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聖若翰洗者與Do Re Me🎵】
#本日冷知識1574
大家好,我是Mr Holiday。
.
今天(6/24)是聖若翰洗者(Saint John the Baptist,新教稱為「施洗者約翰」)的紀念日,但是你知道我們平常熟悉的唱名(Solfège)Do-Re-Me,其實跟聖若翰洗者有「一點點」的關係喔。
.
11世紀時一位住在今天義大利地區的音樂家Guido Arezzo創作了「聖若翰讚美詩」(Ut Queant Laxis),每個樂句開頭的第一個音,剛好可以構成一個級進上行的音群;於是便以這些音符的歌詞音節拼音,作為六聲音階的唱名,分別是Ut、Re、Mi、Fa、Sol、La。
.
原本的詩是這樣寫的:
Ut queant laxīs resonāre fībrīs
Mīra gestōrum famulī tuōrum,
Solve pollūtī labiī reātum,
Sancte Iōhannēs.
.
在16世紀時,Ut改變為Do;而在17世紀時,依據最後兩個字「聖若翰」(Sancte Ioannes)的字首,組合成第七個唱名Si,完成了我們所熟悉的七聲音階唱名系統。
.
我想若翰可能自己也沒料到自己會變成音階的唱名系統吧!
.
我們下次見!
.
#MrHoliday #DailyCold #JohntheBaptist #Solfè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gtS3tqsoo
「ut re mi fa sol la」的推薦目錄:
ut re mi fa sol la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08#~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Si的悲劇】
俗話說得好: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C Fa。
你可能知道,我們一般熟悉常用的自然音階唱名是Do Re Me Fa Sol La Si,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唱名所代表的含意到底是什麼呢?難道就如同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娜貝貝魯多一樣是某種拗口的咒語嗎?
據傳11世紀義大利聖本篤修會的修道士奎多(Guido of Arezzo)是現代唱名的創造者。身為音樂學者的他將8世紀倫巴底(Lombards)的歷史學家保羅迪耶肯(Paul the Deacon)所寫給聖約翰的讚文《Ut queant laxis》套入音樂作為教會所使用的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而這篇拉丁文讚美歌的首段是這麼寫的: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Iohann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gtS3tqsoo
發現玄機了嗎?前六個段落的開頭,正好就是Ut、Re、Mi、Fa、Sol、La,而配合上面連結內的音樂就可以聽出這幾個音節坐落的點,不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階嗎?(也可參考今日圖片)
奎多為了方便讓剛加入合唱團的菜鳥能夠快速上手記下歌詞和音調而想出這個辦法,因此成為了現代唱名的最早始祖。當然我們知道Ut後來變成了Do,這是17世紀時的音樂學家東尼(Giovanni Battista Doni)把自己的姓氏Doni加入音階的私心建議(不過的確Do比Ut容易發音並且好記)。
原來如此啊!那麼我們今天的每日一冷就到這邊結…
欸?是不是漏掉什麼?那Si呢?
在奎多那個時代所處的中世紀教會,所使用的其實是所謂的六聲音階(hexachord)。因此Si其實是要到18世紀才會被加入現代唱名的行列,而聰明的你一定也發現了,上面《Ut queant laxis》的最後一句Sancte Iohannes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湊起來不正是Si嗎?雖然感覺像是硬湊出來的,但事實上Si其實是聖約翰的簽名縮寫唷(XD)。不過到了19世紀,又有人提倡要把剛加入的Si換成Ti,為的是讓所有的唱名皆有不同的開頭字母來區分。這樣的觀念因為《真善美》這部音樂劇而聲名大噪,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接受Si = T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jobdArtiA
唱名演變至今,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實用而且方便記憶的系統。而在音樂呈現如此多樣性的現代,七個音的唱名似乎也不敷使用,因此許多音樂學者開始以原先的唱名系統為基底,創立了各門派「含有升降」的唱名。小編在圖中列出了比較基本的五升/五降音階唱名,大家不妨試試看隨便找首歌來套入唱唱看吧!
想不到歌的話,試試這首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QwQetKm2g
順便練繞口令,我們明天見!:D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