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只需要一個手掌的力氣,不需要壓力山大】 #文末抽書
最近門診中遇到不少患者
因為不敢回醫院複診
把手上的慢性處方當年貨
一年一度的概念😅
殊不知這樣很危險
沒有規律服藥會讓疾病失控
反而不知道哪一天就急性發作
還得跑急診/醫院
超級得不償失耶!!
有需要的話,可以就近在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我們(柚子)可以協助大家開立原本的慢性處方籤,就近的藥局拿藥,不回大醫院也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唷~
***
臨床上歐醫師觀察到
很多媽媽覺得太早給小孩用藥不好
害怕抗生素
排斥類固醇
擔心藥傷身😨
歐醫師覺得
把該治的病治好才能正常生活
而且兒童用藥普遍都蠻安全的
醫生會根據孩子的體重
跟病情嚴重程度
決定劑量、療程
只要劑量正常、療程適當
都很安全~
而且可以減少反覆來診的可能
因為是幫助孩子痊癒
家長也不用有罪惡感
爸爸媽媽可以安心接受治療喔😉
***
🎁🎁🎁抽獎活動辦法
1、公開分享本篇。
2、留言您周遭聽過的「沒吃藥結果造成oooo的後果」或是自己的「居家運動菜單」。
7/1晚上抽出一位獲得 Garlic Crush Studios 妙蒜工作室 出版的《熱情破壞王》一本📚
跟歐醫師分享吧😄
#兒童用藥 #用藥安全 #吃藥 #慢性病 #慢性用藥 #兒科診間
圖文不符照片:有粉絲私訊說想念我的“圖文不符”了,歐醫師用宅防疫的居家運動照跟大家分享😄
不想抽獎的人要不要猜猜看我的居家運動菜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資深藝人脫線(陳炳楠)本就有腎功能問題,去年(2018年)聽信偏方,將中藥當水喝,引發腎衰竭昏迷,更併發嚴重肺炎、心衰竭等致命症狀,所幸經治療已平安出院。據統計,台灣慢性腎衰竭患者約有200萬人,洗腎人口已突破8萬人,也因此落入?洗腎之島」的惡名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其實已是早期腎...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嗨,我是許律,這是這個粉專新的置頂貼文,想用它來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個不幸福的人,但是我正在努力試著尋找幸福的狀態。
2021這一年,我的年齡是27歲,而我身上有一個很特別的夥伴,它今年11歲,我從16歲開始就與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醫生告訴我,它會伴隨著我一輩子。
它讓我在學校上課時,數次因為不明原因倒地,輾轉跑了好幾間醫院,轉了六個科別,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終於找到它。
🌧️
它叫做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是因為身體裡本來應該保護自己的抗體,不分敵我的亂攻擊我自己的肌肉神經交接處。在剛發病的那幾年,它對我而言,幾乎可以說是某種代表「絕望」的代名詞。
在我沒有發病的狀態下,你見到我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會看見我總是笑著、活蹦亂跳的到處體驗人生,我喜歡冒險、喜歡嘗試、喜歡思考、喜歡對話、並抱著一顆好奇心看待這個世界。
但只要我一發作的時候,約莫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的手腳會漸漸失去感覺、力氣,開始無法抬起腳行走,舉步維艱,
再嚴重一點,則會整個人倒在地板上需要靠人攙扶才能站起。
但它並不是只是手腳無力這麼簡單而已,由於我是全身型的患者,
抗體會攻擊我身上所有肌肉神經的交接處。
所以當症狀惡化時,會連帶著影響到吞嚥、呼吸,連飯都沒辦法吞下去,水也無法順利地進到肚子裡,只能靠著鼻胃管來進食。鼻胃管是一條從鼻子插進去,經過喉嚨,再到胃裡,用來進食和吃藥的一種管子。
偶爾除了鼻胃管之外,我的呼吸受到影響時,也會需要用到氧氣、百帕之類維持呼吸的機器,甚至嚴重時需要插管治療。而發病以來,藥物從原本兩三顆、逐漸變成一次吃下二十幾顆,高劑量的類固醇、和用來抑制免疫力別讓抗體太囂張的免疫抑制劑,龐大的副作用,讓我時常不敢照鏡子,看自己水腫的像小豬頭的樣子。
即使吃了這麼多藥還是毫無進展,因此我幾乎每年都需要進行一次「全身洗血」或「全身換血」的手術,進行六天的血漿置換療程,把那些抗體給清出來,才有餘力繼續抗戰,但是每隔一年,它又會重新長出許多,像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但因為我體重太輕、血壓太低,身體狀況因為病況影響而很不穩定,進行療程時會突發休克、過敏的狀況,所以大多數時候,我都會到了必須拿病危通知單的狀況,我才會進行這項手術。
🌩️
只要一發病,我就完全變成一個無用的人,但我沒有心力去思考其他方面事情,因為我眼前最大的難關就是活下來,也因此發病前幾年的我活得非常拼命、吃力,一年有將近九個月都在住院。
除了「活下去」,我的世界裡什麼都沒有,過程中我逐漸失去了自我價值,開始厭惡自己,加上朋友們都對於我的狀況不理解、越來越多人因此離去,家人也因為這樣的重擔太過吃力,與我開始不斷發生衝突,慢慢的,我和身旁的人漸行漸遠,有長達好幾年的日子,我沒有朋友、沒有家人,常常自己一個人住院。
那些日子橫跨了我的青春年華,我的日子裡充斥著孤獨、痛苦、憂鬱、憎恨、自責、愧疚,總總的情緒之中,我不知道為什麼偏偏是我必須要受苦,也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2014年,發病的第四年,我開始寫專頁,記錄這些在醫院中的生活,給了我的人生一個新的能量,有著許多也還在這個世上努力的人,我們用文字陪伴著彼此一起走著前方那不確定的道路,在那一刻開始,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有能力成為給別人溫暖和力量的人,我也走上了Free Hug的環島旅程,給路上的人們無數個擁抱,傳遞那些溫度。
⛈️
但過了幾年,我發現自己變得不真實。即使在現實世界裡痛苦的不得了,即使已經撐不下最後一口氣了,我依舊不願把這樣悲觀、極為痛苦的一面寫在文章裡,因為我捨不得把這樣的苦難丟給已經很辛苦的各位,於是有好幾年的時間,我慢慢消失在網路上。
那段日子裡,我自殺過幾次,渾渾噩噩、行屍走肉,感覺自己的存在,似乎對社會及原生家庭是一種負擔,如果我消失了,是不是對於包含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才是真正的輕鬆與解脫?
☀️
2017年,我的生命突然出現一道溫柔卻強大的曙光——「旅行」
出發的理由只是「反正生命都已經爛到沒什麼好失去的了,不如就出去看看吧?」
我開始利用出院的短暫時間裡,嘗試環島、與陌生人旅行、借宿陌生人家、搭便車、搭伙,透過一趟又一趟未知的旅程,我與許多素昧平生的人相遇,從那些相遇中,我們互相分享著彼此的生活以及故事。
也從那些故事中,我看見了我自己、看見了生命中許多難題,原來世界上的每個人,無論生在怎麼樣的家庭、處在怎樣的環境裡,都依然有著這麼多同面向的關卡要過,我們透過故事療癒彼此、透過相處更加認識自己、也透過路途上的所見所聞,重新找回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找回對這個世界的「相信」,我也才開始,真正走向尋找「活著的意義」的路上。
這些旅途的路途中,我當然也有因為病症而坐過幾次救護車,還曾經在旅行中進了加護病房。但是隨著踏出門的次數增加,為了讓旅程能順利且安全的進行,我嘗試比過去放更多的關注在我的身體感受上,也開始能夠有意識的察覺到自己身體些微的變化,比如說像是,如果待在花東的話,我身體不舒服的機率就會降的極低(是不是該移居了 :P ) 而下大雨或濕氣較重的時候,發病的機率也會大大提升,太疲勞、或是逢季節交替,都會讓我的免疫系統失控。
這些路上,我慢慢的學習著如何傾聽自己、感受自己、接納自己,也慢慢找到了與疾病共處的方式,讓住院的時間能縮短了一半以上,從九個月進步到一年只需要兩、三個月進廠維修。
🌊
即使如此,我知道生命給的考驗不止於此,2019年我經歷了生命中最重大的一天,洗血時休克急救,但最靠近死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安心,比起前幾年的自己,我已不再恐懼、也不再有著那麼多的遺憾。
那一次的鬼門關,很幸運的我走過了,活過來之後,我知道也許接下來的生命依舊是有著許多考驗以及難題,但這些歷程,是使我重生的開始。重症肌無力對我而言,從絕望的代名詞,化為了一把鑰匙,帶領我的人生從高點走到低點、重新站起又再跌下、跌下後卻又因著新的體悟而找到人生不同的方向。
「我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
這趟旅程有點太過超值了,我不確定究竟還能走多遠,但是在我還能夠動的時候,我想繼續相信,相信自己、相信身旁的人、相信這個世界,也許世上沒有奇蹟會自然而然發生,但是人足夠相信的時候,是能夠徒手創造奇蹟的。
這幾年我個人講座的命題「幸福的人,沒有故事說。」
衷心感謝我是一個充滿故事的人,才能讓愛講話的我有無止盡的故事可以分享。也許我的人生不那麼幸福順遂,但是我很謝謝這趟人生旅程帶我走遍人間苦難、也感謝多年後再次回到這個專頁的我,依然能夠看見在這裡的你們,那種難以言喻的溫暖,似乎未曾改變過。
而且我開始能夠誠實的面對及接納自己的情緒,可以與你們分享各種情緒、快樂時互相分享、傷心時一起哭泣、感動時一起流淚、不安時隔空互相擁抱、憂鬱時用文字陪伴在彼此身邊。
無論我們是否曾見過面,謝謝你看完這些年的許律。
如果有機會見面,我們可以給彼此一個擁抱,就算不會再見,那也沒關係,擁抱都是永恆的溫度,會在心裡為彼此種下小種子🌱、為彼此在黑暗中點燈 ✨
如果沒有機會見面,就隔空給彼此一個擁抱吧!
在這裡一起,繼續陪伴彼此走漫漫長路 ❤️
選了一張我很喜歡、也別具意義的照片置頂,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是我2019年急救的那一次住院,加護病房護理師怕我冷,幫我做的小綿羊帽帽✨
-
如果你是新朋友,除了這個專頁,還可以到以下更認識我 :)
🔻Podcast x 廣播合作 x 劉軒的How to 人生學
EP7 | 找到過往痛苦的意義
許律:「旅行路上,我們練習『相信』」
App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nBR9X
Google Podcast ➡ https://lihi1.com/4VCQT
🔻2017 x 城市新聞 x 微光人物專訪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OdPUNXrBs
🔻2015 x PeoPo公民新聞 x 專訪
➡https://www.peopo.org/news/358467
🔻2018 x 喀報 x 專訪
https://castnet.nctu.edu.tw/index.php/castnet/article/7137?issueID=696
🔻講座分享邀請聯繫:ryolue5053@gmail.com
🔻instagram帳號:LUEHSU(這裡比較多生活瑣碎雜事)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館長為什麼糖尿病?]
根據新聞報導 https://reurl.cc/qmWQpg ,台灣最強壯的男人-館長,已經驗出糖尿病前期。對於產生原因,他跟某醫師有歸咎出一些原因,不過其中的內容有些錯誤的觀念,讓我不禁想要指出來:
1.吃得太多,每3、4小時就要吃一餐,他懷疑這樣造成胰島素一直分泌。→其實幾小時吃幾餐並不是重點,就算168斷食一天只吃兩餐血糖也不一定會穩定,而是「#你吃了什麼」才是重點,我的4+2R飲食法學員每天都吃四到五餐,曾扎飯前飯後血糖給我看,都是100以下,顯示一個「穩定血糖的食物」才是重點,#高糖高油 本來就會造成血糖震盪,跟進食幾餐根本沒有關係。
2. 三酸甘油脂過高,他認為是增肌使用生長激素(黑魔法?),生長激素會使胰島素受體產生抗性。→錯了,三酸甘油脂過高是因為你吃高糖高脂肪,和生長激素沒有關係喔。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發現生長激素治療不會增加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但是對於有高風險的人: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又是黑魔法?)、體重過重、家族有第2型糖尿病, 則生長激素治療有可能引發第2型糖尿病,結論是沒事本來就不要亂打藥,好好睡覺不要熬夜比較實際。
3.每天要補充大量的蛋白粉、雞胸肉等蛋白質,有的甚至一天吃10幾顆蛋,累計下來一天吞下好幾千大卡的熱量。→注意到問題了嗎?增肌的人都吃什麼為主?動物性蛋白質啊!動物性蛋白質包括乳清蛋白,裡面過多的BCAA(支鏈胺基酸)會造成胰島素抗性!這也就是為何在腸道菌的研究當中,動物性蛋白質總是做出不利血糖控制的結果。
4.新聞裡醫師說「對很多重視增肌的人來說,常以為吃肥肉、喝油或是生酮飲食可以瘦身,還能增肌,或許這樣吃不會變胖,但是血中三酸甘油脂會快速升高,真的有可能導致突發性的血管栓塞。」→這位醫師的觀念部分有誤喔!生酮高脂肪其實肌肉掉很快,這些人是用大量重訓來抵銷高脂肪掉肌肉的壞處,生酮可以拿來瘦身沒錯,但增肌是負分喔!詳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849603479175951/?d=n
看到這裡⋯⋯孩子們,麻煩翻開課本XDD https://reurl.cc/Agz1pE
第25頁《血脂肪vs皮下脂肪vs內臟脂肪》裡面有詳細的說明。這三個完全是不能完全畫上等號的東西,雖然都是脂肪,但一定要分開來探討!
很多體脂率12%的健身教練,內臟脂肪超過10,有糖尿病,並不是體脂率越低越不會糖尿病!飲食不正常,亂吃會讓內臟脂肪飆高的東西,再怎麼瘋狂運動對降低內臟脂肪都是沒有用的。還有很多內臟脂肪才1的女生,血液膽固醇過高(可能是吃得不夠或是營養不良),所以請不要把三者混為一談。
記得之前館長說過自己因為長期生活不正常,壓力大又抽菸,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所以在跟別人對打之前就先去醫院進行換血療程。
他檢討生活、壓力、抽菸,啊就是 #沒有檢討飲食內容🤷♀️
以糖尿病來看,周邊胰島素抗性看的是肌肉量,肝臟胰島素抗性看的是內臟脂肪,「糖尿病前期」在抽血報告上看到的常是「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源頭來自他的內臟脂肪,但館長搞不好並沒有「飯後血糖耐受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畢竟肌肉多,但是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先產生IGT,周邊胰島素抗性,後來胰臟太操了,導致胰島素分泌不夠,連帶IFG也開始出問題,所以哪天他不練肌肉開始下降,應該飯後血糖也會hold不住。(不瞞大家,在下在住院醫師時期寫過另一篇paper是探討不同糖尿病前期跟血管硬化的關係,不過沒空投稿 )
要我來說,以館長平常飲食的內容,就算加上那個「減肥餐」,這樣吃沒有糖尿病才奇怪吧?長期這樣吃內臟脂肪百分之百超標,而且會有脂肪肝及肝癌高風險。
高飽和脂肪飲食本來就會增加胰島素抗性,增加糖尿病風險,除了讓內臟脂肪上升外,高脂肪氧化的自由基也會直接破壞心血管。 這就是為何我這本書花了那麼長的時間把專業資訊放進去,因為大部分的人只想著要炫大肌肉、或想著要骨瘦如柴,有想過要怎麼讓自己健康嗎?比起食譜,這本書的健康識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怎麼變成打書文了
#我其實想看館長的內臟脂肪
#搞不好我可以幫你治療
飆捍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資深藝人脫線(陳炳楠)本就有腎功能問題,去年(2018年)聽信偏方,將中藥當水喝,引發腎衰竭昏迷,更併發嚴重肺炎、心衰竭等致命症狀,所幸經治療已平安出院。據統計,台灣慢性腎衰竭患者約有200萬人,洗腎人口已突破8萬人,也因此落入?洗腎之島」的惡名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其實已是早期腎病的患者,國民對慢性腎臟病的疾病認知率只有8%,埋下隱憂。本次就邀請到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替我們解析究竟台灣慢性腎臟病發生率與盛行率那麼高的原因在哪?
慢性腎衰竭5大元兇
台灣有超過9成都是慢性腎衰竭患者,洪永祥醫師說明,慢性腎衰竭是一個下游的結果,也就是有些疾病會經年累月地破壞腎臟,經過20~30年的破壞慢慢就會走向末期腎病變,達到尿毒症就得洗腎。至於有哪些疾病會引發慢性腎衰竭?他歸納出5大原因如下:
糖尿病
洪永祥醫師指出,台灣有將近200萬名糖尿病患者,約有3至4成的患者經過20、30年後會走到需洗腎的程度,是第一名的元兇。
高血壓腎病變
當血壓升高,微血管就會漸漸硬化,洪永祥醫師解釋,腎臟的小單位稱作腎絲球,血壓愈高,硬化的速度就會愈快。高血壓患者經過20、30年後,約有2成患者會必須洗腎。
慢性腎絲球炎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小便有泡泡,出現血尿、蛋白尿等族群。洪永祥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常有家族性遺傳,有時候會整個家族來洗腎。
間質性腎病變
例如:腎結石、尿酸、痛風等,也占了一大族群。
遺傳性腎病變
洪永祥醫師舉例,像是多囊腎,又稱作水泡病,患者的腎臟會在20歲左右就長出一顆顆的水泡,因此到40、50歲就必須洗腎。
預防腎病:從避免代謝症候群開始
洪永祥醫師強調,導致台灣人腎臟生病的前兩名原因,是糖尿病跟高血壓,而再往回推,就可以發現我們應該從「代謝症候群」開始預防。慢性腎衰竭的原因多半都跟飲食、運動、身體代謝等息息相關。
「代謝症候群是一個十字路口,」洪永祥表示,當我們的內臟脂肪開始堆積(肚子變大)、血糖稍高但又還沒到糖尿病、血壓稍高也還沒有到高血壓的程度,此時若我們置之不理,不做任何改變,就很可能走上糖尿病、高血壓那條路;如果開始改變飲食、增加運動,又可以走回健康的那條路。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洪永祥醫師指出,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有兩個:老化,也就是代謝下降;另外就是飲食過量,超出身體的代謝功能。他說明,40歲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及關鍵期。年輕人的代謝功能旺盛,但過了40歲之後,身體代謝就開始老化。因此就要開始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
然而,代謝症候群究竟是指身體代謝什麼的速度開始老化?洪永祥醫師認為,引發代謝症候群的起始點叫做「胰島素阻抗」,也就是澱粉類的代謝開始變差,而過多的澱粉熱量就會轉化為油脂,導致血糖升高、油脂變多,就會開始產生粥狀動脈硬化;血液變濃稠,血壓就會升高;脂肪一多就開始堆積在內臟,就出現鮪魚肚。
「你在40歲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讓你的身體代謝維持在年輕狀態。」洪永祥醫師說明,做法不是吃藥、吃健康食品,而是靠生活習慣。
導致代謝下降的原因
熬夜
飲食過多油鹽糖
PM2.5
喝到不好的水
過多食品添加物
活化代謝的方法
運動
喝乾淨、足夠的水
多吃新鮮蔬果
提及多吃蔬果,洪永祥醫師表示,一天至少要攝取5份蔬果(3蔬2果);但他更建議,壓力過大的成年人,或本身是慢性病、代謝症候群患者,男性一天要攝取9份,女性則要攝取到7份的蔬果。
此外,也要盡量早起,避免熬夜,因為熬夜很傷害代謝。洪永祥醫師舉例,許多糖尿病患者若前天熬夜,今天測量血糖時,通常都會突然飆高。他強調,健康之道無他,就是從平日的生活習慣改變,「恢復一個健康、幫助你代謝的生活習慣。」
傷腎的3大行為
不對的飲食
喜歡吃油鹽糖、精緻澱粉等,都十分傷腎。
用藥習慣不對
洪永祥醫師指出,台灣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非常愛吃藥,而且是吃止痛藥。他進一步解釋,許多人吃止痛藥又不遵照醫師指示的劑量,自己額外增加劑量。甚至有些患者會吃「黑藥丸、草藥丸」,但這當中的止痛劑含量可能是4倍劑量,還含有一些類固醇,都會對腎臟造成負擔。
洪永祥醫師強調,吃藥一定要經過醫師指示,同時?該吃的藥要吃」,包括血糖藥、血壓藥在內,都是保護腎臟的藥品,一定要按時服用。
水分補充不足
洪醫師表示,台灣人不愛喝水讓他非常擔心。夏天一到,許多腎臟疾病患者就會出現,包括泌尿道感染、腎結石、中暑、橫紋肌溶解等。他說,喝水是一種習慣,每天要喝體重的3%~4%,若你是一個60公斤的人,就要喝1800~2400cc的白開水,而非飲料。
若不喝水,尿液就會結晶,產生腎結石,包括草酸鈣、尿酸鈣結石等等;同時尿液濃縮也會導致細菌感染,引發泌尿道感染;此外,不喝水就沒辦法排熱,夏天就容易產生熱傷害、熱中暑;若是運動當中又不補充水分,更容易造成急性中暑、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5月號《40歲養好腎》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78
【相關影片】
護腎,排毒不如避毒!一招降90%風險︱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37S9kQZYJFM
百大名醫愛下廚,抗癌好菜這樣料理|劉博仁醫師
https://youtu.be/zZCasRtoTzU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tZMSeSMQNHY
【相關文章】
40歲,養好腎,讓腎活到100歲!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634
10人就有1人腎臟有毛病!台灣人3大傷腎行為,你中鏢幾個?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611
一覺醒來突然中風並不是意外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7040
#洪永祥 #腎衰竭 #養腎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 類固醇劑量體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類固醇如何排出、類固醇劑量體重、口服類固醇種類就來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有最完整類固醇劑量體重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 【醫藥新知】體重對狼瘡腎炎病人血中奎寧濃度的影響... 的推薦與評價
【醫藥新知】體重對狼瘡腎炎病人血中奎寧濃度的影響2021年1月8日發表 ... 類固醇:口服類固醇劑量,無論備孕、懷孕期間,均應減量至每日低於20毫克,並以其他免疫抑制 ... ... <看更多>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 類固醇劑量體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類固醇劑量體重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類固醇如何排出、類固醇劑量體重、口服類固醇種類就來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有最完整類固醇劑量體重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