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心要改變自己被動攻擊的互動習慣,要怎麼做呢?
作者提出的方法之一,是「果決溝通」。我自己比較常使用的語言,是「自我肯定的表達」。此外,常使用被動攻擊的朋友,可以透過同理心的訓練,讓自己對他人的情緒更敏感,了解他人也有其需求。
自我肯定的表達,跟「我訊息」關係密切。這需要長久練習,找朋友一起角色扮演,編寫適當的劇本,多講幾遍,會很有幫助。
能熟悉並常使用自我肯定的表達,本身就能增進人際關係,看起來有自信,好處不少。讓我們多揣摩圖中的表格,用我們自己的語氣默念,感覺一下,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相信能得到一些有趣的體悟。祝福您!
********************************
【安卓雅.布蘭特】
不帶指控與批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無論參與討論的人或牽涉到的主題是什麼,果決型溝通法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發揮同理心、第一人稱敘述法、主動傾聽,以及有效的說法。我們一一來探討。以同理心為彼此著想果決型溝通法最大的一個前提看起來可能有點矛盾。我知道我一直叫你要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界線,但在此同時,你也要把對方的需求與界線放在心上。艾比或許很想和吉姆單獨回威尼斯度一星期的假,但她也體認到(並且尊重)吉姆和老朋友聯絡感情的需要。相對的,吉姆感覺艾比跨越了他前妻不曾危及的界線,但他也明白她和他前妻是不同的人。
最理想的果決型溝通會帶來雙贏的結果。有些在這個領域的專家相信,「沒人輸」比「有人贏」更重要。人都不希望自己受到剝奪,也不希望自己的意願和感受遭到忽視。藉由採取雙贏的溝通法,雙方最後都能保有完整無缺的權利和尊嚴。
雖然「尊嚴」聽起來像是屬於另一個世紀、另一個星球的字眼,但它對人來講還是很重要。在有輸有贏的情況下,無論你輸掉了什麼,你的自尊也會跟著一併輸掉。對被動式攻擊者而言,輸掉自尊又更強化了他們的自卑和受害情結。對周遭旁人來說,在令他們困惑和惱怒的情況中,保有尊嚴極為重要。
那麼,在進行溝通時,要如何把對方的需求和界線放在心上?試著懷有一點同理心。我們在第二章討論過這個特質。對根深柢固的被動式攻擊者來講,要同理他人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對周遭旁人而言,同理被動式攻擊者則可能要冒一點風險。儘管如此,同理心仍是果決型溝通法的基礎。
我們常說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更貼切的說法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感覺別人的感受,從別人的眼光來看你自己和這個世界。同理心加深了我們對家人、伴侶和朋友的愛。我們看到「真實的」他們,而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他們。我們欣賞他們本身的特質,而不只是欣賞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事。我們承認他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他們和我們共享一樣的經歷。同理心讓我們試著去了解、去支持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歐亨利(O. Henry)有一篇廣為流傳的短篇小說,叫做〈最珍貴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這篇故事就提供了一個很棒的例子。一對手頭拮据的夫妻想送對方一件完美的聖誕禮物,丈夫賣了他的懷錶,這樣才有錢買美麗的梳子和頭飾,送給有著一頭耀眼長髮的妻子。妻子卻賣了她的頭髮,買了一個錶袋給她的丈夫裝懷錶。雖然我們可能希望能有更好的結果,但當我們支持對方的願望與需求時,便是發揮了同理心,而不是把我們自己想要的加諸在對方身上。
少了同理心,你可能會假設別人的需求和界線就跟你一樣,而且他們對人生一切大小事的感受也都跟你一樣。這種觀點忽視了他人的個體性,結果就是你的假設可能陷你於麻煩之中。當你帶某個人去你愛的壽司吧,結果卻發現他從不吃生魚片,你可能會覺得受到冒犯。如果你只以某個人為你提供的功能看待他(舉例而言,這個人總是陪你看電影,他為你提供了一個上電影院的良伴),一旦他不想再提供下去的時候,你可能就會不高興。
除了尊重別人的個體性,你也需要對別人有更深層的了解,才能以同理心對待他們。同理心為別人傳達了你「懂」他們的訊息,而我們都希望自己有人「懂」,尤其希望身邊最親的人能懂我們。培養同理心能幫助你跨越被動式攻擊行為模式的阻礙,讓你和你愛的人更親近。
根據研究,除了為你愛的人帶來安慰,同理心對你的健康也很好。研究顯示,常有利他的想法或為他人的幸福快樂著想,可減輕身體對壓力的發炎反應,並降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和失智症。
同理心讓我們試著去了解、去支持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
培養同理心
1. 想想你的伴侶、朋友、家人或同事。
2. 最近幾天他/她的心情如何?
3. 這個人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可能讓他/她快樂、難過、焦慮或生氣的事?
4. 這件事你是否也有份?你做了什麼?
5. 你能做什麼或說什麼來改善這個人的處境?
對被動式攻擊者來說,培養同理心是舉足輕重的一課。至於在他們周遭的人,則要注意別讓同理變成是在幫他們的行為找藉口。
*******************
為自己發聲
當人與人彼此同理,便是嘗試以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或眼前的狀況。然而,這和假設我們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同。同理心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於視他人為個體。
在果決型的溝通中,第一人稱敘述法就反映了我們對彼此是個體的認知。所謂第一人稱敘述法,意思是把「我」的想法或感受說出來,不去指控對方造成問題,也不告訴對方應該做什麼來修正問題。
果決型第一人稱敘述法:「『我』今天累了,如果有人幫忙,『我』會很高興。」
被動式攻擊型第二人稱敘述法:「『你』只要空出時間,就可以幫我做這件事。『你』從不幫忙做家事。」
第二人稱的「你」通常是用來控制或批評,出發點不見得是惡意,然而聽在別人耳裡,就連好意的批評也可能很刺耳。最好的批評是,人家問了你再說。即使敘述的是負面的內容,第一人稱敘述法卻能帶來不同的效果。舉例如下:
如圖所示的表格
被動式攻擊型溝通者假設所有的討論都會引爆口角。表格中的例子示範了如何以不具威脅的方式進行溝通。如果你擔心一點點的抱怨都會惹得被動式攻擊者不高興,這些例子也為你提供了重要的一課。第一人稱敘述法往往能讓人卸下防衛、把話說開,針對引人不悅的言行舉止好好溝通。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55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1的網紅jackson suyam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4/06/01 8th anniversary 学芸大学maple house...
the gift of the magi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有心要改變自己被動攻擊的互動習慣,要怎麼做呢?
作者提出的方法之一,是「果決溝通」。我自己比較常使用的語言,是「自我肯定的表達」。此外,常使用被動攻擊的朋友,可以透過同理心的訓練,讓自己對他人的情緒更敏感,了解他人也有其需求。
自我肯定的表達,跟「我訊息」關係密切。這需要長久練習,找朋友一起角色扮演,編寫適當的劇本,多講幾遍,會很有幫助。
能熟悉並常使用自我肯定的表達,本身就能增進人際關係,看起來有自信,好處不少。讓我們多揣摩圖中的表格,用我們自己的語氣默念,感覺一下,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相信能得到一些有趣的體悟。祝福您!
********************************
【安卓雅.布蘭特】
不帶指控與批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無論參與討論的人或牽涉到的主題是什麼,果決型溝通法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發揮同理心、第一人稱敘述法、主動傾聽,以及有效的說法。我們一一來探討。以同理心為彼此著想果決型溝通法最大的一個前提看起來可能有點矛盾。我知道我一直叫你要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界線,但在此同時,你也要把對方的需求與界線放在心上。艾比或許很想和吉姆單獨回威尼斯度一星期的假,但她也體認到(並且尊重)吉姆和老朋友聯絡感情的需要。相對的,吉姆感覺艾比跨越了他前妻不曾危及的界線,但他也明白她和他前妻是不同的人。
最理想的果決型溝通會帶來雙贏的結果。有些在這個領域的專家相信,「沒人輸」比「有人贏」更重要。人都不希望自己受到剝奪,也不希望自己的意願和感受遭到忽視。藉由採取雙贏的溝通法,雙方最後都能保有完整無缺的權利和尊嚴。
雖然「尊嚴」聽起來像是屬於另一個世紀、另一個星球的字眼,但它對人來講還是很重要。在有輸有贏的情況下,無論你輸掉了什麼,你的自尊也會跟著一併輸掉。對被動式攻擊者而言,輸掉自尊又更強化了他們的自卑和受害情結。對周遭旁人來說,在令他們困惑和惱怒的情況中,保有尊嚴極為重要。
那麼,在進行溝通時,要如何把對方的需求和界線放在心上?試著懷有一點同理心。我們在第二章討論過這個特質。對根深柢固的被動式攻擊者來講,要同理他人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對周遭旁人而言,同理被動式攻擊者則可能要冒一點風險。儘管如此,同理心仍是果決型溝通法的基礎。
我們常說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更貼切的說法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感覺別人的感受,從別人的眼光來看你自己和這個世界。同理心加深了我們對家人、伴侶和朋友的愛。我們看到「真實的」他們,而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他們。我們欣賞他們本身的特質,而不只是欣賞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事。我們承認他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他們和我們共享一樣的經歷。同理心讓我們試著去了解、去支持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歐亨利(O. Henry)有一篇廣為流傳的短篇小說,叫做〈最珍貴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這篇故事就提供了一個很棒的例子。一對手頭拮据的夫妻想送對方一件完美的聖誕禮物,丈夫賣了他的懷錶,這樣才有錢買美麗的梳子和頭飾,送給有著一頭耀眼長髮的妻子。妻子卻賣了她的頭髮,買了一個錶袋給她的丈夫裝懷錶。雖然我們可能希望能有更好的結果,但當我們支持對方的願望與需求時,便是發揮了同理心,而不是把我們自己想要的加諸在對方身上。
少了同理心,你可能會假設別人的需求和界線就跟你一樣,而且他們對人生一切大小事的感受也都跟你一樣。這種觀點忽視了他人的個體性,結果就是你的假設可能陷你於麻煩之中。當你帶某個人去你愛的壽司吧,結果卻發現他從不吃生魚片,你可能會覺得受到冒犯。如果你只以某個人為你提供的功能看待他(舉例而言,這個人總是陪你看電影,他為你提供了一個上電影院的良伴),一旦他不想再提供下去的時候,你可能就會不高興。
除了尊重別人的個體性,你也需要對別人有更深層的了解,才能以同理心對待他們。同理心為別人傳達了你「懂」他們的訊息,而我們都希望自己有人「懂」,尤其希望身邊最親的人能懂我們。培養同理心能幫助你跨越被動式攻擊行為模式的阻礙,讓你和你愛的人更親近。
根據研究,除了為你愛的人帶來安慰,同理心對你的健康也很好。研究顯示,常有利他的想法或為他人的幸福快樂著想,可減輕身體對壓力的發炎反應,並降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和失智症。
同理心讓我們試著去了解、去支持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
培養同理心
1. 想想你的伴侶、朋友、家人或同事。
2. 最近幾天他/她的心情如何?
3. 這個人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可能讓他/她快樂、難過、焦慮或生氣的事?
4. 這件事你是否也有份?你做了什麼?
5. 你能做什麼或說什麼來改善這個人的處境?
對被動式攻擊者來說,培養同理心是舉足輕重的一課。至於在他們周遭的人,則要注意別讓同理變成是在幫他們的行為找藉口。
*******************
為自己發聲
當人與人彼此同理,便是嘗試以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或眼前的狀況。然而,這和假設我們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同。同理心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於視他人為個體。
在果決型的溝通中,第一人稱敘述法就反映了我們對彼此是個體的認知。所謂第一人稱敘述法,意思是把「我」的想法或感受說出來,不去指控對方造成問題,也不告訴對方應該做什麼來修正問題。
果決型第一人稱敘述法:「『我』今天累了,如果有人幫忙,『我』會很高興。」
被動式攻擊型第二人稱敘述法:「『你』只要空出時間,就可以幫我做這件事。『你』從不幫忙做家事。」
第二人稱的「你」通常是用來控制或批評,出發點不見得是惡意,然而聽在別人耳裡,就連好意的批評也可能很刺耳。最好的批評是,人家問了你再說。即使敘述的是負面的內容,第一人稱敘述法卻能帶來不同的效果。舉例如下:
如圖所示的表格
被動式攻擊型溝通者假設所有的討論都會引爆口角。表格中的例子示範了如何以不具威脅的方式進行溝通。如果你擔心一點點的抱怨都會惹得被動式攻擊者不高興,這些例子也為你提供了重要的一課。第一人稱敘述法往往能讓人卸下防衛、把話說開,針對引人不悅的言行舉止好好溝通。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552
the gift of the magi 在 柳人不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Camino: A miracle man(english.русский)
I have already walked 310km on the thirteenth day. You will finally reach the Santiago if you’d like to spend the time on it.
I stopped in a small town (near the big city: Burgos) because the price of the Alburgue is cheap. The pilgrims always take a rest in the big city and then continue their Camino with the best state.
In the Tardajos town I encountered a miracle. A 25-year-old boy named Magi who comes from Brazil.
Can you image that he can just sleep in a sleeping bag without the tent outside the room and even the temperature is only 0 degree in the night?
Can you image that he can keep walking for 40km without eat anything only a piece of chocolate in a whole day?
Yes, this boy is standing in front of me and full of energy. I feel so abash in this moment.
He’s travel on a budget but people respect him. He has gone beyond normal so that he can be respected.
I gave him the Red Cross medal as a gift. It can be a private Mass from me and I hope the best wish during his rest gorgeous life.
Magi said: I wanna to prove that the humanity in the world is pure and glorious. So the answer is always lucid if travel on a budget.
Ps: No matter where people come from, please respect them
.
.
Камино: чудотворец
Я уже проехал 310 км на тринадцатый день. Вы, наконец, доберетесь до Сантьяго, если хотите провести там время.
Я остановился в маленьком городке (недалеко от большого города: Бургос), потому что цена на Албургу дешевая. Паломники всегда отдыхают в большом городе, а затем продолжают свое Камино с лучшим состоянием.
В городе Тардайос я встретил чудо. 25-летний мальчик по имени Маги, прибывший из Бразилии.
Можете ли вы представить, что он может просто спать в спальном мешке без палатки за пределами комнаты, и даже ночью температура составляет всего 0 градусов?
Можете ли вы представить, что он может продолжать ходить на 40 км, не кушая ничего цельного шоколада за целый день?
Да, этот мальчик стоит передо мной и наполнен энергией. Я чувствую себя так неловко в этот момент.
Он путешествует по бюджету, но люди его уважают. Он вышел за рамки обычного, чтобы его можно было уважать.
Я подарил ему медаль Красного Креста в подарок. Это может быть частная месса от меня, и я надеюсь, что самое лучшее во время его отдыха великолепная жизнь.
Маги сказал: «Я хочу доказать, что человечество в мире чистое и славное. Поэтому ответ всегда ясен, если вы путешествуете по бюджету.
Ps: Независимо от того, откуда люди, пожалуйста, уважайте их
the gift of the magi 在 jackson suyam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4/06/01 8th anniversary 学芸大学maple house
the gift of the magi 在 50 The gift of magi ideas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Nov 25, 2019 - Explore İrem Cicekli's board "The gift of magi" on Pinterest. See more ideas about the gift of magi, magi, illustrati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