,不遠的港口城市利物浦是奴隸三角貿易的據點,擁有交通便利的優勢,那些從美洲殖民地來的棉花便會運至曼城加工,一座座蒸汽機與紡織廠讓整座城市日夜持續運轉,為曼徹斯特的工業城市地位奠下基礎,工業革命的風潮也由此傳播至歐洲、美洲和全世界。
二十一世紀的現今走進曼徹斯特,幾乎難再感受當年繁盛的痕跡,由於二戰時期遭納粹德國轟炸,重建後城貌與建築較現代。身為英國人口第二大城,擁有的絕不僅是工業成就,兩百年前發生在市中心聖彼得廣場的「彼得盧大屠殺(The Peterloo Massacre)」是源於人民對《穀物法》引發高昂糧價的抗議,這起事件被視為影響後來的憲章運動,也催生曼徹斯特《衛報》的成立。
引擎聲漸歇,工廠黑煙也早散去,這座城市依然承繼當年先鋒精神,在不同層面上開花結果。曼徹斯特市區並不大,當中有個區域直接命名為「同志村」,除了有眾多咖啡廳和特色小店,也有同志酒吧與變裝皇后表演,公園裡的涼椅坐著一個雕像,那是艾倫圖靈(Alan Turing),他是一名對現代人工智慧有偌大貢獻的偉大數學家,也是因為性向而在晚年被政府迫害、最終輕生的受害者,更是將被印上英鎊的人物。若當年工業革命定義了這座城市,艾倫圖靈也許是曼徹斯特想呈現給新一代的象徵,這位走在時代尖端,卻反遭逢時代殘酷對待的先驅者,現代人們選擇記憶,並且以包容與接納來歌頌這段歷史。
路上電車駛過,我搭了幾站後來到英國媒體城(MediaCityUK),這座建在運河旁的媒體園區集結了BBC、ITV等媒體,街上也常能看見戴著電視台識別證的員工,河的對岸便是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新與舊在曼城交會,充滿活力與能量。
現在的曼徹斯特,工業革命的煙塵只停駐於博物館,外頭城市仍然不斷前進,我在曼徹斯特待了三天,而這座城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網頁版:https://reurl.cc/EZ87LR
#MediumWellLondon #05SEPTEMBER2021
IG: www.instagram.com/pengshaoyu
pengshaoyu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半熟倫敦 #EP19 #英國人的酒吧日常
#聯合副刊專欄 #BritishDrinkingCulture
來到倫敦之前就對英國的飲酒文化時有所聞,似乎得踏入酒吧,才能真正走入在地人的娛樂生活。當我第一次和學校同學見面時,就是約在酒吧,在那之後的生活也時常到酒吧報到,往往在這裡能讓人卸下心房,放鬆聊天,並不只是簡單愛喝酒如此而已。
酒吧對英國人有多重要呢?只要剛過正午,途經市區酒吧便有很大機率是滿客,當英格蘭宣布解除封城,新聞上人們敲鑼打鼓、倒數計時慶祝開放的場所,也是酒吧,就能知道酒吧對英國人而言超超一般社交場所,英國人不能沒有酒吧。
雖然通稱為酒吧,但在英國其實有多種名稱,雖然彼此界線並不嚴謹,也沒有明確定義,但為了方便理解,可分為Pub、Bar和Club。
Pub是最常見、較單純賣酒的場所,也會賣一些簡單的小食物,許多Pub歷史悠久,內部裝設以木製為主,帶有年代感的優雅,音樂古典,在鄉村裡常常是社區聯繫感情的中心,如我先前到多佛旅行,社區內的Pub便動輒四百多年以上歷史,酒精伴隨人情一代傳承一代。
相較於Pub,Bar則更為現代化一些,常放流行音樂帶動活潑氣氛,是英國人看球賽、大聲聊天的地方。就像今年英格蘭打入足球決賽,許多運動酒吧一夕被預約額滿,人們享受聚集在一塊大聲吶喊的過癮,並且風行一家喝完換去另一家的「巡酒文化」,這攤我請客,下攤則換你埋單,延續那股激情。
特別的是,Bar的「玩法」有很多種,我去過運動酒吧(Sports Bar)、爵士酒吧(Jazz Bar)或兼具娛樂的桌球酒吧(Ping Pong Bar)等等,在框架外碰撞出新體驗,相當有趣。最後,Club則較偏向我們熟悉的「夜店」,營業時間更晚也更昂貴一些,人們主要在裡頭跳舞,當然也有許多不同主題的Club,每到周末晚上,倫敦街頭便愈夜愈熱鬧。
雖然在超市裡能便利地買到酒精,英國人仍舊愛去酒吧,有時不見得是喜歡喝酒,而是用完餐後的延續,也是彼此能好好交流的地方。比起分量較大的啤酒,我更常點一杯調酒(Cocktail)或粉紅酒(Rosé),在酒吧裡和朋友談天,除了欣賞酒吧陳設,也同時觀察周遭客人與他們的表情,如在市區Soho一帶的酒吧多為年輕族群,音樂嘶吼,熱情嘈雜,活力奔放,但只消走個幾分鐘路程來到靠近河岸的學區,附近酒吧客群年齡層明顯更年長,也較為安靜、典雅。
有機會的話,不妨在酒吧裡感受英國日常,看見比想像更多的英國生活。
網頁版:https://reurl.cc/KA7W9m
#MediumWellLondon #22AUGUST2021
IG: www.instagram.com/pengshaoyu
pengshaoyu 在 #pengshaoyu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二十歲那年,我陷入漫長難熬的心理折磨,告別十幾歲的懵懂,踏進另個年齡階段,彷彿一切都得重新開始,巨大的無力襲來,儘管二十歲正是美好年華,當時卻像遁入深淵。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