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驛重返榮耀復歸城市中軸線 再造城市願景一起飛
高雄驛重返於城市中軸線的今天,由蔡英文總統親臨高雄正式宣告《門戶開啟 重返榮耀》座落儀式啟動!後續將由本土專業工程團隊展開工程;在場共同見證觀禮的歷任高雄市長,包含監察院陳菊院長、駐日代表謝長廷大使(因公無法返台,但預錄祝賀影片在活動現場播出)丶葉菊蘭前市長,許立明前市長丶以及陳其邁市長。這些過去曾經引領城市發展的先行者,一棒接一棒一路走來,竟有19年之久,誰曾想,市府團隊完成了這樣的任務,今天,我們真的做到了!
一座偉大的城市,該當有能力保存一座舊火車站,那是城市的象徵,也是市民的記憶,即便我們為此努力了長達19年。正如謝長廷大使在影片中所言:在臺灣,為發展而遷移卻仍能保存的火車站,高雄驛是破天荒的頭一回!這是屬於高雄人的光榮紀錄。
19年前在那卡西的伴奏下,大家唱起「再會了車站」,依依不捨地目送著高雄發出的尾班車,一聲再見,卻讓高雄人守候了19年,終能再會。她是外地人抵達高雄的第一站,更是多少人第一次約會、第一次親吻、第一次告別的所在,那場景、那回憶、那般情懷,都在火車站上演著一幕幕的人生舞台。說的人流眼淚,聽的人眼眶紅,高雄驛便是這樣一處讓人魂牽夢縈的所在。
曾為高雄驛首度搬遷獻舞的張雅婷老師,當年還是16歲的小女孩,今天她已蛻變成長為編舞者,帶領著學弟妹,再度踏上站前廣場表演,難以言喻的激動,全靠舞蹈述說。
高雄驛的座落、復歸,象徵錨定城市願景的啓動,要能支撐起這樣的夢想,背後必當有一股堅定的力量。高雄驛的首度挪移,仰賴日本清水營造工程團隊執行;此際,無論是技法或設備,均由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及亞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臺灣本土專業團隊一手包辦,可見臺灣工程技術已臻成熟,也意味著年輕世代交替的傳承,而台日雙方工程技術合作,展現於台日友情的堅定不移,這也是市府團隊最要緊的使命,為年輕世代堅守屬於他們的歷史記憶,同時懷抱著夢想,踏進更美好的未來。
未來的高雄驛,將融入於享譽國際的荷蘭設計團隊所規劃的高雄新站,以「城市客廳」之姿,重新扮演高雄的城市門戶,串連起甫完工、綿延貫穿於城市長達15.37公里的鐵路地下化綠園道自行車道,穿插其間的還有由14位在地藝術家創作的綠廊立面藝術彩繪,搭配刻正推動的高雄表參道計畫、由捷運紅橘黃線及環狀輕軌四線齊發的軌道銜接周邊商圈增幅發展,高雄車站將要大放異彩,城市綠屋頂的嶄新形象將重塑為城區經濟之心。
蔡總統今天在高雄驛遷回座落儀式中表示,特別感謝高雄市前市長、現任駐日大使謝長廷,當年他力排眾議在推動鐵路地下化城市再造工程同時,堅持留下這一座對高雄人意義非凡的老車站,因為他的堅持與遠見,讓大家看到高雄老車站回到老地方。 同時,蔡總統說,今年2月她在亞洲新灣區宣布啟動5G AIoT新園區,許多大廠已經跟園區簽約,未來還有5G物聯網自駕車等先進技術,具有競爭潛力的產業都要落腳高雄。回顧19年前努力從重工業轉型的高雄,今天已經大步邁向高科技智慧城市,政府有信心也有決心,中央和地方會繼續一起努力,讓高雄越來越繁榮。
感謝蔡英文總統、謝長廷前市長、陳菊院長、葉菊蘭前市長、許立明前市長、交通部王國材長的親臨見證,一個有記憶的城市不會孤寂,透過歷史保存活化再生,過往的榮光不會褪色,正如高雄願景館的復歸,高雄也將在鐵路地下化完成後,帶著全新願景、全速起飛,來自中央的全力支持,將為高雄城市格局帶來躍升。
再度感謝今天出席活動的總統府國策顧問吳寶田總裁、所有交通部長官及鐵道局工程夥伴、台鐵的夥伴、以及高雄的立委們、議會所有出席的議員先進們,以及活動的贊助者台灣銀行呂桔誠董事長、合作金庫雷仲達董事長、高銀董瑞斌董事長等、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泉裕泰代表、日本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加藤英次所長、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禹道瑞處長等佳賓蒞臨,完成了這場橫跨19年的高雄人的大喜事,感謝您們的參與!
#高雄驛起飛_高雄一起飛
#高雄願景館回娘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鐵遇此大難,作為政府責無旁貸,我要代表政府向罹難者、家屬、傷者,深致歉意。 台鐵的改革要更加速、鐵道的智慧化預警系統也應該儘速建置,而東部的交通好要更好,我已核定460億的花東鐵路雙軌計畫,讓座次和班次都大幅增加。我會以防範非洲豬瘟、防堵疫情入侵的態度,緊盯每個環節、落實改革、加速進行。 昨天...
台鐵智慧鐵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二之一)
興達電廠連續發生事故造成停電之後,有人,尤其是主張重啟核四運轉的人,又在主張這是台灣缺電的證明,而我們也看到蔡總統出面強調台灣並不缺電。
把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要歸之於缺電,歸之於少一座核四,確實是模糊焦點甚至扭曲焦點。然而,蔡總統光說台灣並不缺電也不夠完整,政府光是寄望「三接」來渡過能源轉型,也會錯過核心問題。
基於我2016年參與過「開放台電」觀察所得,加上近年來追蹤看到的新情勢,所以要寫兩篇文章,希望能𨤳清一些障眼法的迷霧,但也指出日益嚴重的兩個危機。
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非常肯定不是個案,而是預警。
如果政府不面對問題的根源,接下來不只蔡英文總統要為越來越多類似情況而頻繁道歉,並且說終究會爆發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為過。
相反地,如果政府真正面對核心問題,不但一些短期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垂手可得;一些許多人認為是兩難的長期問題,譬如護藻礁和廢核,其實也不難找到兼顧之道。
我寫兩篇文章來談。這是第一篇。
--------高速公路塞車有三種情況,電也是--------
「缺電」的情況,有三種。用大家都熟知的高速公路塞車來比喻,方便理解:
第一種,是高速公路因為蓋的數量不夠,造成塞車。這是「結構性」問題。有些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足,電廠不夠,每天全國要平均停電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公路數量夠,但是每到年節連假期間,如果不事先疏通流量,會在尖峰時刻大塞車。這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台灣每到夏天高熱月份,尖峰時刻大家對電力的需求突然高漲,負載超過預期,可能導致跳電而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公路的養工處出了問題,維護保養不力,路面出現塌陷等等,造成塞車。這是「技術管理性」問題。台電的工作人員操作系統、設備出錯,而導致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高速公路發生大塞車,我們需要判別到底是哪種原因所導致,才決定是否要新建高速公路。我們不會一看到塞車,就主張要新建高速公路。同樣的,發生停電情況,也該如此。
但是長期以來,台灣有些人,不論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堅持是結構性造成的缺電問題,電廠不夠,需要新建或擴建。
近三十年來,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擁核派。1993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說,台灣如果沒有核四,到2010年每天就要缺電六小時,像菲律賓一樣落後。
現在時間過去了快三十年,不但過了2010,連2020都過去了,台灣也從來就沒有每天缺電六小時。時間早已證明核四是個假需求,台灣從沒有出現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只是擁核的人卻始終堅持台灣就是少個核四。
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雖然沒有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卻一直籠罩在「時間管理性」缺電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陰影之下。
--------問題的根源:不重視調節用電需求--------
我們來看最近三次大停電的起因。
2017年的大潭電廠815大停電,台電說是承攬商更換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時操作失誤所導致,這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問題導致的。
今年513興潭電廠導致的大停電,經濟部先說是「用電高於預期」的原因,那就是第二類時間管理性的問題;但後來又改口,說是測試操作錯誤,那就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的問題。
至於17日晚間又發生停電,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換句話說,也就是類同於「用電高於預期」,屬於第二類時間管理性問題。
顯然,這三次都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和「技術管理性」缺電問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問題的根源是:台電不重視調節大家的用電需求。
要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就是要設法調整大家用電時段,舒緩尖峰負載。
一個用常識就可以想到的方法是:訂出「分時電價」,不同時段的電價高低不同,讓用戶知道他在尖峰時段用電要付出比平常高的電價,在離峰時間用的話則會享受到比較便宜的電價。這和年節連假時期為了鼓勵大家不要在尖峰時段全部塞在高速公路上,會提供夜間比較便宜或免費的費率,而很多人會使用,是一樣的道理。
這幾天台電在呼籲大家節電,但是如果沒有「分時電價」和搭配的工具,這種呼籲是很蒼白無力的。
經濟上有「看不見的手」。提供用戶「分時電價」之後,大家自然會趨低避高,各自享受了比較便宜的電價,整體也舒緩了電力尖峰負載時段的壓力。不需要台電呼籲,用戶自己就會達成那種效果。
電力用戶,主要分兩大類:以家庭用電為主的低壓電用戶,和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
我們看台電是在怎麼面對這兩類用戶。
<面對低壓電用戶四年推動不到百分之一的努力>
全台灣有1,460萬低壓電用戶,直到今天,絕大多數都是仍然要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手抄電表,用戶要兩個月後才看到電費帳單,「分時電價」設計得再有吸引力,大家也不會有體感,實際也無從配合。
2016年「開放台電」提醒調節用電需求之後,台電也說他們知道此事的重要,說要努力設法「移峰填谷」。當年底台電也開始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然而,直到去年底,推廣了四年,低壓電用戶選用這種方案的,全部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麼重要的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的方案,努力了四年才推廣不到百分之一,不能不說怠惰吧?
和台電推廣的「智慧電表」搭配起來看,這件事就更有意思。
「分時電價」,最好能和可以及時顯示用電情況的工具相搭配,高端的就是「智慧電表」。
但是從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要求台電安裝百萬戶智慧電表,台電一直拖拉,到2015年只做到1萬戶。民進黨執政後,有一整年時間,台電新加的智慧電表用戶更只有351戶。其後幾年在各方監督下,到2020年底,總算達成了安裝100萬戶的目標,但這連低壓電1,460萬用戶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連推廣「智慧電表」都安裝了100萬戶,怎麼會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反而只推了12萬戶?
怠惰了這麼久之後,現在頻頻因為「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爆出這麼大的停電問題,不是也合理的嗎?
--------面對高壓電用戶四年推動百分之一多一點的努力--------
再來看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這些高壓電用戶,全國有25,000戶。五年前,就全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但是當時我們就指出:沒有進行用戶的分類整理,也沒有善用智慧電表的功用。
這些高壓電用戶雖然安裝了智慧電表,但台電在如何調整他們用電時間上,仍然主要用人工做溝通努力。
2016年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不無得意地告訴我,5月31日最緊張那天,是「需量競價」救了台電半條命。朱文成說的「需量競價」,就是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分時電價」。而那天,光是用這個辦法,朱文成說「省了0.4 GW」的電。0.4GW是什麼概念?很大。核一廠一個發電機組才0.6GW。
我聽朱文成講他們多麼辛苦努力去和一些用戶溝通,用上了多少人脈和關係,問他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又有智慧電表,為什麼不全面有系統地實施?
朱文成說他們會。
但是同樣地,在這一塊,時間過了五年,他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
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
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
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
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明知道會有很大的效益卻拖延不前,很難不說他們是怠惰吧?
但,台電到底為什麼如此怠惰呢?
--------只重增加供給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開放台電」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指出:台電對推動需求管理的怠惰,主要是只知道「增加供給」而不知「調節供需」的思維。並且,「增加供給」傾向於「新建傳統形式的大電廠」來增加。
而台電形成這種思維,又有四種原因:
一,工程師背景多。
推動分時電價、用戶的需求管理等等,需要精通於消費心理、細密的行銷規劃,而台電主要是由工程師主導。
二,是公務員背景。
民營電力公司做好用戶的需求管理,能把「調節供需」做到越微細,越會受到肯定,尖峰負載時間能做到低空掠過,是表示對需求掌握到恰到好處。但是以台電的公家背景,工作人員會基於公務員心態不想冒那麼大風險,「調節供需」不如「新建電廠」來得便利、保險。
三,長期執著於對大電廠的迷思。
即使要新建電廠,台電也一直習慣於建大型電廠,而不願意呼應新的分散式、多樣發電的趨勢。所以過去台電長期不把再生能源放在眼裡。
對大電廠的迷思,在過去國民黨長期主政,核電幫對台電的影響看得特別清楚。核電機組都是大機組,並且核電幫從不掩飾對廣建電廠的企圖。
2008年總統大選剛結束,馬英九勝選的四月初,台電主管說,包括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在內,台灣只有八部核電機組,還可以再增加十部核電機組,也就是他們準備建全部18 部核電機組。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第一場辯論之後,擁核人士的胃口更真正露了底。他們不只是要重啟核四而已,他們要的是台灣可以達到 20部核電機組的規模。
即使現在民進黨執政,核電廠不可能再新增,但是台電一直想用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是用調節電力供需的思維,顯然還調整不過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他們還是把主力放在努力增加電力供給,所以就繼續忽視管理用戶的需求,在推動「分時電價」、用電的需求管理上不用心,會如此怠惰;同時,因為忽視調節電力的供需,所以就只能繼續倚重他們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
並且,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推測他們一個心理。
那就是如果他們認真推廣分時電價、智慧電表等等,這些推廣成功,「時間管理性」缺電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不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他們就沒有新建電廠的理由了。
高速公路的年節連假都把流量疏通好的話,怎麼能主張還要新建高速公路呢?
--------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
但是台電主要想新建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想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必然會衍生出另一個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一心把新建電廠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發電機組、輸配線系統等等。一心想新建高速公路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高速公路,當然養工處會出問題,維修容易出問題、操作容易出問題。
近年來三次大停電中「技術管理性」問題這麼多,也不是沒有原因。
2018年普悠瑪事件爆發後,我們發現台鐵當局對車輛ATP 的漠視與零件的失修,是關鍵因素。因為政府編列給台鐵的大量預算,大部份流向下屬負責新增軌道建設的鐵道局,而另一負責日常營運的台鐵局則陷於人力不足、車輛維修不足、營運管理系統老舊的困境。
台電也有和台鐵一樣的問題。
台電也有新建電廠和維修輸配線路的兩手工作要做。台電也出現豐厚資源都流向新建電廠,維修輸配線路的單位卻資源不足、遭受漠視的問題。
「開放台電」期間我們研究到和輸配線路相關的問題,台電顧左右而言他。而結案報告裡,最後我們也建議林院長接下來要仔細追查、監督六輸和七輸的可行性報告。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以815停電事件來說,雖然是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但是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但是如果台電想到供電緊張就要透過新建電廠來增加供給的心態不改,他們不會把心力和資源放在調節需求,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也不會放在維修輸配線路、改善維護作業上,所以「技術管理性」缺電的情況也會跟著頻繁。
但這些還只是問題的一部份。
(明天繼續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台鐵智慧鐵道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交通處、公車處業務報告|基隆捷運、停車問題、公車營運改革】
5月7日(五)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交通單位:交通處與公車處的業務報告,我也特別針對 #基隆捷運 規劃進度、 #停車問題與停車管理基金 以及 #公車處營運改革方向(要降低虧損才能永續經營!),並也特別建議太陽能板智慧站牌的設置。
🖥交通處與公車處業務報告D-live
上午: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07DR_0.mp4
下午: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07DR_1.mp4
🚆#基隆捷運現在到哪裡 #通勤族影響如何評估
「基隆南港間通勤軌道建設計畫」也就是去年好不容易進入綜合規劃階段的基隆捷運全名,然而基隆捷運規劃的進度從去年北北基軌道政策溝通平台後(四長會議)定調八堵-南港段的規劃、運量增加並與民生汐止現整合。目前基隆-八堵間在技術層次還沒定案,可能會是增建第三軌的三軌方案(捷運運行兩軌、台鐵運行一軌減少每小時班次)或「四軌」甚至「換路廊」等方案的討論。
我不論是在議會上、在相關記者會上都強調,基隆捷運之計畫目標之一為改善「通勤便利」,但從輕軌道捷運整個規劃階段沒有相關資訊來跟使用者說明,並沒有嚴謹的通勤族起訖調查並明確點出受影響使用者,來考慮他們的需求,就更不可能讓計畫更完善。在去年四長會議定調後,這半年多來,我們仍沒有看到任何資訊說明,也沒有看到比當時可行性評估更完整的使用者調查。
因此,上個月我們煩請立法委員邱顯智辦公室向鐵道局要求捷運規劃與進度等資訊公開,並要求通勤族相關資料。而後從鐵道局提供的簡略資料來看,從台鐵基隆、三坑站上車後,南下出站的比例以台北站最高,南港站第二高,第三高是松山站,也有一定比例是從萬華站、板橋站及樹林站出站。
從這些數據看起來,捷運的路線選擇,會影響到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南下使用者的轉乘次數和搭乘習慣,然而由於資料太過簡略,相關的轉乘資料無法整握,確切的狀況還需要更嚴謹的調查。因此,在這次交通處的業務報告上,我特別詢問市府是否可以協助輔以實際使用經驗需求調查來讓分析更貼近市民需求?也有利於未來在溝通平台討論時,市府可以為基隆市民發聲,評估最符合效益、使用需求、未來發展的捷運方案。
👨💼交通處長回覆說:目前捷運規劃皆由鐵道局規劃,基隆市政府也很難有經費與能力來協助相關的調查。
🚕 #停車問題及停車管理基金
整個基隆的停車問題非常嚴重,市府近幾年投入心力於市中心周遭增建停車空間,但在住宅區、如安樂區的大武崙地區,以及國家新城、安和一街、崇德路、麥金路周遭等沒有設置地下停車場的老公寓,停車問題也非常嚴重。
根據交通部2019年的統計,基隆平均每戶持有小客車數量達1.3輛,家裡有一台車的家戶比例則超過七成,但是因為私人住宅設置停車空間相當少,自有停車格和租用停車格的比例仍遠低於持有的狀況。因此,我特別在議會上詢問交通處,在市區、觀光重點改善區以外,尤其在住宅區的停車問題改善規劃是什麼?
另外,在都市規劃的各種研究中,都顯示不管蓋再多停車場、畫再多停車格,如果市民的私人運具持有成本很低(不像日本要求買車需要有嚴格的審核且需要有停車位且違停的罰金非常高)、車輛持有數量沒有下降,甚至可能因為停車場興建、公有停車場低廉的停車成本,而變相鼓勵市民添購、使用私人運具,更加劇停車空間需求遠大過於供給的問題。
要從根本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具體透過提升市公車等大眾交通運輸(捷運要等九到十年了),來降低私人運具的使用與持有,目前這部分的規劃,我也請交通處說明。
而在平等的交通規劃中,會提到提升佔用道路容量卻無法有效運輸的私人運具成本應該提升,並藉由政府的相關規劃,將公有停車費、違規費用等挹注到大眾運輸的改善上。過去中華大學進行的「提升基隆市公車營運效能研究」裡面,也是基於公平的交通政策規劃提出大眾運輸永續財源的建議——成立本市「停車管理基金」來收取私人運具佔用公共建設的成本並挹注大眾運輸發展,讓大眾運輸的品質能提升,我也跟前處長提過無數次,但始終沒有得到過正面回應,這次特別希望新任處長可以針對此進行回應。
👨💼交通處長回覆:住宅區持有車輛的議題會透過都市計畫與都審會來把關、要求新建案須提供每戶1輛或每戶1.3輛的停車空間。而市府先前已透過基礎的停車調查掌握住宅區的停車議題(但沒有提到要怎麼改善)。市府目前已有爭取許多中央補助興建停車場,停車收取的費用大多都納入大眾運輸的補助,成立基金還是會有稅收的議題,不一定需要這樣做。
🚌 #基隆市公車營運改革的規劃進度
基隆市公車虧損嚴重的議題,在我和議會幾位議員的關心下,終於在去年市長提到會來檢討無限制的社福卡制度、檢討重複路線、研討跨區公車的可行性並成立與議會一起討論的「公車營運改革小組」,將公車營運議題定期檢討。(我參加的議會民政小組是由在議會坐我隔壁、同樣也很認真厚話的王醒之議員代表本組進行討論。)
根據公車處回應我的業務詢問,目前公車改革營運小組研議的改革方向包括「檢討重疊路線」、「跨區公車」、「社福卡使用調整規範」和「站牌間距」。
然而公車處的營運成本是否能確實反映在收入(票價)甚至討論票差補助符合實際狀況,就得透過運價來進行實際討論,而如雙北都有運價評議委員會,我特別提問運價與票價的計算與改革是否可以列入營運改革小組討論議程中?
而在公車營運改革小組的討論中:檢討重疊路線、跨區公車、社福卡這三項檢討改善,其實都需要有精準的上下車刷卡資料來進行分析,也就是必須加裝上下車刷卡機,我也特別請交通處說明加裝下車刷卡機的評估如何?
接下來,針對社福卡使用規範調整的部分,牽涉到社會福利相關業務,除了法規調整外,還有點數制是否需要結合其他公共服務或場館設施等,都需要與社會處和其他單位討論合作,我在議會上問了非常多次,但目前都沒有看到相關相關的研議進度,市長的施政總報告也沒有回應去年市長的宣示,我除了詢問社福卡的點數制度,更建議除了市府和議會的改革小組會議外,希望能夠建立起局處間的討論平台,儘速研議改善的方向。
👨💼👨💼交通處和公車處回覆:目前基隆市公車如中華大學的研究提到,成本每公里達76元,運價要到36元,這是由於公車處還得協助站點維護更新或政策支援等非一般業者的業務使得成本相當高。針對精確旅運資料,不論是自籌或向中央爭取,會朝向下車刷卡機安裝的方向來努力。另外在社福卡檢討與點數制還在討論中。
☀太陽能板智慧站牌設置規劃
每年公車處都會和中央爭取智慧站牌之設置,而在設置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需要較大的腹地且工程需要挖掘人行道已安裝電線與網路管線。目前許多縣市使用的太陽能板智慧站牌可以在白天時儲存太陽能並用於電子紙顯示各路線公車的到站時間,其相關資訊也可以使用wifi來連線,大幅降低設置的時間成本、並可以便利更換與利用腹地,希望公車處可以納入新技術,加速智慧站牌的設置並減少行政與時間成本。
另外我也特別提醒,其實有設置「太陽能智慧站牌」的台北市,從2012年到2020年,只有一年的平均日照時數高於基隆,整體來說,基隆的平均日照時數是高於台北市的,因此基隆真的可以來評估使用這樣節能又方便的新技術。
👨💼公車處回覆:會來了解相關的技術並來評估可行性。
台鐵智慧鐵道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鐵遇此大難,作為政府責無旁貸,我要代表政府向罹難者、家屬、傷者,深致歉意。
台鐵的改革要更加速、鐵道的智慧化預警系統也應該儘速建置,而東部的交通好要更好,我已核定460億的花東鐵路雙軌計畫,讓座次和班次都大幅增加。我會以防範非洲豬瘟、防堵疫情入侵的態度,緊盯每個環節、落實改革、加速進行。
昨天蔡英文總統已經宣示未來台鐵的改革方向,包括:強化台鐵組織功能調整、提升台鐵的安全管理和營運效率、解決台鐵的財務虧損,找出最適合台鐵的永續經營模式。
經此變故,政府痛定思痛、亡羊補牢,讓台灣交通安全便利能夠做到更好。
--
蘇貞昌的Line:
http://line.me/ti/p/@eballgogogo
蘇貞昌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eballgogogo/
台鐵智慧鐵道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自己的鐵道自己做!
扶植鐵道國家隊,政府作後盾。
產業的實力就是台灣的國力。台灣的軟體硬體實力堅強,但是缺乏整合,大家各做各的,軌道系統過去只能仰賴進口;我們坐擁資源,現在就要發揮實力。
為此,我在2019年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建構平台,把交通科技相關產業全部拉進來;其中包含鐵道R-Team,政府與產業、學界鏈結,打造強大的國家鐵道生產隊伍。
政策面,我們擬定鐵道願景,成立「鐵研中心」制定鐵道標準;修改採購標準提高國產比,精準對焦國產化。產業面,我們串聯產官學研,消弭資訊落差,讓整個隊伍腳步一致。只要擬定目標,大家堅定向前,我們有信心,台灣製造的鐵道系統終將發光發熱。
透過影片,來認識我們的堅強的鐵道國家隊!
【鐵道國產化三大策略】
#國車國造
#提升國內產業參與建設
#發展智慧鐵道
【鐵道國產化目標與成效】
輕軌國產化目標70%,淡海輕軌21.5%,安坑輕軌41.9%。
台鐵維修備品國產化目標50%,目前42.76%。
高鐵維修備品國產化目前30.48%,已達標。
#台鐵 #高鐵 #淡海輕軌 #安坑輕軌
台鐵智慧鐵道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公視新聞網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新聞實驗室 (http://newslab.pts.org.tw)
台鐵智慧鐵道 在 台鐵最大的連鎖誤點主因竟然是??? | 車種重整與簡化的必要性 的推薦與評價
LETRAs 鐵道 運輸前進協會Let's TRA alive!一個夢想一個努力前行的目標LETRAs未來將致力於推動鐵路改革與建設改善並讓大眾了解 台鐵 改革與台灣 鐵道 運輸 ... ... <看更多>
台鐵智慧鐵道 在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TRA - 臺鐵規劃建置智慧鐵道IoT平台 ... 的推薦與評價
建議台鐵增開山線莒光號班次,沿途停靠站數目比照自強號辦理,因為莒光比較便宜,使用悠遊卡又沒有里程數限制,希望你們不要用「車輛不足」的理由拒絕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