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伴侶的期待,是需要被我們認領回來自己的部分。
這幾天因為公益健診做了繪畫療癒,從大家給的圖畫中解析潛意識的訊息。我發現很多人都有同樣的議題—對伴侶的期待。說實在的,人跟人之間一定有著某種程度的期待存在,不僅僅只是伴侶,對於父母、子女、朋友、親人都會有不同種的期待值。然而,若是期待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那坦白說要失望的機率是很高的。
假設我有一個需求是在我感到不安全時,需要與對方在實體上有所接觸,比如講電話、傳訊息、見面或肢體碰觸。這樣的需求期待對方來滿足,可若恰好對方是個有壓力時想要自己一個人、不想被打擾的,那麼硬在此時去要求對方來滿足我的安全感,會使壓力激增。於是,我愈希望能與對方連結,對方愈想要與我疏離。想當然,最後爭論的就會是「你到底在不在乎我」這件事。但事實很有可能與在不在乎或愛不愛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兩人對於事件上的性格運作有所不同。
我們可以設想,若是一方的某種身理及心理需求,都得仰賴另一方來達成或滿足的話,那麼對方的存在感會很低。一個一直不斷去滿足他人的人,很難意識到自己也有需求,更不要說能夠提出來與對方要求。因為已經要求慣的一方、被慣於滿足的一方,可能很難去想像另一方也需要自己的滿足及付出。於是一段關係演變成獨角戲,當「我們」變成「我」的時候,關係也到了面臨觸礁時。(最弔詭的是很多時候的索取是較隱性的,因此慣於被滿足的人並不知覺到自己在「要」,甚至認為自己一直都在「給」)
我們能做的是照顧好自己的需求,不投向對方,但前提是得要釐清自己的內在需求是什麼,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以上述的例子來看,我們很有可能會認為對方得要做到某件事才能使我們安心有安全感,這就是把照顧自己需求的責任投向對方。那麼第一步是拿回這個照護自己的責任,問自己:「我在害怕焦慮什麼?」由這個問題去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在需求為何,然後才能夠知道如何滿足自己能給自己的部分,其餘的再拿出來與伴侶討論能如何相互支持或給予。
這樣的關係會是較平等獨立的,各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aka.把自己愛好),然後有其餘裕再來看看能如何幫助對方滿足對方的部分需求。否則的話,一方會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期盼對方來完成,卻總是得到無助及挫敗感;而另一方因為永遠都在滿足對方,而無法意識到自己也有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這會隱性地破壞完成對方需求的可能性,而造成無力及怨恨。所以,愛好自己是自己的責任。當我們希望他人無條件接納我們時,我們得問問自己:「我無條件接納自己嗎?」
兩個人變一個人的愛,有一方是不存在的。
#從畫中了解潛意識
#從潛意識了解自己
#有興趣從畫圖了解自己的
#歡迎報名繪畫療癒工作坊
❤️ 繪畫療癒工作坊
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投射是對現實的反映,是一種無意識運作以投射的方式在陳述自我的方式。不僅能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體驗與了解自我,也能整合及超越,達到療癒及回復自我的可能。以繪畫來說,並不需要有繪圖技巧或天份,只需要在創作過程中與自己的內心連結,就能夠透過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內在。投射型的表達,能夠穿破我們長期建構起來虛假的自我,或者說是為了適應家庭及社會所發展出的社會我,而探堪到深處的真實自我。很多時候當真實自我浮出水面時,我們內心的某一塊也被鬆動了,而自癒就會在此刻發生。如果你也想要深度了解自己,或是目前有任何困擾你的事情,歡迎與我一起來趟潛意識之旅吧。
☑️ 工作坊結束你可以學習到:
1)深度了解自己的內在
2)與自己的感受接觸
3)探堪潛意識裡的訊息
4)為目前所困擾的事件找尋方向
5)鬆動原本固化的思維或行為模式
6)療癒創傷(因人而異)
7)整合內在人格
8)安頓內在小孩
9)梳理糾葛的情感及情緒
10)活化支持撫慰自我的力量
☑️課程時間:5.5小時
☑️課程費用:$4500
☑️日期:預計8/1星期日早上10:00-17:00(午餐時間1.5小時)達開班人數會確認日期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匯款資訊: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完成匯款後請line我後五碼才算報名成功)
PS. 一對一的費用一樣,但時間會依當天狀況稍作調整,請預留4小時,並自備畫具(彩色鉛筆、水彩、彩色筆、蠟筆都可自選)及圖紙(a3/a4)。
illustrator: simona bonafini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展 #劉彥沂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劉彥沂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劉彥沂。 ▲藉由畫中人,將真實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藝術家劉彥沂以人物作為畫中主角,並呈現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樣貌,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
有興趣從畫圖了解自己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展 #劉彥沂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劉彥沂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劉彥沂。
▲藉由畫中人,將真實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藝術家劉彥沂以人物作為畫中主角,並呈現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樣貌,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讓人物不單只是呈現出「人」這個外在形象,而是表現出「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從小成長於充滿藝術氣息的陶瓷之都「鶯歌」
在充滿藝術氣息的陶瓷之都「鶯歌」出生的劉彥沂,從小就在藝術相關事物的環境中成長,而對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父母,則都從事陶藝相關的工作,所以父母的工作室就成了劉彥沂小時候玩耍的好地方,爸媽可能在忙著趕工陶藝作品,劉彥沂就在一旁一起捏土、燒窯,因此在這樣藝文資源豐富的環境下,便培養了她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
▲求學時期對於〝藝術〞以及〝人〞的喜愛萌芽
雖然求學時期不是就讀與藝術相關的學校,但依舊喜歡畫圖或手工藝等活動,而大學時期所念的兒童心理與諮商輔導也是劉彥沂喜歡且感興趣的事物,出社會後接觸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工作,不論是兒童美術還是工藝木雕等等的經歷,同時也漸漸開始發現與人相處的有趣之處,也讓劉彥沂內心更加渴望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與父母再三商量後,決定回到家中,走向陶藝工作的道路。
在家幫忙陶藝工作上手後,也累積了自己的訂單和客人,並培養出生存的能力,漸漸穩定的生活讓劉彥沂希望有機會學習更多新的事物,至畫室學習時接觸到了油畫這項媒材,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她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改變與對於繪畫的熱愛,因此便越來越想深究藝術的意義與所帶來的感動,因此進入了台藝大美術系碩士在職專班就讀。
▲新生活新感受,第一步是將自己變成畫筆下的主角
在台藝大的生活令劉彥沂興奮不已、新鮮感十足,在環境、課程與身邊人們的刺激下,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想法想要創作,而研究所教授也以更深沉卻又自由的方式來與劉彥沂對談,教授建議劉彥沂可以將自己最想畫的題材當作作品的主角,一開始她選擇了畫自己,將自己變成畫筆下的主角,這過程好似一種自我治療與發洩,並且在教授的提議下也同時創作著以表達自我內心世界為主的風景畫作品,慢慢地,這樣的方式讓劉彥沂的心更加穩定平和,在畫畫的過程中是一種反思,不論是人生或者是作品,也從此刻開始,劉彥沂對於〝人〞這樣的題材產生興趣,並創作了一系列以人為主的作品。
▲人,透過社會經驗累積,來瞭解人
喜歡人,是因為覺得人很有趣,劉彥沂覺得我們人雖然會將外表表現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模樣,但其實內在又是完全不同且隱密的一個世界,而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人心也會跟著改變,與風景不同的是,人可以與人連結,並藉由油畫作品產生聯想,畫面中的人物是否有怎樣的故事與情感。
作為人類,我們用所有的感官來感覺、了解世界,用視覺為前導,來引領其他感官解讀世界,並在各種感官、環境與各種生物之間的作用下,得到屬於自己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地累積,構成不同的自我,但過程中必定包含了與他人相同或是相近的經驗與感受,使得我們對事物有了相近的判斷解讀標準,這些便影響了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中的價值觀、行為與文化。
▲藉由畫中人,表達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因此人們懂得透過肢體語言、外在形像、冷暖色調等,來判斷其他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及其中的含意,但人類隨著成長也漸漸學會透過外在行為來掩飾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與想法,不再像孩提時那樣地直接、坦率,人們卻常不經意地藉由某些細微的表情動作,流露出自己的內在狀態而不自知,因此劉彥沂想呈現人在自然樣貌下的真實,並運用畫製他人的方式使藝術家成為旁觀者,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讓觀看者能從中感受到真實,讓人物的表現上不單只是呈現「人」這個外在形象,而是在當中表現出「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藉由畫布空間,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而作品中的空間也不只是單純的空間呈現,它所代表的是某種心靈空間,屬於畫中人的心靈空間、屬於藝術家劉彥沂的心靈空間,亦或可能同時屬於觀看者的心靈空間,劉彥沂所想表達的便是內在的真實呈現,而這也連結起藝術家與觀看者之間的橋梁,這橋梁正是來自於兩者間相似或共同的生命經驗。或許正如英國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依德在他所寫的一篇主題為「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的文章中提過:「一幅能打動人心的畫作不只是讓我們聯想到生活,而是本身必須要擁有生命力,能夠反應出生活的某些層面。」
在創作的過程中,劉彥沂覺得真正重要的是要回歸到自身所想要表達與追求的,因此對目前的她來說,真正想追求的便是人們對自己作品的「感動」與「共鳴」,就如同當初劉彥沂也會因某些作品而感動落淚、激動不已,進而促使她踏上創作之路,並且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以期望作品亦能感動觀看者,以獲得共鳴。(文:金車文藝中心)
劉彥沂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
有興趣從畫圖了解自己的 在 台南畫室-梅迪契藝術/設計/興趣/兒童美術/幼兒塗鴉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些不良狀況可比喻成水管塞住, 情感能量釋放出來的狀況不通順, 這些不良狀況一部分出現在作品中, 一部分在兒童的繪畫過程中能在孩子身上看到, 如何從觀察中評斷孩子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