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一個人也很好 | 日劇《#獨活女子的推薦》 | 少子化、低生育、不結婚 | 超單身時代的來臨 // 李長潔 🙆
.
美國中情局(CIA)公布全球2021年總和生育率預測數據,台灣將成為倒數第一名,果真又引發男女、老少各種大戰。其實我覺得,少子化難以逆轉,真的不需想甚麼「媒人養成班」來催生,老老實實地面對這個時代的改變。但不要拿少子化的議題,來形成對單身的壓力、對女性的不善、對青年的不滿、對外配的歧視。議題打開了,就來面對。但今天沒有要聊這麼專業,我想談談一部與單身生活方式有關的日劇小品,《獨活女子的推薦》(ソロ活女子のススメ)。
.
《獨活女子的推薦》該劇改編自朝井麻由美的同名隨筆作品,喜歡該作品的朋友,可以去追蹤一下作者 Twitter。這部品以「享受單身生活」為主題,探索「#獨活」(ソロ活)的當代意義,這些微小日常、有點介意、但又蠻歡樂的獨活實踐。作品中點滴地將「獨活」定義為「積極地享受個人時間的活動」,或許在不婚不育的趨勢中,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
當然我們還是鼓勵大家構成多種社會連結,這個作品與生活方式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一些重新思考單身生活的機會。想想單身在社會關係中的意義是甚麼?而自由的選擇又是甚麼?我們為甚麼越來越傾向選擇自己生活?日本單身研究者荒川和久的《#超單身社會》裡預測,2040年日本社會將邁入「#獨身世代」,屆時單身人口數可能會到達近40%。同樣的趨勢傾向也可能發生在台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孤獨的操作型定義
▶ 甚麼是獨活(ソロ活)
▶ 日劇小品《獨活女子的推薦》
▶ 一個人的法則
▶ 獨活的小調查
▶ 超單身時代的來臨
▶ 重新定義家庭,產生新的社會紐帶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rcieae6szc0842irtm73vl?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LX0icMMRD1sgn-AWU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FmpZVf818cSYrJw12BYxO?si=ib05-LlXS7OEEb74CHjyEg&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4-%E4%B8%80%E5%80%8B%E4%BA%BA%E4%B9%9F%E5%BE%88%E5%A5%BD-%E6%97%A5%E5%8A%87-%E7%8D%A8%E6%B4%BB%E5%A5%B3%E5%AD%90%E7%9A%84%E6%8E%A8%E8%96%A6-%E5%B0%91%E5%AD%90%E5%8C%96-%E4%BD%8E%E7%94%9F%E8%82%B2-%E4%B8%8D%E7%B5%90%E5%A9%9A-%E8%B6%85%E5%96%AE%E8%BA%AB%E6%99%82%E4%BB%A3%E7%9A%84%E4%BE%86%E8%87%A8-%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8030824
.
📱#FB 完整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743856235801994/
.
////// 完整論述 //////
.
之前好幾組社會學課程的學生想要探索「覺得寂寞覺得冷」的單身問題,他們用試圖用資料、訪問、問卷去翻轉,將單身「問題」轉為單身「生活」。一方面這些報告指出單身的人如何被形成一個文化階級,裡頭有著歧視、偏見,也有想望、羨慕;另一方面,積極地指出單身生活如何在未來的社會中,成為一種合理也合法的選擇。今天就來談談,這種單身生活。
.
▓ #甚麼是獨活
.
蠻喜歡江口德子,她第一次擔任主角,飾演《獨活女子的推薦》中的五月女惠。該劇是近年大力推動「獨活」(ソロ活,solo活)的東京電視台之新作。先前的知名作品還有《孤獨的美食家》、《和歌子酒》、《一人露營吃完就睡》等等,都是以一個人享樂為題材。這次就是作家朝井麻由美的同名作品為原案,帶出女性獨活的體驗。
.
呼應著山田昌弘的「#家族個人化」、「#逐底社會」,荒川和久的「#超單身國家、「#結婚消滅」等社會現象。獨活,也就是solo地生活,成為一種伴隨而來的生活處境,也是選擇。在前述的結構性、歷史性架構下,日本人開始出現這種強調「一個人」生活的文化運動。一開始是以女性為主要群眾,相對於團塊世代後被養出的一代「賴家男性」,政經地位與教育程度逐漸升高的女性,開始真正握有交往的選擇權。平成時代的經濟條件、勞動生活、愛情想像的各種交錯下,女生們決定好好過自己的生活。(這也是很多政策目標是女性的原因,因為女性在統計上有顯著的變遷)
.
▓ #一個人的法則
.
《獨活女子的推薦》的每一集,都有對獨活方式,進行一場透徹的規劃與體驗,模擬出你應該怎麼做的推薦。從目前的集數來看,像是「一個人吃燒肉與利木津豪華轎車tour」,就可以點貴一點的肉品,可以不用囫圇吞棗,或是穿著高級禮服搭上禮車,好好幫自己過一個奢華的生日派對;第二集則是「一個人去宇都宮動物園與品川水族館」,你可以好好只看自己想看的動物,全部的動物都看,那是小孩做的事;第三集是「一個人去有樂町天文館與去Bali ann高級愛情旅館」,當然一定要購買單人沙發區看到睡著,而高級愛情旅館也很適合一個人去好好享受,實惠的奢侈一下。
.
根據一個2019年的日本獨活民意調查(ネットエイジア株式会社,2019),訪問1000位20-69歲的男女,想了解他們對「自己一個人生活」有甚麼看法。可以看到,87%的人喜歡獨處,也想確保生活中有一段獨處的時間。其中又以30歲的女性與40歲的男性為多。他們認為,獨活的好處是可以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步調,不必為與他人的關係操心。
.
調查發現,有獨活經驗的人,感受到「視野變更寬闊」、「生活更加充實」、「增加了知識與經驗」等效果。而他們則欣賞五木宏、有吉弘行、天海祐希、久本雅美等同樣也是獨活的名人。喜歡《星際大戰》、《天氣之子》、《名偵探柯南》、《你的名字》等作品。(調查這個要幹嘛XD)。也更樂於投資自己在學習各種事物上。
.
甚至還有推廣獨活的網站「ソロ活:お一人様向けおでかけ」:https://www.enjoytokyo.jp/solo/trend/。提供各種可以好好獨活的消費訊息,整理出獨活男女的市場模樣。
.
▓ #為何女性不結婚
.
中央研究院學者楊文山在2008年針對青年不婚做了調查,不婚女性的人口的確逐步上升,這還是十幾年前喔,而且細探原因,女性在婚姻中的幸福感不斷地降低,而男性卻上升了。人間田野觀察家在〈為什麼都市女生不結婚?激烈競標黃金單身漢,贏家卻不一定是聰明美麗的女人〉中,討論了女性不結婚的原因,簡單來說,台灣年輕女性在面對傳統婚姻價值觀、與男性的文化資本與關係對待時,就退卻了。傾向更謹慎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而不是去成就男方、婆家的家庭倫理。
.
▓ #那那那少子化怎麼解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鄭雁馨(2019),也曾指出低生育率與全球化社會面臨的青年經濟困境有關,在東亞地區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傳統儒家在「#三從四德」與「#傳宗接代」框架下的婚姻家庭價值,已因女性教育提升與經濟獨立而受到嚴重的挑戰。整體社會若在思維與行為的因應上缺乏彈性,將難以適應年輕一代男女的人生規劃與發展。她建議可以借鏡法國的生育政策,同性婚姻合法、同居普遍且有法令保障、非婚生育數佔總出生數近六成,讓更多相互扶持可能性出現在親密關係中。
.
山田昌弘在《#失控的逐底社會》(2017)中,提出兩個解決社會崩潰之道:橫軸聯繫:同居、合租,和陌生人當鄰居,預防老後孤獨;縱軸放鬆:放鬆未婚生子、單身生子的道德限制,讓各種生育成為可能,甚至,打造沒有血緣也可以建立親子關係的社會,例如收養。整個社會都要放寬對「家庭」的定義;這樣的做法,是透過重新定義「一家人」,來回應當傳統家庭的形式已無法支撐的社會未來。
|
📒 #參考文獻
.
1. 楊文山(2008)。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生命教育研究期刊。
2. 山田昌弘(2017). 底辺への競争 格差放置社会ニッポンの末路. 朝日新聞出版.
3. 荒川和久. (2017). 超ソロ社会:「独身大国・日本」 の衝撃. PHP 研究所.
4. 人間田野觀察家(2019)。為什麼都市女生不結婚?
5. 鄭雁馨、許宸豪(2019)。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
#未來的親密關係
#獨活最高
#有伴也好
#家族的個人化
#人工受孕
#非婚生子
個人化社会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是不是有梗才叫好設計?】
.
日本設計師好朋友 Drill Design 最近在日本展出了他們幫鋼鐵加工工廠「井口産業株式会社」設計的全新戶外傢俱品牌「High Collar」。
.
這個品牌有三個產品系列,分別是戶外餐桌椅組「POOL」、角落長凳組「TERRACE」、邊桌邊椅組「CASCADE」,應用在各種不同的戶外情境中。這個品牌有一個共通點,利用懸臂結構(cantilever)設計讓椅腳取代桌腳,因此釋放出桌下空間,整體造型看起來更為簡潔,這個品牌也因為得力於結構設計可以延伸出不同造型,因此三個系列都可以依照空間需求客製化延伸尺寸,不會受限於發售的座椅數量。我就很想買一組POOL放在自家陽台。
.
提到傢俱設計能有客製化延展性,Drill Design 提到背後設計的想法讓我非常心有戚戚焉。
.
一開始廠商希望Drill Design 設計一些「有梗的設計傢俱」,所謂的梗,不外乎就是設計一些機構讓產品具有變形的能力,可以移動、折疊、組合等變化形式,讓使用者能自由依照自己的需求來變化家具樣貌,藉以達成個人化的目的。
.
會有這樣的風潮肇因於1960年代後期,歐洲設計師設計了很多類似這樣的傢俱,引起世界很多設計媒體競相報導轉發,設計師也獲得知名度,亞洲設計師也看了這樣的作品心生嚮往,開始想設計類似的家具。不過回首歷史,Drill Design 觀察到,像是Joe Colombo 設計的「Multichair」、「Tube Chair」,可以變化出十幾種不同造型,也被MOMA 收藏為現代家具,但像這樣的設計卻無法普及到大眾生活裡,最後只能成一種藝術收藏。
.
Drill Design 認為,倒也不是不能設計一些具有複合功能的家具,一般人對於家具的使用情境想像較為貧乏,最好是以模組化的思考,預先幫他想好一些可以加上去的配件,給予一些自由度就好,這樣比較能讓產品有機會被普羅大眾使用。Joe Colombo 或許也認知到這件事,後來他設計的「Boby Wagon」就賣得很好,使用者只需要依照自己的需求增加層數就好,直到現在都還是有消費市場。
.
好設計到底是什麼?是否有梗才叫做好設計?怎樣的設計才能長久販售?
.
簡單的設計當然是可以長久販售的方法之一,但先把使用情境設計好,在一些情境中給予消費者適當的自由度,依照他的需求讓他們去購買配件,這樣會比直接給他100%自由度的產品來得能拓展市場。
.
「High Collar」也是在這樣的邏輯下所設計出來的全新家具品牌。實在好喜歡Drill Design的設計哲學啊!
官網
https://highcollar.tokyo/
#DrillDesign #HighCollar
個人化社会 在 伊格言|the novel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崇凱 說:
給北京新京報的回覆:
1、 为什么会想要做这样一个专题,介绍这些年轻的作家?
台灣的文學書市非常關心外國文學的最新動態,所以當2010年美國老牌人文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評選出20位40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美國小說家專輯時,除了介紹美國文學即將迎來的成熟世代,也等於是給了出版商一份出價購買新人新作的推薦名單。同樣在2010年,英國的老牌文學雜誌《葛蘭達》(Granta)又提出22位最棒的年輕西班牙語小說家名單,後續在西語文學界也引起相當多迴響。後來作了功課,才知道最早操作這樣專輯的始祖正是《葛蘭達》,他們在1983年第一次提出「最佳不列顛青年小說家」名單。於是我們想,或許可以來作一個類似的專輯,介紹目前最值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
2、本次的挑选标准是怎样的?你认为是否囊括了当下有潜质的华语文学作家?
這個專輯在籌備徵詢的過程中,剛好在2011年底知道《人民文學》透過非常龐大的投票機制選出了「未來大家」20位,概念應是與《紐約客》和《葛蘭達》相同,都是評選出40歲以下的優秀小說家。這份名單提供我們許多徵詢方向的便利,但唯一可惜的是,「未來大家」幾乎只有中國大陸境內的小說家,不包括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及海外以華文書寫的小說家。所以我們在挑選標準上,除了徵詢許多兩岸三地的出版社、作家、學者和編輯,希望可以盡量涵容中國、台灣、香港及馬華等地。我們提出來的名單以1972年為上限(最年長的是1972年生的甘耀明和王聰威,最年輕的是1987年生的楊富閔),肯定存在著爭議和討論空間,因為我們不是在武斷地決定誰「最棒」或「最優秀」,而是「最值得期待」。或許可以視為我們描繪這一群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之嘗試。這批青年小說家截至目前為止所展現的,除了已完成的秀異作品,還散發著某些並不容易清楚描述,甚至略帶幽微的光度而無法一目了然。那曖曖之光,又讓人帶著無比激動的期待,忍不住要猜想「他們的下一部會端出什麼驚人的小說」。在這個當下,我們的確覺得作了最艱難也最恰當的選擇。
3、在策划这个专题的时候,希望文章里体现出的是什么?
我們參考《紐約客》和《葛蘭達》的專輯作法,發現他們提出一份名單,小說家們排排站,每人刊登一篇作品,專輯就這麼結束了。他們幾乎沒提到如何評選、評選標準何在的問題,甚至也沒有相關的專文分析或評論。或許英美的文學出版比較成熟,加上作家經紀制度行之久遠,後續的討論及效應自然就會發揮出來。例如2010年《紐約客》所選的20位小說家,其中最年輕的Tea Obreht甚至還沒出版任何著作,可是等到她隔年推出首部小說《老虎的妻子》(The Tiger’s Wife),馬上獲得非常熱烈的迴響。
所以我們的辦法是:找對該小說家作品熟悉的撰稿者,最好自己本身也是創作者或研究者,側寫20位小說家(很可能,這其中的撰寫者會有好幾人在十年後成為下份名單中的小說家)。另外,找專人撰寫40歲以下小說家的書寫趨勢觀察、討論大西洋兩岸製作這個專輯的始祖《紐約客》和《葛蘭達》、台灣及中國文學出版觀察以及概述這些年輕小說家的崛起、經營和生活方式。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讓讀者可以對這批小說家有最深入淺出的認識,繼而真的去閱讀他們的作品,持續地關注他們,耐心地見證他們的卓然成家。
4、通过这样的专题,你们对两岸三地的华语年轻作家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
坦白說,華語文學的範圍真的非常廣闊,甚至不能只包括以漢語書寫的大多數作品。光是在台灣,就有以閩南語、客語的方言書寫嘗試,有些還以字母拼音來書寫。相信其他區域也會有類似的書寫狀況。現在看來,即使大多數小說作品運用的是同一種書面語言,各地華語語言的操演上,還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例如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作者的敘述口氣或腔調,依然是一眼就可以辨識出來。而在書寫主題上,這批40歲以下的年輕小說家似乎多半都不太寫過去很主流的大敘事小說,而比較善於經營碎片化、個人化的現代生活經驗。
5、专题出来后反响如何?
其實我們雜誌每期都會有「下期預告」,四月號出刊時就馬上有讀者在臉書(facebook,可類比於大陸讀者比較熟悉的微博)上表達許多意見。爭議之處除了談這份名單有誰沒入選,也有談入選小說家的區域比例及男女比例,還有質疑這份名單的代表性,甚至有人覺得這是某種程度的「文學收編」。或許這些爭論要到十年後才能有比較清楚的答案。此外,因為這個專輯,我們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辦互動座談會,也將於5月27號在台北登場,10位入選的台灣小說家,將會出席與讀者直接面對面交流。至於大陸讀者,可能再過不久就可以在豆瓣閱讀網上看到這次的專輯全文。
6、你个人有没有从专题操作中发现一些有实力的年轻作家?比如说?
因為製作這個專輯,我想盡辦法蒐羅到可見的大陸70後小說家作品,其中阿乙是最多長輩及朋友推薦的小說家。我自己讀了他全部可見著作,果然名不虛傳。其他像是這次未在名單內的路內、徐則臣或盛可以等,就我閱讀所及,也都是蠻有想法的小說家。我比較熟悉的台灣這邊,可能要以甘耀明、童偉格、王聰威、伊格言、高翊峰的成績最為突出,他們全部都交出了高度風格化、非常驚人的長篇小說,未來幾年可望還能讀到他們更具爆炸性的作品。香港風格獨具的韓麗珠,最近也剛在中國大陸推出長篇小說《縫身》簡體版,算是香港目前評價最高的年輕小說家。
至於此次兩位台灣最年輕的小說家,陳栢青與楊富閔都只出版了一本小說,但後勢看漲:陳栢青在小說書寫技藝的演練上展現了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在形式及主題都有很強的實驗性;楊富閔雜糅古雅閩南語與新潮用語,展現極高的語言彈性,也頗值得期待。另外,專輯內撰寫小說家側寫的賴志穎、鄭政恆、朱宥勳、神小風、江凌青、盛浩偉等,也都是極具潛力的台港80後年輕作家。
7、如果对如今华语文学40岁以下的年轻书写者做一整体评价的话,你觉得他们的整体实力如何?
這些年輕書寫者幾乎都是在外國大師及當代華語文學大師的作品洗禮下成長的,整體實力非常不錯,至少文學技巧層面及視野都在一定的水準上,不過也可能因為整體水準提升,現階段不容易有太多個別的人跳出來,暫時位居領先群的一小撮人在這場拉力賽的時間淘洗下不見得可以一直維持優勢。而這也是在時間試煉中,見證這些作家成長歷程的有趣之處。
個人化社会 在 開創全新的個人化體驗時代| Meta for Busines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接著,我們必須訂定個人化廣告的標準,好讓企業商家能夠觸及理想客群,並且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協助數百萬的企業商家維持營運,以及協助數百萬的其他商家首次在網 ... ... <看更多>
個人化社会 在 3.3-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人際關係與 社會 互動系列課程一(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系襲充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