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氣時總是打人
#可以生氣但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
#生氣沒關係學習適當情緒宣洩方式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跟蜜亞醬要出門,因為我比較快穿好鞋子,就走到門口等蜜亞醬,她看到我好像要先走,就突然生氣的說「媽咪,你不等我,我就要打!...」,當下我立刻「哎,可以生氣,但生氣時可以打人嗎?」,蜜亞醬就突然改口說「我說,我要打電話給阿嬤(寧寧老師的媽媽)」,然後我們就笑了...在長期的同理、溫柔引導之下,蜜亞醬有情緒時,也可偶爾幽默幽默,而後我們就笑了,一起開心出門~
近來好幾位家長,捎來了類似的問題,寶寶生氣時總是愛動手動腳,該怎麼引導?
「現在1歲5個月的寶寶很愛生氣,動不動就會想打人,睡前在歡的時候,還會一直亂踢,媽媽已被踢到瘀青.現在讓出一個空間,讓寶寶自己在那空踢發洩,但他會想盡辦法轉到可以踢到人的角度,當有生理需求的時候,反應就會更大,一直狂踢狂踹⋯目前只有一直重複的跟寶寶說,不能亂打人。你可以摸摸,但不可以打打。」
大家有沒有印象,或者觀察過 #小寶寶生氣的模樣? 除了哭之外,寶寶還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像是透過表情、音調、哭的聲音,以及肢體動作。我對蜜亞醬寶寶時期,生氣時的模樣很印象深刻,哭聲震耳欲聾之餘,拳打腳踢也不在話下,寶寶其實最擅長用肢體還表達情緒。
如今想起來,覺得寶寶時期的生氣,實在可愛極了~
幼兒有各種生氣的模樣,越小的幼兒及寶寶,越容易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尤其1歲多的幼兒,還在一個學習說話卻又說不清楚的階段中,加上自我控制及自我調節能力尚在發展,我們也會常常會看到,孩子會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且很愛打那個讓他生氣的人,通常都是媽媽或爸爸。
當我們觀察到孩生氣時會打人時,寧寧老師建議,除了先了解是否生活中有讓孩子「觀察學習」到生氣可以打人、如果生氣我就打人的經驗之外,也務必要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並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情緒宣洩行為,取代不適當的打人宣洩行為。孩子會透過環境互動觀察,學習到如何情緒表達,如果孩子都是處在「打人=表達情緒」的環境中,孩子會學到「我生氣時可以打人、踢人」。多數的孩子,生氣時打人,觀察學習的可能性非常大,可能是從看到真實的人互動或者電視、電影等影像而學習來。我也有遇過家長說,都沒有啊,完全沒有讓孩子接觸過打人、暴力方面的刺激,這種情況可能就是孩子的本能了,因為憤怒情緒累積在心中、身體中、腦袋中需要宣洩,就自然本能的反應出來。
但如果孩子的環境是,在每次生氣時,都有機會被示範或者教導「生氣時好好說、適度宣洩,找大人抱抱等等」,孩子就能逐漸學會以適當方式來表達及宣洩情緒,寧寧老師在蜜亞醬2-3歲的時候,也經歷過她生氣會打人的情況,而家裡也只有我跟她,我就變成了現成出氣包,每一次我都會引導她,之後生氣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打過我。如今,她生氣的話,就會告訴我「我生氣了,因為媽媽你誤會我」,她知道自己有情緒生氣沒關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告知大人自己的感受和生氣的原因。
我鼓勵家長,在看到孩子生氣時打人,可以開始先練習溫柔以「制止、同理、引導」三步驟來引導幼兒
第一、當孩子帶著情緒,開始踢、打人時,不要只是用念的、罵的,務必先行動,在不傷害孩子的原則下,制止孩子。我們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踢、打到人。如果今天是孩子打其他小孩,務必先制止,打大人的話,大人自己也要先閃。亦可以透過大人輕輕抓住孩子的手制止孩子打人,若孩子動作太大,可以從後方緊緊擁抱孩子,透過撫觸幫助孩子的肢體冷靜。我常常看到大人遇到孩子生氣打人,很常都是自己也跟著生氣罵孩子,或是以暴制制暴,用打來制止孩子,如此負面教導,幫助是不大的。蜜亞醬2、3歲的時候,起初生氣時會打我,我就會輕輕抓住她的手,先制止她,接著就是第二步驟要跟大家分享的,同理+溫和告知。
第二、「同理+溫和告知」,我輕柔地制止孩子之後,我會認真但溫和地看著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不可以打媽咪」。同理孩子時,接住孩子當下的情緒,是每一次孩子有情緒時,大人一定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孩子的情緒被同理與接納了,大腦會傳遞冷靜的訊息,讓孩子可以逐漸從情緒中恢復過來。當我們溫和與孩子眼對眼,溫和的眼神也不會嚇到孩子,孩子會知道我們是認真的,他比較能夠接收與聽到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在溫和而堅定的引導下,孩子會逐漸明白,生氣時不可以打人。但情緒是需要適度宣洩的,既然不能打人,又需要好好地釋放及宣洩,那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呢?第三點來跟大家分享~
第三,通常年幼的孩子,生氣時,我們會看到倒在地上、大哭大鬧、或者跑來跑去,盡他們所能來宣洩情緒,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如果是在安全的原則下,大哭大鬧、在地上滾,我們在旁邊陪伴他們就可以了,大人必須要給孩子一個「我現在做得到的情緒釋放能力,以及空間」,讓孩子得以抒發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有宣洩,才能冷靜,冷靜之後,在跟孩子討論,然後幫孩子找到其他「正確適度的肢體宣洩」或情緒抒發方式,譬如,不可以伸手打人,但可以拍大腿、或者打枕頭、丟水球...等。
家長提出的問題「孩子生氣時亂踢」,寧寧老師覺得沒有不行,但要注意不要踢到人,如果孩子此時需要宣洩情緒是「踢」,那就在安全的地方踢,不踢人也不踢到自己~同時,我會同理孩子:「你現在是不是需要踢一踢,才會比較舒服?」「好生氣,想踢踢,可以踢,但不可以踢媽咪唷」「等你踢完,想找媽咪,可以來找媽咪抱抱」,讓孩子知道,可以生氣可以安全地踢,等冷靜了,再來好好抱抱。我也遇過蜜亞醬在地上滾,當時我就允許她在地上滾(頑皮的媽媽還會把蜜亞醬生氣模樣錄下來),她滾完之後就找我抱抱,同時跟她溝通與分享,「剛剛媽媽看你好生氣,生氣沒關係,但要記得不可以打人喔~,好生氣要在地上滾也沒關係,但要注意不要受傷唷」~
有些家長也會問,孩子會故意要到踢人,怎麼辦?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是故意的,可以試著先換位思考,為什麼?了解孩子的情緒背後要表達的是什麼?例如「我好像要讓你知道我有多難過」。而多數時候,孩子是故意的,也代表著孩子真的很生氣,我們除了同理孩子,讓他更了解自己之外,也記得為孩子騰出更多時間與空間,多點耐心等待孩子,讓孩子好好地情緒疏通。
當發現孩子已經學起生氣就打人,此時,更需要穩定自己,溫和而堅定地以「適當的方式」慢慢取代孩子「生氣就打人」的行為。
寧寧老師其他文章
✅幼兒生氣時會丟東西、尖叫、打人怎麼辦?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43462186061793/?d=n
圖片來源/網路「Pixabay」
幼兒行為觀察文章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歲孩子常躺著磨蹭自己私密部位,提醒也無效,怎麼辦??】
羅老師你好:有問題想詢問老師,大寶男生現在5歲常常躺著磨蹭自己的私密部位,跟他說這樣行為不好看,還有私密處很重要,這樣會受傷,但是還是都沒有改善,頻率增加,導致連小的2歲妹妹也在學一樣的動作,躺著磨蹭私密處。有查過網路說盡量轉移注意力,但是效果也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改善,希望老師有時間能回覆,謝謝!
………….
你好我是羅老師。
假性自慰是六歲以前孩子會出現的正常現象;對於這問題,確實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文章談到這方面了。我找到一篇我朋友的文章給你參考(他是一位專業的幼兒科醫師),注意其中的幾個要點:
1.告訴自己嬰幼兒自慰動作是無害的,將來必定會消失,毋須大驚小怪。
2.切勿責罵、羞辱、懲罰孩子,這麼做只會增加他們的焦慮感,甚至加強他的自慰動機,反而越演越烈。
3.既然孩子正在無聊、焦慮、想睡,那麼家長應該介入的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放下手邊的工作,陪孩子玩玩具,講故事,安撫他們入睡。這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4.四歲之後如果還有自慰動作,試著開始教育孩子,至少不要在公共場合出現。家長可以這樣說:「妹妹已經長大了,出門可以不用穿尿布了,只剩下晚上睡覺需要。那我們也可以打勾勾約定,以後在外面不可以『搓搓』,只有晚上在家想睡覺時才可以『搓搓』,這樣好嗎?」小男生則是「不能在外面玩小雞雞」,使用類似的說明方法。
我個人有以下建議:
1 如果孩子以前沒有這樣的行為,是最近才有,那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最近心理上的一些內在需求沒有被回應到,內心感到匱乏,所以潛意識會想藉由一些感官刺激來慰藉心靈。有些孩子會出現吃手指、咬指甲、經常深呼吸、嘆氣等情形,而有些孩子則會出現假性自慰的情況。
2 孩子最近生活有沒有什麼變動呢?大人對孩子的態度與方式最近有變得嚴厲嗎?學校的生活如何?在跟老師、或同儕之間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孩子有沒有常常喊無聊、沒事做?有沒有變得對很多事都缺乏興趣?這些都是可以檢視的。
2 媽媽可以注意一下孩子是不是心裡有什麼焦慮或不安,建議不要直接詢問孩子(因為很多時候大人的詢問比較像是「質問」,會讓孩子感到壓力),而是從旁多觀察、注意孩子的心態。平時可以多用關愛、好奇的對話來跟孩子聊天,多瞭解孩子身邊發生的事情、以及他的內心世界。
3 媽媽如果內心還是感到焦慮,透過靜心練習是絕對可以幫助到你的。以我的書「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裡面「3A情緒急救」為基礎,在Youtube上搜尋「羅寶鴻 靜心練習」可以找到靜心音頻。
請找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與時間,跟著裡面的引導來做。在這靜心的音頻裡會有一段只有配樂的時間,媽媽可以這時候梳理一下自己的內心,用關愛、好奇的態度來問自己:
a 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媽媽的感受是?(請允許自己承認心裡有這些情緒、並允許這些情緒的發生,陪伴這些情緒... 並告訴自己,有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
b 媽媽怎麼看有這種行為的孩子?這樣的想法讓媽媽感到?(感受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流動、釋放)
c 媽媽嘗試轉移他注意力卻無效,心裡的感受是?(感受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流動、釋放)
d 看到妹妹開始模仿,心裡的感受又是?(感受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流動、釋放)
e 你怎麼看這影響到妹妹的哥哥?
f 他是故意的嗎?如果不是,媽媽可以告訴自己什麼,來調整自己看待哥哥的眼光與心態呢?(請在這裡放慢一些,感受多一些)
g 在這些感受裡面的媽媽,希望聽到什麼樣的話,來安慰自己內心呢?(請在這裡放慢一些,感受多一些)
h 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怎麼調整做法,來幫助自己和孩子呢?
i 媽媽有看到自己多麽努力想要幫助孩子嗎?
j 如果有,可以跟這位努力的媽媽,說些什麼給他鼓勵呢?
「安定必須在教養之前」;當不安的情緒能釋放,心裡才會有空間思考更多的可能性。靜心練習是我經常鼓勵家長做的,在教養上能帶給成人很大的心靈支持,我自己也每天練習。
孩子在生命發展過程裡,會進行許多的探索;我們內心的安穩與淡定,將引領孩子往更正向人格的發展。
希望透過以上的建議,能帶給你和孩子一些幫助。
祝福。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幼兒行為觀察文章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觀察孩子,是每天都很蒙特梭利的第一步】
早上正向教養聊天室在討論 #孩子打人 問題,大家有面臨過孩子的攻擊舉動嗎?你會第一時間制止他嗎?
當孩子攻擊他人/環境時,制止他是首要條件,無論你是否不開心,都不應該去傷害他人。
▶️我家的規矩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
💡很多人問過我,我的孩子不聽勸,無論制止多少次都沒有用。
為什麼?
想一想,成人什麼時候會不聽勸告呢?
🔸當你的內在動機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會想要試試看自己的作法,孩子也是。
#觀察孩子,是察覺動作背後含義的一大重點。
也是我在AMI培訓時的第一樣功課!觀察孩子時請保持客觀,單純的記錄下孩子的行為動作,透過大量觀察會累積出孩子的脈絡。
觀察是很需要練習的一件事,母親常會覺得24小時跟孩子,我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那個人。
但因為母親認識孩子一輩子,很容易把過往的經驗加諸在現在的孩子身上😅
觀察是蒙特梭利的核心理念,一切的起源都來自於觀察孩子。
有意識的觀察孩子,客觀的觀察孩子行為,透過觀察你會找到孩子的規律!
🔸舉個例:
1⃣️孩子開著水龍頭不願意關起來,硬要關他就好生氣。
你看到的是孩子浪費水,還是被水吸引,想要理解水何去何從的內在驅動力?
2⃣️孩子吃飯時愛把東西往下丟,講好多次不要丟,也提供他能丟的工作,但他還是一直丟很苦惱。
你看到的是亂丟食物的行為,還是看到孩子正在挑出喜歡或是不喜歡食物的舉動?
3⃣️孩子不願意說請謝謝對不起,你看到的是他沒有禮貌,或是看到孩子原來是沒有能夠仿效的對象?
我認為只有透過觀察,才有機會去瞭解孩子背後行為,發現孩子處於怎樣的階段,進而針對行為來解除痛點。
我反對某些文章說,孩子幾歲之前有這些行為很正常,媽咪就放寬心不去在意他,期望著過了年齡就會改變,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
我們可以因為孩子年紀小,大腦發育不成熟,而給他更多包容,更多觀察,去看看可以從哪裡幫助孩子更快渡過這個階段。
🌟重點不是孩子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怎麼了,針對孩子怎麼了,我們才有機會透過觀察進而理解孩子。
大家私訊問我教養問題時,通常我都會先問你,這是什麼情況,你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呢?
#有讀者回過我如果我想的出來幹嘛問你😆
我認為透過想一想,才能夠更認真的在腦海中回想孩子做的行為喔!
💡今天的話題是關於孩子打人,想一想,你的孩子在會打人的那個階段,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什麼?
歡迎留言告訴我啦,答案通常就會出現在大家的交集處喔,晚點再跟你們分享關於孩子打人我的想法。
🔸我最近在觀察,有沒有需要把好好從長睡睡夢中叫起來上廁所的需求。
他跟亮亮很不一樣,亮亮幾乎沒有尿濕過,可是好好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行,我很好奇關鍵點是什麼呢!
🔸九月份團購行事曆熱騰騰登場,快來看荷包破多大:https://reurl.cc/ogNDG5
🔸SCOOT AND RIDE運動跟智能高度相關,最推薦的幼兒嚕嚕車從小滑到大:https://reurl.cc/0jYlQK
🔸一撒變大廚,出貨超級快的極致天然調味料:https://reurl.cc/7r6Y4d
🔸小pizza來啦!很適合當週末孩子午餐,早餐吃太晚午餐吃pizza嘟嘟好:https://pse.is/3mn7kw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35hxy
📹跟大V讀康軒聊教養:https://fb.watch/7dbxTIpjB5/
✨康軒好朋友Kidsread點讀筆跟基本配件,需要的夥伴私訊蒙芽助理協助!
#大V聊教養
#觀察孩子
#蒙特梭利
幼兒行為觀察文章 在 幼兒觀察影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幼兒行為觀察文章 在 透過觀察3動作爸媽立刻察覺孩子「安全感匱乏」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爸媽不妨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有以下缺乏安全感的行為? ... 孩子總是摸著吮吸手指才能入睡,就如同幼兒要吸著奶嘴,都是需求安全感的表現,或是孩子戒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