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女
--「具強烈抗爭意識…已無轉化可能」
--「妨害校園安寧與社會安全甚巨」
--「擬積極註偵其推動學運,與分離團體關係,具體勾聯不法事證,俾憑法證」。
同一時間高達七八個細胞監控我
在這八年中,同一時間,居然可以有超過七、八個線民(或稱「細胞學生」,spy)在監控我。
看檔案時,我才了解,每一個線民在檔案裡都有一個假名與代號。有兩位監控我的細胞學生,#月薪一萬八千元。而負責與他們接頭的情治人員,則得到 #四千元的獎金,檔案中還註明 #不需收據。(對比當時我家教打工月薪三、四千元,可以說待遇非常優渥)。
C. 金錢資助國民黨學生參加選舉
檔案中明確紀載,國民黨資助當年學生會長候選人 #林奕華 #一萬元競選經費。
D. 介入並離間學運份子關係
譬如,離間我和前任台大學生會長 #羅文嘉 的關係,計畫以策略逼范雲切割羅,但最後並未成功。
i. 當時學校認定我的選舉當選無效,但學代大會則認可當選事實;檔案紀錄顯示,運作國民黨學生罷免羅文嘉,理由是羅沒有充分支持六四;紀錄中說,雖然罷免不會成功,但可以藉此讓范雲切割羅文嘉,以爭取學生的支持。
#為何人們對國民黨反感
#因為他就是加害者和兇手的符號
#在那邊藍綠一樣爛跟國民黨合作
#或者討厭蔡英文希望國民黨戰勝民進黨新黨國
#你不知道事實你不明白真相
#你不是獨派
#那些說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幹什麼
#你信奉的是做壞事不用付出代價
#不用再指責他人為非作歹
#你沒有資格
#那些說台灣人不好國民黨不會倒的
#你是智障
#單從一個檔案就可以看到現在還留在大眾視野的人物
#就可以知道牽扯範圍十分廣泛
#二二八家屬還去支持國民黨
#不是精神錯亂就是他不是受害者家屬
#當時收國民黨的錢跟現在收中國的錢差不多
#檯面上還有多少人反對促轉是因為自己的利害關係
#也不用跳針民進黨不敢公布轉移加害者的罪
#其中的癥結點應該是龐大的細胞線民
#誠實的面對人生的汙點而不是合理化黨國的大罪
#這樣大家都沒事今天社會依舊和諧
#現在還有多少個有頭有臉慈祥和藹的犯罪者
#民進黨這一任的使命就是貫徹轉型正義
#公布真相也是蔡英文唯一的使命
#令人注目的是當時已經解嚴
#從1990年1月開始到1998年8月
#距離現在如此之近
#還有黨國的魔爪肆虐
#這就是真正的國家機器
#看來國民黨戒嚴的時間必須重新計算
理化英文代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珍貴紀錄片:人類如何走上核子武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啟首輪核武競賽 美蘇競相研發製造一次能消滅對方25%到50%人口的核武 “確保相互摧毀”(MAD)的瘋狂競逐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中止】
人類統治地球已幾百萬年,但有自我毀滅的能力,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
1938年,德國化學家,奧托哈恩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核裂變,並用愛因斯坦E = mc平方的公式,計算出每個裂變原子核,可以釋放出兩億電子伏特的驚人能量,「在光榮旗幟的指引下,我們必將勝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核裂變威力,製造殺傷性更強的武器研究,在各個大國間,展開競爭,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海森博格,主持德國的研究,英國制定「合金管」計劃,研發核武,美國則在1941年,制定了「曼哈頓」計劃,由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負責,他在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拉莫斯,主持一個研究室,找來一大批諾貝爾獎得主。
義大利人費米,是其中一員,他在1938年,拿到諾貝爾物理獎,因為娶了猶太妻子,為了逃避墨索里尼迫害,逃往美國,加入「曼哈頓」計劃,人稱「核反應堆之父」的費米,成了美國原子彈研發的關鍵人物。
自然界的鈾,主要有鈾235,和鈾238,鈾235可以直接拿來做核彈,但非常稀少,必須提純叫鈾濃縮,而常見的鈾238,必須在石墨或重水反應堆中,先轉化成鈽239,用鈽做的核彈,更輕便,1942年,費米以天然鈾為原料,通過可控列式核反應,為美國「曼哈頓」計劃,提供了武器級鈽239,與此同時,美國的對手,德國和日本的核武研究,卻不怎麼順利。
伊恩弗萊明,是英國007系列小說的作者,在成為暢銷作家前,是二戰時期的英國特工,他領導的30AU特工隊,專門尋找納粹德國的秘密武器,1943年,和挪威地下反抗組織,成功破壞德軍在當地的原子工廠,讓德國重水反應堆無法運行,而日本核武研發,也在秘密進行中,當時日相東條英機,批准日本物理學家仁科芳雄的方案,建立一百多人的原子實驗室,但這項計劃所在地,東京物理化學研究所,被美國B-29轟炸機炸毀,等於宣告退出這場原子競賽,而此時的日本並不知道,正籠罩在一場原子彈的陰影中。
1945年,德國宣布投降,同年7月16號,波茨坦會議的前一天,與會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收到國內密電,「小孩子誕生了」,當天凌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首枚以鈽為材料的原子彈引爆,一些在掩體裡的科學家,因為忘了戴護目鏡,在目睹爆炸兩到三秒後,從此失明,爆炸巨大的威力,讓「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也難以承受,「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但大多數人都沉默了。」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1945年8月6號,美國飛行員蒂貝斯上校,架駛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一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當量20000噸,造成118661人死亡,「不久前,美軍飛機剛剛在廣島,投下一枚炸彈,摧毀了敵人的力量,這枚炸彈的威力相當於兩萬噸TNT,它是一枚原子彈,是宇宙中的終極力量,」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8月9號 美軍又在長崎,投下代號「胖子」的第二顆原子彈,導致74000人死亡,當時,在杜魯門看來,原子彈是擺在常規武器架上,隨取隨用的武器,但美國的核壟斷 沒有維持太久,奧本海默曾預言,核子擴散 已無可避免,「我常被問到是否希望,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將一些知識保密,例如核彈的製作方法,但我恐怕已經沒有這樣的希望了,」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前蘇聯間諜科瓦爾,是打破美國核壟斷的關鍵人物,他進入美國原子實驗室,竊取機密,讓蘇聯在1949年8月29號,成功引爆第一顆原子彈,而新一輪的核競賽,隨著冷戰,拉開序幕,「如果再發生全球性的戰爭,人類文明可能葬送,我們需要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盡我們所能,避免厄運,」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的擔憂,還是發生了。
「5 4 3 2 1 引爆」,1952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試爆第一枚氫彈,當量1000萬噸級,是廣島原子彈威力的500倍,而蘇聯在1957年,試射8000公里射程,能直接打到美國本土的,世界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取得火箭運載的領先地位,但美國在這方面,接連失敗。
「僅僅升空幾英呎後,三級,72英呎的火箭失去推力,回看錄像就能知道真相,」紀錄片片段。
美國在這場核賭局中落後,但氣勢上沒有示弱,核競賽白熱化的經典場景,是1959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開幕式,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和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在廚房展台,就有一場唇槍舌劍的「廚房辯論」。
「你們可能跑在我們前面,例如你們研發的火箭,和在外太空的衛星,但就在美國發明的,彩色電視機裡呈現出來,那麼我們都在,都在進步,(不是這樣),你不能視而不見,你們不比我們領先,你大錯特錯了,」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vs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
赫魯雪夫被激到了,1961年,他下令製造一億噸級核彈,在22屆蘇共黨代會前引爆,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於是,蘇聯科學家投入氫鈾彈研發,這是在氫彈外,再包一層鈾238,在氫彈爆炸後,再引爆外殼,相當於兩次核爆,當年10月,圖-95轟炸機,搭載這枚被稱為「沙皇」的氫鈾彈,進行空前絕後的空中試爆,爆炸讓4000公里內的通訊失靈,美軍在阿拉斯加的雷達無法操作,美國估計,如果這枚「沙皇炸彈」,投到華盛頓,將造成350萬人死亡。
「17年前,人類釋放了原子彈的能量,它脫離了人類道德的約束,成為一種自我毀滅的力量,」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
冷戰進入全盛時期,更大規模核競賽展開,1962年10月22號,由於赫魯雪夫,持續向古巴運送核導彈,引爆古巴導彈危機。
「戰爭似乎迫在眉睫,第一次打擊可能隨時發生,我對我自己說,如果古巴不幸遭到這樣的戰爭,我們將從地圖上消失,」古巴總統卡斯楚。
1962年10月26號,一架美國U2偵查機,在古巴遭蘇聯防空導彈擊落,卡斯楚立刻給赫魯雪夫發電報,要求蘇聯對美國,進行毀滅性的核打擊,古巴導彈危機,從當天深夜,到隔天上午,最後,蘇聯宣佈撤出核導彈,美國保證不進攻古巴而落幕,但危機過後,核競賽變本加厲,美國認為,維持和平的途徑,不在於擁有比蘇聯更多的核武,而是確保雙方都有能力,一次消滅對方25%到50%的人口,也就是「確保相互摧毀」,英文的縮寫,就是MAD,瘋狂。
「這不是瘋狂,確保相互摧毀是威懾政策的基石,如果你想要一個穩定的核世界,這個詞其實很諷刺,核世界那來的安全呢,安全的核世界需要雙方都有能力,確保對對方的威懾,」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
進入1970年代,蘇聯洲際導彈有1398枚,超出美國344枚,美蘇核威懾達到飽和,但隨著全球反對核武的聲浪高漲,國際核戰略格局發生變化,1970年,國際核不擴散條約生效,奠定了核國家基本格局,美蘇英法中,成為僅有的五個,被核不擴散條約承認的擁核國家。
1972年5月,美蘇簽署第一階段裁減核彈頭條約,但這看來像個晃子,美國為了在核威懾戰略佔上風,1985年,批准反彈道防禦系統的計劃,這項計劃在外太空的雷射武器,就像是電影星際大戰的場景,因此被媒體稱為「星戰計劃」,但因耗資巨大,8年後終止,而蘇聯,在1991年解體,就這樣,在美蘇核武競賽的高潮中,冷戰,戛然而止,「S冷戰結束後 世界太平許多了,小國的領導人再也不用,對他們的內閣說,那兩個瘋狂的超級國家,想把我們捲入核戰,」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
核武器在二戰期間,以締造和平的角色出場,但和平到來後,卻露出猙獰的面目,成為美蘇兩國稱霸世界的工具,維持幾十年的恐怖平衡,而冷戰過後,核武器依然存在,且在擴散,恐懼仍在持續。
理化英文代號 在 單字卡英語學習網- 在上理化課時,會學到一些化學物質之狀態 ...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上理化課時,會學到一些化學物質之狀態簡稱, s, l, g, aq分別代表什麼你知道嗎? ... 嘿,為了讓大家互動學習,詢問英文,我們開了英文學習社團:. ... <看更多>
理化英文代號 在 Re: [請益] 國三理化功與能- 精華區CS_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mbzcdg (林老師卡好)》之銘言:
: 想請問一下版上的理化老師們
: 小弟我學藝不精
: 最近在介紹功與能時
: 學到 W=F*S
: Ek=1/2*m*V平方
: Ek的英文全文是 Kinetics Energy 動能(原文書+字典查的)
: Ep = mgh = U
: Ep的英文全文是 Potential Energy 位能
: 其中的 U
: 到底是啥意思?
: 是英文的縮寫嗎?
: 學生突然問到
: 我才赫然發現我竟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慚愧
: 雖然說這和理化沒有直接性的關聯
: 但其實我自己也想知道
: 麻煩版上的大大們幫我這個小菜鳥一點小忙吧!
: 多謝!
印象中和LF大大學到的是一樣的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
對一個系統內能的改變
內能改變 = 對系統作功(W) + 熱量改變(Q)
功的改變 = 動能(KE) + (PE)位能 (請注意 實際上物理對於位能是寫成 PE)
熱量的改變(Q) = T(凱氏溫度) * dS(火商) = m(質量) * s(比熱) dT(凱氏溫度改變)
P Q R(好像喜歡用在半徑) S T 都被用了
所以內能改變在當時計算上就用 U
所以 U 和 PE 定義其實是不一樣的的
但是在一個密閉系統內的氣體
能量改變(內能改變) = 動能改變(溫度) + 位能改變(分子距離)
當溫度不改變時 能量改變(內能改變) = 位能改變(分子距離) [dU = dPE]
反正就錯用到現在 大家就接受 位能用 U 表示
但是清楚的物理課本 位能會寫 PE
這是我記得有聽過的解釋
由於能量這個學問主要是由熱發展最快
所以我也記得 U 的用法早於 PE 的出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80.51
※ 編輯: YuChHa 來自: 118.168.80.51 (11/01 03: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