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 #過度努力
或許,在過往的經驗中,你沒有什麼機會「重視自己的感受」,沒有什麼機會「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
⠀⠀
可能在長期必須壓抑自我感受以配合別人的生活中,你已經習慣把自己縮得好小、好小,已經習慣忽略、淡化自己的所有感受與需求。
⠀⠀
⠀⠀
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令人窒息的相處》、《過度努力》中,我談到「練習重視自己的感受」,正是要你開始練習「把自己找回來」。
⠀⠀
⠀⠀
如果你無法感受,你就不曉得你喜歡、不喜歡什麼;你不會曉得,什麼會讓你不舒服、什麼時候你會生氣、什麼事會讓你難過受傷…...
⠀⠀
⠀⠀
當然,你也就不可能會知道,什麼會讓你快樂。
⠀⠀
⠀⠀
開始「重視自己的感受」之後,你可以開始像重新了解一個「老友」一樣,重新開始了解自己。
⠀⠀
⠀⠀
或許,一直以來,面對別人的侵犯界限、或當你出現負面感受時,你已經很習慣自動化的壓抑、淡化、甚至忽略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在過往經驗中,那是讓你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生存策略」,但是,這個生存策略,或許已經造成你現在生活的困擾:你可能越來越沒有感覺,也感覺不到快樂與生存的意義。
⠀⠀
⠀⠀
因此,開始調整你的生存策略,重新像孩子般的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對於現在的你,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
⠀⠀
當你出現不舒服的感覺時,你已經知道你會有一些自動化的反應,有時我們會將此稱為「防衛機轉」:壓抑、忽略、淡化、合理化、逃避……如果你開始意識到你有這樣的習慣,當你出現不舒服的感覺時,你可以這麼做:
⠀⠀
⠀⠀
先練習停在這個感覺,感受不舒服,感受自己的生氣、沮喪或難過受傷……那是不舒服的,但當你想要「逃走」時,請你跟自己說:
⠀⠀
「雖然這讓我不舒服,但我想我還是可以忍受。」
⠀⠀
⠀⠀
從日常的小事開始,練習感受會讓你覺得舒服、或是不舒服的感覺;而遇到不舒服的感覺時,請嘗試停留,或是試著書寫下來,問問自己:
⠀⠀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我怎麼會覺得不舒服呢?」
⠀⠀
⠀⠀
讓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好好體驗自己的感受與情緒,進一步瞭解自己。
⠀⠀
⠀⠀
如此,你對自己的情緒覺察會越來越快速、深入,當你越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再壓抑與忽略時,你也將越來越了解自己,開始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越來越深,也會讓你感覺到自己存在於這世界的意義。
⠀⠀
⠀⠀
寫《過度努力》這本書時,我希望能夠讓大家嘗試著跟隨著他人的故事,試著碰觸自己內心的感受。或許你會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一部分自己的內心。
⠀⠀
⠀⠀
🌺 本文部分摘修自:《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令人窒息的相處》
防衛機轉合理化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度努力227開始預購 #簽名療心卡版限量七百份 #讀書日滿千九折
.
每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
.
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
.
......就停不下來了。
.
----------關於過度努力的分隔線----
.
隔了一陣子沒有寫作,這次寫的主題,是「過度努力」。
.
.
怎麼會想寫這個主題呢?
.
.
或許,因為我自己的身邊,以及在實務工作中,我遇到很多「過度努力」的人,這些人對「努力」的堅持、對生命與生存的恐懼,常常觸動我心中最深處的一些什麼。
.
.
會被觸動,也或許是因為,在某些人的眼中,我也算是有點「過度努力」的人。
.
.
雖然我自己都覺得還好。
.
.
(「過度努力」的徵兆之一:別人都說你太努力,但你都覺得,還好。)
.
.
從小學開始,雖有機會參加一些比賽得獎,成績也不錯,但對那些獎項與成績表現,我有時沒有太大的感覺或欣喜。就如同當時因為出了《他們都說妳「應該」》這本書,我受邀上廣播時,分享了一個例子:
.
.
「最重要的,不是拿到獎項、或是成績名列前茅的那一刻;而是,當拿到這個獎項、名次之後,把它帶回家,然後父母給你一個欣慰滿意的笑容……『我做得夠好』這件事,才算完美地達成。」
.
.
我說的這個例子,可能許多人心有戚戚焉,而這的確是我個人的經歷。
.
.
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和媽媽相依為命,父親時常不在身邊,有時甚至會消失,在親戚間的風評也不是太好。當時,對於有些人來說,父親之於我,就是我人生的那個「but」:
.
.
「對啦,她是很優秀,但是她爸爸……」
.
.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消化這個「but」。我就像一直背負著原罪十字架的人,不管多麼辛苦、爬到多麼巔峰的地方,那個身上的印記,永遠跟著我、永遠無法去除。
.
.
為了消除這個「but」、為了保護媽媽、「讓我們能夠不被別人看不起」,因為我喜歡念書、有一些演講與寫作的能力,於是,我做著會被大家誇耀的事情,維持在大家會覺得「她這樣很優秀」的位置。
.
.
只是,從我小學二年級,第一次得到某個比賽第一名時,我就知道,我好像不太會為了這些比賽、成績名次而極為欣喜;我的快樂,都是把名次、成績拿回家之後,看到媽媽滿意的笑容,我才鬆了口氣。
.
.
那代表著,就算爸爸讓別人失望、讓媽媽失望,那至少,我可以不讓他們失望,對吧?
.
.
我可以和我爸爸不一樣,對吧?
.
.
在我決定就讀諮商的那一年,家裡的經濟突逢巨變,我的生活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轉。
.
.
從小,雖然媽媽獨力扶養我,生活不算寬裕,但也還過得去;已經開始工作的我,只需照顧好自己,並不需特別擔心家裡的狀況,或是拿錢回家。
.
.
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需獨力扛下家中的經濟重擔、負債,以及,面對許多親戚的人情冷暖。
.
.
這些,雖然從小沒有看得少,但是,當時媽媽已經沒有辦法跟以前一樣,在我前面保護我、照顧我,我必須直接面對這些。
.
.
那時,我才深深地感受到,我得努力才行,我只能努力。
.
.
從進心理諮商研究所開始,我一改以前念書吊兒啷噹的性格,因為我沒有任何基礎,所以我逼自己得拚命讀書,要趕上身邊同學們的程度。當時半工半讀的我,碩一那一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圖書館讀書。
.
.
那時候,我覺得念書很快樂,但也很害怕;很擔心自己因為不夠努力,就被什麼恐怖的東西追上,會再度陷入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境地。
.
.
每個目標達到時,對我而言,都只能獲得暫時的「鬆一口氣」:既擔心自己做不到,做到了,也無法享受成功,反而會更擔心別人會不會對我過度期待。於是,我沒有真的開心、真的放心的一刻,只能不停不停地向前衝。
.
.
於是我才發現,原來我是「冒牌者現象」的典型;而後我的碩士論文,才會寫「冒牌者現象」主題的論文。
.
.
這樣的習慣,一直帶著。開始成為心理師、進入職場之後,自然讓我的工作發展有一定的表現:在很短的時間,我要求自己必須要接大量的個案,並且持續被督導,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上站穩腳跟。
.
.
但在二○一七年,因為第一本書備受矚目,大量的邀約湧來,習慣滿足別人期待與需求的我,心一橫,大部分都吃了下來。過量的工作,以及仍期待自己必須在專業上有所精進的要求,讓我的身體漸漸吃不消;而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又面臨了一些考驗。於是,讓我決定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我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在他人的期待身上?」
.
.
當時,有一位對我很重要的前輩,對我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
.
「你對於自己做錯什麼,或是沒做到什麼,是非常嚴厲的。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你當成就像是剛學會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當牠走不好時,你能稍微溫柔地托牠一下,告訴牠『你可以試試看這麼走』?」
.
.
前輩的這段話,讓我回去想了很久,內心有什麼深深地被觸動。
.
.
原來,我只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標的經驗;我從來不知道,我能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我需要被溫柔對待。
.
.
這幾年的危機處理,讓我習慣遇到困難時,第一個反應是「如何解決問題」,卻從來沒有機會,也沒有想過,我需要照顧一下我的內心,那個可能驚慌失措、或是憤怒傷心,甚至失望的自己。
.
.
寫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想著:「哎呀,原來心理師也這麼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
.
這倒是真的。我的一個心理師好友曾經開玩笑說過:「面對別人的人生,比面對自己的人生要來得容易多了。」
.
.
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
.
當我們沒辦法與自己的內心接觸,就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恐懼,「過度努力」,只是面對恐懼時的一個習慣,一個想得到安全感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而已。
.
.
當我們沒有好好地感受與思考,這個「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讓我們感覺到:「我沒有選擇,只得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能讓我擺脫現在的困境。」
.
.
二○二○年,對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我的身邊,有許多非常努力而不敢停下來的人,甚至會迷失在那些努力當中;或者期盼著他人的照顧,或者失望著別人的不包容與不理解,然後在這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孤獨與空虛。
.
.
所以,我想寫下這本書。
.
.
這本書裡的案例,集合了我很多的工作觀察與身邊的經驗,或許你讀這本書時,會覺得每個案例的一部分,都會讓你想到自己,或是身邊的某個人。不過,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很快地告訴你「你該怎麼辦」的一本書。因為,在我面對「過度努力」的人們,包含我自己時,最困難的,或許不是「我該怎麼做」的方法,而是──
.
.
「我腦袋都知道,但心裡做不到。」
.
.
瞭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最難的。
.
.
若在讀這本書時,你有機會靜下心來,能與這些案例的主人翁,一起慢慢地接觸自己的內心深處,瞭解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那些情緒、感受;而後,願意給自己一點理解與接納、溫柔與問候,那就是我最想要分享的部分。
.
.
這本書,也呈現了心理諮商的部分過程。
.
.
關於心理諮商,我的想法是這樣:
.
.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
.
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
.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
.
「嘿,沒有關係的,
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
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
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
我會陪著你。」
.
.
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
.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
.
.
註:本書所提之案例,均經本人同意且大幅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
.
今天除了博客來讀書日,開放《過度努力》預購之外,剛發現金石堂也開了預購,大家可參考:
.
.
博客來(限量簽名書+手寫療心卡一組):https://reurl.cc/ra6Y91
金石堂(限量手寫療心卡一組):https://reurl.cc/MZyzjm
防衛機轉合理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斷獲取資訊是有代價的,尤其當資訊會帶來壓力時。一連串令人不快的資訊更新會讓我們神經敏感,並讓我們強迫性地不斷檢視,等著看最新發展。
接觸世界上的壞消息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影響。現代社會讓我們更難「不去想」那些不在我們生活週遭的壞事,尤其有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不斷幫我們更新來自全世界的資訊。
我們太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資訊要越多越好。對某些人來說這也許是事實,但並非對每個人都是如此。如果知道太多新聞會讓我們心理過度反應,我們的焦慮便會無可避免地加諸到孩子身上。
取自《我們的女兒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在直播的時候,曾講到這個觀念—儘管我對於防衛機轉的詮釋,跟作者不盡相同。
我個人認為,父母懂得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對孩子是有益處的,包括有意識地跟某些負能量來源保持距離。
當社會上出現讓孩子恐慌的重大事件的時候,我常建議父母關掉電視(尤其有些家庭會全天候開著新聞台),好好去關心孩子的情緒。
我曾經碰過父母非常焦慮地舉證新聞上的事件,擔心青少年子女在外面的行為。可是,這種焦慮反而不利關係,因為容易引發孩子煩躁,特別是青少年,常覺得父母容易大驚小怪。
父母過度擔心,進一步延伸開始管東管西,常常是青少年在親子關係中的重大壓力。
祝願您,能多專注在個人的身心安頓,再展開連結!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824971875021536/
... ... ... ... ... ... ... ... ... ... ... ... ... ... ...
如果壞消息影響情緒
【文/ 麗莎.達摩爾】
雖然使用心理防衛機制聽起來像一件壞事,其實並不盡然。當我們說一個人正在「自我防衛」,這絕對不是稱讚,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缺少自動心理防護下,好好活過一天。我們依賴自己的防禦系統,抵抗令人感到壓力的情緒體驗,而這通常是無意識的。舉例來說,如果我們錯過了公車,然後告訴自己:「嗯,好吧,就多走一點路當作運動吧。」我們就是在運用「合理化」這個防衛機制,讓我們從壞事裡找到優點。當我們生老闆的氣,決定透過漫長的路跑來發洩,我們就是在透過「昇華」,將負面的感覺導往有價值的方向。
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使用同一種防衛機制,或是這些機制開始扭曲現實,這樣的防護就是有害的,例如人們拒絕承認真實發生的事件(否認),或是堅持把自己不想要的感覺—慾望、怨恨或嫉妒歸咎到別人頭上(投射)。但只要我們運用的防衛機制不會扭曲現實或破壞與他人的關係,這些心理上的盾牌就能給我們空間,對抗日常生活的各種心理威脅。
「間隔化」是一個比較沒沒無聞,卻相當有價值的心理防衛。用一句話來描述,它就是「我現在不要去想它就好了」的機制,而我們每天都在規律地使用它。舉例來說,開車的人都知道,如果路口有個人闖紅燈,可能就會引發嚴重的車禍。但如果我們一直認真去思考這個可能性,我們就不可能坐上駕駛座了。所以我們開車前往必須去的地方時,我們就決定不要去想這件事。
接觸世界上的壞消息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影響。現代社會讓我們更難「不去想」那些不在我們生活週遭的壞事,尤其有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不斷幫我們更新來自全世界的資訊。世界上總有地方正在發生不幸事件,當我們接觸的管道只有每天早上讀的報紙和晚間電視新聞時,將這些事間隔化就簡單多了。當然,能夠對全世界的局勢有更遼闊、更深入、更即時的了解絕對不是件壞事。能成為一個對世界有所了解的人,無庸置疑是有價值的。此外,對世上的事件有所理解,並對其他人受的苦難有同理心,可以督促我們做出有價值的行動,並提醒我們不要將自己的好運視為理所當然。
但我們必須知道,不斷獲取資訊是有代價的,尤其當資訊會帶來壓力時。一連串令人不快的資訊更新會讓我們神經敏感,並讓我們強迫性地不斷檢視,等著看最新發展。
我們也該記得,媒體本來就是宣傳正在發生的不幸事件,而不是沒有發生的壞事。這樣偏頗的描述會不必要地加強我們的恐懼。雖然這個世界已經比過去幾十年來少了許多戰爭,客觀證據也顯示,衝突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一九六○、一九七○和一九八○年代減少了許多,但美國心理協會所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比過去十年更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並對此感到壓力極大。這些擔心所反映的現狀雖然完全因人而異,但整體而言,雖然美國的暴力犯罪和殺人事件的發生比例和十年前相比有急遽下滑的趨勢,人們的憂慮指數卻和這個走勢不符。
更準確地來說,媒體追求點閱率的行為代表當我們聽到關於青少年的事情時,內容多半都是危言聳聽的消息,卻會讓家長感到不必要的憂慮。其實,我們養育的這一代是有史以來行為最乖巧的孩子了。與過去幾代的青少年相比,現在的青少年抽過大麻、古柯鹼或迷幻藥的比例降低了,飲酒或飲酒過量的人也變少,抽煙人口也是。他們比較願意戴上腳踏車安全帽、繫上安全帶,也比較會拒絕搭乘酒駕的車輛,甚至是發生性行為的比例也比以前的青少年少。就算他們真的有發生性行為,現在的青少年性伴侶比例較少,也更願意使用保險套。我們的青少年的確面對一些新出現的危險,例如電子煙和鴉片(但這發生在成年人身上的比例比青少年更多),但他們的底線其實很清楚。現在的孩子整體而言比我們以往都更懂得照顧自己。
但這不代表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青少年了—這當然是父母的天職。我們也不應該無視或忽略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的人類與環境災難。但我們應該知道,媒體與數位平台帶給我們的訊息都是為了吸引目光。現在這個世代,每個人都攜帶著訊息傳遞裝置,醒著的每一個小時都在使用,要吸引我們的目光是再簡單不過了。
選擇要接收多少來自世界的消息是一個非常個人的決定。但這是現代科技讓我們每個人都得思考並做出的決定,尤其是當獲取資訊的代價對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已經漸漸大於益處的時候。我們太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資訊要越多越好。對某些人來說這也許是事實,但並非對每個人都是如此。如果知道太多新聞會讓我們心理過度反應,我們的焦慮便會無可避免地加諸到孩子身上。如果媒體總是關注關於青少年的壞消息,讓我們把堅強穩定的女兒當作她們很脆弱魯莽來對待,我們應該為了女兒重新考慮我們與新聞的關係,或許也該開始有意識地間隔化了。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的女兒怎麼了?:心理學博士給家長的解憂指南,陪伴現代青少女與壓力共處,化解焦慮,度過情緒平衡的快樂青春期
試閱>>>https://is.gd/0UEBLT
金石堂>>> https://is.gd/hr6AtL
博客來>>> https://is.gd/mgB2sB
誠品>>> https://is.gd/J0V6q0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防衛機轉合理化 在 高師大普通心理學自我防衛機制合理化+投射-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希望這部影片能讓你/妳更認識佛洛伊德提出的自我 防衛 機制中的 合理化 和投射2018 高師大普通心理學第三組(111級教育系X特教系) ... <看更多>
防衛機轉合理化 在 [新聞] 住泰國5星飯店「不到台灣的半價」價格驚呆!台人嘆:吃相 的推薦與評價
轉頭看看台灣飯店業,恨鐵不成鋼啊! ... 觀光業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日本長年接上百萬團體,是專門的觀光業,價格一定是合理化台灣就是存 ... ... <看更多>
防衛機轉合理化 在 小鱷魚的諮商小教室- 【精神分析Parrt-4】(防衛機轉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就是防衛機轉中「合理化」的標準例子。 . 防衛機轉在潛意識底下運行,不易察覺,他的功用在壓抑焦慮的感受。 常見的防衛機轉有:否認、投射、合理化、轉移、補償、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