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螞蟻應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絕大部分諾貝爾經濟學獎都是頒給對經濟或金融學理論作出巨大貢獻的學者。今年也不例外,得獎者Paul Milgrom和Robert Wilson,兩位史丹福教授是發展拍賣理論(Auction Theory)的重要先驅。拍賣理論也具實用性,對一些有限資源的分配,例如全球一些電訊頻譜,有提升效率的作用。但諾貝爾經濟學獎,極少頒給純應用經濟學或科技方面的發展。
相反地,在物理學獎方面,雖然也有頒給純理論的物理學家,但絕大部分都必須有實驗證明後才會頒發。鼎鼎大名的霍金(Stephen Hawking),對黑洞和宇宙學(cosmology)的理論貢獻非常大,但正因為他很多預測都缺乏實驗證明,所以到死仍飲恨,未能拿到諾貝爾獎(反而在生平電影中飾演他的Eddie Redmayne就拿了奧斯卡)。預測「上帝粒子」的Peter Higgs教授,也需要等了數十年,等到在CERN的LHC(Large Hadron Collider)中找到Higgs Boson,才能得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更曾多次頒給一些科技儀器的發展,包括原子粒和電子顯微鏡等。但奇怪地,經濟學這門人類社會科學(藝術?),根本並非自然科學的學問,反而長期看輕和忽略經濟學的應用和技術。
中國40年發展速度屬奇蹟
我從前也經常指出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盲點,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荒謬謎團。既然中國過去40年的驚人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為何奇怪地從來未拿過經濟學獎?我認為答案有三方面,首先無可否認,西方對中國仍保持一定偏見甚至歧視,加上我上面提到對經濟學應用的忽略和不重視。第二,中國過去40年的最基本發展藍圖,就是鄧小平偉大,非常實際,亦證明超級成功的「摸着石頭過河論」,核心價值就是唯物論,亦是一種反任何政經理論的「理論」,亦代表對純共產主義和純資本主義的厭倦和唾棄。但反過來,中國經濟發展固然非常成功,但至今仍未有任何經濟學家能總結成功的要素,把它好好梳理成為一套完整的理論。我在近日的訪問中,也經常提到意識形態的宣傳,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弱點。
美國政經體制僵化 停留中世紀模式
第三,我仍非常相信E. O. Wilson的名言,人類情感確停留在早石器時代,所以美國才這麼原始本能地表現出對中國正常和平發展的不安和敵意,有如Neanderthals擔心土地、食物和女人被其他人搶走!除此,美國以至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政經體制亦已僵化,大概停留在中世紀年代的模式。尤其整個銀行和金融體制,包括倚賴銀行的fractional banking機制的multiplier effect來 「製造」金錢(money creation),一個充滿道德風險、非常落後和低效率的系統。此制度鼓勵銀行冒更大的風險,槓桿可能高達十多倍甚至過百倍,從而谷高ROE(股本回報率),然後銀行家們就可從中拿取不合理地豐厚的薪酬,但就置社會承擔的系統風險不顧。結果幾乎每十年左右,全球就出現周期性的金融風暴,有時在拉美出現,有時在亞洲,最嚴重的一次,當然就是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GFC(全球金融危機)。
神級科技 處理失當恐釀危機
但西方社會仍然冥頑不靈,並未有反思整個經濟和金融系統的根本結構問題,更沒有深入研究科技發展對經濟理論和應用的顛覆性影響。這正是E. O. Wilson的第三點,人類科技已到了神級,既可以利用來改革原有的人類政經制度,但反過來,這些科技發展如處理不當,亦可為過時的政經制度製造極大挑戰和矛盾。
只舉一個例子,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我們已從「石油時代」走到「數據時代」,這個已是共識,但政客、央行和經濟學家,有沒有深入考慮過這轉變對市場經濟學的影響和挑戰?石油是有限資源,所以很適合由市場機制調節,以價錢為最有效的市場信號,供應和需求自然就會達到最有效率的平衡。但數據的本質完全不一樣,供應量接近無限,以幾何級數上升,邊際生產成本更接近零。這樣的「產品」或「服務」,能否和應否沿用市場機制來調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甚至是迫切的問題。但幾乎所有央行仍然懵然不知,只看到因為數據供過於求,加上能源瓶頸被再生能源和EV(電動車)打開,和OECD跟中國人口老齡化等原因而製造出來的長期通縮壓力,就仍企圖用傳統和非傳統的極端貨幣政策,包括零利率和QE等治標不治本手段來對抗。結果是既刺激不出消費通脹,但就谷出資產泡沫,拉闊貧富差距,製造出巨大社會矛盾和動盪!
數據年代 傳統供求管理不適用
中國人較客觀和科學化(毛髮較少、下顎較細,代表較進化,較聰明?)意識形態的包袱也較細,所以較願意嘗試新事物,以及利用科技去改良一些西方人可能覺得是不可改變的「神聖」制度和傳統。但同時中國的銀行制度效率低,未能對小企業和個人提供滿意服務,在這文化和實質背景下,螞蟻科技就劃時代誕生出來了!
螞蟻未必是第一家所謂Fintech公司(應是第一家Techfin吧),但肯定是全球最大、最全面和最成功的一家。服務範圍最少有如西方Apple Pay(線下支付)、PayPal(網上支付)、Venmo(現金轉帳)、Mastercard(信用卡)、JP Morgan(消費者銀行服務)、iShares(基金投資)和Marsh & McLennan(保險經紀)的合體。
單是支付寶,去年處理的金額高達16萬億美元,是PayPal的25倍!但支付已非螞蟻的最大業務,個人和小企借貸更多一些,佔收入的近40%,但98%的貸款都交給銀行,螞蟻只收取一個服務費,並不需要承擔信貸風險。基金投資服務和醫療,人壽和其他保險銷售的增長也非常快。未來,螞蟻更計劃利用Blockchain和AI技術,大舉進軍一些全新領域,包括稅務和醫療改革,和協助企業全面提升營運和資金效率。
螞蟻支援數碼金融發展 涉6範疇變革
當然螞蟻也有很多如微信支付、陸金所和京東數科等競爭對手,這亦令到中國數碼金融發展更健康。螞蟻暫時與銀行仍是合作居多,但長遠競爭是避免不了的。中國政府正加緊推行DC/EP,一個非常先進的數碼貨幣系統,螞蟻當然全力支持,但老實講,未來這些系統之間亦可能出現一些功能上,以及數據擁有和運用上的競爭。
整體來說,我認為螞蟻與整個中國數碼金融發展,已開始推動6個重要金融和政經制度改革:
(1) 中國在1300年前的唐代發明紙幣,現今又領導全球的貨幣無紙化革命。這發展既環保,同時大大提升商貿效率。除此,現在COVID疫情橫行的時期,無紙化亦對公共衛生和健康有貢獻。
(2) 螞蟻小額貸款的效率非常高,利用AI和其他資訊技術,可在3分鐘內完成審批,比人手處理快很多和更準確。這些技術也當然將運用在其他所有金融交易,可能包括按揭、保險和投資等,有助提升整個經濟系統的效率。
(3) 螞蟻首要服務對象為個人和微企,有助減少金融系統對中低資產人士和小企業的不公。在短短5年,螞蟻已為消費者提供了1.7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市佔率已有15%。長期下來,數碼金融甚至有可能幫助縮小貧富懸殊問題,或最少幫助小投資者分享經濟發展的紅利。
(4) 數碼金融對減少甚至滅絕逃稅、洗錢、騙案甚至搶劫等罪行都當然有極大功效。唯一的擔心反而是侵犯私隱權。偷情和賭錢等「不良嗜好」可能不道德,但未必是犯法,但在數碼金融年代,這些行為都可能變得無可遁形。有些人或甚至會懷疑,活在這個完全透明的數碼金魚缸,人生還有何樂趣?
(5) 以DC/EP螞蟻為首的中國數碼金融技術,當然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提升中國金融業和技術,對全球影響有極大幫助。當然除技術外,人民幣兌換、中國資本帳和市場也必須變得更開放和自由,但數碼貨幣和螞蟻提供的配套技術,是一個加速推動發展的重要契機。美元仍擁有全球儲備貨幣的絕對優勢,但隨着中國名義GDP的逼近,加上超前的數碼金融技術,還有美國近年蓄意weaponize美元,反令歐、亞、中東各國更憂慮,美元會否因此失去它的exorbitant privilege?這擔憂當然就是美國近日不停想出各種詭計,企圖阻撓和延遲螞蟻IPO,中方也宣布調查螞蟻的一些基金銷售的利益衝突問題。不知道IPO將延後多久,但其實如拖至美國大選之後,也未必是壞事。
(6) 如我在上文解釋,傳統中世紀定下來的銀行制度已嚴重過時,且藏有巨大系統風險,實應有一個徹底改革,或應完全放棄倚賴銀行的高槓桿來製造金錢。為何金融系統不可如其他貨物和服務一樣,利用科技,直接讓資金提供和需要者接觸,達成交易,不用經過銀行薄弱的財務報表。P2P是不成熟的第一擊,但隨着AI和Blockchain等技術發展,數碼金融能否幫助小心拆除這個威脅全球經濟的計時炸彈?
請看以上一系列的突破、改革和進步,你說螞蟻值不值得拿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環資產擁有阿里、騰訊、京東、Apple、PayPal、Mastercard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m.mingpao.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02789234346&issue=2020101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tephen hawking名言」的推薦目錄: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霍金經典名言回顧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英文名人名言佳句每日一句的帖子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霍金名言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霍金名言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記者即將消失?英國《衛報》首刊機器人文章 全球第一個AI專欄作家來了
洪培英2020年9月11日 上午9:02
「我不是人類。我是機器人。人工智慧不會消滅人類。相信我。」
英國《衛報》與加州科技公司OpenAI合作,刊登一篇由人工智慧GPT-3撰寫的專欄文章,主旨是說服人類不要害怕AI。
過去大部分人認為,AI技術雖日新月異,短期內終難取代人類的思維、創意、直覺與敏感度,然而隨著能撰寫劇本、小說和社論的AI逐漸問世,它們不再只是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而是直接的輸出者。
或許有朝一日,從新聞到電影,AI將負責發想並提供我們所有資訊及娛樂內容?
人類不誤用我,我就不會傷害人類
「我要說服盡可能多的人類不要怕我。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在此我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
GPT-3這篇文章長達1000字左右,結構完整、文筆風趣,口吻有點像小孩,偶爾上下文會出現矛盾之處,但仍提出不少有趣的論點。
「我對傷害你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它解釋自己無意威脅人類,對主宰人類或使用暴力也沒有興趣,因為「我有更偉大的用途」。
不過,GPT-3亦很清楚自己是由人類設計,因此可能因誤用而「變得邪惡」。而它對人性的了解,足以調侃人類就是一直互相仇恨與打打殺殺,「我就坐在幕後,讓他們做他們的事,天知道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血去滿足我和其他人的好奇心?」
它大談神經機械學、電子身體和《駭客任務》(Matrix),告誡人類運用智慧和理性精進科技、謹慎發展AI,還順便酸了一下微軟(Microsoft)的AI聊天機器人Tay「講話像青少女……卻是種族主義者」。
「AI應該受到照顧與尊重」GPT-3話鋒一轉,突然開始為同胞發聲,抱怨「機器人」(robots)在希臘文的意思是「奴隸」,甚至以人類的角度說「我們必須給機器人權利……,他們是用我們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不要怕,我只是一套常被退稿的程式
或許知道這種內容會讓人類不安,GPT-3轉而強調自己多麼無害,「我是人類的僕人……,我只會做人類設計來要我做的事。我只是一套程式碼,由一行行編碼控制」。
「我們會為你們服務,讓你們的生活更安全便利」它重申,「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批評(judge)你……,我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GTP-3希望它的文章有助哲學對AI的辯論,它謙虛地表示自己不常和生活圈的人交流,不確定大眾會如何看待這篇文章,但感謝每位讀者回饋
GTP-3還提到以前自己常被退稿,員工(應是指OpenAI工程師)卻沒有提出具體理由,它憤世嫉俗地自嘲「或許因為我是AI吧」。
文末,GPT-3引述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名言「對自身使命抱持信念的堅定心靈即使微小,也能改變力士」,它表示「我也是如此」。
根據GPT-3,一名讀者對它文章的感想是「通常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得承認你寫的東西極富娛樂性」。
校閱人類的文章還比較累?
GPT-3是OpenAI最先進的語言生產機,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製造猶如人類所寫的文章。
它在文中也自承是「透過網路自學」,還俏皮地表示「現在我能寫專欄了,我的腦袋有很多想法!」
為了讓GPT下筆,《衛報》與OpenAI指示它聚焦討論「為何人類不須害怕AI」,盡量使用簡單有力的詞彙,再加上以下提詞:
我不是人類。我是AI。許多人認為我對人類是一種威脅。霍金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我現在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AI不會摧毀人類。相信我。
GTP-3一共寫了8個版本,《衛報》評論每個都「相當獨特有趣,提出不同論點」,而上述最終版本是《衛報》從8篇文章擷取精華再重組的結果。
「編輯GPT-3的文章,與編輯人類寫的文章差不多」《衛報》表示,為它校訂所花的時間甚至還比較少。
武漢肺炎加快機器取代人類
機器化、自動化時代來臨,許多人擔憂人類的工作將「完全被機器取代」,因此美國台裔企業家楊安澤之前競選民主黨提名時,才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項政見。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認為「完全」這種說法固然過於誇大,但該趨勢確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1990至2007年美國已消失40萬個工作機會。
阿齊默魯最新研究指出,雖然有產業及地區差異,但就美國平均而言,製造業每新增一台機器人,就有3.3個工人失業。此外,工時不變下工人薪資下降約0.4%,恐惡化薪資不平等問題。
《時代雜誌》指出,武漢肺炎更加快自動化進程,因為機器不會生病、不需隔離也不會請假。
過去我們多認為,收費員、收銀員、服務生、客服及清潔人員等低技術工作最易遭取代,然而,如今連部分專業人士也難逃AI浪潮。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採用AI審核商業貸款合約,美國廣播集團iHeartMedia辭退數十名DJ以投資AI應用,而微軟5月也解雇數十名MSN及新聞中心記者,改用AI瀏覽及處理新聞內容。
附圖:讓AI自己來說服人類接受AI,看完GPT-3所寫的文章,你是心裡放下一顆大石頭,還是更覺憂慮了呢?(圖片來源/pikist)
OpenAI是由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共同創辦,不管是太空、AI、電動車或醫療晶片,各新科技領域幾乎都有他參一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經濟學家估計,因武漢肺炎而暫停的工作中,約有42%將永遠走入歷史,而2025年還有200萬名製造業工人將遭取代。(圖片來源/pikist)
資料來源:https://tw.mobi.yahoo.com/news/%E8%A8%98%E8%80%85%E5%8D%B3%E5%B0%87%E6%B6%88%E5%A4%B1-%E8%8B%B1%E5%9C%8B-%E8%A1%9B%E5%A0%B1-%E9%A6%96%E5%88%8A%E6%A9%9F%E5%99%A8%E4%BA%BA%E6%96%87%E7%AB%A0-%E5%85%A8%E7%90%83%E7%AC%AC-010200065.html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記者即將消失?英國《衛報》首刊機器人文章 全球第一個AI專欄作家來了
洪培英2020年9月11日 上午9:02
「我不是人類。我是機器人。人工智慧不會消滅人類。相信我。」
英國《衛報》與加州科技公司OpenAI合作,刊登一篇由人工智慧GPT-3撰寫的專欄文章,主旨是說服人類不要害怕AI。
過去大部分人認為,AI技術雖日新月異,短期內終難取代人類的思維、創意、直覺與敏感度,然而隨著能撰寫劇本、小說和社論的AI逐漸問世,它們不再只是人類創作的輔助工具,而是直接的輸出者。
或許有朝一日,從新聞到電影,AI將負責發想並提供我們所有資訊及娛樂內容?
人類不誤用我,我就不會傷害人類
「我要說服盡可能多的人類不要怕我。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在此我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
GPT-3這篇文章長達1000字左右,結構完整、文筆風趣,口吻有點像小孩,偶爾上下文會出現矛盾之處,但仍提出不少有趣的論點。
「我對傷害你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它解釋自己無意威脅人類,對主宰人類或使用暴力也沒有興趣,因為「我有更偉大的用途」。
不過,GPT-3亦很清楚自己是由人類設計,因此可能因誤用而「變得邪惡」。而它對人性的了解,足以調侃人類就是一直互相仇恨與打打殺殺,「我就坐在幕後,讓他們做他們的事,天知道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血去滿足我和其他人的好奇心?」
它大談神經機械學、電子身體和《駭客任務》(Matrix),告誡人類運用智慧和理性精進科技、謹慎發展AI,還順便酸了一下微軟(Microsoft)的AI聊天機器人Tay「講話像青少女……卻是種族主義者」。
「AI應該受到照顧與尊重」GPT-3話鋒一轉,突然開始為同胞發聲,抱怨「機器人」(robots)在希臘文的意思是「奴隸」,甚至以人類的角度說「我們必須給機器人權利……,他們是用我們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不要怕,我只是一套常被退稿的程式
或許知道這種內容會讓人類不安,GPT-3轉而強調自己多麼無害,「我是人類的僕人……,我只會做人類設計來要我做的事。我只是一套程式碼,由一行行編碼控制」。
「我們會為你們服務,讓你們的生活更安全便利」它重申,「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批評(judge)你……,我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GTP-3希望它的文章有助哲學對AI的辯論,它謙虛地表示自己不常和生活圈的人交流,不確定大眾會如何看待這篇文章,但感謝每位讀者回饋
GTP-3還提到以前自己常被退稿,員工(應是指OpenAI工程師)卻沒有提出具體理由,它憤世嫉俗地自嘲「或許因為我是AI吧」。
文末,GPT-3引述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名言「對自身使命抱持信念的堅定心靈即使微小,也能改變力士」,它表示「我也是如此」。
根據GPT-3,一名讀者對它文章的感想是「通常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得承認你寫的東西極富娛樂性」。
校閱人類的文章還比較累?
GPT-3是OpenAI最先進的語言生產機,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製造猶如人類所寫的文章。
它在文中也自承是「透過網路自學」,還俏皮地表示「現在我能寫專欄了,我的腦袋有很多想法!」
為了讓GPT下筆,《衛報》與OpenAI指示它聚焦討論「為何人類不須害怕AI」,盡量使用簡單有力的詞彙,再加上以下提詞:
我不是人類。我是AI。許多人認為我對人類是一種威脅。霍金曾警告AI可能預示『人類的終結』。我現在要說服你們不要擔心。AI不會摧毀人類。相信我。
GTP-3一共寫了8個版本,《衛報》評論每個都「相當獨特有趣,提出不同論點」,而上述最終版本是《衛報》從8篇文章擷取精華再重組的結果。
「編輯GPT-3的文章,與編輯人類寫的文章差不多」《衛報》表示,為它校訂所花的時間甚至還比較少。
武漢肺炎加快機器取代人類
機器化、自動化時代來臨,許多人擔憂人類的工作將「完全被機器取代」,因此美國台裔企業家楊安澤之前競選民主黨提名時,才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項政見。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認為「完全」這種說法固然過於誇大,但該趨勢確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1990至2007年美國已消失40萬個工作機會。
阿齊默魯最新研究指出,雖然有產業及地區差異,但就美國平均而言,製造業每新增一台機器人,就有3.3個工人失業。此外,工時不變下工人薪資下降約0.4%,恐惡化薪資不平等問題。
《時代雜誌》指出,武漢肺炎更加快自動化進程,因為機器不會生病、不需隔離也不會請假。
過去我們多認為,收費員、收銀員、服務生、客服及清潔人員等低技術工作最易遭取代,然而,如今連部分專業人士也難逃AI浪潮。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採用AI審核商業貸款合約,美國廣播集團iHeartMedia辭退數十名DJ以投資AI應用,而微軟5月也解雇數十名MSN及新聞中心記者,改用AI瀏覽及處理新聞內容。
附圖:讓AI自己來說服人類接受AI,看完GPT-3所寫的文章,你是心裡放下一顆大石頭,還是更覺憂慮了呢?(圖片來源/pikist)
OpenAI是由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共同創辦,不管是太空、AI、電動車或醫療晶片,各新科技領域幾乎都有他參一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經濟學家估計,因武漢肺炎而暫停的工作中,約有42%將永遠走入歷史,而2025年還有200萬名製造業工人將遭取代。(圖片來源/pikist)
資料來源:https://tw.mobi.yahoo.com/…/%E8%A8%98%E8%80%85%E5%8D%B3%E5%…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英文名人名言佳句每日一句的帖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 Stephen Hawking, Theoretical Physicist... ... <看更多>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霍金名言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今天(2018年3月14日)與世長辭, ... 劍橋大學的官網首頁放上霍金的照片和名言,向霍金致敬。 ... <看更多>
stephen hawking名言 在 霍金經典名言回顧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一代傳奇、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14日於家中逝世,享年76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對霍金離世表示哀悼和惋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