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反應---複習專欄
凝血路徑
血管受傷害時,經由血塊凝集,形成止血作用。凝血反應路徑可分為以下3種:
1. 外在路徑(extrinsic pathway):是對組織受損的反應。
2. 內在路徑(intrinsic pathway):是對血管壁受損的反應。
3. 共同路徑(Common Pathway):內在路徑與外在路徑共同使用的路徑
【外在】:因為反應需要血管以外的成份,即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
【內在】:因為反應所需要的成份都存在於血管血液裡。
外在路徑在控制體內的凝血反應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它的啟動是組織受傷後,透過血管外產生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然後與因子(Factor) 7, 10, 5, 2, 1產生連串反應。因此經常是在血管受傷之後,出血量較大的情況下啟動。它的路徑也比較短,因此活化時間也比較短,依序為:Factor 7, 10, 5, 2, 1。
先與第7凝血因子(Factor VII)結合,活化成Factor VIIa。基本上,外在路徑只走到這裡而已。
下面就與內在路徑一起進入共同路徑(Common Pathway)。
內在凝血路徑最終目標是形成活化的第10凝血因子(Xa)。內在路徑源自於第12凝血因子(又稱Hageman因子),與高分子量之HMWK (High molecule weight kallikrein)、前動素原 (prekallikrein) 等複雜的效應,需要較多的因子才能啟動,因此活化的時間也比較慢。依序活化的順序為:Factors: 12, 11, 9, 8, 10, 5, 2 (Thrombin,凝血酶) 1 (Fibrin, 纖維蛋白)。
由上面說明,我們可以發現內、外凝血路徑中,Factors 10, 5, 2, 1是兩個路徑都會用到的,所以10, 5, 2, 1 的這段,又稱為共同路徑(Common Pathway) 。
繼續閱讀~~
thrombin作用 在 史丹福狂想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之前介紹過的凝血路徑也一樣,它在上世紀初至中期被提出,它可以很成功地解釋到PT與APTT等凝血檢查。但不能完全解釋到人體中發生的事,例如血友病患者明明有健全的extrinsic pathway,理應可以製造出纖維蛋白(fibrin)去凝血,為何仍會有嚴重流血問題?又例如凝血蛋白XII缺乏症患者理應會流血,為何他們的凝血功能完全正常?
為了解釋這些現象,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理應更接近人體中發生事情的凝血路徑模型,這個模型分4部分:
1. 起始(initiation):血管破裂令到內皮細胞(endothelium)中的tissue factor外露,tissue factor激發凝血因子VII,VIIa再激發凝血因子X,Xa把凝血酶原(prothrombin)轉化成凝血酶(thrombin)。但這個過程只能製造很少的凝血酶,而且過程很短暫,凝血酶很快就會被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所移除。要製造更多凝血酶,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凝血路徑。
2. 擴大(amplification):凝血因子VIIa激活凝血因子IX,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VIII及V。凝血因子IX及VIII一起激活凝血因子X,凝血因子V加速凝血因子X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再進一步激活凝血因子VIII及V。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回路(positive feedback loop)。
3. 增長(propagation):在正反饋回路的作用下,凝血路徑像雪球一樣越演越烈,最後製造出大量的纖維蛋白。
4. 穩固(stabilization):纖維蛋白被凝血因子XIIIa(由凝血酶激活)連成纖維蛋白聚合物(polymer),令血栓變得穩固。
所以,請容小弟再提醒大家一次,上次跟大家的凝血路徑其實並不是真正在人體內發生的事。
科學的精神就是這樣,科學家先去觀察現象,然後提出假設去解釋現象,並且收集數據去支持假設,最後變成理論。但一個理論被提出以後,並不等如工作就完成了,如果某個理論未能完全解釋現象,科學家就會提出可以解釋更多現象的新理論,這些理論最終越來越接近現實。就如物理學中的原子模型,就由古希臘模型,演變到J J Thompson模型,再演變到Rutherford模型,再到Bohr模型,再到Schodinger模型。這些模型一個比一個接近現實,每一個都比前者解釋到更多的現象。
thrombin作用 在 史丹福狂想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房顫動或曾經試過血管栓塞的病人,都可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傳統的抗凝血藥華法林(warfarin)可以抑制維生素K,從而影響凝血因子II、VII、IX及X的合成。這種傳統藥物有不少缺點,包括容易與食物及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所以病人必須很小心飲食,並要少吃綠色蔬菜,又需要定期抽血檢查藥物濃度,調較劑量。
新一代的口服抗凝血藥中包括凝血因子Xa抑制劑rivaroxaban、apixaban、edixaban及凝血酶(thrombin)抑制劑dabigatran。
這些新口服抗凝血藥在血液的濃度穩定,不需定期抽血檢查藥物濃度及調較劑量。它們引起出血的風險比華法林低。病人也不需「戒口」。
但它們也有一些缺點,包括價錢較昂貴、使用歷史較短,臨床研究不及華法林多,所以適用的情況較少、血液濃度會受腎功能影響等。
過往,新口服抗凝血藥並沒有解毒劑,所以服用過量的話是無藥可治的。但近年,新口服抗凝血藥的解藥陸續推出,如dabigatran的解毒劑idarucizumab(可參考小弟舊作:http://drstanford.blogspot.hk/2017/02/2_13.html?m=1 ),而Xa抑製劑的解藥andexanet alfa仍未正式推出市面,但已有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研究證實了它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