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一直都是人類文化中很有吸引力的一個領域,有些民族誌中描寫的社會把音樂當作宇宙觀以及整個世界再生產的中心,有些社會則把音樂作為王權與階序的延續管道。在1960年代的美國,音樂則是成為反戰與反抗國家霸權的一種社會運動。由此可見,文化不一定只是延續傳統或約定俗成的結構、價值與意義,有時候文化也是推動變遷甚至是成為變遷之後的結果。
-------------
1957年,一位名為Doug Weston的商人,在西好萊塢開了一間名為「吟唱詩人」(Troubadour)的咖啡店,四年後,他把店舖遷到聖塔莫尼卡大道的現址,並改裝為適合現場演出的音樂廳,使其成為獨立音樂家的演出平台,沒想到卻意外跟上了美國民謠復興運動(American folk music revival)的浪潮,從此改變了西方流行音樂版圖。
吟唱詩人俱樂部的崛起,與民謠復興運動關係匪淺,1960年代的美國,正經歷重大的社會轉變,反越戰的潮流催生出許多青年創作歌手,他們拿著吉他,在獨立經營的表演場所唱著結合民謠的自創歌曲,抗議越戰、種族隔離、抒發熱情與感傷,很快就成為新的音樂主流,而吟唱詩人俱樂部正是當時最知名的演出地之一,例如,擁有搖滾教父、民謠詩人、反戰歌手等稱號,於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Bob Dylan早期就曾在此演出。「在這裡表演的人,都是對我們時代有所感受的藝術家,他們其實就是現代的吟唱詩人。」Doug Weston表示。
60年代起,吟唱詩人俱樂部為初出茅廬的音樂人提供舞台,舉凡Linda Ronstadt、James Taylor、Eagles、The Byrds、Joni Mitchell、Carole King、Jackson Browne、Van Morrison等人,在成名前皆曾在這裡演出,老鷹合唱團的成軍更與吟唱詩人俱樂部關係深厚,因為一開始樂團成員們正是在這裡認識,最後決定成立樂團。
「吟唱詩人俱樂部是個保存過去氛圍的時光膠囊。」俱樂部藝人經理Amy Madrigali說,「俱樂部經歷過各個階段,不過歸根究柢,我們目標只有一個:儘可能在一週七天,每晚為大家提供品質良好的現場演出,所以我們會安排自己喜歡、具潛力的樂團來表演,並且希望他們在功成名就後還會願意回來演出。例如,2016年Guns N’ Roses創團成員重新組團演出,他們選擇回來這裡,因為這裡是一切的起點。」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21302
「van morrison 1960」的推薦目錄:
van morrison 1960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1/11/2017 Playlist
Part I New songs
1. Preaching blues - David Chen / 鍾玉鳳
2. 有 Possess - 阿爆
3. 匆匆2017 - 李劍青
4. How Far From God - Van Morrison
5. When will I ever learn to live in God - Bill Murray/Jan Vogler
6. A dream is a wish your heart makes - Massimo Farao Trio feat. Alfredo Ferrario
Part 2: Tribute to Fats Domino
1. Blueberry Hill (1956)
2. The Fat Man (1950)
3. Goin' Home (1952)
4. Ain't that a Shame (1955)
5. My Blue Heaven (1956)
6. Blue Monday (1956)
7. I'm Walkin' (1957)
8. Valley of Tears (1957)
9. Whole Lotta Loving (1958)
10. I'm Ready (1959)
11. I Want to Walk You Home (1959)
12. Be My Guest (1959)
13. Walking to New Orleans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