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自110年5月15日起北部院區全面閉館(含博物館園區等公共空間),並暫停北部院區所有對外活動。後續恢復開館日,將視疫情程度調整。
National Palace Museum Northern Branch is closed. The reopening date will be announced according to the epidemic situation.
請大家嚴守防疫指引。🙂
向您介紹本院典藏<起居注冊>,一種類似日記體的史料、活動足跡。👣
🤵
清 西元1644-1911
不著撰人
起居注冊
黃綾本 縱:29.5公分 橫:18.2公分
起居注官記載帝王言行的檔冊,叫做起居注冊,是一種類似日記體的史料。其體例起源很早,周代已設左史、右史之職,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唐代有創業起居注。
清康熙十年(1671)在太和門西廊設起居注館,起居注官以日講官兼攝,屬翰林院。本院典藏清代歷朝起居注冊,包含滿文本與漢文本兩種。康熙朝每月一冊,全年共十二冊,閏月增一冊,雍正朝以降,每月增為二冊,全年共二十四冊,閏月增二冊。
凡逢朝會、御門聽政、有事郊廟、外藩入朝、大閱校射、勾決重囚,起居注官都分日侍直。凡謁陵、校獵、駐蹕、巡狩,起居注官都須扈從。
記注體例,先載起居,次載諭旨,其次載題奏事件,再次記載官員引見。起居注中還有內記注一種,所載為皇帝御殿、詣宮、請安、賜宴、進膳、赴園、巡幸、拈香、駐蹕、行圍、觀看燈火等活動。起居注冊記載的範圍極為廣泛,內容也很詳盡,可補其他官書的不足,探討清代史實,起居注冊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直接史料。👸
更多資訊: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47
Qing dynasty (1644-1911) AD1644-1911
Anonymous
Archives of the Diary-keeper
Yellow-silk edition
29.5 x 18.2 cm
The "Ch'i-chu chu" (Diary-keeper) was the title of an official in imperial China whose duty was to record the daily actions and sayings of the emperor into what was known as the "Archives of the Diary-keeper." As the name suggests, this type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as similar to a diary in form. This system has ancient origins in China, extending as far as the Zhou dynasty (ca. 1100-256 BC) and being referred to in the Han (207 BC-AD 220) and Tang (618-907) dynasties.
In 1671,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Kangxi Emperor established the Hall of the Diary-keeper. The duties of the Diary-keeper were combined with those of the official who took down the sayings of the emperor, belonging to the Hanlin Academy.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s a complete archive of the "Ch'i-chu chu" of th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both Manchu and Chinese editions. Under the Kangxi Emperor (r. 1662-1722), one volume was compiled for every month. Starting with the Yongzheng Emperor (r. 1723-1735), the number was expanded to two volumes per month.
The Diary-keeper recorded all types of formal events and activities under daily headings. Consequently, wherever the emperor went, such as on trips, the Diary-keeper followed. The archive entries first record actions, followed by imperial decrees, events presented to the throne, and then officials seen.
The archives of the Diary-keeper also contain informal notes recording various activities and events attended by the emperor. Thus, the range of items in the archives is extremely varied and the contents very specific, making them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irect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filling in the details not found in other official documents and archives.👍
More information: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47&lang=2
#故宮典藏精選_文獻
#NPM_Selections_Documents
#疫情警戒第三級
漢文帝漢武帝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時候教歷史很少提,但鄧太后與漢安帝所面對的時代轉折,幾乎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東漢最大的衝擊。
鄧太后大體上是一個好皇帝(無誤),面對那樣天災兵禍不斷的時代,她穩住了局勢,拔擢了人才。
這邊用漢文帝來比一下,其實漢景帝還滿廢的,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了七國之亂,為漢武帝消滅諸侯勢力展開集權打開了大門……問題是這場七國之亂就他自找的。
史前文話 的「新漢演義」▶ https://tinyurl.com/yxmt44sp
漢文帝漢武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文帝的政治智慧:一封書信免兵戈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陳忠海
漢朝初年,原本向朝廷稱臣的南越王趙佗稱帝,使國家面臨南北分裂的危險,此時漢朝國力尚不雄厚,恢復和發展經濟是當時的首要問題,但國家統一又是不容動搖的原則,面對這樣的矛盾,漢文帝充分運用政治智慧,制定和實施了正確的決策,最終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國家統一面臨挑戰
秦朝建立後在嶺南地區設立了桂林、南海、象郡等3個郡進行管轄,但秦朝很快陷入戰亂,中央政權對嶺南地區鞭長莫及。當年遠徵嶺南的秦軍中有一個叫趙佗的人,祖籍河北,後來留在了嶺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他趁亂掌握了南海郡的實權。
趙佗下令斷絕與中原的交通,「絕道聚兵自守」,同時清除郡內仍忠於秦朝的官員,在重要崗位上全部安插心腹,實力增強後又向附近其它地區發起進攻,大約在公元前204年前後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控制了整個嶺南地區。此時中原地區仍在混戰,趙佗於是公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歷史上稱這個地方割據政權為南越國,其控制範圍南至今越南中部,史書稱其疆域「東西萬餘里」。
漢朝建立後南越國繼續存在,雙方形成了對峙,劉邦很想將其征服,但漢初民生凋敝,無力再興兵南徵,於是派名士陸賈赴嶺南,封趙佗為南越王。陸賈向趙佗陳述利害,趙佗接受了漢朝的分封,向漢朝稱臣,劉邦命令趙佗「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雙方還開通關市發展貿易,這之後,南越在經濟上對中原地區的依賴程度很高。
劉邦駕崩後漢惠帝即位,隨後呂后稱制,掌握了朝廷大權。呂后大約覺得南越國不太服管,雙方關係變差,呂后一生氣,下令「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金鐵田器」指的是鐵製、銅製的各種農具,當時嶺南地區還無法製造這些先進生產工具,全部從中原地區貿易中取得,這條禁令無疑掐住了南越的脖子。
呂后也許是想拿這些來施壓以使趙佗低頭就範,但已經當了十多年南越王的趙佗已不再是原先那個小縣令,也不是陸賈幾句話就能讓其乖乖就範的了。趙佗乾脆自稱「南越武帝」,與漢朝徹底決裂,並發兵攻打與南越相接的長沙郡,佔領數縣。呂后大怒,派將軍周灶討伐南越,由於地理環境不熟、北方將士不適應嶺南氣候等原因進展緩慢,而此時呂后駕崩了,劉邦的兒子劉恆即位,周灶率軍回師。趙佗既不取消帝號,也不向漢朝朝貢,擺出一副與漢朝「平起平坐」的姿態。
漢文帝的政治智慧
劉恆繼位時漢朝國力仍然較為有限,還在休息生養的階段,同時內部也面臨許多挑戰,發生過濟北王劉興居叛亂事件,南越成為當時漢文帝手上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如果繼續對南越用兵,一來面臨軍事上的風險,弄不好就會重蹈呂后遠徵無功的覆轍;二來即使軍事上取勝,也會付出巨大代價,對於仍處在百廢待興的漢朝來說也是不划算的事。鑑於此,漢文帝決定改變解決南越問題的策略。
漢文帝瞭解到,趙佗之所以稱帝並攻打長沙郡,是因為他認為呂后聽信了長沙王吳芮的讒言,劉邦當年封吳芮為長沙王,將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等5個郡作為其封地,其中有3個郡在趙佗手中,趙佗認為吳芮想拿回封地才挑撥南越與朝廷的關係,趙佗曾分別派內史、中尉、御史等3次赴長安進行申辯,但都被呂后扣壓。這些表明,趙佗本意沒有蓄意分裂漢朝的打算,讓他取消帝號重回漢朝仍有可能。
呂后當初下令毀了趙佗父母的墳墓,漢文帝命人將其重修,每年奉祀,並派人守護,又召見了趙佗留在中原的親屬,任命其官職並厚賜。做完這些,漢文帝又給趙佗寫了封信,仍命陸賈送去。
漢文帝讓陸賈帶去的這封《賜南越王趙佗書》寫得很用心也很精彩,歷來評價很高。信的一開頭寫道:「皇帝謹問,南越王甚苦心勞意。」這句話既擺明雙方的地位,奠定原則和基礎,同時又親切、低姿態。緊接著是一句「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漢文帝知道趙佗對他的父親劉邦很有好感,所以強調了自己是劉邦的兒子,同時他又是劉邦與薄姬所生,意在強調自己是「側室之子」,一方面繼續低資態;另一方面與呂后劃清界限,不讓趙佗產生誤會。漢文帝在信中還告訴趙佗,他家祖墳已被修護,進一步增進好感。
之後漢文帝筆鋒一轉,說南越掀起戰火以來,雙方損失都很大,「長沙苦之,南郡尤甚」,南郡是趙佗的地盤,這句話表面看來是慨嘆,也有慰問之意,但其實軟中帶硬,意思是「殺我八百,你自損一千」。就趙佗關心的長沙王封地問題信裡也專門進行瞭解釋,認為那是高祖皇帝很久之前做出的決定,並不刻意針對趙佗,漢文帝向趙佗承諾,只要他接受朝廷的封王,取消帝制,「服領以南,王自治之」。漢文帝還讓陸賈帶去一些禮物,包括「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以示慰問。
趙佗看到這封信,感動之餘也陷入沈思,他是個能洞悉大勢的人,與漢朝長期僵持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取消了帝號,重新接受漢朝所封的南越王。還準備了一批貢禮,包括「白璧一雙,翠羽千尾,犀十座,紫貝五百,桂壺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派特使赴長安朝貢。
付出小代價達成大目標
趙佗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去世,按照史書上的說法,他大約活了100多歲,歷經漢朝數位皇帝,稱帝這場風波過去後趙佗果然信守了他的諾言,至死都為漢朝的藩屬,形同諸侯王,使廣大嶺南地區留在了漢朝的版圖之內,維護了國家統一。
這場危機得以化解與陸賈「二使南越」有關,陸賈因此被稱為漢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但重要的還是漢文帝的正確決策。南越問題很複雜,一味用強或一味示弱都不行,對分寸的拿捏、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把握都要求很高。漢文帝劉恆雖然沒有他的孫子漢武帝劉徹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務實,也很細心,沒有他的高瞻遠矚和周全的安排,南越問題就無法順利解決。
解決難題離不開對機遇的把握。把握機遇有不同的層次:一是認識機遇,機遇到來時能看到,從而不讓它擦肩而過;二是利用機遇,因勢利導、趨利避害,讓機遇為我所用;三是製造機遇,需要機遇時沒有怎麼辦?那就創造機遇來為我服務。漢文帝從大局著眼定下南越問題的基本策略後,為打破僵持的局面,他耐心細緻地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整修趙佗祖墳、任命其親屬為官、精心撰寫書信、挑選最合適的人出使等,在沒有機遇的情況下創造出了機遇。
漢文帝解決南越問題的啟示還有,解決重大的原則問題、棘手問題,不一定必須付出重大代價,在挑戰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不失原則,又不能縱一時之忿,要從國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出發,充分運用策略技巧、發動政治智慧,只要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精心謀劃,一樣可以用小代價達成大目標。
當然這是有前提的,任何談判或者外交活動都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作持盾,否則「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成為一句空談。漢朝初期國力尚未達到漢武帝時的鼎盛,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經濟恢復得很快,朝廷實行低稅率,百姓生活大為改善,漢朝的軟、硬實力都在迅速增長,這才是漢文帝真正的底氣,也是讓趙佗甘心稱臣的前提。漢文帝繼位之初就以較小代價順利解決了南越問題,為和平發展贏得了時間,文景之時漢朝的發展速度很快。想想看,如果漢文帝像呂后那樣因一時之怒就大起刀兵,那「文景之治」也許就不可能出現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漢文帝 #漢朝
漢文帝漢武帝 在 酷吏張湯】 漢武帝是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 大體上來說 的推薦與評價
大體上來說,一般我們都認為,漢武帝是一個相當難相處的皇帝。 ... 事實上,幾個比較知名的漢初皇帝:劉邦、漢文帝、漢景帝,都是主張律法從寬的皇帝。 ... <看更多>
漢文帝漢武帝 在 201807111039331.doc 的推薦與評價
( B )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原意是要他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雖然沒有完成目的,但是張騫的出使卻帶來意外的成果,這 ... (A)秦始皇(B)漢文帝(C)漢景帝(D)漢武帝. ... <看更多>
漢文帝漢武帝 在 Re: [疑問] 漢文帝為何在歷史上不受重視? -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西漢的孝文皇帝劉恆(約生於203 BC , 180–157 BC 在位) 可說是中國歷史上
最了不起、最偉大且最有「智慧」的帝王了!但他的事蹟,後世卻很少人能注意到、更少
學者能了解他、發揚他的理想與主張!這又是為甚麼呢?基本上,我們可以從秦漢時代的
政治的發展、漢文帝一朝的施政作為和儒家的思想與這之間政治環境影響下的變遷去看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雖然是以法家的律令去管理天下,但也不忘記在他巡行東方的時候
留有「琅琊石刻」,內容多是儒家的「仁義道德」倫理學說...可見得他也重視這種能安定
天下的意識型態。他本人不但不反對,甚至於可以說他是宣揚儒家思想也「利用儒家」來
便於統治,過去人們所誤解的「焚書坑儒」只是幾個當時的零星事件!
「坑儒」的起因,是因為有方士和一些知識份子不識相、亂欺騙皇帝且譏諷他,所以
他才會坑殺那些人!「焚書」則是因為秦國征服六國後,有儒家的博士官淳于越建議實行
周代的「封建制度」,強調法家的丞相與思想家的李斯主張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這
兩種政治思想的衝突,而李斯要秦始皇奏請「焚書」!把民間一些會「以古非今」的言論
、《詩》、《書》等等書籍沒收銷毀!
但是官方仍有藏書、民間也未全面銷毀書籍...目的只是要消弭反抗、箝制思想以
利於統治,但是秦始皇並不會迫害儒家等諸子學說。真正破壞完官方所藏的先秦儒家經典
是因為項羽攻破咸陽城燒阿房宮的第二度「秦火」。
到了楚漢相爭,劉邦獲得天下登基之後,漢高祖則是因為出於民間草莽、沒水準
所以「輕蔑儒家」,不會重用儒家。
他的兒子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孝文皇帝,表面是「黃老治術」,「無為而治」,
但言行作為和施政舉措卻多是「服膺儒家」那種「仁義慈孝」和「以民為本」的
「自由主義」放任的政治和經濟政策思想,「文景之治」的那些政治作為在《孔子家語》
之中有許多可以發現、映證對照的!而他的政治與經濟哲學有許多得正到了漢景帝的時候
仍有沿用,可惜漢景帝在位的時候,因為爆發「七國之亂」所以平定亂事後就限制民間、
諸侯國的經濟與社會的自由程度,「國家主義」與經濟干預逐漸強大,威脅著秦朝以來就
建立的、全國性的到漢文帝「放任鑄幣」與「開山澤之禁」後發展繁榮鼎盛局面。
至今,受到許多學界誤解(過度推崇),但其實是最反對儒家王道學說、一切作為也
最可怕的,就是漢武帝了!他上任後把他父祖輩以來累積的數十年「與民休息」後所儲備
的積蓄都拿去搞大建設、大征戰。他不僅伐匈奴、在張騫「鑿空」西域的政治、外交與
商道之後,為求汗血寶馬不成,就派一大堆軍隊去打西域。張騫告訴他有一條南方路線,
可以自蜀地區通往身毒的經濟道路後,他沒有像漢文帝一樣去跟別人建立友好邦誼,反而
出兵征服西南夷、拿下南越,也攻滅衛氏朝鮮,把匈奴逐出漠南地。但是,一連串的征戰
,搞得國庫空虛、死傷慘重!雖然把這些地方那入了漢朝(中國)的版圖。乍看之下是有
貢獻?其實只是欺壓外族、勞民傷財以滿足他個人的虛榮心與私慾罷了!又一天到晚想去
找方士尋仙、求長生不死之方,更希望上天賜予他更多福報而去各地「搞封禪」和
「獨尊儒術」。
當然,漢武大帝絕非儒家王道天下觀的忠實信徒,只是利用了它那個美好形象與理想
去強化他的君主專制和個人利益罷了。武帝上述的這些偉大事蹟的背後只是作秀、搞政治
去「玩弄儒家」。到了西漢末年的王莽,也是類似武帝那種模式吧?還搞一些讖緯符命
,結合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儒家周公輔政幼主的那種政治秀,在最後則要漢朝皇帝
「禪讓」給他,在兩千年前演了一齣內容是「儒家、法家、陰陽家」都調合的恰到好處的
大戲!導致日後的皇帝與儒者大都「曲解儒家」甚至是「不懂儒家」!
司馬遷晚年因為得罪漢武帝,受到宮刑下獄後儘管要對歷史真相秉筆直書,但是又怕
太明顯先被殺、很多東西不能寫得很白,只有暗諷、隱晦地表達,他想要「藏諸名山」...
不過在這之中,有些事實還是可以被發掘的!但必須是我們要有對於「市場」、貨幣、
經濟分析和一些社會原理的基本認識才可以,而非人云亦云、「斷章取義」。
可惜太史公所生長的那個時代已經嚴重第「被扭曲」了!兩千多年以後到今天的發展
,結果是像漢文帝這種不好大喜功、「真實偉大的樸實無華」、「真實智慧的虛懷若谷」
、「真實力量的溫和蘊藉」...等「集所有理想君王優點於一身」的美好特質又那樣去默默
耕耘、不求回饋的人被人給忽視了。他的事蹟,就好像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說到的
政治最高理想中的「聖人」統治者那樣:「太上,不知有之!」
或是《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裡所謂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所以,我們重新看歷史,就該認識真正的「儒家政治主張」與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背後
「霸道」只是「片面的」、部分的一種「表象」。秦國能「統一天下」不完全是利用法家
、縱橫家的謀士策略學說與攻伐征戰,在這「分久必合」的歷史背後,由盛產黃金的蜀國
(四川)在被秦惠王拿下以後,秦國率先掌控了這一礦脈資源,「先秦的黃金共同貨幣」
這一「交易制度」下,配合全中國內部已有的「共同市場」與「自由經貿體系」,令秦國
的統一事業可謂「順水推舟」。在這過程之中,文字、車軌、度量衡與貨幣等等物件統一
也和降低社會、經濟與政治「管理成本」與「交易費用」有關的諸多要素一起形成的。
所以,如「虎狼」般凶狠之秦國背後也有著「市場機制下的王道天下觀」,才能在秦王政
廿六年(西元前221年)「一統中華」。
《史記》裡面有許多隱晦地批評國家干預的思想,其背後就清楚地表達了儒家學說之
「民本思想」和「自由放任」經濟的可貴,和那長久以來被後世人給忽視的中國古代旺盛
地「民間私人企業家」、富可敵國且能貨殖千里的大商人,還有已在戰國-漢初成熟的
以「黃金」(這裡不同於「銅」這種金屬了)這一金屬礦產為「上幣」的「共同貨幣」
體系與該被重視的「私有產權」的保障。和最重要的是那「自由市場結構」的可貴。
如果知道了這些觀念,就會發現,「私人產業」是如何被漢武帝給硬生生地摧毀了?
畢竟,現在的教科書編著者他們所受的教育觀點,其實都是「過去的」、漢武帝以後
塑造的那種「傳統的」但是「有問題的」「政治與經濟觀點」!他們的是缺乏、也沒有
「經濟學的分析」訓練,很多觀點都已經被扭曲了的,但是學術界卻又是一些自以為是
「權威」的「學閥」要大家不需要、不容許也不必「質疑」這些已然偏頗的價值觀念的!
過去那些「事實」的塑造,都來自於兩千一百年前左右漢武帝以來的政策,這個迷思
是:經濟上,一定要以「國家機器」力量去推動的那些「公營企業」,才會有利於民生與
國家!這是必要的!人民都該支持!而商人就該被限制......等這一類的謬論。卻不知道
漢文帝時候,政府幾乎不介入、甚至是不干預民間的產業,連「鑄幣業」和採礦業等行業
都是「全面地自由放任」的!漢文帝政府「神人無功」之下,締造了後來的「文景之治」
這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這一個思維和學說,在兩千年來,卻不大被中國人給
留意,卻啟發了兩位西洋哲學家:18.c啟蒙時代的法國學者-弗罕索瓦˙魁奈與蘇格蘭的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他更因此提出了「看不見的手」這一理論!由此可知,
今天的經濟學家和政治人物們也該想一想到底「還有甚麼東西是國家必須且定要做的呢」?
今天,當我們重新去認識、了解這些「世界的真相」以後,就可以體會《史記》的
〈貨殖列傳〉裡面形容的戰國-秦漢時代民間經濟的盛況是存在的,還有那〈平準書〉的
字裡行間中說到的「漢興,接秦之弊...」那些經濟的發展,從復甦到繁榮!再由盛況到
衰退!這些內容都暗指那位「破壞自由市場、貨幣經濟和私有產權」且「緣飾以儒術」的
始作俑者:「漢武帝的真面目」之可怕!和它後來真正被當作是一「謗書」的原因了!
--
共山河海天其中溫存,同酒色情愛深處高潮。
在詩詞章句之間纏綿,於音律書畫裡面逍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1.23.129
※ 編輯: Mancur 來自: 122.121.23.129 (07/28 18: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