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熱話】
小編都好唔捨得 R6,實在係一部好車,但要分手嘅始終都會分手!YAMAHA 廠臨尾加推「GYTR」版,雖然大家都知係食水之作,但都叫做好好睇睇咁 Say Goodbye!
https://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31491
------------------------------------------
300 部 Honda NSX Type S 一晚掃空!候補名單過百人 粉絲絕望
https://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31490
Mercedes-Benz 新代「AMG C63」紐柏林測試捕獲 馬力有望飆升 644 匹
https://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31489
#FeverAuto #YAMAHA #R6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www.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5982 YAMAHA YZF-R6進化史-創造600新風格 以前的2衝車好難駕駛,原因是Power Bank好窄;所謂好窄,是指在好窄的轉數範內,以及在非常高的轉數,引擎才會輸出強勁的馬力,讓騎士得心應手地加速...
「yzf r6馬力」的推薦目錄: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DCFev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ヤングマシン YoungMach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moto-one.com.h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心得] 16" YAMAHA Yzf-R6 - 看板SuperBik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鴻麟】R6實測官方數據???? - 一日馬力機實測-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全新車)2020出廠YAMAHA YZF R6 ABS TCS 歐規版全馬力... 的評價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yzf r6價格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yzf r6價格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紅牌YZF-R6 長期使用心得 - 重機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yzf r6馬力 在 中量級兵器再體驗– YAMAHA YZF R6國內試駕 - Mobile01 的評價
yzf r6馬力 在 ヤングマシン YoungMachi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T-07系の傑作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ニューモデル!
73馬力/188kgを引っ提げヤマハ「YZF-R7」参上!! 思いっ切り走れるスーパースポーツ
https://young-machine.com/2021/05/18/196873/
yzf r6馬力 在 moto-one.com.h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YAMAHA YZF-R7大包圍版?
基本來說,YAMAHA YZF-R6已經進入停產階段,標誌著YAMAHA的高性能直四引擎600跑車暫且告一段落,而其餘三大日本車廠已經半放棄600 Supersport市場,換句話將來好難再有新車推出市場。而一些採用高軑把的大包圍可能趁機崛起,APRILIA RS660(雙缸引擎)就是其中一部;事實上,這種座姿相對舒適及馬力相對直四600 Supersport少的大包圍,主要是給新手升級之用,而同類型車子早已植根在市場上,例如HONDA CBR650F(直4)及KAWASAKI NINJA 650(雙缸引擎)等等,都是同類型車種。YAMAHA以前都有部XJ6 Diversion F(直4引擎),不過已停產多年。
環顧近年的電單車市場,單單是香港都有好多玩入門跑車的新手,而隨著高性能600 Supersport式微,配置高軑把的中量級大包圍可能成為新手日後升級的主流車種。多年前,已經傳出YAMAHA正著手研發MT-07大包圍版,至於車子使用低軑抑或高軑就不得而知,而外媒近日從YAMAHA向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局遞交的文件中發現了新型號—YZFR7,其它資料欠奉,看來很大機會就是流傳已久的MT-07大包圍版。
相關內容:
2021 YAMAHA MT-07-新造型
http://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8350
yzf r6馬力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http://www.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5982
YAMAHA YZF-R6進化史-創造600新風格
以前的2衝車好難駕駛,原因是Power Bank好窄;所謂好窄,是指在好窄的轉數範內,以及在非常高的轉數,引擎才會輸出強勁的馬力,讓騎士得心應手地加速。然而街道及山路彎多路窄,高轉的引擎特性不利起步反應及出彎的加速性能,所以騎士會感到乏力,可是在街道上經常保持高轉行車並不容易。
事實上,第一代YAMAHA YZF-R6自1998年面世以來,個性就像一部2衝車,要好高轉數才能夠爆發強勁的馬力,因此給人需要較高駕駛技術才能夠駕馭的跑車。本誌最近訪問一位駕駛過新/舊款R6的騎士-亞達,細說R6的個性。
#YAMAHA #YZFR6 #YZF_R6 #R6 #600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KFRLm44X5M/hqdefault.jpg)
yzf r6馬力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次Henry測試的新款HONDA CBR600RR,極有可能成為最新,又是最後一代600戰士。這個曾紅極一時的型號快將步入歷史,相信讓不少CBR迷及600迷不勝唏噓。
600大包圍遭冷落已經不是新鮮事,就連DORNA (MotoGP、WSBK持有公司)早前都發表新聞稿,表示將會改革600cc大包圍世界賽-World Supersport 600,而外界普遍認為TRIUMPH DAYTONA MOTO2 765及DUCATI 959 PANIGALE,將會取代600大包圍戰車;事實上,英國方面已經修改賽例,容許以上兩部跑車參加2021英國Supersport 600比賽,此舉勢必加速淘汰600cc大包圍。
其實揭開600大包圍停產的序幕是YAMAHA YZF-R6,原因除了之前提到600大包圍遭車迷冷落之外,排放標準由歐四提升至歐五成為最大致命傷,要是YAMAHA將現時的歐四R6提升至歐五,很大機會連開發費都蝕掉,因此YAMAHA只會繼續生產現在的R6,但車輛只供賽道使用,故此並非全面停產。
事實上,HONDA曾經在2016年表示過停止發展CBR600RR,該年正值歐三轉歐四,自此維持在歐三標準的CBR600RR在歐盟國禁售,但歐盟以外如美國等繼續出售,而所謂停止發展,大概是廠方停止開發新款,讓市場自然淘汰。
正當大家都以為CBR600RR已步入歷史之際,HONDA卻於2020年8月突襲,公佈新款CBR600RR的消息。有趣的是,新款CBR600RR只達歐四標準,並非歐五,換句話新車不可在全球最大電單車市場—歐盟各國出售,編者不得不佩服HONDA仍然投放資源在式微的600大包圍市場上,根本無錢賺。
究其原因,東南亞市場已成為日本四大車廠的重要收入來源,連帶歷史悠久的亞太公路錦標賽(亞洲區最高水準比賽),其地位及重要性也水漲船高,使得日本車廠投放更多資源參賽,鞏固牌子聲譽,以及培育更多出色的東南亞車手,進軍國際賽,這對車輛銷售都有莫大裨益。
HONDA之所以推出新款CBR600RR,目的就是在亞太公路錦賽重奪失落兩年的冠軍,而HONDA為滿足符合生產性街車定義的參賽條件,因此只生產數百部新款CBR600RR,導致生產成本大增,車價成為歷代之冠。
相比R6的高轉激情個性,歷代CBR600RR予人平易近人形象,她的座姿也相對舒適,「俯伏感」相對輕微,馬力輸出同樣相對地柔順,簡單來說CBR600RR比較易上手,這其實是HONDA的一貫造車作風。最近,HONDA堅持多年的作風開始出現微妙變化,新款HONDA CBR1000RR-R就是例子之一(可按下這裡回顧),新款CBR600RR也不例外,座姿比歷代俯伏,正所謂更賽車化,引擎部件轉用更高強度金屬製造,無非要榨出更多轉數及馬力,與對手在賽道上鬥極速性能。工程師亦針對舊款高速煞車,車身穩定不足弱項改良,因此延長前叉及尾搖臂長度,這樣同時能夠在大油門加速下,車子更穩定地提升車速。至於Henry的試車感受,去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aOTHg6O1zE/hqdefault.jpg)
yzf r6馬力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WU33uZh830/hqdefault.jpg)
yzf r6馬力 在 【鴻麟】R6實測官方數據???? - 一日馬力機實測-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如有商業合作請洽: [email protected]. ... <看更多>
yzf r6馬力 在 (全新車)2020出廠YAMAHA YZF R6 ABS TCS 歐規版全馬力... 的推薦與評價
(全新車)2020出廠YAMAHA YZF R6 ABS TCS 歐規版全馬力標配:LED魚眼頭燈.日行燈.前後ABS煞車系統. . TCS防滑循跡.電子快排系統.檔位顯示.動力模式. ... <看更多>
yzf r6馬力 在 [心得] 16" YAMAHA Yzf-R6 - 看板SuperBik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學時期就很喜歡騎車到處跑,但是對大車沒什麼研究,
直到某一天不經意點到10”Z1000三代的廣告:
https://youtu.be/j2fvByZOGbU
R嘶,那個聲浪,那個排氣管造型,從那之後騎車時有大車從身邊呼嘯而過
我都會多注意幾眼,但也知道死大學生根本養不起紅黃牌,就擱置了一陣子,
出社會後有閒錢就開始癢了,於是選車的要素訂了以下幾個:
1.預算50
2.轉速or時速指針(非必要)
3.潮(仿賽or運動街車)
有做了個簡單的比較表:
當初其實是在等公司貨09,等著等著看到17年一月報價單16”R6出清價(49.8/50.8)
就痾…直接變心。(對,結果根本沒考慮Z1000 XD)
考慮了一下,連實車都沒看過就直接訂車,等了一個多月就交車了。
動態:
這部分不太會形容,簡單講講就好,車子在換掉原廠胎後,整個變得很靈活,
過彎翻身很快,原廠標配的全可調懸吊簡單調整一下預載就很好騎了,
過高速彎時會有離心力把你壓在車上,穩穩的進彎出彎,舒爽。
低速彎的部分算是仿賽(還是只有我?)的罩門,這台只要騎小彎(北橫、汐平、106乙等…)
,就會過得很彆扭,而且因為跑車重心向前,如果再搭配下坡服用,會有種全身都要壓在
前輪上的不安定感,每次跑完都會全身痠痛。
配備:
車子的配備基本上是沒啥好改了,除非有賽道需求,不然原廠給的道路用是很夠了,滑離
、輻卡、對四、前後懸吊全可調、直推總泵,然後電控基本是0,所以要小心。
動力:
599cc配120p馬力以台灣路況是超級夠用了,一檔就可以嚴重超速了,但也為了高轉高
輸出犧牲了低轉的扭力(6000轉以下),低轉說好聽是順說難聽就是沒力
(當然還是比一些老仿賽好多了),這點在租完大排量街車後更是明顯,
想超車要等轉速上來,不然就是要退個一兩檔再催才有力。
保養:
因為車行的保養有點兩光,所以還沒過保就去外面保養了,下面是大略更換里程&價格
機油: 5000km一換,每次都在換牌子,R6吃三罐價格都抓1200~2000元內。
濾心: 5000km一換,650元。
空濾: 換KN的高流量空濾,大概7~8000km清理一次,工資500元。
輪胎: 前後S21 大概7~8000km前後一起換, 10500~11000元。
前後懸吊:20000km檢查後沒整理。
四缸平衡:20000km調整過一次 4000元。
火星塞: 20000km換四顆 1200元。
水箱水: 20000km 換掉 1000元。
基本照手冊養車,看心情會提早一點,不雷就還蠻便宜的。
但是我有雷,所以很貴。
油耗部分我算是比較少在催到底的,平均大概還有15km/L。
扣掉雷禪&罰單,一公里大概5.5元,畢竟算是比較客家的養法。
尺六讓我有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跟一群車友跑
第一次知道國產帽跑到破百會抖
第一次知道原來要被吊牌這麼簡單(?)
第一次知道輪胎這麼快就沒了
第一次知道雷殘有夠貴
有很多的第一次,感謝你,尺六。
發廢文紀錄一下曾經騎過尺六的日子
2017.03.30-2019.12.20 25197k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201.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uperBike/M.1584636152.A.95B.html
後照鏡、端子、拉桿、電盤case外蓋、腳踏棒棒糖、前方向燈,左前方整流罩,
殼最貴,如果要雷記得換副廠,然後原廠後照鏡一根3000,也是貴的黑人問號,
其他倒是很便宜,大概是降。
副廠大燈5000
油箱烤漆3000
大陸正欣副廠殼10180
左手把4447
定位燈5734
電盤外蓋2920
墊片450
左前方向燈1631
端子627
腳踏1965
後照鏡3000(堪用,沒換)
總工資105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