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急診醫療只是兒科醫療體係的一個環節,若背後沒有強大重症單位和各次專科的協助,單一個小兒急診室無法發揮最佳的功效。
日前小兒急診室接受一個轉診案例,約十歲兒童因為反覆不明原因血便兩週,在前一間醫學中心做了一系列的檢查,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無法找到明確病灶,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也無法確認出血點,後來家長要求轉至我們醫院尋求幫助。
看診時,我發現病童雖然臉色略為蒼白,但精神活力食慾尚可,生命跡象 (呼吸、心跳、血壓、體溫) 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初步抽血報告除了血紅素明顯偏低 (小於 8) 外,其餘皆無異常。隨後會診兒童腸胃科主任,因為擔心病童持續血便引發出血性休克,再聯絡兒童加護病房主任,三方討論後決定先將病人安置在兒童加護病房觀察和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原本預計要安排小腸鏡或腸胃道膠囊攝影,因屬於侵入性檢查,兒童腸胃科主任決定先安排非侵入性的腹部電腦斷層掃描,雖然不是兒童腸胃道出血的標準檢查流程,但兒童腸胃科主任表示有些罕見腸胃道出血病因可藉由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意外地,放射科醫師發現腹部電腦斷層的影像中,出現鮮少在兒童體內存在的門靜脈栓塞 (portal vein thrombosis),跟成人門靜脈栓塞成因多是腫瘤或肝硬化造成不同,兒童門靜脈栓篩的原因大多是未知 (idiopathic)。血便的成因是因為門靜脈栓塞造成後面的血液鬱積,最後無處可去鬱積的血液從腸道壁血管滲出、形成血便,因為是不定時、不定位的間歇性出血,很難藉由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或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發現。
知道病因後,接下來的治療程序就單純的多,因為我們醫院有大台中地區陣容最完整、治療經驗最豐富的兒童血液腫瘤科團隊。病童轉科至兒童血腫團隊後,經過適當的抗凝血劑治療,血便症狀緩解,目前持續在兒童血腫門診追蹤中。
我最初完全沒有想到腸胃道出血的病因竟然是屬於血液科疾病的門靜脈栓塞,但因為團隊的努力與合作,一步一步找出病因,解決病童的問題。病童入院後經過兒童急診科、兒童腸胃科、兒童重症科、影像醫學科分析鑑別診斷,最後由兒童血腫科確診和治療,總共 5 個醫學專科分工合作,才能在短時間內找出罕見兒童腸胃道出血病因,並施以正確的治療。
因此,不是單一醫師或單一專科單打獨鬥就可以達到最佳的醫療效果,唯有各次專科通力合作,兒童醫療才能發揮最大的綜效!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點摘要】:學者從一些已發表的文章認為COVID-19引起的腹瀉症狀可能被低估。以新加坡和中國的經驗為例,發燒和咳嗽是COVID-19感染後最常見的症狀。相對的,在中國,病患出現腸胃道症狀的比例非常低(噁心、嘔吐約5%、腹瀉約3.7%),新加坡也僅17%病患有腹瀉症狀。但是,感染的病患中大約有一半的人糞便中可以驗出SARS-CoV2病毒的RNA,這些糞便被驗出病毒RNA的病患中有一半的人有腹瀉的症狀。
除了腸道外,研究發現SARS-CoV2也會影響肝臟。來自上海的報告指出,148位病患中有75人(50.7%)在入院時發現肝功能異常,其中8人原本就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另外22人雖然一開始檢驗是正常的,但在治療過程中也出現肝功能異常。另一個來自武漢的報告也發現大約4.34%病患出現肝功能異常。這些研究報告主要都觀察到病患大多是ALT及AST升高,比較少見Alk-P或是bilirubin上升的情形。然而,尚無法排除病患原本既存的肝病和藥物治療的影響。此外,目前還沒有SARS-CoV2感染後肝臟的組織病理變化報告,因此,肝臟的損傷機制還不清楚。作者的研究裡則發現病患肝功能異常上升與使用抗病毒藥物Lopinavir及Ritonaviru有關,一旦停藥,肝功能和其他腸胃道症狀就會恢復。
目前所知SARS-CoV2的傳播途經主要是經由飛沫,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污染物。病毒透過與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進入細胞,而ACE2已知在腸道中會參與調控發炎反應,所以被推測是感染後造成病人腹瀉的原因。不過,雖然部份病患的糞便中可以檢出病毒的RNA,但是卻還沒有報告證明其中有活的、具傳染力的病毒。所以,一些腸胃道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和病毒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明朗。其次,ACE2在膽道的表現量也很高,但是病患卻很少出現膽汁鬱積型肝炎。因此,病患的肝功能異常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SARS-CoV2橫掃全球,腸胃科醫師應提高警覺此疾病的多樣貌:非典型肺炎、腸胃炎、病毒性肝炎或是登革熱。此外,對腸胃科醫師另一個挑戰是執行內視鏡檢查。如果醫護人員沒有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很容易將病毒散播出去。上消化道的內視鏡檢查可能會刺激病患咳嗽,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則會因病患排氣而釋出許多懸浮微粒。所以在流行達到高峰前,作者建議必須要趕快制定對疑似或確診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的規範和操作指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嘉鈺醫師整理)
📋 COVID-19 in gastroenterology: a clinical perspective(2020/03/14)+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John Ong, Barnaby Edward Young, Sharon Ong, et al.
➥Link: BMJ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0/03/20/gutjnl-2020-321051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在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腸鏡) Colonoscopy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的相關結果
一、目的:經由結腸內視鏡直接觀察結腸內之情況,可協助診斷並移除異物、瘜肉,或取組織做切片檢查。 二、檢查過程: (一)檢查前: 1.前一天中午進食低渣無脂肪的流質 ... ... <看更多>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在 何謂下消化內視鏡檢查: 1.乙狀結腸鏡 的相關結果
何謂下消化內視鏡檢查:. 1.乙狀結腸鏡:由肛門起至乙狀結腸為止,大約60 公分長度為主要檢查範圍。 2.大腸鏡:全段大腸(由肛門起至盲腸為止),甚至迴腸最末端。 ... <看更多>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在 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須知 的相關結果
又稱大腸鏡檢查,藉由影像診視整個大腸狀況,並. 可同時進行取下組織行病理學檢查或細胞學檢查。 1.檢查目的:. (1)不明原因的腹痛、骨盆腔之鑑別診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