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限一條
原價:HK$17,400
特價:HK$11,500(現金)-包安裝
意大利SPARK全梳鈦全金R6排氣管
http://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7924
Motard Tech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ZX10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新小萊姆商品蝦皮購物 https://shopee.tw/wendy379/6026361278/ https://shopee.tw/wendy379/3226534503 #搶先訂閱 #小萊姆Life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i8vrZ5S8...
yamaha r6重量 在 TalkGP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2年的Moto3 世界冠軍Sandro Cortese,因為贊助商等問題結束了13年的GP生涯,今年加入Kallio Racing車隊騎乘Yamaha YZF R6 出賽WorldSPP 賽事。
Cortese表示和車隊合作的很愉快,很快就獲得了好感覺。和過去的GP賽車相比,車身重量較重以及輪胎不太一樣,也要調整騎乘風格,不過測試以來感覺都不錯!#WorldSPP 澳洲站第一節最後Cortese排在第三位。
yamaha r6重量 在 moto-one.com.h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蠍子 2017 YAMAHA YZF-R6 全梳 - 亞林
AKRAPOVIC YAMAHA 2017 YZF-R6 RACING LINE TITAN FULL SYSTEM
+10.5HP (馬力) +6.9NM (扭力) -5.1KG (重量)
相關內容:Akrapovic YZF-R6 (17'-) 4款不同形態的尾段及全段排氣管
http://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5223
yamaha r6重量 在 ZX10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全新小萊姆商品蝦皮購物
https://shopee.tw/wendy379/6026361278/
https://shopee.tw/wendy379/3226534503
#搶先訂閱 #小萊姆Life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i8vrZ5S8ibF_CNHviPyFw
#以下連結可以加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mDO7Hprtxp7egQIIgqvMw/join
#更多究極2號勁戰: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uhEkpkcoBL0JF9trsTJDT4MVCmGe6GS
#更多勁戰自拍: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uhEkpkcoBLMRrrjgsbR3oInth96m4wm
小萊姆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venChungZx10R/?ref=bookmarks
IG:https://www.instagram.com/small.lyme/
#這是一個關於機車的頻道
淺談教學!新車抱抱!改裝資訊!騎車觀念
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訂閱+鈴鐺
小萊姆FB粉絲專頁按讚+搶先看
趕快分享我的頻道出去吧
yamaha r6重量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好多地區及國家都會採用或仿傚歐盟排放標準,限制電單車的廢氣排放量及排氣聲。而隨著歐盟的排放標準日趨嚴格,自1999年起實施的歐1至2020年最新的歐5,使排氣管的體積及重量按比例上升,好多原裝車的低扭都會受到強勁的催化器影響而變得呆帶。所以有些玩家除了更換消聲器之外,並會更換沒有催化器的中截及前截的排氣歧管,目的使油門反應更敏捷之外,並可以減磅,以今次介紹的意大利SPARK GRID-O短炮型消聲器為例,由鈦合金製造,重量僅0.7kg,比起新款BMW S1000RR的原裝消聲器輕1.4kg,而這款消聲器更獲得多支Moto 2車隊使用;事車上,廠方是透過車隊收集的數據改良排氣管的性能。
回顧廿多年前的高性能原裝電單車,千篇一律配置長管型不鏽鋼製排氣管,毫無個性可言,即使新一代的排氣管更美觀,形狀更多元化,不過更換排氣管已成為好多騎士的指定動作。較早時,SPARK香港代理—Motard Tech曾引入適合新款YAMAHA YZF-R6、新款SUZUKI GSX-R1000、2018 BMW S1000RR及2018 HONDA CBR1000RR SP1/2使用的鈦合金排氣管;最近,Motard Tech再度引入適合新款BMW S1000RR使用的四角型KONIX全梳鈦合金排氣管,重量僅4.4kg,較原裝全梳排氣管輕6.1kg,另一款是之前介紹過的GRID-O消聲器,外型像一枚小鋼炮。事實上,兩款消聲器適合多款車輛使用。
稍後時間,Motard Tech將會在馬來西亞雪邦賽道日調校及測試今次介紹的排氣管,屆時再為大家詳盡介紹。此外,在新款BMW S1000RR身上還有多款防跌及防撞補品,請讀者細閱。
yamaha r6重量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