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新文章] Scaling Ethereum 參賽心得
✍️ Johnson
📥 歡迎投稿: https://medium.com/taipei-ethereum-meetup #徵技術分享文 #使用心得 #教學文 #medium
Scaling Ethereum 是一場由 ETHGlobal 所舉辦的線上黑客松,也是我第一次參加與以太坊有關的黑客松活動,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人參賽的過程與心得。
源起
一開始是在 telegram 群組中得知這場比賽的消息,因緣際會之下剛好有人想組隊參賽,於是就在報名截止的前一天一起跟著報名了。
報名的方式除了填一些基本資料外,最特別的是還要 stack 以太幣,也就是要傳送 0.01 顆以太幣給主辦方,規則是必須在比賽的最後,有提交作品的人才能贖回 0.01 顆以太幣,之後看到 meme 頻道有人留言:
When your project is incomplete but you submit to get back stake.
一方面,這確實也會激勵你好好把比賽完成,就算沒做完也要有些成果上去,這也是主辦方秉持的精神,他們認為大家來黑客松相互學習成長,競賽獎金則是其次。
獎金
比賽方式是由 25 個左右的贊助者(sponsor)分別提供獎金,每個 sponsor 都有錄製一段影片,說明怎麼獲得他們的獎金,大部分會要你使用他們開發的工具,或者必須跟 sponsor 在做的研究有關,去實作出創新的作品。可參考:Prizes — Scaling Ethereum
你的專案可以選擇要投入哪個 sponsor 的獎金,一個專案可以投入多個 sponsor 底下,這樣獲獎機會也會比較高。
我選擇的 sponsor 是 zkSync,他們的說明如下:
zkSync is a user-centric zkRollup developed by Matter Labs. It uses zero-knowledge proofs to keep data availability on mainnet to achieve exponentially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You may have seen us powering projects such as payments and Gitcoin Grants. We are currently rapidly developing zkSync 2.0, which will feature EVM-compatibility in testnet May 2021, soon followed by zkPorter, our new exponential scalability solution.
PrizeszkSync will be awarding their Prizes as follows:
- 1 winner — 4,000 USDC
- 2 winners — 2,000 USDC
- 4 winners — 500 USDC
We encourage builders to utilize zkSync SDK’s, implemented in JavaScript/Typescript and Rust. Prizes will be awarded to projects that make it simpler and easier for non-technical users to use zkSync, other ideas include integrations of current tools such as in Gitcoin Grants and tools for easy mass payments and multi-sigs.
社群互動
這個 hackathon 很棒的地方是他把使用者體驗做的很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 dashboard 顯示目前專案的進度和一些訊息。
Check-In #1 和 Check-In #2 的階段會要你提供專案的構想,你隨時都可以修改。主辦方會看你提交的資訊,幫助你找到適合的 sponsor,或是給你一些建議,就算是一人參賽也能感受到回饋。
整個賽程期間,社群都是使用 discord 在互動,discord 裡頭有很多頻道,像是基本的大會報告的頻道,或是一些不重要的迷因、閒聊頻道都有。
每個 sponsor 也都有自己的頻道,我就會在 sponsor-zksync 的頻道詢問技術的問題,例如我想問問 zkSync 一些關於專案構想的意見:
Hi there, I want to build a gas fee relayer which make my ERC-20 token transfer without transaction fee, to be more precise, delegating gas payment by another party. I think this is done by GSN https://opengsn.org/ , but maybe it could built on L2 with zkSync? I’m not sure, could somebody give me some advice about this topic?
zkSync 團隊的人回應我:
This is an amazing idea! This can totally be built, as we support batching transactions which can be used for all kinds of creative things such as paying for transaction fees in an erc-20 token. Your idea seems like a combination of that and the gitcoin grants integration. To get started, I suggest you watch the short 10 minute presentation I made on using the SDK and batching.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project!!
在 Check-In #2 的時候,我提交新版的專案構想,有一個欄位是問:「目前專案遇到什麼阻礙?」我的問題應該是被主辦方貼給 zkSync 的團隊,於是 zkSync 的團隊成員就用 discord 私訊我,貼了一些程式碼教我怎麼使用他們的 Javascript SDK,這突如其來的救援也幫了大忙。
除此之外,主辦方每個禮拜都會寄 email 通知一些重要的活動,賽程期間舉辦了四個 Summits 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有名的以太坊開發者分享議題,主辦方還有一個自己的 TV 網頁,直播所有的線上活動。這些活動都有錄影,可以在 youtube 看到過去所有的演講內容:https://www.youtube.com/c/ETHGlobal/videos
因為我的作品是使用 zkSync 的 Javascript SDK 製作的,好像也只能投稿 zkSync 作為獎金的 sponsor,不過主辦方在最後一個禮拜,也寄 email 告訴我說可以多投稿不同的 sponsors 看看,他依據我的專案構想給我一些適合的 sponsors 作為參考。
不過最後我還是只投稿了 zkSync,有點懶著再看其他 sponsors 的文件,也覺得其他 sponsors 的題目需要花比較大的功夫才能完成,一個人能力有限,就做點簡單的東西就好。
關於我的專案 — Gas Relay Service
在以太坊的世界,每一筆交易都需要額外付一筆交易費,也就是以太坊的 gas fee。
我的專案是讓「收款人」能夠幫「付款人」支付以太坊的手續費。
在黑客松之前,我就想研究「第三方支付手續費」的議題,因此我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在研究一般的 meta-transactions 是怎麼實作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simple meta-transactions 的原始碼:https://github.com/chnejohnson/simple-meta-transaction
之後我才開始玩 zkSync 的 SDK,並研究怎麼在 Layer 2 實現第三方支付手續費的問題,以下就附上作品連結以及簡單的專案介紹給有興趣的人參考:https://showcase.ethglobal.co/scaling/gas-relay-service-on-zksync
The target is that token sender can choose to find another account to pay for fee. The another account can be (1) the token receiver’s account, (2) sender’s another account, (3) third party’s account.
In this project, I finished the demo, which is the (1) above, that receiver pay gas fee for the sender.
有趣的是,我在研究 meta-transactions 時學到很多智能合約的寫法,結果在最後專案上都沒用到(沒寫到合約的程式),zkSync Javascript SDK 其實很簡單,他們的文件寫得很清楚。最後 Demo 還是用 zkSync 團隊的成品修改來的…XD。
所幸在沒有懂太多技術的前提下完成了這場黑客松的專案,成功贖回了 0.01 顆以太幣。
評審與決選
整個賽程來到最後一個禮拜,主辦方安排兩天的時間進行 Judges,使用 zoom 進行線上研討會,一個人基本上是 7 分鐘,前 4 分鐘播放 Demo 簡報,後三分鐘會有評審問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說:「Demo 中你是使用 zkSync 的錢包網頁去操作,那實際上你做得部分是什麼?」
我就回答我在他們的網頁上加了一顆按鈕,使用他們的 SDK 做出 gas relay 的功能,還有一個後端的 server 去作 relay。
第二個問題大概是問:「什麼樣的情境下會需要由 receiver 幫 sender 支付 gas fee?」
我的回答是,在一般超商購物的情境,消費者通常只支付商品的價格,不會支付額外的交易費,我認為以太坊的手續費應該屬於軟體的營運成本,由賣方支付比較適合。那如果賣方希望手續費的成本是由消費者承擔,可以直接調高商品的價格。
當然,我英文講得零零落落,希望評審有聽懂就是了…
最後一場直播就是 Finale 決選,主辦方選出十二個隊伍,公開再 Demo 一次,以及提供線上觀眾詢問問題,至此整個賽程就差不多進入尾聲。
決選後的不久,主辦方就公布了這次有獲得獎金的隊伍,幸運拿到了 zkSync 頒發的小獎~
zkSync — Matter Labs
- Zeneth — 2000 USDC
- ZeroSwap — 1500 USDC
- Kangaroo — 500 USDC
- Gas Relay Service — 500 USDC
後記
這次的參賽隊伍中,Zeneth 跟我的主題非常相似:
Zeneth — Use Flashbots to enable arbitrary meta-transactions so EOAs can enter L2s without ETH
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專案是 Alexandria:
Alexandria — A dApp using STARKs to verify aspects of your identity without revealing more than you should
沒想到主辦方 ETHGlobal 下個月又要再舉辦一場黑客松,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https://defi.ethglobal.co/ ,這次的主題是 De-Fi。
最後,只要有到 ETHGlobal 的 TV 網頁參加 Summit 研討會的直播,就能夠獲得 POAP 勳章,它就是一個酷東西~😋
POAP: Proof of Attendance Protocol
Scaling Ethereum 參賽心得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aipei Ethereum Meetup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 歡迎轉載分享鼓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影片觀看說明 由於問題較多,大家的問題也可能是你的問題,建議可以先閱讀下方的「問題總匯」區,找到時間碼 Time code 之後跳轉到自己想聽的部分,會比較有效率哦 本影片 Q&A 留言是抓取 【2020 年度回顧! 成為 Team leader? 業外收入增加? 技術能力成長? (第一...
「stack實作」的推薦目錄:
- 關於stack實作 在 Taipei Ethereum Meetu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tack實作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stack實作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tack實作 在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stack實作 在 [心得] 圖解演算法生活中的Stack運用-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stack實作 在 Stack: 以Array與Linked list實作 的評價
- 關於stack實作 在 資料結構: Stack 與Queue 操作及應用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stack實作 在 簡單的DFS - gists · GitHub 的評價
- 關於stack實作 在 愛喝咖啡X 咖啡程式人Joy - python 實作stack 資料結構前鎮子 ... 的評價
- 關於stack實作 在 MFC about handle message - c++ - Stack Overflow 的評價
stack實作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言:
測試學習是個理論簡單,但實作起來會遇到很多疑問的學習過程。曾經跟Sean Ellis 一起工作的曲卉寫的這本書不但實用,而且還訪問了一大票測試專家。
他們對於測試主題的選擇(大題目還是小題目)、AARRR漏斗的重點,還有測試團隊在組織內的發展也都有不同的見解。
我覺得很值得多看看,所以做了筆記跟大家分享。
這次分3 part,先來一串九個人我印象最深的測試心得,再來九個人的訪談摘要,最後是九個人對於組織與人的看法。enjoy~
..........
《硅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曲卉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不要只做優化,要做有高影響力的事情。不過,得先做優化累積影響力。"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不要把所有數字綁在一起看,用戶分群是有效優化的開始。"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限制供給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製造FOMO(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讓產品流行"
#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低潮與瓶頸。全公司(或跨團隊)的創新idea大匯集會讓大家一起幫忙,並且不要浪費對失敗案例的紀錄與策略學習。"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 Sami Khan
"醜陋、原始的廣告更像是朋友在對用戶說話,有更高機率穿透用戶的防衛心"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原本以為是單純解決留存率問題,結果深究了四層(留存率—>推送更新覆蓋率—>推送更新展示率—>下載權限設定)才達到目的。"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增長與嚕羊毛黨的鬥智鬥勇,對獎勵的設計要有吸引力,又要養成使用習慣,還要善用推薦者的資訊讓新用戶感受到個性化的感覺。"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要做增長先要備好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夠更快速迭代與勤能補拙。"
#專訪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有些問題除了用數據作判斷外,直接問用戶可以達到更直接的效用,而且幫助增長團隊打開視野。"
---九篇專訪的摘要全文---
#9-1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北極星指標是會變動的
-產品(也就是核心地帶)通常是增長的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測試,但很難直接說服公司其他成員直接拿產品動刀。
-增長團隊一開始成立時候,選擇三不管地帶,以證明自己;之後才進展到核心地帶
-核心地帶的創造新價值、改善原有價值,通常是產品團隊負責。傳遞已有價值給更多人則是增長團隊負責。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做測試時候,如何在容易衡量但效果慢跟全新設計但不知哪個因素產生作用之間做取捨?優化測驗要一個個做,改變方向測驗則直接直搗黃龍。而改變方向的測試才能反應高影響力。
-當低垂果實摘完後,要做高影響力需要高資源的測試需求,而不是低資源但也只需要低影響力的需求
#9-2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對行動應用來說,留存是所有指標中最重要的,因為客人離開沒有成本,但留存會對你有無限好處。留存指標包含以日、週、月計算。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
-以每週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SC的做法不是所有用戶綁在一起看留存率,是用戶分群後看留存率,包含新用戶、流失後重新造訪用戶、重複使用用戶。
-當移動應用要藉由更版推送提升客戶體驗的時候,如何達到最好的整體效果?衡量指標是RRF 覆蓋率(reach), 相關性(Relevance), 頻率(Frequency) 三個都達到高水準則影響力最大。但覆蓋率是這當中最重要的
#9-3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我的前一間公司(Stolen),每個增長流程與工具都做得很好,但就是產品不夠好。當我到Postmaster之後發現他們什麼成長技巧都沒有,但產品很符合市場需求。
-增長最令人喜歡的是,能量化你的影響力,當你實驗做得好,結合了創造力與分析能力得出很好的想法,就像寫程式一樣,你做了某件事就有某個結果。這是令人上癮的。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K因子(referral 用戶轉介人數)持續大於1是不可能的,尤其當你的產品越做越大,群體越來越多。即使是社交軟體,要讓k因子大於1 也需要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設計。
-稀缺性可以透過奇怪的方式,讓產品更加流行。從Stolen 得到的認知是,限制供給,造成稀缺性。心理因素是害怕錯過(FOMO) 社交地位(social status)等
-即使在矽谷,增長團隊也不多見。Google就沒有。但是FB就有一大批增長團隊並且擴散到其他地方。增長就是技術驅動,易於衡量的行銷。增長團隊更像升級版的行銷團隊,有了程序員的支持可以把推薦系統做得更精準,未來增長團隊會和市場團隊在一起而不是產品。
-用少於10%的流量,可以做任何測試。
#9-4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增長沒效就是沒效。增長可以很快做出改變,並且追蹤哪些改變有效哪些無效。
-增長的低垂果實摘完後,會陷入疲乏,就需要大量idea。創新idea 兩種重要想法:每週五的全公司頭腦風暴 & 忠實紀錄失敗的測試並從中學到策略想法。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象(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螞蟻(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新產品開始獲取客人的三種方法:(1) 付費搜索廣告,可以找到真的需要產品並且非常有興趣的人 (2) 抄競爭對手的做法,可以找到他們已經開發過的市場(3) 根據產品特殊屬性的增長手法
#9-5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檢視總預算,跨通路預算調整(放大表現好的),通路內預算調整(用七天平均放大表現好的)
-2C新產品上線的建議是先在FB做小量A/B測試,找出好的再往其他通路擴散。測試前要設好追蹤,沒有追蹤,測試學習的迴路就不會成立。
-比起其他app,遊戲是最不需要擔心用戶獲取的,因為人們下載無成本;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用戶留存。因此要一小批一小批的獲取用戶後,關閉其他溝通通路,只針對這小群人做各種產品測試與改進,確定30 日留存率到達可用水準後才能繼續獲取用戶。
-臉書上,越醜的廣告表現越好。因為大家對電視已經疲乏,精美的廣告創意讓人想到電視會自動跳過,但粗糙的原始的則像是你朋友分享的。
#9-6 Camera360(Photo Editor), 陳思多
-漏斗的無限解構,以解決留存為例。原本想藉由app更新處理留存率低的問題,但發現更新覆蓋率不夠高,後來又發現問題是更新的展示率(被看到)低,而展示率低的原因又是app一開始下載時候的預設權限。所以回頭更改預設權限設定,在更改後次日留存率實現5%增長。(但如何在用戶已下載後調整權限啊)
-各地區的差異化溝通,以美國市場為例,經過逐一測試不同族群發現40+婦女喜歡此產品,於是將廣告視覺改為該族群會喜歡的可愛孩子展示功能,降低33%的獲客成本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增長團隊需要的數據分析師,是對產品有深切了解的數據分析人,而不是純粹解讀數字。
#9-7Square(支付服務), 羅揚 James Luo
-留存主要是產品決定的,但在早期留存(D14-D90)增長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只要透過各種管道(信件、推送、Retargeting 廣告)重新提醒用戶,就會對早期留存產生明顯效用。
-要做全產品用戶推薦的指標的先決條件,是內部有堅實的大數據團隊,足以做獲客通路歸因。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好的推薦系統會牽涉到三大項目,獎勵、曝光、轉化。其中獎勵的設計是與嚕羊毛黨鬥智鬥勇的活動。獎勵內容要考慮『有吸引力的額度、合適的條件限制、養成使用習慣的限制,累進式獎勵、考慮對稱式獎勵(利己又利人)』
-即使是最忠誠的用戶,也不會時刻記得你的獎勵項目。
-新用戶進來後,可以用推薦人的資訊提醒他們使用獎勵,不僅給新用戶個性化的感覺,也提醒新用戶『我確實獲得了某人的推薦』
#9-8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Photo Editor), 韓知白
-美圖的用戶留存指標設在N張照片保存,一開始是基於通路管理的需要,因為有些通路留存數據會有回饋延遲以及作假的問題。
-探探的市場部與增長部的區別在,市場部負責花錢,增長部不負責花錢。
-增長不是先做KPI管理,而是要有好的基礎設施(行為數據後台,A/B測試框架)才能開始觀測指標與迭代增長。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增長要避免的第一個坑就是局部優化,這裡改一點截圖,那裡改一點文案。其實也許改產品名字與圖標是最有效提升app商店轉化率的途徑。增長經理要能夠跳脫盒子思考(out of box thinking)
-剛開始做測試的人,要忘記喬布斯張小龍等產品的大神,他們是靠直覺也很少看數據:正常人要靠數據與即時反饋,勤能補拙。
#9-9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全景漏斗,關心橫向的產品功能交互關係。當一個產品不只是工具,還有社交,內容等多種功能。可以根據不同功能設計指標,再看看功能
之間的交互拉提作用,決定整個產品後續的發展。而不是只看單一指標。
-量化與質化的兩腳思維,曾經做測試時候只看指標,以為是A與B的相關性,但從未想過中間還有個C。學到後就會在產品中安插小問卷直接問用戶,但要把握3個題目之內的精簡原則,不可以打擾用戶。
-加法與乘法,做增長後了解了加法與乘法的關係。增加一條溝通管道是加法,優化轉化率是乘法。一般來說,乘法的好處更大一些,但這也是基於加法已經帶來足夠的初始流量,否則盤子太小的乘法也沒啥意義。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以下是關於團隊的摘要---
#Greylock Partner / Pinterest(圖片秀), Casey Winters
"增長團隊必須是全職的,不能跟人共用成員,否則優先順序會被影響"
#Mobile Growth Stack / Sound Cloud (Podcast), Andy Carvell
"增長團隊大約7-8人,包含產品經理、分析師、設計師、程序員,最多的是程序員。產品經理需要對分析、UI/UX設計、程序都略懂,才能跟他們溝通。以每週迭代的循環討論測試設計、結果與去留。"
# GloStation / Postmates(送餐), 陳思齊
"增長最令人不喜歡的是,會讓你偏向那些容易衡量並且很快衡量的東西。但有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反而不是容易衡量的。"
#Growthstructures / Sofi Finance(學貸轉貸), Steven Dupree
"增長團隊刷存在感兩種做法:(1) 在例會中說明有趣但違反直覺的實驗,已讓大家有印象(2) 把大事(重大影響力但耗資源)跟小事(容易但效益有限)的實驗混合起來,避免人家覺得你沒貢獻或者只會做小事情"
#Cerberus Interactive/Acorns (微型投資與機器人投資) , Sami Khan
"靠創意的廣告狂人時代已經過去,excel 跟計算機才是你的好朋友。"
# Camera360(修圖), 陳思多
“增長的成功要素是CEO的有意識支持。因為增長會用到很多資源,或是影響很多資源。若是沒有CEO的支持,無法成功。”
#Square(支付), 羅揚 James Luo
“通路關鍵三大指標(CPA, ROI, LTV)中,最難建模的是LTV。因為涉及對長期留存率與資本折現率的重要假設。”
# 探探(校園招聘)/ 美圖(修圖), 韓知白
“快速迭代的價值在於,當你沒有人家的靈感,人家一次增長效果比你好3倍(+60% vs +20%)的時候,只要你迭代速度有三倍,還是可以得到一樣的成功增長效果。”
# Keep(運動)/豆瓣(社群), 張弦
“做產品像開船,動力與方向最重要。產品小的時候,著重動力,加速度要夠。產品體量大了後,動力已經比較足了,著重方向,往哪兒發展就更重要。”
stack實作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篇文章帶來的是 Kubernetes 1.20 的一些整理,到底 Kubernetes 1.20 有什麼改變以及要如何升級舊有的 Kubernetes 到 1.20
官方宣稱該版本有 42 個改進,其中 11 個改進是該內容正式畢業進入 stable 版本, 15 個轉移到 beta 版本而剩下 16 個則是進入 alpha。
1. Volume Snapshot Operations (Stable)
針對容器快照的相關操作正式進入穩定版,要注意的是這個功能必須要使用的 Storage 服務有支援,同時請記得,針對任何的儲存設備,可以使用 CSI 來安裝就使用 CSI。
盡量不要繼續使用 in-tree 的方式去銜接這些設備了,因為所有的維護與修改都轉移到 CSI driver 上
2. Kubectl Debug (Beta)
Kubectl alpha 之前的子指令 debug 已經正式轉移到 beta 版本,未來可以直接使用 kubectl debug 的指令來幫忙一些資源的驗證與處理。
譬如
a. 創建一個 pod 部署到指定的節點上並存取節點上的檔案系統來提供對節點的除錯功能
b. 針對運行 crash 的 pod 除錯
3. Dual IP Stack IPv4/IPv6 (Alpha)
IPv4/IPv6 功能重新實作,未來將可以對單一 Serivce 同時指派 ipv4 + ipv6 的地址,同時也可以針對現存單一 ipv4 的 service 進行轉換
4. Graceful node shutdown (Alpha)
過往刪除 Pod 時都會有所謂的 pod lifecycle 等階段來處理一切狀態,但是當節點被關機時,節點上方運行的 Pod 並不會遵循 Pod lifecycle 來處理。
這個新的功能將會讓 Kubelet 去感知到節點正在關閉,並且能夠針對正在運行的Pod去提供 graceful shutdown 的過程
更多的討論可以參考下列文章或是直接看官方全文,滿多功能都慢慢改變
另外要注意的是,每次改版都要注意 API 是否有改變名稱,非常推薦使用如 kube-no-trouble 這類型的工具去檢查當前部署資源的 APIVersion 是否有即將要被捨棄的,避免 k8s 更新後應用程式都無法部署上去的情況發生
https://faun.pub/whats-new-in-kubernetes-version-1-20-and-how-to-upgrade-to-1-20-x-5ea72f904e7d
stack實作 在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影片觀看說明
由於問題較多,大家的問題也可能是你的問題,建議可以先閱讀下方的「問題總匯」區,找到時間碼 Time code 之後跳轉到自己想聽的部分,會比較有效率哦
本影片 Q&A 留言是抓取
【2020 年度回顧! 成為 Team leader? 業外收入增加? 技術能力成長? (第一次蒐集 Q&A)】https://youtu.be/BGaDN9wxbKE
## 影片中提到的專案
簡單用 React 撰寫的留言爬取篩選功能,可以自己抓去玩
https://github.com/niclin/youtube-comment-filter
## 問題總匯
00:00 開場
01:26 QA-1 - 林天寸
一直很喜歡妳的頻道,不單單是因為工程師,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自己也是走工程師這條路的。
前一年2020年開始,其實是我剛轉職工程師的第一年,在滿多地方都遇到不小的問題,在troubleshooting上面也是有許多瓶頸的。
後來除了白天上班,下班看書跟休息,偶然間看到你的影片[工程師如何自我進修],才開始慢慢用計畫的方式取代橫衝猛幹。
不得不說,規劃時間真的是比起技術性的功力還更有成效。因為它讓你適時的放鬆跟加強,然後在工作上面才更有長進,雖然很幹話,但我2020的下半年是這樣做的。
目前在準備考取網路管理的證照CCNA,計畫是走network這一塊,還有很多要磨練的。希望也能多看你產出跟network的影片,這是私心話啦,哈哈。
02:57 QA-2 - 仔仔
1.學程式會建議從前端或是後端哪個開始學會比較好?
2.一開始投履歷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可以成長的,而不是進去3,5年後還是那個跟剛進去程度相差不遠的自己差不多
3.跟程式相關的產業有很多(像是製造業到博弈),可以請Nic分析一下各產業的狀況嗎?以及進去各產業前須要具備哪些程式語言或能力?
4.投履歷時看到一些公司列出所需程式語言和工具一大堆,是不是代表你沒完全具備就不要投履歷了,還是可以請Nic給個意見哪些部分還是可以投看看
5.都說工程師又宅又不會說話,為什麼Nic可以交到女朋友?
10:40 QA-3 - ANDREW NG KAR EARN
如果当写编程语言遇到瓶颈,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陷入钻牛角尖的情况?
11:46 QA-4 - JS Lin
如果NIC現在選擇能馬上精通一項語言會是哪個?會想用來做什麼PJ?
13:13 QA-5 - Rick0
成為 team leader 後無法直接在技術上有更深入的研究和突破,這樣的變化是否值得?
是否會擔心這樣在技術上跟不上其他人,甚至被下屬看輕呢?
14:39 QA-6 - Henry蔡
因為最近是寒假期間,
我開始考慮下學期的修課,
想請教nic大大,
應該在有什麼樣的基礎上,
開始學design patterns?
我目前是碩士生,
大學非資工本科,
學過Python,
也跟過一些網路影片實作過Flask+PostgreSQL,
大學學過資料結構演算法,
但不到得心應手的程度...
16:07 QA-7 - 黃柏瑋
如何同時Handle好好幾件事
我怎麼覺得上班,然後下班假日寫寫side project後就沒啥時間了🤔🤔🤔
17:24 QA-8 - 乾太
我想問一下這年頭轉行斜槓 VTuber 還有沒有搞頭A?
18:10 QA-9 - uuu06222
之前開始關注你有知道你有面試過人的經驗, 想問一下站在面試官的角度...
面試官會不會比較注重作品需要呈現那些東西, 或是有沒有什麼禁忌是不能碰的嗎?
20:07 QA-10 - Joery Lin
想請教您對於對於給你很多成長和照顧的公司,倘若您有一個更好的機會,無論薪水或未知挑戰都大於現在公司。
您將如何做選擇,或許現在公司會給你加薪留下你。
因為自己曾放棄了許多機會
21:37 QA-11 - YangTing Zheng
Q1: 想問通常一個產品開發的週期都多長呢?負責維運和開發的工作內容是否會差很多?
Q2: 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資工系學生的出路/工作內容?(如PM.SA.DBA.PG.RD.MIS…或是還有其他的?)
24:16 QA-12 - RTB
Hello World
24:18 QA-13 - Barry
目前是公司MIS 很想轉職成後端工程師,但在面試上面都都時常失敗
常常在問技術關卡時就被問倒了,總覺得 要準備的東西非常的龐大
毫無準備的頭緒,總覺得一直寫side project也不是辦法
26:49 QA-14 - 因地制夷
想請教Nic 有在做投資嗎? ex 股票 想聽一些投資心得
27:13 QA-15 - 比歐
想請教 Nic 大,
在之後的工程師生涯中之後有甚麼規劃或想法嗎?
例如:開發產品創業,或是開班授課、轉做顧問之類的。
28:14 QA-16 - yongming jia
请问新手如何学编程,学完去做什么?怎么自己创业?谢谢🙏
29:33 QA-17 - Minghao Chang
是否能請您推薦用來開發的筆電?(正好最近要汰換電腦),想從今年開始養成寫side project的習慣,謝謝。
30:31 QA-18 - Guan Jun Chen
想知道像Nic這麼厲害的工程師,年薪大概落在哪裡
30:46 QA-19 - Sheng Jiang
想請問Nic,如果非資工背景但是對寫程式有熱情,想轉職當軟體工程師,會建議如何起步?
補充:像是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學,什麼樣的人適合去補習,或者補習跟自學的情況各有哪些優劣?
謝謝Nic
## 結尾
31:49 感想
喜歡影片的話!可以幫忙點個喜歡以及分享、訂閱唷!😘
━━━━━━━━━━━━━━━━
🎬 觀看我的生活廢片頻道: https://bit.ly/2Ldfp1B
⭐ instagram (生活日常): https://www.instagram.com/niclin_tw/
⭐ Facebook (資訊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niclin.dev
⭐ Blog (技術筆記): https://blog.niclin.tw
⭐ Linkedin (個人履歷): https://www.linkedin.com/in/nic-lin
⭐ 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bboyceo
⭐ Github: https://github.com/niclin
⭐ Podcast: https://anchor.fm/niclin
━━━━━━━━━━━━━━━━
✉️ 合作邀約信箱: niclin0226@gmail.com
#QA #工程師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前端 #後端 #轉職
stack實作 在 Stack: 以Array與Linked list實作 的推薦與評價
本篇文章接續Stack: Intro(簡介),介紹以Array與Linked list實作Stack的方法。 如果對Linked list不太熟悉,建議讀者可以先閱讀以下連結之內容做簡單複習:. ... <看更多>
stack實作 在 資料結構: Stack 與Queue 操作及應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資料結構: Stack 與Queue 操作及應用. 3.9K views 2 years ago. 蕭-志明. 蕭-志明 ... 資料結構: 各種排序(sorting)演算法與 實作. 蕭-志明. 蕭-志明. ... <看更多>
stack實作 在 [心得] 圖解演算法生活中的Stack運用-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圖解演算法教學】【Stack】 吃洋芋片也能學資料結構!? Σ(゚д゚)
封面圖:
架構圖:
影片連結:https://bit.ly/3biEgLV
牛頓被蘋果砸到領悟萬有引力,我們吃洋芋片也能悟出 Stack 資料結構的道理。
Stack 擁有「後進先出」(LIFO) 的特性,不僅生活上能看到,程式人必學「河內塔」
與「遞迴」等程式底層中,都有運用 Stack 的實際場景,多面向的理解更能讓我們
掌握 Stack 的精神所在。
這邊也把主要內容轉成文字版,方便ptt的大家看:
* Stack 有著後進先出(LIFO)特性,更白話來說,就是從最上面開始拿
* 就如同我們平常拿洋芋片出來吃那樣,從最上面那片開始拿!
* Stack 使用陣列實作的取法動畫展示
* 「河內塔」中,我們就實際運用 Stack 資料結構來實作了
* 「遞迴」中的運作方式,也是使用 Stack 來疊起來,很有趣。
此外,遞迴與 DFS(深度優先) 的表現一致,總是先走到底,才會開始往回跑。
最後,為了不打擾到不需要的人,在影片最後會跟大家分享,新的「零元求職挑戰賽」
的問券調查,有興趣的人可以看到最後!
最後閒聊:
不過想必這樣的主題,又會讓各種IQ200資深本科優等生們覺得「這自學就好吧!?」
、「騙流量」、「太淺」、「小學生內容」,又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跟他們一樣聰明、有
同樣的學習資源、有教授同學可以問。我不知道其他人狀況如何,但我沒有這些東西。
對於我想學的東西,我都是主動從網路上利用他人整理的資訊學起來,你們覺得很簡單的
東西,對剛入門的我根本啥概念都沒有。不避諱地說,五年前,我連「網管」跟「軟體
設計」是不一樣的職涯都不知道,你們卻要對這樣的我說「hash很簡單吧!?啥還要人教」
,是否也太自以為是,是否有時候能緩一下,去理解每個人不同的處境與學習狀況。
最後,我不是聖人,我有所給也有所求。我花下時間做的教學影片,分享給需要的人,
同時我也追求讚數、追求訂閱,正正當當憑什麼要給你們罵。甚至免費內容放前面,不想
看後面停掉就好,也不礙著你。可以的話,網路上彼此好好相處可否,拜託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90.1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610460386.A.622.html
※ 編輯: uopsdod (49.216.190.124 臺灣), 01/12/2021 22:07:02
造成困擾很抱歉,如果沒有這麼多酸民,又有誰想這樣吵,吵得自己心都累。
※ 編輯: uopsdod (49.216.190.124 臺灣), 01/12/2021 23:48: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