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廣告與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是專們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
「七碩東方閱」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請問是否有員林七碩-東方閱的住戶可討論呢?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七碩建設 的評價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請益] 請問有買七碩二期東方閱的版友嗎? - ChangHua - BFPTT 的評價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心情] 員林房價(新建案) - 彰化|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七碩東方閱 在 [心情] 員林房價(新建案) wave33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七碩東方閱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徵婚徵友啟事】 #先友後婚 #無誠勿試
在臺灣早期社會文化裡
婚姻一直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翻閱報紙廣告的人事欄
除大量的招聘訊息外
各具特色的徵婚徵友啟事
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分
無論是事業有成但枕畔猶虛
還是家庭困難需伴侶相互扶持
抑或華僑欲尋文化親近之佳偶
經常都會藉此公開條件徵婚
迴響往往也十分熱烈
#眾裡尋他千百度
#千里姻緣一線牽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88-11-06/聯合報/16版/繽紛】
徵婚東西看
【陳政三】打開美國報紙,厚厚的一大疊中總有一頁「人事欄」。一般人大概不會看它,但有需要的人拿到報紙後,總先翻到這一版的求職、保健、顧問、保母或徵婚啟事。
而人事欄中最有看頭的恐怕是「徵婚」啟事了。中美兩國人士因文化、環境等不同,對婚姻、交友的態度也大異其趣。徵婚啟事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真正看法,但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人們的價值及求偶觀。
美國報紙徵婚版中琳琅滿目,有些卻令人搖頭、自嘆弗如。
「男性三十六歲,熱情溫柔英俊,事業有成、謙虛。誠徵貌美高雅,有家庭觀之女性為伴」。「女性,三十三,內外俱美,體貼、喜藝術、家庭生活,徵求同樣特質男性為偶」。上述兩則是「傳統式」的徵婚啟事,正常得很,也占了該欄的絕大部分。
另外有一小部分不能歸入「徵婚」,只能說是徵「友」啟事。
午妻型:「卅八歲已婚快樂男土,尋求共享一段快樂隱祕時光之已婚女士」。東方之戀型:「英俊白人,卅三歲,喜東方藝術文化,尋求與廿至卅五歲東方女性之羅曼史」。三人行型:「黑人男性伴侶,徵求一位『清潔』、不吃麻藥女性為伴」。當然也有「正常」夫婦徵求女性之三人行--換伴型:「白人夫婦,卅餘歲,英俊貌美、無病,徵求有品味、喜冒險之夫婦為伴,國籍膚色不拘」。男求男型:「男,廿多,徵求忠心男伴,請勿猶疑,速來信」,或女求女型:「女,卅,善良、敏感,徵求喜家庭生活之女伴」。當然這種變化球型啟事在一般美國報紙上並不多見,但在金山灣區這個美國同性戀者大本營的同性戀刊物,如最有名的「灣區報導者」中,卻比比皆是。另外偶有或可稱為盲目愛情型或是被虐待型:「尋求一位不太聰明、失業、抽菸、喝酒、偶爾還會罵人打人的大男人。夠格者請速來信,我要作你的女人。」
數位曾經深入研究並親身接觸過登廣告者的學者及記者發現,謙虛不是美德--至少在徵婚廣告上。
自稱英俊、貌美、體健的人常令人興起「人不如其文」之感;體貼的人可能很專橫;與有藝術修養的人談藝術,常有對牛彈琴之感。因此,他們歸納出這種啟事的特性或本質是「誇大、表面、不真實」。不過效果倒是不錯,登一則廣告所費不多,但可以接到很多回音,也可以將「約會」從月初排到月底的滿檔狀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雖不抱太大期望,但仍樂此不疲的原因。
海外有中國人的地方,大概就有中國城或華埠,這是很特殊的「必有」現象,中國人不樂群的說法在這點上不太能夠成立。而有中國城的地方,一定有華文報紙──或由他地運來、或是當地印行。以我住的舊金山為例,每天便可以看到近二十種華文報,或為香港、中國大陸、台灣來的,或為當地印行──左、中、右,老、中、青一應齊全,任君選讀。打開華文報的徵婚欄,又是一番氣象,與美國式直來直往的廣告自是不同,也與國內此類廣告不太一樣。
僑報徵婚欄中之啟事種類繁多,美不勝收,令人恨不得深入其中、一探奧祕。
曲高和寡型:「莽莽今世緣,男卅五高碩豪爽、不失細膩、詩書俱在胸襟。名校博士、公民、事業有成。尋緣『共舞上國之夜、亦能良夜清茶執手兩不願』之淑女」或「名校女博士、貌美體健、氣質高雅、賢淑溫柔、誠徵卅六至四十五博才、事業有成、英俊瀟灑有卡男士」。
外銷型:「上海淑女廿八貌美體健、涵養佳、性格開朗,願找卅三至五十健康、經濟佳、有卡華人為伴」;或「台女來美觀光、覓良緣廿八至卅六未婚、大畢、體健貌端、氣質高雅,徵五十以下有經濟基礎、公民男士」。代打型,代兄(弟)、姐(妹)或父(母)徵婚者,這類啟事總令人不敢心存僥倖或唐突之意,因為末尾總有一句「無誠意者勿試」。
懷才不遇型:「浩浩長路,獨行促促;知己未遇,壯心不已—─名校博士修容長身、謙和樸直、多才多藝、廣遊歷,惟有德有容者居之」。淑女出擊型:「女未婚廿八、樸善、貌美氣質佳,徵卅至四十正職忠厚、無不良嗜好有卡男士」。九七大關型:「萬里徵女友,男卅三未婚、居港、美碩士、高職、英俊、無惡習,誠徵美加籍未婚女士」。當然還有老伴型:「老僑婦,誠徵五十四至六十五男婚友,凡健康、高尚有教養者,均可應徵。」
上述僅是簡單的分類,如要細分尚可歸納出十多種。僑報上之徵婚啟事與國內的大致相同,男士較重視的是外貌、賢淑、溫柔等主觀條件;女士則似乎較重視對方的經濟基礎及國內所無的有卡(綠卡也)與公民資格。很有趣的一點是很少有男士要求對方有卡或具美國公民資格;但大部分的女士都希望對方具備上述條件。
因此,如果說僑報徵婚啟事上,女方普遍要求的對象須為「具經濟基礎的有卡或美公民資格之男士」應該是個還算中肯的推論。而男方則仍希望其對象是「品貌端、身體健、性格溫柔」等較為傳統的女性,而男士們的啟事中文筆甚佳,也較不帶人間煙火。這種推論僅是就事論事,並無暗示女人「向錢看」的用意。
再將中美報紙徵婚啟事相比,不得不承認中美男士所希求伴侶的特質大部分是相同的--他們尋求較傳統、較具女性特質的女人為偶;而中美女士的理想伴侶條件有一點很不相同的--至少筆者很少(事實上是還沒有)在美國報紙上看到「美國女人,尋求一個『有經濟基礎』的男士為偶」的徵婚啟事。
至於僑報徵婚啟事之廣告主是否「文如其人」?因為我無卡、無經濟基礎、非美國公民,身高雖一向號稱一七○,身體還算健康,但又抽菸、又喝酒,偶爾來場「四健會」等惡習未改,所以一直沒敢效法美國這方面的研究者來個親身調查。假如讀者不太同意文中所提任何一點,那就當這篇文章是個「主觀報導」吧!
七碩東方閱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直新聞週一報】
1.陳泰源指出,在大直就有個高級住宅區,管委會就乾脆強制規定,抽菸必須到戶外,不可以在大樓內。住戶也很識相,因為一戶房要上億元,所以不論是抽菸或抽雪茄,住戶會走到住家外抽。因為在陽台抽菸,味道會飄散,影響到其他住戶。→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66028?redirect=1
2.竟然不是文華東方!「卓越五星(五星+)」飯店揭曉,坐落於台北市大直河岸的「台北美福大飯店」,經過觀光局評鑑,從硬體建築設備到軟體服務品質皆拿下了高分成績,並於今日由交通部長林佳龍舉行頒發儀式,肯定兩家飯店在提供卓越旅宿體驗上的努力。→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721005326-260410?chdtv
3.北市建管處官員曾華崇一家三口背景單純,他與妻子一同居住在大直區明水路一帶,妻子沒有工作,在家擔任家管,兒子則已出社會工作,平常在外租屋沒有與兩老同住。目前,警方根據基隆河水深水流研判,曾男比較可能投水的地點就在南湖大橋上,但仍待調閱監視器後釐清。→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723/1767949.htm
4.和泰產險今(25日)舉行大直總部大樓動土典禮。和泰產險表示,該總部大樓占地達2,317平方公尺,是一棟地上10層、地下4層的指標性建築,預計於2023年2月完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725003763-260410?chdtv
5.依報名規劃,大直非營利幼兒園招收212名幼兒,包括2歲專班2班次和3至5歲班6班次,每班配置2位老師;學費則按非營利幼兒園收費標準,每月3500元。→https://www.ydn.com.tw/News/390487
6.國防部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說明開辦「國防部大直非營利幼兒園」。政戰局政戰綜合處處長龔瓊玉上校表示,為達到軍人安家,眷屬安心的目標,照顧弱勢及嘉惠周邊居民,選定國防部大直博愛營區旁的實踐營區,與北市府合作共辦非營利幼兒園,訂於8月3日開學。→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007210132.aspx
7.國防部於博愛營區旁改建新設的「大直非營利幼兒園」,日前完成招生程序,將於8月1日開學。→https://www.ydn.com.tw/News/391394
8.大直分館「數位時代˙大傳樣貌」系列講座--暢談廣播人生〜學習從每個經驗淬鍊出人生的價值。→https://tpml.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D86E817AA7D0F758&sms=9D72E82EC16F3E64&s=CC67E686A3F3529F
9.親子網美衝一波!大直典華打造佔地千坪「me2we 空中親子水公園」,草皮水舞秀、double滑水池、空中慵懶島吊床,親子網美拍到不想回家。→https://www.walkerland.com.tw/subject/view/267631
10.由臺北市政府體育局主辦的「瘋狂一夏玩水趣」2020臺北親水體驗活動,將於7月25日起至9月13日每周末六、日上午9點至下午4點30分,在大佳河濱公園的大直橋下舉辦各項親水體驗項目,官網已開放報名,歡迎全民一起到大佳河濱公園好好玩一夏!→http://61.222.185.194/?FID=32&CID=517008
11.天后張惠妹的「超級經紀人」陳鎮川,今(1)天和交往9年的男友登記結婚,今晚在大直萬豪酒店舉行「雙陳晚宴」,演藝圈大姊大張小燕蒞臨祝福,才爆出離婚的張清芳也現身晚宴,心情看起來不錯,被拱上台唱歌。→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215023
12.IHG洲際酒店集團旗下英迪格品牌今年一月開出台北第一間台北大直英迪格酒店,雖然遇到疫情依舊努力推行銷,其中T.R Bar &Kitchen即日起全時段迎客,聘請米其林餐廳侯布雄副主廚菲德烈克.朱利安Frederic Jullien擔綱廚藝顧問,負責菜單設計、廚藝團隊建置及訓練,餐廳全區設有122個座位和一間可容納20位賓客使用的獨立VIP室,以及一個近200坪的多功能戶外露臺,可遠眺台北101與絕美城市景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83648&From=Search&Key=海鮮粥
13.去年沈玉琳豪砸市價8千萬元,買下位於大直的80坪豪宅,他表示自己沒鬼月搬家的傳統迷思,預計下月底會遷入新居,會依照經濟允許範圍裝修,他笑說自己早有購入電動床,但他強調:「那個床不是 for make love!」→https://www.ctwant.com/article/63597
14.潘瑋柏與Luna傳出緋聞已久,而戀情在2018年4月被媒體爆出,內容包括倆人已在台北市大直豪宅同居,還被發現同穿情侶裝,甚至是一起出遊。→https://www.ctwant.com/article/64254
15.他本來期待住在鬧區,因緣際會下看到大直的物件,靠山親近大自然的環境令他改觀,僅花了一周就順利成交。→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4734933
16.李登科出生花蓮縣瑞穗鄉,6歲被爺爺送至廈門讀書,18歲加入國民黨,當兵時就跟在蔣介石身邊,1946年隨國民政府回到台灣,在北市大直「七海官邸」繼續擔任隨扈,1975年以中校官階退役,1981年移居美國長達23年。→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728000530-260115?chdtv
17.婁峻碩3月推出迷你專輯《BOARDING》,卻被疫情打亂宣傳行程,演唱會也延到7月31日,於台北市大直ATT舉行。日前1,000張門票開賣火速售罄,讓他開心發文感謝粉絲支持。→https://www.ctwant.com/article/63831
18.新生代歌手昨晚(7/31)於大直ATT SHOW BOX立方文創舉辦個人首場售票演唱會,人氣爆棚的他吸引了上千位爆滿粉絲買票進場支持,除了已曝光的嘉賓高爾宣之外,整場最驚喜橋段莫過於陳零九驚喜現身,還有女友焦凡凡的深情告白甜喊「我愛你!」→https://star.setn.com/news/789863
19.國中進入升學學校大直國中就讀,對畢業後暑假還在香港比賽的葉文凌來說實在是苦不堪言。入學第一天的英文考試就抱鴨蛋,為了避免吃上一頓竹筍炒肉絲(被媽媽打),葉文凌在大直國中成績突飛猛進,就這樣進入建國中學就讀。→https://sportz.im/台運動員「骨科守護神」%e3%80%80國家隊隊醫葉文凌曾是/
20.理財周刊二十周年慶,7/24日於大直典華幸福機構舉辦「疫後財經論壇」及「理財大使」表揚活動,宣示理財周刊要在下個二十年飛躍騰達,再創財經高峰。→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activity/308272.html
七碩東方閱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廣告與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是專們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立場。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0:58「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廣告段落
01:50 弟子規是什麼?
02:58 弟子規為什麼流行起來?
04:50 背誦弟子規能改善品德嗎?
06:35 弟子規是適合兒童的品德教育教材嗎?
07:56 我們的觀點
09:14 提問
09:33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簡樂
|腳本:簡樂、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為何台灣人愛叫小學生背《弟子規》?育有二子的她,怒轟浪費靈魂的教育真相:https://bit.ly/3yE7bUd
→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知識家線上百科:讀經:https://bit.ly/3c2ftLN
→《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https://bit.ly/34DXzuZ
→家長對讀經班的錯誤期待:讀經不等於品格教育,弟子規也不是聖人之書:https://bit.ly/3c2E2bE
→別再拿弟子規荼毒孩子了!家長自己不見得懂還要孩子浪費時間學?:https://bit.ly/3bXTJAG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讀經通訊:https://bit.ly/3c047Ip
→從小就背「三字經」、「弟子規」 孩子得到了什麼?:https://bit.ly/3wCFrxk
→誰說「弟子規」無用?勿諂富、勿驕貧...我是兩個孩子的爸,我贊成小孩讀「弟子規」:https://bit.ly/3vv2FW2
→不力行,成何人?——不思而罔的讀經教育:https://bit.ly/3oY09VE
→隱藏在兒童讀經班與宗教讀經背後的問題:https://bit.ly/3wCfPAI
→親子專家:讀三字經,不如帶孩子聽《五月天》:https://bit.ly/3wJRSYl
→清大中文系教授:小孩偶爾看看「三字經」無妨,但是碰太多就不好:https://bit.ly/3i4dwlR
→劉雅苓,清代蒙書《弟子規》之析論及對E世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七項修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https://bit.ly/3fMvVkq
→李建弘,經典與實踐-當代臺灣讀經運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3fLjNjG
→鄭育玲,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https://bit.ly/3oY0qIa
→陳君平,《弟子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品德表現的影響。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2SyGlfx
→張訓譯,重新思考讀經教育:親子共學為基礎的教育理念:https://bit.ly/34piAJt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七碩東方閱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足本訪問:https://bit.ly/2BPOmEM
祖傳的味道如何在香港傳承下去?在佛山有遠近馳名的滷水扎蹄;在香港,百年零食店陳意齋的老闆在上世紀把滷水扎蹄這道貴重的餐桌食品,經過精心改良,用腐竹繞成豬蹄般的形狀,加入蝦子增加鮮味,形神俱備地帶進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院盛行,人們都會在買上一兩支,切成一片片帶進電影院內進食,就像今天的爆谷熱狗。蝦子扎蹄其貌不揚,像隨處可見的腐皮素肉,且咬一口,卻會發現它內藏的心思。陳意齋的蝦子扎蹄選用了「二黃」腐竹,「二黃」即是第二浸黃豆豆漿所製成的腐竹。因為「二黃」比較韌身,製作出來的扎蹄較普通腐竹更為煙韌有嚼勁......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相關影片:
【魚肉燒賣比拼】 點心顧問盲試六大叮叮魚肉燒賣 冠軍有魚香味又彈牙 最差一陣麵粉味連咬開都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QsF59sHD3Wk)
【不時不食】盛夏當造潮州薄殻 細如瓜子清洗麻煩 金不換炒鮮香惹味 食到嘴舐舐(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ijCaKuIwZh4)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港女嫁穆斯林】瞞家人拍拖4年信埋伊斯蘭教 為巴基斯坦老公學煮咖喱:佢話我Rubbish!(果籽) (https://youtu.be/xT3rvyE00eY)
【東方昇與狗】沒養狗的愛心狗奴 花約萬元醫治流浪狗:牠有病你不會丟下牠 (果籽)(https://youtu.be/RpvKaDArWrc)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佛山名菜 #蝦子扎蹄

七碩東方閱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七碩東方閱 在 七碩建設 的推薦與評價
代代傳承一份珍重原鄉的信念,匯聚成七億建築團隊的百億實力。七碩建設深根員林大地,期許每一棟房子都是一顆種籽,在最豐饒的環境發芽;從【公園1號院】到【東方閱】 ... ... <看更多>
七碩東方閱 在 [請益] 請問有買七碩二期東方閱的版友嗎? - ChangHua - BFPTT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有買七碩二期建案的版友嗎? 最近看了很喜歡可以加賴討論嗎? 謝謝~ -- ※ 來自: 39.9.74.208 ※ 原文連結:https://www.ptt.cc/bbs/ChangHua/M.1487078346. ... <看更多>
七碩東方閱 在 請問是否有員林七碩-東方閱的住戶可討論呢?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當初看這建案的時候戶數就剩不多了,最後選擇D棟三樓,最愛的樓中樓房型老早就被秒殺了⋯⋯看中的是這裡的地理位置對於未來小朋友就學很方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