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心讀詩
大約20年前,台大社會系的教授,做了一篇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台大生組成的比例,有11%來自於台北市的大安區。
.
如果是台北市,就已經夠驚人了,更何況只是台北市的大安區。
.
時至今日,台北市建國中學的學生,仍然有1/2會上台大。不要小看那1/2有多可怕,就舉台南女中當例子好了,要進台南女中的分數,在台北大概是大直高中的分數。
.
其他地方的第一志願,可能是台北的第9志願。更別說那1/2上台大的,可還是扣除掉那些因為去了其他學校的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等等,而沒去台大的人。
.
這就是階級複製。
.
(當年助教跟我們提到11%的時候,沒有說是哪篇論文,如果有人知道,還請告訴我,謝謝。)
.
#廖莫白〈下港人〉
從二林到台北
我們變成下港人
才二百公里
他們把彼此的距離
拉得好長好長
爸爸從不說什麼
反正我們要落地要生根
就要愛自己站立的土地
目前台北是我們的家
.
下港人有什麼不好
我賣我們的麵
這是交易
不是行乞
只是偶而端麵的當兒
我會偷偷滲進幾滴心酸
有時爸爸看到
就用慣常的眼色嘆息
不知他總在想什麼
以前在自己的家鄉
爸爸從不如此沉默
現在,從早到晚
他只陪著鍋鏟
一句不語
.
爸爸:下港人沒有什麼不好
我是你的兒子
也是下港人
要是你想回去
我們就回去
回去家鄉
不要人家叫我們
下港人
「台大社會系分數」的推薦目錄:
台大社會系分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你確實感到過挫敗,其實,你的寶寶恐怕更挫敗,只不過他是「寶寶挫敗,但寶寶不會說」罷了,因為他要的只是你的「真愛」,卻往往不見得能得到。
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初千日寶寶,面對這種求好習慣的爸媽,是很容易落入一種獨特「弱勢」—因為爸媽總是求「好」心切,卻鮮少有足夠時間做有質量的陪伴,他們總是期待高,還很容易以「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教養的CP值。
執行各種「以愛為名」的教養計畫,就算挫敗也會覺得一定只是努力不夠……,卻很少考慮過「或許這個計畫根本不適合我的寶寶」的可能性,忘了寶寶在這階段,唯一索求的可能只是你一次深情的回眸。寶寶作為這個教養計畫中的消極被動者,完全處於淹沒式的無能為力感中,只能被迫接受安排,總是抗議無效,除非爸媽開始在人初千日覺醒運動中意識到這獨特的中產寶寶弱勢,並開始從寶寶的角度反思,將寶寶納為主動參與這個教養計畫設計的重要夥伴。
取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
……………………………………………………………..
各位朋友,早安:
這一篇聚焦在中產階級育兒觀的摘文,我猜能打中不少父母的心。用頭腦教養,強調目標達成率、強調陪伴的CP值、強調分數與成就,但相對少用心去感受,跟孩子之間深刻的連結。
如果我們用正向教養的態度,再重新看一遍鄭老師的主張,便知道要讓孩子有自信、為自己負責,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透過觀察、傾聽孩子的反應來著力。建立親密關係,常常要邀請對方一起進入決策的過程,有適當地相互了解與分享情緒,有連結有共識,關係或家庭的運作便能順暢許多。
我認識有人在家庭裡採取強勢的作風,不商量不討論,大家都要聽他一人的話,他才覺得被尊重,或者自己的付出有價值。通常這樣的人,內在有相當大的不安全感,不願意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跟自己失連,也容易跟家人疏離。
說他強勢,他還可能不高興,會說自己做甚麼事都有先問過。然而,這種人的疑問句,都是命令句。像是「你要不要……?」,如果對方真的回答「不要」,接下來就準備要承受情緒壓力。
愛人,跟控制人,真的在感覺上差很多。家庭成員,包括孩子,常常變成這種人滿足個人需要的工具,卻又滿口「為你好」。
「請先跟我一起深呼吸,放下心防想想:你害怕失控的到底是什麼?你所愛的到底是什麼?你追求的『好』到底該用什麼來檢視?」
鄭老師的提醒相當重要,但就是有人,連自己的心防在哪裡都看不到!
有時讓人悲傷的是,有些父母剛開始其實也想要好好表現慈愛。但忙於生活,又不願意學習,也就只能走上傳統的老路,動不動就斥責、處罰,拼命合理化自己的做法,把自己受過傷的內在小孩深深埋藏。
讓孩子有機會練習成為他自己的主人吧,也讓我們好好專心過自己的生活。想愛自己,我們得要練習專注在自己身上,一直把時間精力花在管別人,很自然就會管不好自己。
祝願您,能用「心」愛人,而不是只用「頭腦」!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47864985784195/
……………………………………………………………..
人初千日真正的愛
【文/ 鄭宜珉】
學會「真正的愛」和「控制的愛」之間的區別,不但是人初千日家庭的任務,更是為人父母一輩子的功課。我們都想當個「好」爸媽,也一直這麼努力著,而做「好」每件事,總得有些計畫和實際執行的步驟,最好還有檢查表來評鑑,好讓我們端出好看的KPI圖表⋯⋯
咦?你發現了嗎?這種執行方法你是否也不陌生?我並沒有開玩笑,如果你還繼續閱讀這本書,沒有放下,一定對這種執行計畫的方式有種熟悉感,因為你正是我歸類為「中產階級」爸媽的一分子。
所謂「中產階級」在社會學上有嚴格定義,我得先向那些年教我社會學的老師們慚愧地說聲抱歉,我已經完全不記得那些拗口的定義文字。而且經過這些年社會的大量變遷,恐怕這些定義也不知變了幾回。所以我在此任性地把我認為的「中產階級」爸媽,直接定義成「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一群父母」,這絕不是戲謔的定義。
所謂的「吃不飽」是指包含我自己在內的我們,在成為爸媽時,無論經濟上、時間上、人力上,都沒辦法完全隨心所欲,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養資源,來游刃有餘地做出每一個完美的教養決定,並保證下一代好上加好;而所謂的「餓不死」則是指我們既然還能關切教養主題,就表示在應付自己的人生之餘,還有些「資本」和餘裕,讓我們「自認為」可以在對子女教養的方法上做出選擇,以保持下一代在社會上的優勢,甚至更上一層樓。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二○一九年出版的著作《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用「文化資本」(教育、品味等)、「社會資本」(人脈等)、「經濟資本」(金錢等)來稱呼這些「資本」。既然「中產階級」爸媽得在教養上投入並非無限取用的各種資本,自然會有形無形地檢視各種產出結果,這些教養結果就是藍教授在書中引用社會學家安德魯.索耶(Andrew Sayer)的用語:「教養益品」,也就是養育者所偏好追求的教養目標。雖然每個爸媽重視的教養目標不盡相同,但這些目標若達成了,一樣都會自覺是好爸媽,若無法達成,就容易懷疑自己在親職工作的效能,甚至懷疑人生。
而作為一個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中產階級爸媽,如果你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通常會發現一直以來都還算努力,人生也不算太過失控。就像二○一九年的戲劇節目《俗女養成記》中,由演員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一樣,無論目前是淑女或俗女,我們一直習慣努力地往淑女角色的結局邁進,而且會不斷檢視成果,來看自己的人生能否算得上一個「好」字。一個當了爸媽的中產階級也是如此,習慣掌控人生、按部就班學習、事情照計畫進行、不斷確認成果,畢竟,這是讓我們可以成為中產階級,並保持中產階級資格的好習慣,我們還不想放棄「好」這個字。然而,對大多數中產階級爸媽來說,養兒育女這件事因為沒有出現在過去的正式學習中,自己的寶寶更恐怕是人生第一次碰到最不受控的人生事件,沒有道理可循,完全不負責任,還隨時可能失控,若真要拿出KPI來檢視,恐怕會很難看⋯⋯在這從不缺壓力的時代和社會裡,想拿到「好」字印章好難,努力還不一定成功,人生至此充滿了挫敗感。
如果讀到這裡,你發現這的確是你的人生經驗,這些話也講入你的心坎裡,請先跟我一起深呼吸,放下心防想想:你害怕失控的到底是什麼?你所愛的到底是什麼?你追求的「好」到底該用什麼來檢視?
無論是否想過以上問題的答案,你知道嗎?如果你確實感到過挫敗,其實,你的寶寶恐怕更挫敗,只不過他是「寶寶挫敗,但寶寶不會說」罷了,因為他要的只是你的「真愛」,卻往往不見得能得到。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初千日寶寶,面對這種求好習慣的爸媽,是很容易落入一種獨特「弱勢」—因為爸媽總是求「好」心切,卻鮮少有足夠時間做有質量的陪伴,他們總是期待高,還很容易以「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教養的CP值;又由於中產階級家庭在各種條件上,鮮少是所謂高風險家庭,一般人因此很不容易從這個角度看到中產家庭寶寶的弱勢,使他們的弱勢向來是隱性的,不易覺察。多數中產階級爸媽無論是計畫性或非計畫性懷孕,當寶寶來臨,通常都會開始繪製各種教養藍圖;執行藍圖時,不但特別在乎外在評價,更往往因負有堅強的意志、優越的能力,能按部就班地控制各種變因,執行各種「以愛為名」的教養計畫,就算挫敗也會覺得一定只是努力不夠,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執行,卻很少考慮過「或許這個計畫根本不適合我的寶寶」的可能性,忘了寶寶在這階段,唯一索求的可能只是你一次深情的回眸。寶寶作為這個教養計畫中的消極被動者,完全處於淹沒式的無能為力感中,只能被迫接受安排,總是抗議無效,除非爸媽開始在人初千日覺醒運動中意識到這獨特的中產寶寶弱勢,並開始從寶寶的角度反思,將寶寶納為主動參與這個教養計畫設計的重要夥伴,甚至是老師與專家。也就是用傾聽(Listen)、觀察(Observe)、珍視(Value),以及賦權(Empower)的方式,來真正愛(LOVE)他們,回應寶寶濃烈的初戀之愛,並向他們謙卑學習。
這種「真正的愛」也是之前說過的成熟之愛,要練習當然不是簡單的事,何況你已經追求「好」這個目標這麼多年。所以接下來我想給你一點方向,告訴你在人初千日家庭階段,如果要同時照顧好寶寶和自己,你最需要追求的好不是從孩子的表現KPI來的,而應該做好根本的四件事,就是要以寶寶為專家、為師,學習找回:「好好的吃」「好好的睡」「好好運動」,以及「好好按摩」。這四個好好過日子的方法,能確保你在家庭進入人初千日階段時,還能保有身心靈健康的基本元素。當身心靈健康了,你才能和你的人初千日家庭一起繼續很有「LOVE」地好好過下去,而生命自會長成應有的樣貌。
.
以上文字取自
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決定孩子一輩子生命品質的1000天
https://bit.ly/05100130-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台大社會系分數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也是我覺得極度不合理的事。
菲爾剛離開路透社時曾在台灣幾所大學開新聞相關課程,因為他有三十多年路透社的經驗,不客氣的說非常資深,校方十分禮遇鐘點費給的比較高。不是不知足也很感謝,但客觀看來就一個有這樣經驗的國際專業人士而言,這種數字是可笑的。當然學校不是有錢的上市公司他的目的也不是賺錢,否則根本不會在台灣教書。但那兩年我常想,台灣的大學要國際化,對本國老師壓榨尚且如此,如何請到國際專業人士來授課?
我們因為沒有經濟壓力也進入半退休狀態,對菲爾來說是為了興趣和樂趣而教,對我而言是可以回到台灣,他基本上把在台灣開課當慈善工作,因為得到的薪資付房租生活之外,所剩無幾。和發文這位老師一樣,花的時間不只是講課,有備課還有課前課後學生單獨來找的時間,往返的時間(這應該不能算),改作業的時間,一趟出去的時數平均下來,有時鐘點費跟速食店超商打工所差無幾。說到錢很市儈,但這是殘酷的現實。
而在台灣的老師們,除了理想熱忱之外,還得養家。
我有很多個身分,其中一個身分叫做流浪博士。
這個身分從我2015年博士班畢業一直維持到現在。
流浪的意思,從字面上直接了解,就是「沒有固定居所」。流浪博士的意思也可以以此類推,指的是「沒有找到正式教職,只能在很多學校當兼任流浪的博士」。
我博士畢業後,當過母校的博士後研究員,也為了心愛的母校X書院當過「碩士級研究助理」,也做過完全不需要博士學歷的公務員。簡單地說,我沒有成為博士階段之後理當轉換的角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可能我不優秀、可能我是土博士沒有喝過洋墨水、可能我研究發表太少......總而言之,十五年前為了大學教職而決定去念博士班,以結果論來說,還真是完全搞砸了呢......。
但是我的運氣一直很好,總會有許多貴人老師給我機會(仔細想想我目前的人生都是靠貴人老師們的幫忙走過來的),所以這學期我有了一個新身分,是北部某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
你或許會有點好奇,兼任助理教授薪水有多少?嗯,其實就是鐘點費,每小時700多元。
這個數字,我猜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學生,大概都不知道。俗話說「吃米不知米價」,但老實說學生真的也沒必要知道,那個在台上講到嘴角全泡的人,他到底實拿多少錢。
那個700多元(零頭我就先去掉了,總之不會超過一杯珍奶),意思是你這學期如果開了一堂兩學分的課,那麼你這學期實拿的薪水就是:
學分數*周數*700
2*18*700=25,200
25,200不是月薪喔!是這學期2月底到6月中之間,我實際拿到的薪水。
當然學校會付我車馬費,但是是實報實銷,我一毛錢也不會賺到,而是把這些錢拿去貢獻給交通業者(在這個疫情谷底中也算好事一樁)。
一堂課一小時700,算是合理嗎?好,大概比便利商店與麥當勞多了一兩倍,但是;
我的勞動不會只有在上課而已。
我每次去大學上課,往返要花四小時通勤。
我每一堂課上課前,我需要花幾個小時不等的時間來備課、製作教材。
我每一次下課後,學生只要來問我問題我就會留下來解答到學生滿意為止。
以這個禮拜為例,我花了兩個多小時說服一個學生不要再遇到問題就假裝沒事繞過去,要好好直面內心的傷痛與問題,好好與它對話,而對方的頑強與否定則好幾次令我都想要禱告呼叫任何一個可以得來速的神明了。但我又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我就是逃避與繞過問題20多年堅決否定問題存在的高手。
然後我又花了兩小時陪另一個學生好好談話,試圖去理出為什麼他的生命中總是覺得自己不配遇到好事、得到好的對待,聽他說生命中每一個覺得這世界否定了自己的存在的時刻,然後陪他去解開每一個曾經糾纏的結,試圖找到最原初的問題癥結。
總之,四點下課,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超過十點。
當然這些我花去的時間,我是一毛錢也領不到的。
但是我並不在乎這些付出沒有金錢回報,因為我真心喜歡教書,我真心喜歡我的學生。那些心靈交流與信任,對我來說是品質很精純的時間流逝、是付出生命中一段時間的方式裡最寶貴的一種。
不過我也同意,這種超值的售後服務(?)並不是要求一個老師的共同標準。
一個教書的老師,跟做炸雞的攤商、重機具的操作員、公車司機、養鴨場的鴨農、交通警察、房屋仲介、清潔隊員、uber-eat外送員......或許也沒甚麼太大的不同,他們都會有倦怠的時刻、想要放空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對象(炸雞、生產線、打結的交通、鴨、雞掰客戶、垃圾......)感到厭煩,只剩下身體的勞動,或是在一天的情緒勞動後對自己徹底厭棄。
老師撇開了聖職的光環,都是一個一個正常的人,有喜怒哀樂、有弱點、會說謊、有時會做卑鄙的事、有時也看不起自己。
一個對教學沒有熱情的人可以當老師嗎?不行嗎?為什麼呢?
-\-\
今天我的同溫層,因為易智言導演與母校傳院的新聞而徹底洗版。
政大存在的問題,我不陌生。我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
大學需要很多兼任老師,因為,學生沒課上。
學生沒課上,因為,專任老師的基本授課學分是一學期9學分(可能因校而異),但是行政主管職以及科技部研究、產學合作等等對學校有貢獻(要嘛帶錢進來要嘛為學校省錢)的老師可以減少授課,很多老師減到一學期3學分,當然一個系開不出甚麼課,每堂課又有修課人數上限,導致一堆學生修不到課。
為什麼會有減授制度,就是因為,對大學來說,生財最重要,所以接科技部案子最重要、招生最重要、評鑑最重要,為了這些目標,讓老師們不要太辛苦、可以心無旁鶩做研究也是應該的,教學呢?沒辦法就犧牲吧!
為什麼老師那麼少呢?不是一大堆流浪博士嗎?有的私立大學為了節省經費,老師退休了遇缺不補,用原有師資強迫分擔或是花前面提到的六、七百元去外面找業師來補。國立大學則是上演搶缺大戰,一個系的三級三審制,在校內搶缺嚴重、各個派系山頭都要搶的情況下,系級審、院級審、校級審,你的人馬我打槍、我的人馬你打槍,一個助理教授缺好幾個學期都因為三級三審沒過而從缺,是稀鬆平常的事。
那這些問題又是誰要負責呢?校長嗎?主秘嗎?三長嗎?院長嗎?系主任嗎?
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是教授、都是學者;我並不會說因為是教授所以他們都是聖人,但最起碼,在學校的環境裡,大多數接任行政職的教授們,都有身為學者與知識分子的學養、人品,甚至還有改造大學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是壞人。
這些問題的出現,一路推到源頭,是大學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
台灣的高等教育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效法美國新自由主義轉向的作法,學校資源越來越少,學校越開越多,為了搶錢、大家就只好搶破頭。而評鑑的標準,又只偏重發表數量、數字指標、為了擠進全球幾百大的排名而重研究輕教學(結果名次還是一直掉),藉由升等的標準綁架老師們只能埋頭做研究完全放掉教學(還是有很多老師仍然重視教學但是對升等毫無幫助純粹佛心來著),之前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被台大解雇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管是多麼優秀的知識份子,只要不做研究不能為學校帶錢進來,就是廢物,不要也罷。
易智言導演指出的例子,真的只是千瘡百孔的大學制度病灶沉疴的冰山一角。
-\-\
但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導演在他的行文中,雖然批判了政大的制度,卻把學生當作「整個結構制度的共犯」。
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前面提到的大學荒謬制度,坦白說人人都是輸家。犧牲了教學品質,學生是最直接的輸家;制度羞辱了擔任兼任教師的專業人才,這些人也是輸家。可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專任老師們、甚至是每學期為了開不出課焦頭爛額好說歹說求爺爺告奶奶哄人來兼課的主任、教授們,他們一樣好過不到哪裡去。
我可以想像導演懷著熱忱,準備了很多教材,希望能夠在國立大學傳播學院當中作育英才,遇到學生基礎不好、書讀得不夠多、電影看得不夠多,會覺得恨鐵不成鋼,甚至心灰意冷。
就像我前面說的,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倦怠、也會自私、也會有時候恨不得把學生的頭推去撞牆。
老師可以對教學沒有熱情,可以不愛學生,可是有一個底線千萬不能跨越。
老師不可以羞辱學生。
-\-\
老師可以怪學生不用功、當學生對學習抱持半吊子的態度,老師當然可以生氣,因為老師如果對教學、對知識是百分之百認真的,他當然希望對方拿出百分之百的鬥志正面對決。
但老師不能罵學生笨(即便這件事情從我們當學生以來就時常耳聞),努不努力是個人選擇、天資與智能狀態卻沒得選。就好像過動兒(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先天身體遺傳,那不是學生笨、不是管不了自己、不是愛惹事生非,那不是選擇。
老師更不能罵學生醜。
這已經涉及歧視,還有人身攻擊,甚至可以是性騷擾。
那些先天遺傳條件,從膚色、外型、身高、體重、智能表現、肢體殘障,精神狀態異常、口語表達障礙,到社會性的家庭型態(單親、隔代教養)、階級、收入、家長職業與社經地位(受刑人、智能障礙、精神疾病)、母語、家鄉......把這些個體無法選擇的弱勢,作為拒絕、責罵、甚至攻擊的理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歧視。
學生看的書不夠多、看的電影不夠多讓人沮喪我可以同理,但是本來不同世代就有不同世代的媒介選擇、文化近便性(例如哈日與韓流的世代差異)、藝術品味甚至時代精神。我在政大教了快十年的經驗裡,學生或許沒看過甚麼我提過的書或是電影、聽過我放的歌,但是他們也有許多我不知道的文本經驗與媒體習慣,以政大傳院學生的素質,我不認為他們程度很差。
而導演提到學生來修課動機不純,是希望可以在導演作品中露臉或是希望導演給予創作個別指導,我可以同理學生不是抱著對知識的渴望來修課所以感到失望,但這不代表他們欺騙你。不管是想要露臉、想要攀關係、還是想要個別指導,這不就是他們運用自身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尋求機會嗎?他們可以要求,你也可以拒絕。這是大學,大家都有同等機會,更何況你還是老師,你有社會賦予這個身分的權威。
-\-\
導演或許是出於一種情緒上的沮喪與憤怒,所以連帶地將教學回憶中不舒服的元素完全混同在一個完整的噩夢情境裡,所以在裡面的學生也面目可憎。但是冷靜下來,設身處地想想,在整個權力體系之下最底層的學生,怎麼可能會是共犯結構?(某些案例中或許會出現學生集體霸凌老師,但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與社會人,可以向外求助的社會資源網路仍然大於未成年人)
你可以不喜歡學生,這是你的權利,沒有人要求老師一定要喜歡學生。但是,不可以對學生人身攻擊,不只是因為學生年紀尚輕、心智不一定完全穩定成熟;更重要的是,在一個課堂情境裡,老師與學生在權力結構上就是不平等,遑論有些學生會因為這樣的權力結構與社會制約,而把老師的話當成真理深信不疑,相信自己又醜又笨,難怪被老師羞辱嫌棄。
這是關於底線的問題。
警察不能侵犯人民隱私、醫生不能對外洩漏病人的病情、機長不能對全機乘客把飛行意外拿來開玩笑、法官不能以私心凌駕公共利益主導判決、藥商不能明知有風險還把藥賣給消費者......。每種職業都有其不能跨越的倫理防線,這跟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無關、跟職業倦怠無關;而是一個人能不能時常自省、在工作中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把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人,是這樣身而為人的基本問題。
而最讓我遺憾的,是事情演變成老師與學生的弱弱相殘,讓制度的荒謬性逐漸失焦,甚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徒增更多傷心不快樂的人。
我現在還是喜歡教書、喜歡當老師,靠存款過活,做喜歡的事。有一天存款會用完、或是我對教書的熱情燃燒殆盡,我不知道哪一件事會先發生。我有點無奈生在這樣一個知識貶值少子化大學經費緊縮的國家與時代,我也看不到未來在哪裡;但我已經厭倦責怪這一切了,這個問題我也認真判斷過不可能被解決。
只是覺得很遺憾。
一個圈子集合了全台灣最聰明、最有開創性、最有創造力的人們,然後一個愚蠢的制度就把這些聰明人全部困在一個小框框裡面互相鬥智廝殺。
那我問你,你要給你教的孩子承諾甚麼樣光明的未來?
-\-\
-\-\
照片是2012年我在X書院開的第一堂課,全部的人一起躺下來聽學生解說她的創作。我躺在畫面右邊拿著手板。只有在教書的時候我可以感覺靈魂的充盈,那是一個純粹的魔法時間,是虛度生命最好的方式。
前天下課的時候學生跑來告訴我,他在學校裡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冒充者,好像在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只有在我的課的幾小時裡,他不再是冒充者,他是他自己。
這是我開始教課以來最大的禮讚。勝過無數個700塊。
台大社會系分數 在 【藥學系分數】錄取分數多少?竟然能上台大理工和清交電機 ... 的推薦與評價
【藥學 系分數 】錄取 分數 多少?竟然能上 台大 理工和清交電機?差醫牙幾分?學測指考成績單大公開!選校vs選系?|110指考志願|藥學系EP5|詹JJ|#110指 ... ... <看更多>
台大社會系分數 在 45級臺大社會?! - 大學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不曉得各位怎麼看呢? 是否有校系發生過原住民保障名額未錄取的情況呢? 台大. ... <看更多>
台大社會系分數 在 [徵文] 臺大社會系介紹-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先說結論,如果還有其他台大科系可以選擇,我不會推薦優先選擇台大社會系。
-
就我的觀察,會考慮台大社會的主要有三種人:
第一種,原本就對社會學領域有興趣,未來有興趣往學術圈發展。這種人應該不需要太多
的建議,台大社會就是你的第一志願。
第二種,也是大多數人的狀態,目前對於興趣還不明朗,分數又介於台大後段到政大前段
的人,如果是處在這個區間的話,我的建議是不要選擇台大社會,因為台大社會「不值得
」在填選志願的時候放在前面。
台大社會的課程主要分成社會學研究的必修課,以及社會學次領域的選修課程。前者的目
的旨在培養社會學的研究人才,後者則是將社會學與其他領域結合並加以發展。絕大部分
的人都是對社會學次領域中的特定範疇感到興趣,而非對社會學研究本身,因此在未了解
社會學的情況下貿然把社會學當作主修是具有相當風險。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台大社會對於外系來的雙輔轉基本上沒有設限,唯一的軟限制是要
修過一門社會系開的課,換句話說社會系是一個你進台大之後還可以再考慮的科系,所以
實在沒有必要在填志願的時候排在前面。
綜合上述,對於第二類的推薦是,先選一個台大其他有興趣的科系,大一的時候修一門社
會系的課試試水溫;如果感覺良好可以考慮雙輔社會、感覺走錯科系的也可以雙轉社會、
發現並不如預期的話也可以及時脫身,這才是將資源最大化的策略。
至於第三種則是勉強可以碰到台大邊緣的人,這樣的話我會推薦無論如何都要來讀台大,
台大的資源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多,不管是課程、社團、留學、就業,台大的光環無所不在
,選擇台大絕對不會後悔。
-
課程介紹
必修31學分+指定選修9學分+系內選修27學分+系外選修41學分+通識(含國文
)24學分=128學分
必修:
大一:社會學甲(三節演講課+兩節討論課,6學分)、社會統計(三節演講課+兩節實
習課,8學分)
大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三節演講課+兩節討論課,8學分)、社會心理學(3學分)
大三:社會學理論(社會系必修最難,6學分)
指定選修:
普通心理學、文化人類學 二選一
政治學、法學緒論、經濟學甲 三選一
系內選修:每年開設的課程皆有所不同
由以上可知幾點訊息:
一、如果對社會系必修不感興趣的真的不要隨便嘗試來讀社會系。
二、系外選修多到你可以再去輔一個他系,時間安排很自由。
三、必修只有到大三,比較不容易因為交換、實習、考研考公職延畢。
-
最後想說的是,社會系最大的詬病就是沒有對應的職業,因此常被人認為未來沒出路,這
點我不打算否認;而常聽社會系同學說社會系是在培養不同的思考模式,我想說這種社會
學式的思考不一定需要透過主修社會系來達成,即便是修過社會系的課也可以慢慢培養,
所以除了以後要往學術界走,我目前想不到一定要把台大社會優先填在志願序前端的理由
。
如果有戳破一些台大社會的泡泡我先道歉,還請大家理性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3.97.3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87180855.A.45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