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9的6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大規模抗爭,那時我寫下了一篇文章,今天回顧起來,特別有感覺。在美中貿易衝突、國際生產線開始慢慢移出中國、加上中國內部政權矛盾之下,內部壓力需要出口,中國走向零和賽局,香港恐懼終將成真。
舊文重發,我們台灣人千萬記得,寧可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日期:2019/06/16
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並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保衛香港」的布條、大旗四處都可見。然而,港府與中國無恥地推卸責任,中國意圖切割,把修法推給港府;香港則想抹黑台灣,意圖轉移焦點。
今天,我和好過日的夥伴要跟大家談的就是,在周恩來「現況不變、長期利用」政策走到盡頭時,百萬香港人對香港地位的憂慮,和中國對示威壓力的以退為進,到底從何而來?
#紐倫港的時代代表什麼
話說,2008年,當金融風暴還不到不可收拾,馬英九還是藍營的神,香港的一國兩制雖處處裂縫仍然聳立時,《時代雜誌》創造了「#紐倫港」(Ny-Lon-Kong)這個詞,並且說:「了解『紐倫港』,你就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詞,是由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城市的字首組成,這三個城市都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手上壯大,同樣講著英文,從傳統海運大港逐漸轉為資訊與金融的中心,同樣有著開放接納移民的海洋文化(至少以前如此)。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全球金融網路的中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城市。
更微妙的是,紐倫港建構的全球化秩序,讓中國得以崛起,在英美制度與中國人力資源與市場的結合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中資大舉湧入,97後不到十年,香港股市中資佔比就從1/4上升到過半,中國、香港互相利用,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一直佔據榜單的前三名。然而,其中香港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紐倫港」這個詞,在創造它的紐約或倫敦都少人聽說,反而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作為這個城市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的象徵。
十一年過去後,那時意氣風發,自信可以靠著中國為靠山繼續繁榮至少四十年的香港,卻發現一國兩制的美夢提前走到了盡頭。
#紐倫港的終結和其意義
當西方發現了中國利用西方貿易與金融體系,爲其國企建立龐大資本與不平等競爭優勢時,開始嘗試限制中國在透過「全球化」建立「中國帝國體制」的野心。香港,一方面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對外調節的窗口,但一方面中國卻想掐緊香港的脖子,加緊對香港的控制。
香港的金融地位,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沒有中國的市場,香港不能爬到目前的地位,但若被中國直接統治,香港也會失去目前的地位。
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肯接受國際要求,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放棄盜竊智財權等作法,否則貿易戰情勢升高在所難免。而若中國不肯尊重香港的法治與「有限自由」,香港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可信任度也會越來越低。
2016年,同樣系出大英帝國同門的新加坡超車香港,就有港媒示警「紐倫港」要變「紐倫坡」。儘管以2019指標而言,香港仍位居第三,然而第四的新加坡、第五的上海、第六的東京都是區域競爭對手,不少人預測,若一國兩制提前告終,國際企業會優先以新加坡為轉移對象,而中企不再需要香港,則會回歸上海、深圳、北京。
對香港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如新加坡的城邦國家,同時又和中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就算對雙方有利,中國也不可能同意;次好的選擇是維持「原版」的一國兩制,然而,中國不想實踐講好的真普選等港人權益,想提早扼殺這個選擇。
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假的一國兩制,政治上緊密控制香港,只維持對自己有利的「金融特區」「關稅特區」地位,然而,這個選擇也被看破手腳。因而,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暫緩動手,但遲早要再找新的破口。「紐倫港」,終究要走到盡頭的。
#對台灣的啟示
和東亞金融中心香港、東南亞金融中心新加坡相比,過去同樣被稱為「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在GFCI中首都台北僅排名第34,首爾則是第36。
這顯示,台灣與南韓僅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區域中心的角色,影響力不如高度與英美接軌的新港,內需市場也沒大到能撐起上海、東京這樣的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因為太依賴中國,香港產業已經失去多元性,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創科城市排名、亞洲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反而常落後星台韓。
在97之前,台灣政府曾期待台灣能取代香港的亞太經貿中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法治以及國際化程度,以及市場腹地上,台灣均難以承接這角色,應該說,不需要「強求」這個角色。
在國際體系上,台灣在製造業上,比起金融上,有更重要的角色,維持金融體系的彈性與健全,足以支撐產業投資需求,對台灣的重要性更高。比起讓高雄成為「金融中心」,不如先解決舊產業的環境外部性問題,引進足夠的 高教機能,完成產業轉型,更為重要。
或許「紐倫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中國自以為能用極低的代價,「打著紅旗反紅旗」,藉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搞自己的帝國主義,終究會被看破手腳。與其走好高騖遠或投機取巧的路,台灣還是得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並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保衛香港」的布條、大旗四處都可見。然而,港府與中國無恥地推卸責任,中國意圖切割,把修法推給港府;香港則想抹黑台灣,意圖轉移焦點。
今天,我和好過日的夥伴要跟大家談的就是,在周恩來「現況不變、長期利用」政策走到盡頭時,百萬香港人對香港地位的憂慮,和中國對示威壓力的以退為進,到底從何而來?
#紐倫港的時代代表什麼
話說,2008年,當金融風暴還不到不可收拾,馬英九還是藍營的神,香港的一國兩制雖處處裂縫仍然聳立時,《時代雜誌》創造了「#紐倫港」(Ny-Lon-Kong)這個詞,並且說:「了解『紐倫港』,你就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詞,是由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城市的字首組成,這三個城市都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手上壯大,同樣講著英文,從傳統海運大港逐漸轉為資訊與金融的中心,同樣有著開放接納移民的海洋文化(至少以前如此)。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全球金融網路的中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城市。
更微妙的是,紐倫港建構的全球化秩序,讓中國得以崛起,在英美制度與中國人力資源與市場的結合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中資大舉湧入,97後不到十年,香港股市中資佔比就從1/4上升到過半,中國、香港互相利用,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一直佔據榜單的前三名。然而,其中香港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紐倫港」這個詞,在創造它的紐約或倫敦都少人聽說,反而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作為這個城市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的象徵。
十一年過去後,那時意氣風發,自信可以靠著中國為靠山繼續繁榮至少四十年的香港,卻發現一國兩制的美夢提前走到了盡頭。
#紐倫港的終結和其意義
當西方發現了中國利用西方貿易與金融體系,爲其國企建立龐大資本與不平等競爭優勢時,開始嘗試限制中國在透過「全球化」建立「中國帝國體制」的野心。香港,一方面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對外調節的窗口,但一方面中國卻想掐緊香港的脖子,加緊對香港的控制。
香港的金融地位,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沒有中國的市場,香港不能爬到目前的地位,但若被中國直接統治,香港也會失去目前的地位。
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肯接受國際要求,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放棄盜竊智財權等作法,否則貿易戰情勢升高在所難免。而若中國不肯尊重香港的法治與「有限自由」,香港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可信任度也會越來越低。
2016年,同樣系出大英帝國同門的新加坡超車香港,就有港媒示警「紐倫港」要變「紐倫坡」。儘管以2019指標而言,香港仍位居第三,然而第四的新加坡、第五的上海、第六的東京都是區域競爭對手,不少人預測,若一國兩制提前告終,國際企業會優先以新加坡為轉移對象,而中企不再需要香港,則會回歸上海、深圳、北京。
對香港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如新加坡的城邦國家,同時又和中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就算對雙方有利,中國也不可能同意;次好的選擇是維持「原版」的一國兩制,然而,中國不想實踐講好的真普選等港人權益,想提早扼殺這個選擇。
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假的一國兩制,政治上緊密控制香港,只維持對自己有利的「金融特區」「關稅特區」地位,然而,這個選擇也被看破手腳。因而,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暫緩動手,但遲早要再找新的破口。「紐倫港」,終究要走到盡頭的。
#對台灣的啟示
和東亞金融中心香港、東南亞金融中心新加坡相比,過去同樣被稱為「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在GFCI中首都台北僅排名第34,首爾則是第36。
這顯示,台灣與南韓僅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區域中心的角色,影響力不如高度與英美接軌的新港,內需市場也沒大到能撐起上海、東京這樣的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因為太依賴中國,香港產業已經失去多元性,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創科城市排名、亞洲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反而常落後星台韓。
在97之前,台灣政府曾期待台灣能取代香港的亞太經貿中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法治以及國際化程度,以及市場腹地上,台灣均難以承接這角色,應該說,不需要「強求」這個角色。
在國際體系上,台灣在製造業上,比起金融上,有更重要的角色,維持金融體系的彈性與健全,足以支撐產業投資需求,對台灣的重要性更高。比起讓高雄成為「金融中心」,不如先解決舊產業的環境外部性問題,引進足夠的 高教機能,完成產業轉型,更為重要。
或許「紐倫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中國自以為能用極低的代價,「打著紅旗反紅旗」,藉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搞自己的帝國主義,終究會被看破手腳。與其走好高騖遠或投機取巧的路,台灣還是得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在 高雄好過日-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 ... 的推薦與評價
,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 ... ... <看更多>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在 3Qi.tw 陳柏惟- 週日終於有時間補眠兼寫點長文,繼續關心香港正在 ... 的推薦與評價
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 一直佔據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