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任前,川普在YouTube上發布的影片中說,他進行了“艱苦的戰鬥,最艱苦的戰鬥……因為那是選舉我要做的事情”。
川普先生仍未完全接受去年11月大選的結果,他輸給了喬·拜登(Joe Biden)。
拜登先生將在周三宣誓就任總統。在就職典禮前夕,拜登先生將向40萬死於Covid-19的美國人致敬。
星期二的日落時,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堂前照明了400盞燈,紀念那些死於COVID-19疾病的人。
Donald Trump's farewell: We did what we came to do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5727022
*歷經五十年政治生涯,拜登上台後施政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他將開始執行為期10天的行政命令。這是不需要國會批准的總統指令。最重要的是取消了有爭議的旅行禁令,該禁令是由他的前任川普針對他認為是安全威脅的國家實施的,並重新加入了巴黎氣候協議。
以下是BBC對新總統會立即關注的重點推測。
Biden Inauguration: What will Joe Biden do first?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4774814
*拜登內閣更能反應美國的全貌?
兩個世紀前,當喬治·華盛頓召集第一次內閣會議時(雖然他沒有用這個名字來稱呼它),但他卻提出了在美國政府中心倡導多樣化觀點的想法。
當然,早在1791年,房間裡所有的聲音都是白人和男性。
華盛頓沒有在《憲法》中提到內閣,但是第一任總統看到了顧問的價值,他們可以在重大問題上為他提供指導,同時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
2021年,美國很快就會見到第一任美國原住民內閣秘書。首位女性國家情報總監;拉美裔國土安全部首任負責人;第一個公開公開的同性戀內閣成員等等。
但是新任總統仍然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是否能兌現其內閣的承諾,該內閣是否真正體現了國家的需要而不是熟悉的政治面孔。
Biden cabinet: Does this new team better reflect America?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5080344
*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指控她的繼任Boris Johnson“放棄”了英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道德領導地位。
Theresa May: PM's foreign aid cut damaged UK's moral leadership, says predecessor https://www.bbc.co.uk/news/uk-politics-55723167
* 在川普政府的最後幾天,英國未能和美國達成迷你貿易協定。
UK and US fail to do mini-trade deal as Trump exits https://www.bbc.co.uk/news/business-5572571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us trade是什麼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2020年台北國際食品展」最大的展館是什麼館嗎?沒錯,就是美國館!
AIT農業貿易辦事處與台灣進口商、美國食品業者代表及美國農產品協會共同設立食品展中的美國館,推廣豐富的美國食品和飲品,從加州乳酪、愛達荷州馬鈴薯、夏威夷咖啡、威斯康辛州花旗蔘,到賓州冰淇淋等等應有盡有!
AIT處長酈英傑也在今天下午為美國館揭開序幕,美國農業部海外服務署署長艾斯里也以預錄致詞的方式跟大家問候。多元優質的美國食品就在「2020年台北國際食品展」!歡迎大家在本貼文留言區分享你和美國館產品的合照,我們將選出一位幸運兒送出一盒夏威夷KONA精品咖啡!讓我們一起在這溫馨佳節傳遞對美食的熱愛吧!
2020年台北國際食品展:
12/17-12/18:僅供業者入館
12/19-12/20:開放民眾入館,須購票參觀。
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s://bit.ly/2LH8D47
Do you know which pavilion was the largest booth at 2020 Food Taipei? If you guessed the USA Pavilion, you’re right!
AIT Agricultural Trade Office partnered with local importers, U.S. representatives, and U.S. producer associations to host the USA pavilion at 2020 Food Taipei, featuring a bounty of American food and beverages— from California cheese, Idaho potatoes, to Hawaiian coffee, Wisconsin ginseng, Pennsylvania ice cream, and many more!
AIT Director Christensen attended Food Taipei to kick off the USA Pavilion this afternoon together with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Administrator Ken Isley who delivered virtual remarks to extend his greetings. Join us at Food Taipei to celebrate holiday season and share your pictures with USA Pavilion products in below comment section, we’ll select one winner to give out a box of Hawaiian Kona coffee. Let’s spread love for food!
Food Taipei:
12/17-12/18 trade only
12/19-12/20 open to consumers (tickets are required)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s://bit.ly/2LH8D47
us trade是什麼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免費,從來最貴。這是Netflix新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主題。全人類,必睇。
社交成癮,就像媽媽的話,聽起來老土過時,風雨過後才發現它的價值。
更何況今次Netflix找來Facebook前業務拓展總監、 Like button設計師、Pinterest前總裁、Google前設計倫理學家及Twitter工程副總裁等才俊一同拆局。這群人,除了都是天才,還有個共通點:他們都禁止孩子用social media。
去片:https://madman-magazine.com/blog/social-dilemma/
因為上癮並不是結果,而是一眾社交媒體的設計原則。
眾所週知,社媒令無數KOLs及品牌受惠,拉近過不少人的距離,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更成為言論自由所剩無幾的明淨角落。好處一堆,但用戶似乎對社媒的另一面(flip side),還很天真。
例如我們都天真地以為,看哪條片、收聽哪位KOL的偉論,都是自己的選擇。其實,這是YouTube、Facebook替你作出的選擇,你只是接受了它們的推薦。
“You pick a card they want you to pick.”
這是你YouTube feed跟你家書櫃的分別。一個人的書櫃能夠反映他是什麼人,同一道理,卻不能用在你的YouTube channel上。
因為書本是被動的。從你走進書局一刻,拿起哪本書、走哪個方向、看多久,一切都是你的選擇。沒有你想看的書,可以改去第二間、第三間……
當然,書櫃的書,某程度上都是書局為你預先選好。分別在於,書局不會因你的喜好而改變架上的書籍。蘋果和大公報都在左近,揀邊份隨你喜歡;亦可以兩份都唔揀,或者兩份都買。這才是選擇。
而YouTube卻主動幫你預先點好菜,你還以為自己在吃buffet,其實已餵到嘴邊。
更遑論Tik Tok,片接片自動播放,連「接受選擇」的動作都替你省略了,不需動腦,不必知道時日過,坐定定接受餵飼。全球竟有2億人甘願被洗腦,洗得開心。
如此一來,我們自以為的意見,有幾多是己見,有幾多是社媒「說服」我們相信的成見?
片中舉例,同一個搜尋,全人類在Wikipedia上讀到的內容都一樣。但在不同地區用Google搜尋,卻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同樣,每個Facebook、YouTube帳戶上出現的內容都依靠演算法(algorithm)憑著用戶的喜好tailor-made而成。每個account都變成一個獨立的楚門世界,有著不同版本的事實,而且並不客觀。
大費周章想你所想,目的很簡單,就是把你的注意力留在平台上,越耐越好。越耐,利潤就越高。
「當你用的産品是免費時,你就成為了產品本身。」
紀錄片指,科技巨企都有三個共同目標:1. Engagement (你流連在平台上的時間)2: Growth (帶到幾多朋友入坑)3. Revenue (如何藉此吸引更多廣告商)。
你以為,你的個人資料是最值錢的商品。被拿來賣,拿來trade,你都肯首,因為自覺沒什麼不見得光,對生活又沒太大影響。才不是。
最值錢的,是它們利用這些資料(包括你看的相片,以至你在相片上停留的時間),對你的喜好進行分析,從而不斷優化演算法對你網上行為的prediction,繼而投其所好,不斷向你餵食「他們認為」你會喜歡的資訊,默默改變著你的行為思想,這才是社媒賴以生存的方式。
例如可怕的Notification。此一功能極為進擊,不只為你代勞,更主動提醒你它的選擇。紅點雖小,偏偏叫你忍不住點開;關了熒幕同樣引誘,因為你知道打開手機就可能有新資訊彈出,心癢癢的你總想碰一碰運氣。你根本離不開它。
"That's not by accident. That's a design technique."
而萬惡之源Like button的出現,原本確實只為宣揚愛,片中設計師指。可惜它生於一台賺錢機器上,成為了延長 attention span的手段。被Like帶來的快感太吸引,剛出完一個post就開始構思下一個post,因為人總是渴望被認同。抓住人性的弱點,加以利用、monetise。我們的依賴,是它們的致勝關鍵。
就連WhatsApp上的“typing‘’顯示功能,都為了抓注意力。我們眼中的小把戲,其實背後一番計算,準確捕捉了用家心理。
這種對社會行為以至思想的操控,威力就像上一代的TVB。它不單改變了一代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塑造了對佳麗的定義,甚至決定了人們放工後的timetable、飯前飯後的活動。所以在TVB 落廣告幾乎保證有效果。 當年TVB Sales地位之崇高,無可比擬,數,會自動跑過來。就像現在的一眾社媒。
“They sell certainty.”
你會問,難得有人懂你,廣告可以skip,大家win-win,何罪之有?
紀錄片認為,近年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分化、兩極化,由香港的黃藍營,以至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分歧、black lives matter,社媒都是幕後推手。片中更提到俄羅斯對美國選舉的操控,也與社媒這種運作模式不無關係。
而兩極化現象,正是YouTube用來令用家持續看片的最有效方法。推薦影片功能令YouTube成為最有說服力的平台。
這種導向式內容供應,順著你的喜好而生,漸漸構成你對世界的認知,甚至你的世界。當中有幾多是fake news,有幾多bias,演算法不會知道。正因如此,fake news比真相更具天然優勢,因為假新聞通常比較有趣,更能吸引眼球,提升廣告利潤。所以有人一口咬定地球是平的;有人堅信COVID-19並不存在。
影片強調“There’s no one bad guy”。科技巨頭的初心原是好的。只是在各種經濟誘因驅使下,令這種科技“brings out the worst in society”,而創造者本身卻沒有能力解決。
Mark Zuckerberg曾表示人工智能(AI)能解決fake news問題。但影片並不同意。
所謂人工智能,指的是海量的電腦互相交織而成的一個網絡,無間斷互傳data。但由於結構太複雜,實際上如何運作,每家公司只有一小撮人真正理解。換言之,某程度上,人工智能已經在操控人類。
“They are controlling us, more than we are controlling them.”
而且不知不覺間已對社會構成十分真實的威脅。這是紀錄片希望帶出的訊息。
可惜,全片只提出了問題,並未深入探討解決方法。在片尾粗略提出了幾個抗衡社媒操控的方法:
1:關掉notification
2:不要點擊推薦影片,盡量自行選擇
3:follow跟你持相反意見的人
要完全脱離社交媒體是不可能的。雖然註定被操控,也得盡量保持清醒。你同意與否,Jeff Orlowski的這部《The Social Dilemma》,絕對值得參考。
(《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
Follow 我們的IG:
https://instagram.com/madmanmon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