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的山西過油肉,除了突出的蔥香、蒜香,靈魂的蔥薑花椒大料水外,點兩次的山西老陳醋的醋香讓這道菜特別下飯,勾的是琉璃芡,盤底不留汁。我相信這道菜是從魯菜木樨肉演化而來,但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文獻就是了。
〔過油肉〕
太原十大名吃之一的過油肉,看起來像是一般的蒜薹木耳炒肉片,但融入了山西菜特有的用醋方式,加上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這樣的成菜要求,而使得這道菜在1950年代末在山西出現後,很快地就在不斷地改良和擴散下,成了現在山西菜的首席代表。
以太原為首的晉中菜,是由包括了以曹家大院與孔祥熙宅院為代表的晉中市太谷縣;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亦為晉商發源地的平遙縣;以及以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喬家大院聞名的祁縣等地的大字號錢莊與票號等舊式金融組織的私家菜,在吸納了其它菜系的烹調方法後所逐步形成的。
過油肉是以前流傳到民間的官府菜,但是要到1957年2月,太原市的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所做的過油肉被評為太原十大名吃之後,這道源自山西省東部平定陽泉市平定縣的菜,才逐漸出現在太原與其它山西城市的各大餐館。而在隨之而來的60與70年代,動亂之後的改革開放的80年代時,由於張殿華、白寶山、方明鎖等山西名廚積極地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並獲得了金獎後,才讓過油肉這道菜的名字走出了山西。自此之後,只要是打著山西菜招牌的餐館,也都非得有過油這道菜不可。
一般而言,過油肉所選用的部位是豬的里脊肉,不過其實最好是特別選「元寶肉」這個位於豬的後腿的內側,在腱子肉更上面的豬臀部的內部,肉質細膩而軟嫩的純瘦肉部位,一隻豬只能取得長約20公分,重約0.6公斤的2小塊。而這個部位由於為半球型,形似餃子,所以取名為元寶肉,而台灣則因為這個部位的外形類似老鼠而稱之為「老鼠肉」。
過油肉衍生到現在有著許多不同的版本,雖然說配菜的選擇繁多,,有加白菜的、有加洋蔥和黃豆芽和辣椒的,但最正宗地道的還是以冬筍和新鮮野生黑木耳為基本配料,不過現在大多以蒜薹取代了冬筍片。
我們都知道山西菜善用醋,而做山西菜在用醋時又可分為「暗醋」、「響醋」和「點醋」。所謂的暗醋,指的是在烹調前或是烹調初期烹入醋,目的是取其酸味,並且增加食材的酥爛度。而所謂的響醋之所以響,是因為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熱鍋時所發生的響聲,而其目的是取其香,並消除食材的腥味。而如果是在起鍋前烹入醋的話,則稱之為點醋,這時烹入醋則是增加了菜品的風味。
在東接河北,南鄰河南的山西省東南部城市晉城市則以充滿湯水的「大米過油肉」獨樹一幟。這道充滿地方風味的大米過油肉與一般的過油肉不同之處,除了多湯水外,還另外添加了蕃茄。此外,分兩次下蒜末,分別取其焦香味與其蒜香味也是一大特色。在烹飪的工序上,前面都與一般的過油肉的方法一樣,只是在烹入過油過的肉片後,要加入水煮開勾芡過,再下二次蒜末後再點醋。
〔過油肉、抓炒里脊、軟炸里脊、焦熘里脊、糖醋里脊、熘肉段、鍋包肉的異與同〕
過油肉、抓炒里脊、軟炸里脊、焦熘里脊、糖醋里脊、熘肉段、鍋包肉的異與同這幾道基本上都是以豬里脊肉為主食材的料理,成菜後外型類似,但是卻不管在口感或是味道上,都各有各的特色、各具各的滋味。
這幾種里脊料理又分為里脊肉片料理和里脊肉段料理,而且有的要先滑油,有的則是要先複炸過,而有的肉要上漿,有的則是掛糊。
「掛糊」(糊的音要唸「戶」而不唸「胡」)和「上漿」所用的原料基本上是一樣的,其功用也同樣是給食材「著衣」,如果是從糊與漿的稀稠程度、調製方法、用途及特點來說的話,掛糊可說是給食材穿上一件厚外套,而上漿則是為食材披上了件薄衣裳。這是因為掛糊所用的麵粉或澱粉較多,所以糊稠而厚;而上漿所用的澱粉較少,因此漿較之相對稀而薄。而在調製的方式上,掛糊是先將麵粉、澱粉、水、蛋液等各種制糊的原料,加入一個容器內攪拌均勻成糊狀,然後再將主食材放入糊中掛勻;上漿則是把食材與各種製漿的原料直接加在一起拌勻。而調製的方法之所以不同,怎是因為掛糊主要適於用炸、熘、烹、煎、貼、拔絲、掛霜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成菜具有鬆軟、酥脆的特點;上漿所製作的菜餚則是適那些適合以滑炒、滑熘、爆炒等方法烹調,而成菜具有滑嫩、柔軟的特點的。
這裡所述的幾種里脊菜品中,又以抓炒里脊、抓炒魚片、抓炒大蝦、抓炒腰花這幾道被慈禧太后稱為「抓炒王」的清宮御廚王玉山所做的這清宮四大抓炒之一的抓炒里脊最為大名鼎鼎。之所以被稱做抓炒,有一說是因為需要急火速炒,因此最後抓幾下就出來,另外也有一說有是因為食材要在澱粉裡反覆地抓而得名,是類似於焦熘的技法,咬下去焦脆,而內部軟嫩。此外,為了使得里脊肉嫩中求嫩,在掛糊之前,還必須要在蔥薑水裡反覆地抓,不斷地往肉中入水份,這也是抓炒之名的由來。(關於蔥薑水,中國魯菜烹飪大師紀曉峰強調,要抓50下才是蔥薑水:「將帶皮薑(刮皮會去掉大半薑辣味)拍碎,大蔥拍破,放入盆中,加入清水,用手不停抓至少50下,把水抓成淡黃色、濃稠的液體,才能夠起到提鮮去腥的作用」(《味道春秋》,80))。
先將切好的里脊肉片加鹽、酒、蔥薑水、醬油後不斷地抓。抓炒里脊抓好之後要掛糊而非上漿,而且使用綠豆粉為佳,可使其成菜後的口感更為酥脆,水分多次少量地加,加到用手抓起流瀉下來的程度後,要加一點點油進這個糊中,更增加其成菜後的酥脆。在肉片掛糊後,燒寬油至六成油溫時,將掛好糊的肉片一片一片地下鍋,並同時把火改為小火,慢慢先將肉炸熟,待肉炸挺住浮起,顏色變得微黃即可撈出,等油溫再升高到七成肉的時候,再下鍋複炸到脆爽後撈出。烹汁切好的蔥薑米、料酒、蔥薑水、一勺半的醋、一勺醬油和約兩勺的糖,最後再加入太白粉水調勻後即成抓炒汁。正式操作時,直接將調好的抓炒汁烹入鍋中,直接炒製,等汁炒到色澤變亮的時候,便可將炸好的里脊下鍋,淋上少許明油後,翻裹均勻,即可出勺。
而與糖醋里脊相比,抓炒里脊的口味屬於小甜酸口,要以鹹為主味,其次才是酸甜,酸甜口不能蓋過鹹鮮味,而糖醋里脊則是大甜酸口。另外從芡汁上來說,糖醋里脊是汁大芡大,而抓炒里脊講究的是緊汁包芡(「抱汁兒」),芡汁裹住里脊即可,在吃完之後盤子中也不會留下太多的汁。
而熘肉段和鍋包肉則是東北菜,在《東北菜之兵法》一文有討論過。其中的熘肉段是山東人闖關東所演變成的東北菜,自於魯菜的焦熘肉段。熘這種烹飪方式類似於炒,是將切好的食材原料用醃入味後以過油等方式先初步熟成後,再調好的汁澆淋在其上翻拌成菜的烹調技法。而焦熘這種技法又稱為炸熘和脆熘,是將醃好的肉先掛糊拍粉後要先油炸至酥脆,然後再將調好的芡汁入鍋,加入炸好的主料翻拌均匀或直接將芡汁澆淋在原料上熘製成菜。
熘肉段與糖醋里脊不同之處,在於它為鹹甜而非酸甜口味,而與與焦熘里脊不同之處則在於焦熘里脊是掛糊,熘肉段則是上漿炸製,穿的衣服厚薄不同,肉片也是厚薄有別。焦熘里脊肉片較薄而掛糊也薄,熘肉段是稍厚的肉段,上漿也上得更厚,因此在炸完之後保持水份的情況下,吃起來的口感更嫩。不單如此,熘肉段上的漿還得是硬糊,也就是調得濃稠而不稀,抓起來特別得乾,從而形成較硬的麵衣。
鍋包肉則由熘肉段衍生而出,原來叫作鍋爆肉,出自清光緒年間哈爾濱道台府府尹杜學瀛的廚師鄭興文之手。鄭興文是旗人,父親是茶商,在他六歲時隨著父親來到北京之後,隨著父親吃了許多的美味佳餚,遂生習廚之心。14歲時已對美食和烹調極為偏愛。鄭興文曾在北京一官員家學做官府菜餚,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後,出師的鄭興文於清光緒七年(1881)在北京的一條街面上開了一家名為「真味居」的酒家。1907年,受朋友舉薦,鄭興文帶了十四位技藝高超的的廚子進入了當時的道台府做主廚,專門給首任道台杜學瀛料理膳食。
當時正是中東鐵路興建後的商業繁榮期,道台府官員經常要與外國人打交道,為了招待好來訪的外國使節,鄭興文必須經常變換迎賓菜的口味。為此,他專門到東清鐵路賓館學習俄式西餐的烹飪之法,把原來中國北方鹹鮮口味的焦熘里脊改成了外國人所喜愛的酸甜口味的菜餚,而食客則是大加讚賞,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為鍋包肉的起源地,鄭興文稱它為「鍋爆肉」,但是因為外國人發音不標準而講成了「鍋包肉」。而創作出鍋包肉的鄭興文,憑藉這道菜名譽世界,成為大名鼎鼎的「濱江膳祖」,就連他的徒弟也被請進皇宮,成為御廚。而濱江,指的就是哈爾濱。
鍋包肉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一般的菜講究的是色、香、味、型。而鍋包肉還要加個「聲」,也就是在咀嚼時,會發出類似吃爆米花時的那種聲音,此乃鍋包肉這是酥脆的證明。
寫到這不禁想到宜蘭三星的特色小吃,原名爆肉,而因為覺得爆這個字筆劃太多而改稱為台語同音字卜的卜肉。雖然官方說法是第一代參考日本天麩羅的方法所創製,但是以切條的豬里脊肉加醬油、糖、香料粉和雞蛋後,再裹上太白粉和麵粉油炸的方式卻反而更像是沒有加芡汁的鍋包肉,畢竟日本的天麩羅不會像中式炸肉一樣先醃肉再上糊。
#山西過油肉
《晉菜之兵法》: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34971426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宵夜種類眾多,即便是深夜時分仍有許多店家有營業,而平價美味的熱炒更是許多人下班後,與三五好友聚餐喝酒聊天的好去處。 這天來台留學的日本人鈴木,半夜突然肚子餓,於是約了台灣好友一起吃熱炒。鳳梨蝦球、蒜泥白肉、蚵仔煎蛋......簡單的台灣美味輕鬆收服日本人的味蕾! 影片授權:鈴木的日常 【台灣...
糖醋老鼠肉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久前美豬議題燒起來前,我在立院國民黨群組中向林文瑞委員問了:為什麼大蒜突然這麼貴?
因為8/20我到台北市警察局參加治安顧問會議,會後,約了幾個老朋友在中山堂對面的【蘇記餃子館】小聚。
我們點了幾個蘇記撚手小菜和韭菜餃子,當然不能錯過蘇記有名的山東燒雞。
蘇記的菜、餃子、燒雞,幾乎和已經歇業的隆記一樣有名,但是那天的菜,我就是有點說不出有什麼問題。終於,席間有人叫了跑堂: 「麻煩燒雞再淋點汁,謝謝!」,跑堂再澆上一大匙大蒜糖醋,味道回來了! 但,當老局長問了: 「給我幾顆大蒜配餃子」時,老闆終於說了: 「不好意思,大蒜實在太貴了。」
有多貴,居然貴到餐廳不願提供,因為實在供不起!
那時林文瑞就告訴我們大蒜的批發價一公斤超過三百,一台斤破兩百,別說餐廳吃不消,連家庭主婦都叫苦連天!
照理說,農委會應該要適度開放大蒜進口,平衡物價,但那時的農委會,忙著幫萊豬開路,忙著引進瘦肉精以取悅今上!
果然,民怨高漲後,調查局抓到蒜蟲了。
只是我完全同意我的好友的質疑: 抓了個盤商囤了150噸,說他是罪魁禍首。一個小盤商就能控制臺灣大蒜價?
#別忘了上周還說只有加利是口罩國家隊的老鼠屎
#150公噸就讓台灣的蒜價颷上天也未免太神奇
糖醋老鼠肉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吃的世界史】第一彈
#16世紀炸雞和17世紀焗烤
#據說是一種從來沒吃過的炸雞味道
#不過焗烤意外的好吃欸😆😆
終於完成了~還蠻好玩的誒!
光是從味道就可以感受時代不同,真的是很酷啊~~
.
這次要挑戰的,是16世紀的「史卡皮主廚炸雞」和17世紀的「麥第奇蟹肉焗烤」
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是,16世紀用的香料比17世紀多超多的
.
光是炸雞的醃料就有七八種!之所以這麼浮誇
都是因為在中世紀,大家基本就是用顏色來評斷食物的
像白色是純潔啦、黃色是神聖啦、黑色就是魔鬼之類的
弄的所有人就把香料當染料一樣在加,這種情況一直到16世紀
才開始有所改變
.
史卡皮是16世紀的戈登拉姆齊,他老人家對西方飲食界最大的貢獻
就是把「甜味」從正餐中移除,從此甜味就只會出現在甜點裡
不過,史卡皮仍然脫離不了香料,
也就因為這樣,害我為了做隻炸雞就花了上千塊買調料......
.
等到炸雞終於端上桌後,我咬了超久都還無法決定這到底好不好吃
這種加了酒醋、葡萄漿、肉桂的醃料,聞起來就很像歐洲的聖誕熱紅酒,
所以吃起來甜甜酸酸的,有點像帶香料的糖醋
但真的....就是種沒吃過的味道XD
.
不過17世紀的焗烤就真的大獲成功了~
將加了蒜頭的蟹肉炒過、搭配朝鮮薊與Bayonnaise(一種類似法式蛋黃醬的醬汁)
最後撒上帕瑪森起士烤至金黃就可以上桌了~
.
之所以沒什麼太多香料,全都要感謝一位名叫瓦勒尼的法國主廚。
自從文藝復興食物被麥地奇王后帶到法國後,法國也開始逐漸發展自己的飲食文化
1651年,瓦勒尼寫了本《法蘭西廚人》
那時他設立的許多原則,最後都成為日後法餐的基礎:
.
食物的關鍵是合乎季節的新鮮食材及蔬菜,調味料是用來凸顯食材本身的味道、而不是掩蓋食材的
「(香料)不是揮到臉上的巴掌,而要像一片輕輕落到臉上的蝴蝶翅膀那樣」
不愧是法國人,講話果然都那麼文藝啊~
.
原來油漬朝鮮薊的口感有點像嫩筍
它微微的酸味,調和了焗烤食物的油膩感
本來我原本還留了一份材料打算當晚餐,結果立刻就被獅婆要求烤掉了。
.
下次要來吃什麼呢~~?
是說有份維多利亞時代有道用小牛肉做出的仿海龜湯
據說是英國中產階級的常見料理
感覺很可以做一下啊😆😆😆
#不過又要去找食材了
#已經誇下海口月底要找朋友來吃了
#這幾個禮拜只好不斷把自己和獅婆當成白老鼠
糖醋老鼠肉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灣宵夜種類眾多,即便是深夜時分仍有許多店家有營業,而平價美味的熱炒更是許多人下班後,與三五好友聚餐喝酒聊天的好去處。
這天來台留學的日本人鈴木,半夜突然肚子餓,於是約了台灣好友一起吃熱炒。鳳梨蝦球、蒜泥白肉、蚵仔煎蛋......簡單的台灣美味輕鬆收服日本人的味蕾!
影片授權:鈴木的日常 【台灣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pibStSj86U&t=1s)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糖醋老鼠肉 在 大象發福廚房- 酸甜適口好滋味—糖醋里肌. 今天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韓國也有糖醋肉,但不會加番茄醬,然後是切長條裹麵糊炸,吃起來跟我們的很不一樣唷!韓式糖醋汁比例:糖(6)、醋(3)、醬油(3)、水200cc,有機會可以試試看這配方 ... ... <看更多>
糖醋老鼠肉 在 Re: [問題] 豬肉各部位的名稱和用途- 看板cookclub 的推薦與評價
我提供幾個自己常用的:
里肌肉 -- 第一次煮很嫩(但肉汁沒封好會乾硬),再熱過會開始老.最好打一打
(台:肉素mar)
我常用在: 1.醃過後沾粉炸或煎
2.切絲抓粉過油(也可以不要)當肉絲用
3.醃過不沾粉,但要大火封肉汁再弄熟(別超過九分)
脥心肉 -- 沒醃不太容易在煮的過程直接入味的肉,"可是",真的很好用的部分
(台:尬心mar)
因為它不會因為煮一煮就老掉,口感又很Q.
我常用在: 1.煮粥
2.代替排骨煮湯
3.當便當菜的肉絲(不用沾粉,熱過也不會老)
4.代替排骨煮紅燒排骨.京都排骨.蜜汁排骨....etc
五花肉 -- 因為有一層一層的油,所以常用來煮滿足人類原始對油脂渴望的菜
(台:三站阿mar)
要觀察一下紋路,太粗的纖維不要(挑一下,老闆也比較不敢唬你)
我常用在: 1.滷
2.蒜泥白肉
3.醃一醃作"鹹豬肉","紅燒肉(麵攤上的那一種)"
4.有一種機器切的,約0.2-0.3cm,可以拿來燒烤
5.有一種機器切的,約0.05cm左右,可以拿來煮"豬肉丼"
豬頸肉 -- 就像松阪牛肉一樣,油脂分佈均勻,因為油脂太多,所以不適合
(也有人稱它叫松阪豬肉)
煮溫和性的煮法,適合讓油脂部分燃燒過後的作法.和它最適合的
調味我覺得是鹽,就是鹽就好.
我常用在: 1.鹽醃燒烤(超好吃的)
2.乾煎,撒鹽(要煎到外圍有點焦焦的,類似燒烤的樣子)
梅花肉 -- 肉感介於里肌與脥心之間,適用範圍蠻大的.
我常用在: 1.糖醋
2.品質好的當豬排肉煎,淋上黑胡椒醬 :D~~~
以上是我常用的部分,希望對你有幫助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40.1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