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紐約時報
*【塔利班承諾和平,但懷疑和恐懼依然存在】
塔利班領導人週二首次對外說明目前對阿富汗的控制情況,並承諾在國內實現和平,並要求世界去回顧暴力和鎮壓的歷史。塔利班首席發言人Zabihullah Mujahid在首都喀布爾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不希望阿富汗再成為戰場,從今天起,戰爭結束了”。Zabihullah Mujahid宣佈全面特赦,並發誓不會對過去的敵人進行報復。並且呼籲公務員,包括婦女繼續工作。在世界各地對阿富汗迅速淪陷於一個以殘暴而臭名昭著的組織數天後,Zabihullah Mujahid的聲明,是希望將塔利班描繪成準備加入國際主流的一種說法。暗示他們不同於之前殘暴的政權,試圖安撫懷疑者。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world/asia/taliban-leaders-kabul.html
*【阿富汗婦女對過去塔利班的壓迫感到恐懼】
阿富汗婦女在家中躲避,擔心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生命和未來,塔利班官員向一名女記者的提問,表現出塔利班將為世界展現溫和的一面,但幾個小時後,國家電視臺的著名女主播Khadija Amin在網路聊天室哭訴,塔利班已經無限期地將她和其他女員工停職。28歲的Khadija Amin說,:我是一名記者,不允許我工作,我下一步怎麼辦?我們20年來所取得的一切都將一去不返。塔利班就是塔利班。他們沒有改變。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world/asia/afghanistan-women-taliban.html
*【觀點:我的阿富汗噩夢已成現實】
曾派駐阿富汗的前海軍陸戰隊上尉Timothy Kudo在時報撰文寫道,如果撤軍對美國來說是正確決定,那對阿富汗人來說就是災難。他們被迫重新生活在宗教暴政下,短暫的自由經歷使這種生活變得更加痛苦。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817/afghanistan-war-veteran/
*【“我們吃不下也睡不著”:美國阿富汗人恐懼地看著混亂】
自美國進駐阿富汗以來的二十年裡,數以萬計的阿富汗人在美國重新定居,其中還有一些人是在幾天前才抵達美國。他們描述了與他們留下的家人的痛苦談話,以及對塔利班這個國家的新主人,可能會對他們的親屬進行報復的強烈恐懼。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us/afghanistan-usa.html
*【阿富汗敗局或進一步損害美國信譽】
阿富汗的迅速崩潰引起了人們對美國信譽的抱怨,加劇了川普時代的創傷,並且強化了美國對其盟友的支持並非無限的觀點。塔利班閃電推進之際,歐洲和亞洲許多人正希望拜登總統能重新確立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堅定地位,尤其是在中國和俄羅斯尋求擴大影響力的時候。現在,美國的撤退必然會引起懷疑。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817/afghanistan-eu-us-credibility/
*【對於美國和阿富汗來說,後911時代痛苦地結束】
二十年前,那場被劫持飛機撞上美國摩天大樓的震驚,一個時代在本周結束,絕望的阿富汗人緊緊抓住美國飛機,試圖逃離喀布爾的混亂。有的跌倒了;一人被發現死在起落架上。兩黨聯手投入巨大的力量、財富和外交手段,試圖阻止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敵對意識失敗告終。在四屆總統任期內,兩位共和黨人和兩位民主黨人,2400多名美國人為改變阿富汗的目標獻出了生命,花費了一兆美元,其中許多目標都無法實現。911後時代的帷幕落下,塔利班重新控制了作為襲擊美國基地的國家,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場周而復始的災難,將阿富汗痛苦地銘刻在國家記憶中。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world/asia/afghanistan-united-states.html
*【官員稱,在從喀布爾起飛的飛機起落架中發現遺體】
美國空軍承認,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混亂中起飛的一架美國軍用 C-17 貨機的輪艙內發現了人體器官。空軍官員沒有透露有多少人在這一事件中喪生,但表示空軍正在調查“平民喪生”的情況,因為週一,一群阿富汗人在政府垮台後,不顧一切地的想逃離該國,爬上機翼,在飛機起飛後從空中墜落。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us/politics/afghans-deaths-us-plane.html
*【Delta毒株帶來的痛苦真相:“新冠病毒不會消失” 】
各地病例激增,美國進入疫情新階段,人們意識到新冠病毒不會很快消失。大部分地區仍然完全開放,許多州沒有推出新限制措施,而是傾向於鼓勵人們戴口罩和接種疫苗。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817/covid-delta-variant-us/
*【在少數幾個州,早期資料暗示突破性感染的增加】
根據《紐約時報》收集的資料,在加州、科羅拉多州、麻薩諸塞州、奧勒岡州、猶他州、佛蒙特州和維吉尼亞州,接種疫苗人群中的突破性感染至少占五分之一的新診斷病例,並且在這些州的總住院和死亡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高於此前觀察到的比例。但絕對數字仍然很低,毫無疑問,疫苗仍然具有強大的保護作用。正如聯邦衛生官員經常說的那個樣,這仍然是“未接種疫苗的大流行”。不過,這一增長表明,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可能會改變對自身風險的看法。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health/covid-vaccinated-infections.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德州州長Greg Abbott確診正在接受抗體治療,儘管他沒有任何症狀。共和黨人Greg Abbott一直是規定強制戴口罩和疫苗的積極反對者,現在他已全面接種疫苗,並在官邸隔離,同時接受單克隆抗體治療。
#很快將有超過 500 萬美國人有資格獲得 Covid 疫苗加強注射。根據拜登政府計劃通過在初次接種疫苗八個月後給予額外劑量來對抗冠狀病毒的 Delta 變體,到9 月下旬,超過 500 萬美國人可能有資格獲得 Covid-19 疫苗的加強注射。最重要的是,FDA需要確定第三針對輝瑞 BioNTech 和 Moderna 是安全有效的,這兩種疫苗是最先推出並使用最多的兩種疫苗。
#芝加哥和新墨西哥州強制實施室內戴口罩的規定,以期遏制不斷上升的病毒病例。
#洛杉磯將要求在大型戶外音樂會和體育賽事中佩戴口罩。
#根據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的聲明,到訪美國機場的旅客實施口罩規定,已延長至 2022 年 1 月 18 日。TSA發言人Sari Koshetz表示,該授權涵蓋機場,以及與機場相連的飛機、公共汽車、火車和穿梭巴士,以及所有公共巴士、火車、地鐵和渡輪。
#紐西蘭在六個月內報告了首例冠狀病毒病例後,開始了為期三天的全國封鎖。
#美國各地的重症監護病房再次爆滿。在傳染性更強的Delta 變體的主導下,美國夏季病例激增已進入第二個月,而因 Covid-19 住院的人數達到了在冬季壓倒性浪潮中上次出現的最高點。
#紐約市現在要求為許多公共室內活動提供至少一劑疫苗的證明。
#印度的 Covid-19 數字已經下降。但病毒仍在該國某些地區繼續傳播。低疫苗接種率和其他因素使印度特別容易受到 Delta 等變種的影響,
#法國推出進入餐廳和其他場所所需的冠狀病毒健康通行證一周後,全國各地的警方正在調查偽造文件的事件。法國衛生當局表示,正在調查 46 起虛假證明案件。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8/17/world/covid-delta-variant-vaccine
*【”Grace“將形成颶風襲擊海地】
國家颶風中心表示,”Grace“預計將于週三成為颶風,在飽受地震摧毀的海地登陸,襲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暴雨帶來的洪水恐阻礙自週六在海地發生規模7.2級地震後的搶救修復工作。目前地震導致的遇難人數已升至1941人,受傷者多達9900人。
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tropical-storm-grace-hurricane.html
*【根據企業和行業資料,亞馬遜已取代沃爾瑪成為中國以外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銷售商】
人們在亞馬遜消費的增加部分是被大流行期間的需求激增推動的,這也代表著從實體店到網上購物轉變中的一個里程碑。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銷售商是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7/technology/amazon-walmart.html
veteran字根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中國記者節: 二十萬記者通過「習思想」考試】
▫️報導全文:https://pse.is/38jmr2
▫️報導英文版:https://pse.is/39hmch
▪️🇨🇳全年發放20.5萬張中國記者證 史上最多
「有我們在!祖國,請放心!」
2020年11月8日,在一場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聯合主辦的中國記者節慶祝大會上,十三位獲得優秀中國記者獎之一的孫偉帥,站在全景大紅色的布幕前,慷慨激昂地宣示「記錄偉大中國故事」的決心,獲得滿堂掌聲。
一個半小時的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最後在央視主持人向記者同行的喊話聲中結束:
「朋友們,讓我們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中國官方在2019年底要求記者需要通過以習近平發言為主的「#学习强国」考試。
本台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公開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30日,共有20.5萬的中國記者通過「習思想」考試,拿到一本護照大小、紅底鑲金字的中國新聞記者證。
自2010年有中國官方公開記錄以來,平均每年發放兩萬多張記者證,僅在2015年全面換發時有達到十二萬張的紀錄。
對於此次記者證的大規模發放,曾參與創辦《南方都市報》及《新京報》的資深中國媒體人 #程益中 說,這顯示了中國官方宣傳口達到自信的高峰,相反,跟中國新聞的自由與活躍度,「一點關係也沒有」。
「(中國政府)自信在終端(記者)及信息的控制上,已經到了完全掌控的狀態。」程益中告訴本台,「而有記者證,控制起來更簡單了。」
程益中說自己在中國做媒體的幾十年來,從來沒拿過、也不想拿官方頒給的記者證。「我拒絕學那個東西(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我也不會去參加那個考試,就是很荒謬的一件事。 」
▪️📸中國記者工作新准則:「團結在黨和習近平周圍」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公告,中國記者證限期五年,一年一審。記者證需要有掛靠的、被政府認證的新聞單位,每個新聞單位也有一定的配額。
對於在美國念完新聞碩士,回到中國中央級媒體工作的90後小李來說,參與記者證考試卻是一個迫不得已的職業發展需求。
「我就還是覺得特別搞(笑)。」小李談著自己被單位安排考試,他跟著同事們下載「學習強國」的app,刷著圍繞習近平宣傳指示的題庫。他也很快發現這些在中國作記者要接受思想訓練,跟他在西方新聞理念中讀到的很不一樣。
小李展示著手機截屏,復述著一道道考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最基本的堅持是什麼?,答案是「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習近平強調,新聞輿論的基本方針是什麼?答案是「團結穩定、正面宣傳」;網絡空間應該是?答案是「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
「整個(學習強國)培訓、考試是在黨的宣傳框架下的,要你(記者)清楚新聞媒體是黨的工具,不是公器,是黨的。」另一位在中國央級媒體工作已超過十年的80後記者吳先生在2014年也參與過記者證考試,他說,與新的考試對比,主題從過去圍繞「馬克思新聞理論」,轉變到「習思想」。
「現在很多黨媒其實也不留真正的記者了,就是留編輯部門,統一從中央級的媒體,摘一些信息來發佈。信息成為一個更高度集中化的統一生產過程,下面只是轉發跟包裝。」
吳先生感嘆記者們消逝與轉行,「這也是這幾年很多我認識的媒體同行都去了產業界......因為( 新聞工作)已經沒有意義。」
小李及吳先生因為安全原因,不用全名受訪。
▪️何以至此?💃🏻
在美國奧克蘭大學新聞系任教的蘇巧寧說,這種中國特色的新聞理念跟西方最大的不同在於:記者與當權者的關係。
「在真正的民主社會,新聞會被視為要站在當權者的對立面,作為一個批判和監督功能存在;一旦(記者)成為當權者擦脂抹粉的工具,他其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程益中在2003年領導《南方都市報》期間,因強調民眾的知情權,率先報導孫志剛案件和揭露中國肺炎SARS的疫情真相,一度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入獄超過半年。他說,中國的新聞環境自那時候開始,搭配著網絡防火長城的搭建,開始有了巨大的改變。
在另一位中國資深媒體人溫雲超看來,習近平在2016年喊出「黨媒姓黨」,更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2020年,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保護記者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監禁記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年度新聞自由指數報告中,中國在全球排名倒數第四,僅高於朝鮮等獨裁國家。這份報告還提到,如果中國的新聞記者有自由報導的權利,新冠全球大流行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慘烈。
「雖然可能不存在,但我還是希望中國能走向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一天。」已經在2016年移居美國的程益中對仍在崗位上堅持的中國記者表示敬佩。他說希望這些記者能在養家活口、不受到不公待遇的情況下,能守住至少「不給老百姓洗腦、不作假新聞」的新聞尊嚴。
「如果中國沒有走向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我認為中國是絕對不會走向改革、或是我們希望的民主化道路。」程益中說。
延伸閱讀:
▫️中國如何嚴格控管美國大選資訊?:
https://pse.is/38pbsz
▫️題庫:
https://pse.is/387ssx
——
Latest: In 2020,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issued a record high amount of “press passes” to more than 205,000 chinese journalists.
These journalists have passed a test grad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Xi Jinping thought, and “Marxist journalistic ideals.”
On Journalist's Day in China, I spoke with some veteran journalists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veteran字根 在 WinnieHO 何芸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Experts are made, not born!
They don’t come from no where.
精英是被训练出来的,他们不会凭空而生。
以下是朋友在日本观赏一个很烂的乐队后,问日本朋友说,“他们那么烂,为什那么多人来看他们?”。日本人的回答,值得我们好好省思。
From the Japanese, “if we don’t support them (a local Japanese band) when they are lousy, how they can get better?”......
This gave me a new paradigm of thoughts! Let’s reflect!
What Pete Teo said in his latest article: In Search of A Bigger Canvas, with his permission, I decided to translate it. Hope you Enjoy it.
一位令人敬仰的艺人Pete Teo 写了一篇文字,我觉得颇有共鸣,是以尝试翻译之。这是我的尝试:
寻找大一点的画布
我是从来没有跟任何公司签过约的。我的演艺生涯基本就是独立艺人的身份行走。那并不容易,不过我觉得我算做得不错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这是我走过的路,你看看吧。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你可以走的路是被你所在的市场的大小所主宰,这个要素比你是否有才华更重要。在马来西亚这个小市场,你是逆流而上的。小的市场意味着你缺少机会。
缺少机会你就成长得很慢。作品的数量对艺术家来说很重要。如果你三年只能拍出一部电影,而你的中国同行一年可以拍一部,五年后你还是一个新人,而他或她已经是一个老手了。
唯一可以改变这个事实的,就是进入大的市场。你可以移居过去,或者在马来西亚做你的作品然后输出去。如果国语不是你作品的媒介语,输出外国更是明显的事实。不过呢,不管怎么做都是难啊。
基于个人的理由,我选择留在马来西亚。所以我尽力的将我的作品推出海外。我演艺生涯的前十年我都是在日本和韩国巡演。可以这样做,你特别需要运气。
不过呢,你越努力的做,你会越幸运。很多人认为才华是艺人的一切。其实,才华虽然重要不过却不足以让你成功。努力是很关键的呢。记得,你的同行们也是很有才华的哩。所以,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既然出口我们的艺人是那么的重要,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政府机构如此的漠视我们土生土长的才华。比如,FINAS并没有致力向海外推荐我们的艺人。希盟政府对这件事也没有任何远见和展望。
恰恰相反,所有的噪音都集中在拨款和施舍。当然资助年轻刚起步的电影人是很重要的,我却不同意官方拨款给已经成名了的电影人。我觉得不如将这些款项导入到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建立起出口管道。
当然可以取得资助是很好,不过你得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作为艺术家你得为自己负责任。如果你尽在那里呻吟,你除了得到一个坏名声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倒不如行动起来,因为空口不做什么都是假的。
这任务很困难,不过大家一起做就可能比较容易了。所以,请跟你的同行们互通信息互享资源,大家携手合作。相信我,一个人打拼你可能事倍功半;可是当大家一起来做你们的机会会翻倍。这不是在玩零和游戏。
除了音乐人的身份之外,我也属于那一代被称为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的其中一员。有那么几年,我们在国际电影节上面辛苦的暂露头角。不过到了最后我们还是败下来了。原因虽然很复杂,简单来说可以归咎于我们的离散。我们得从中学习。
这个世代在国外寻找机会的艺人当中,数Bront Palarae 特别特出。他勇敢的在亚洲各个城市耕耘,他努力,有智慧,有行动。还有其他像他这样在行动耕耘的马来西亚艺术家,他们给了我们希望。
请谨记,马来西亚有很多的人才。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导致这些人才无法闪耀,不过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信心和曝光的机会。在严厉竞争的世界里,你得有自信。
不管你是一个艺术家,还是对艺术有兴趣的人。你得了解,人们的认可培养信心。来自本土的认可可以筑起艺术家的自信,可是最快批评任何本土艺术家的人们就是我们自己人,而且往往是同行们。
我不是说不容许有善意及正面的批评,我们当然应该严谨的评论,这有别于不经大脑的恶意批评。这里的分别就是“意图”。让我告诉你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受到我一位日本乐迷的邀请去看他镇上的一个乐队。这个乐队惨不忍听。我忍不住问这家伙为什么他会支持这么烂的乐队,他的回答令我反省。如果他们烂的时候没有人支持,那他们怎样变好?
你看,这就是我们和日本的差别。我们时常踩我们的艺术家来自我感觉良好。日本人也会批评自己的艺术家可是他们却带着正面的意图。这就是虽然日本的草根艺术圈子也像我们一样那么参差不齐,他们却有着国际水平的艺术圈而我们没有。
我有一次在东京和Tun Mahathir 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当然是哈日的,不过我不觉得他了解国际水准的人才是需要本土的栽培的。或许他尝试过,然后灰心了。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得加油。
我说了这么多,主要还是:小市场当然有很多阻碍,不过才华和努力同样重要。智慧很重要不过你也得靠运气。同样关键的是,栽培艺术家需要整个社群的力量。
我们缺乏的就是这最后的关键。到处可见的是:我们因为觉得不重要,所以没有公共政策来培育年轻的艺术家。我们也不了解孕育世界级的艺术家需要的种种,我们以为世界级的艺术家是凭空诞生的。
最后,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同样的,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圈。就像任何的群体,它源自个体。所以,简而言之,你必备才华,努力,运气,是的,你也需要培育的。
祝你好运。
This is the Original:
IN SEARCH OF A BIGGER CANVAS
I have spent almost the entirety of my career as an unsigned indie artist. It hasn’t been a walk in the park but I guess I’ve done pretty good. This was what my road looked like and, if you are interested, how you might traverse it...
The first thing to understand is that you path is almost entirely determined by the size of your market, even more than how good you are. In a small market like Malaysia. you fight uphill all the time. Small market means lack of opportunity.
Crucially, lack of opportunity also means you grow slower. Velocity of output is vital to any artist. If you made 1 film every 3 years compared to a peer in China who makes 1 film per year, you’d still be a newbie after 5 years while s/he’d already be a veteran.
The only way to overcome this is to tap into bigger markets. You can do this by moving to work in a bigger market, or stay in Malaysia and export to foreign markets. This is especially so if you don’t primarily work in BM, the biggest sub-market in Msia. Either way, it is hard.
Due to personal circumstances, I chose to remain in Malaysia. This means maximis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play / exhibit my work offshore. As a result, the first decade of my career were largely spent on the road in Japan and Korea. You need to be kinda lucky to accomplish this.
Yet,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luckier you get. Most people think talent in an artist is everything. It isn’t. Truth is, talent is necessary but insufficient for success. Hard work is crucial. Remember, most of your peers are talented too. Thus hard work is the difference maker.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export markets to our artists, I’ve been baffled by the lack of support from our public institutions. FINAS, for instance, has done little to facilitate exports in the past. The PH govt is likewise showing no vision or leadership in this matter.
Rather, all the chatter has so far been about grants and handouts. While important to help young filmmakers get started, I see little need to fund established filmmakers through grants. Much better to divert funds to tax incentives and the setting up of export channels.
Either way, good though it would be to get help from public policy - it is important to accept that you are fundamentally on your own. If all you do is sit and moan, then you ain’t gonna accomplish much other than a reputation for moaning. It is better to act. Talk is cheap.
The task is difficult, but it is easier if you hunt as a group. So remember to share resources and contacts. Help each other. Trust me, work alone and you will likely not get out at all. Hunt as a group and your chances multiply by many fold. This is not a zero sum game.
Other than being a musician, I also belong to a generation of filmmakers known as “Malaysian New Wave”. For a few years, we beat the odd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circuit. Yet In the end we failed. The reason is complex but came down to our failure to continue to hunt as a group. We must learn from this.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artists working to establish offshore opportunities, Bront Palarae stands out. He ploughs the field all over Asia and shows no fear. He works hard, act smart and walks the talk. There are others like him. They are the hope.
Please remember that, despite everything, Malaysia is a talented land. The reason most of our talents have often been wasted is complex - but it is underlined often by a lack of confidence and exposure. You need self-belief to be out there where competition is fierce.
Whether you are an artist, or just an interested layman, 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confidence comes from validation. And the most basic source of arts validation comes from local support. Yet the quickest to damn Malaysian artists are Malaysians themselves, often fellow artists.
I am not saying there is no room for objective critique - of course we must be critical - bu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oughtless bitchiness and critique - and the difference is: intention. Let me tell you a true story to illustrate my point...
I was once invited by a Japanese fan to watch his neighbourhood band. The band sucked to high heavens. But when asked why he supported a band that he knew to be terrible, his reply was revealing:
“If we don’t support them when they are shit, how can they get good?”
See, his rep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 and Malaysia. We thrash our own often for selfish validation. They criticise their own too but with positive intention. That’s why, despite having grassroot scenes as uneven as ours, they have a world class arts scene and we don’t.
I once discussed this with Tun Mahathir in Tokyo. He is of course a big admirer of Japan. But I am not sure he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support in nurturing world class artists. Perhaps he tried but was disappointed. Either way we must try harder at it.
I have taken long to get here, but my point is: there are many elements required to overcome the handicap of small markets. Talent is important but so is hard work. Smartness is important but so is luck. Equally crucial is ability to nurture artists as a community...
It is this last element that we are most missing. The evidence is everywhere. From lack of public policies that nurture young artists (as if they are unimportant), to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world class artists are formed (as though they exist in a vacuum).
Ultimately, much as we deserve the government we have, we also deserve the arts we have. And as with everything that involves the collective, it really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So, in a nutshell, you must be talented, hardworking, lucky, and yes - nurturing too.
Good luck.
veteran字根 在 英文難題求救區- Home 的推薦與評價
英文難題求救區 · January 7 at 12:26 AM ·. 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做字根講義喔打完就記起來了 ... 老兵就是退役的軍人, 英文是veteran (上方連結圖片左上角).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