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告別在宅終老👵 #如何陪伴父母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NHK紀錄3個家庭居家照護的挑戰 🛏#有尊嚴的善終
【陪伴最後一程的醫師】公視+#免費線上看┃https://reurl.cc/v1p92e (觀賞期限至~10/16)
▍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
(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
透過這一部伴長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紀錄片,
希望喚起更多人對安寧療護的認識。
#他是醫生也是朋友
#從治療到陪伴 #幫助每個人到最後一刻
現年80歲的醫師小堀鷗一郎,
在67歲那年投入安寧居家療護,
十三年來已照顧了超過七百位病人。
#人生必修課
#理想的告別
日本的人口急速老化,
每年有超過130萬人死亡,
有超過七成的人,
希望可以在家臨終,
與家人一起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
好好告別,有尊嚴地死去。
但現實情況如何?
要怎麼讓臨終更加安詳?
#居家安寧療護 #長照 #在宅醫護 #高齡化
#好好告別 #在宅終老 #重症安寧療護 #善終 #安寧
#理想的告別 #社區醫學 #喘息服務 #病人自主權利法
★相關報導★
▍翻轉醫療崩壞?家,是最好的病房
https://reurl.cc/24DNL9
▍你想面對什麼樣的臨終場面?
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余尚儒:
每個人都有選擇尊嚴死的權利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948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48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731
📺與談來賓┃健保署署長 李伯璋、厝邊好醫生聯誼會召集人 洪德仁
■ A Doctor Beside the Deathbed
■ 導演:Sachiko Shimomura┃2018
👉節目資訊▸▸https://reurl.cc/lVOLdl
👉公視+線上看▸▸ https://www.ptsplus.tv/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早上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4:30;重播周一凌晨01:00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4的網紅醫聊543,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周邀請到 #亞東醫院社工室的丁貞嘉社工師,用三個不同生命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有「預立醫療決定」,自己與家人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 王曉民,北一女學生,與同學外出時因車禍造成大腦受損,臥床47年離世。 ■ 2020年7月,警員楊庭豪出勤值遭無照少年騎車撞擊,醫師判定腦死,家...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他是醫生也是朋友 #從治療到陪伴 #幫助每個人到最後一刻
80歲的小堀醫師,每天開著車,到病患家中探視診療,他總是帶著折疊椅與病患平視溝通,關心他們的生活大小事,有時他與病患話家常,有時他也是照顧者的紓解窗口。
曾在大醫院執刀的小堀醫師,13年前投身安寧居家療養,至今他已照顧了超過700位病人。【#陪伴最後一程的醫師】跟著小堀醫師居家探診的腳步,紀錄三個家庭的居家照護挑戰與困難,真切動人,寧靜深刻。
【陪伴最後一程的醫師】#居家安寧療護 #長照 #在宅醫護 #高齡化
📺公視13台┃10/9 周五22:00┃公視主題之夜
📺與談來賓┃健保署署長 李伯璋、厝邊好醫生聯誼會召集人 洪德仁
🎬本集無網路直播❗
🎬公視+免費線上看┃www.ptsplus.tv (10/9-10/16)
#好好告別在宅終老
日本的人口急速老化,每年有超過130萬人死亡,有超過七成的人,#希望可以在家臨終,與家人一起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好好告別,有尊嚴地死去。但現實情況如何?要怎麼讓臨終更加安詳?
NHK團隊紀錄了,三個家庭的居家照護挑戰與困難!
▍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
(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
透過【陪伴最後一程的醫師】這一部
伴長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紀錄片,
希望喚起更多人對安寧療護的認識。
#好好告別 #在宅終老 #重症安寧療護 #善終 #安寧
#理想的告別 #社區醫學 #喘息服務 #病人自主權利法
★相關報導★
▍翻轉醫療崩壞?家,是最好的病房
https://reurl.cc/24DNL9
▍你想面對什麼樣的臨終場面?
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余尚儒:
每個人都有選擇尊嚴死的權利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948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48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731
■ A Doctor Beside the Deathbed
■ 導演:Sachiko Shimomura┃2018
👉節目資訊▸▸https://reurl.cc/lVOLdl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早上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4:30;重播周一凌晨01:00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要怎麼走? #好好告別在宅終老 #人生必修課
在日本每年有超過130萬人死亡,有超過七成的人,#希望可以在家臨終,與家人一起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好好告別,有尊嚴地死去。在台灣則通過了《病人自主權利法》讓末期病人有在家善終的選擇權。
NHK團隊,跟著小堀鷗一郎醫師,居家探診的腳步,拜訪了三位想要「在家臨終」的病患,紀錄三個家庭的居家照護挑戰和困難。真切動人,深刻寧靜。
【陪伴最後一程的醫師】#居家安寧療護 #長照 #在宅醫護 #高齡化
📺公視13台┃10/9 周五22:00┃公視主題之夜
📺與談來賓┃健保署署長 李伯璋、厝邊好醫生聯誼會召集人 洪德仁
🎬本集無網路直播❗
🎬公視+免費線上看┃www.ptsplus.tv (10/9-10/16)
-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改變既有醫病關係
現年80歲的醫師小堀鷗一郎,
在67歲那年投入安寧居家療護,
十三年來已照顧了超過七百位病人。
本片拜訪了三位想要「在家臨終」的病患
罹患失智症的小寺誠一、肺癌末期的長谷川近藏,
與身體健康尚可,卻逐漸退化失能的星野貴美子。
失智症、癌症與失能,
這三個家庭,
面對著不同情況的居家照護挑戰。
-
-
#好好告別 #在宅終老 #重症安寧療護 #善終 #安寧
#理想的告別 #社區醫學 #喘息服務 #病人自主權利法
★相關報導
▍翻轉醫療崩壞?家,是最好的病房
https://reurl.cc/24DNL9
▍你想面對什麼樣的臨終場面?
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余尚儒:
每個人都有選擇尊嚴死的權利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948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348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731
■ A Doctor Beside the Deathbed
■ 導演:Sachiko Shimomura┃2018
👉節目資訊▸▸https://reurl.cc/lVOLdl
👉公視+線上看▸▸ https://www.ptsplus.tv/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早上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4:30;重播周一凌晨01:00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在 醫聊543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周邀請到 #亞東醫院社工室的丁貞嘉社工師,用三個不同生命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有「預立醫療決定」,自己與家人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 王曉民,北一女學生,與同學外出時因車禍造成大腦受損,臥床47年離世。
■ 2020年7月,警員楊庭豪出勤值遭無照少年騎車撞擊,醫師判定腦死,家屬決定器官捐贈,超過十人因此能夠延續生命。
■ 泰國的年輕女孩來台遊玩,意外過世,父親來台同樣也替女兒做出了器官捐贈的決定。
我們都追求怎樣好好活著,很少想到如何好好離開,規劃了退休金、買了保險、簽了生前契約、甚至分了財產、訂了遺囑,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離開前的最後一段旅程如何走的安寧、走的尊嚴,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預立醫療決定可以 #本人事先思考與決定、#隨時更改,當未來病況經醫師確診後,可以按照 #預立醫療決定書 接受、拒絕或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或流體餵養。(拒絕已含撤除與不給予)
引用 @陳秀丹醫師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_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書裡的這段話:
"每段生命都有終點,當你也即將面臨這一天時,你是否願意終日躺在病床上,無論你有沒有意識、痛不痛苦,都要被強迫灌食、打針、插管、抽痰、擦屁股……?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又怎麼能夠以「愛」、以「孝順」之名,對臨終的親人做出如此折磨他的決定?"
現在的歐美先進國家,已經沒有要「救到底」的觀念了。更別說除了愛與不捨以外,有時難免看到的所謂一日孝子,堅持救到底的原因是怕被別人說不孝、還沒拿到手的房產、為了省下遺產稅等等,讓親人一路「救到掛」,這真的是愛嗎?預立醫療決定是一件對家人充滿愛的事情,不讓家人因為替自己做了決定而在心裡久久受苦,也是讓自己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尊嚴地離開。
「棺材裡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不妨聽聽這集,提早想想
特別感謝 @亞東醫院社工室 #丁貞嘉社工師 #何叔孋公證人事務所
想了解更多請搜尋🔎#亞東社工文宣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病人自主權利法
#DNR #Do_Not_Resuscitate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器捐 #維持生命治療 #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生命末期不插鼻胃管運動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蓮花基金會
#podcast #泰德 #貝兒醫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HAGS8KoImI/hqdefault.jpg)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有想過當面臨人生試卷中最後一道題目時,該怎麼回答嗎?我們該如何畫下生命最圓滿的句點?而當生命走到末期,強行續命帶給患者的是一線生機,還是無限痛苦?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分享自身經驗告訴我們: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插鼻胃管:被綑綁的老年
陳秀丹醫師指出,現在的先進國家在患者生命末期時,「不插鼻胃管」已是共識。為什麼?因為插鼻胃管無法有效避免吸入性肺炎。她進一步說明,鼻胃管及胃造廔等措施,只能避免患者因飲食中的牛奶或水等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但患者自身的口水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的口水是24個小時都在分泌的。」
此外,陳秀丹醫師也提到,插鼻胃管反覆摩擦,也很容易造成食道及胃部受傷,產生上消化道出血。更有一些老人家插鼻胃管覺得不開心,就會想要自己去拔,而醫院的對應措施通常是將他們的雙手綁起來,「我們的老年變成一個被綑綁的老年,」她表示,這是對老人家很大的不尊敬。
生命末期:老天給我們的退場機制
陳秀丹醫師指出,北歐將生命末期訂定成18個月。以往他們也同樣插鼻胃管,但近幾年開始反思鼻胃管造成的傷害,因此現在都強調生命末期不插鼻胃管,甚至提出:死前兩周才臥床。
陳秀丹醫師說,老天將我們生下來,也給我們很好的退場機制。
當一個人老到、病到不能吃的時候,沒有額外給予水分時,我們腦內的嗎啡生成量就會增加;當一個人心臟、肺臟不好時,二氧化碳沒辦法排除,持續累積就會造成二氧化碳性昏迷;當一個人肝功能下降,阿摩尼亞(氨)代謝出問題時,我們血液中的阿摩尼亞(氨)將增加,就會造成肝性腦病變。
她說,上述狀況其實都可以讓一個人「比較舒適地離開」,這就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退場機制,只是我們都忘記了。
適時放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有生必有死」陳秀丹醫師表示,看待「老病死」的過程要保持平常心,而且所有事情都要事先規劃。死亡並不是一個禁忌,因為隨時都有可能面臨一個導致自己永久失能,或馬上死亡的重大事件;因此當我們還健康時,就應該思索該如何面對。
「能夠放下自己是智慧;能夠放下別人是慈悲。」陳秀丹醫師強調,醫師面對再怎麼急救都無法救回來的患者時,要學會放手;我們面對老病、甚至要死亡的父母親時也相同,「放了手,他就得到自由。」
陳秀丹醫師指出,全世界都很欽羨台灣的健保制度,但「健保給付無效醫療」這件事情勢必得好好改善。許多末期患者被無情地用現代化的醫療強行續命,苟延殘喘地活著。她認為,如果健保不給付這塊無效醫療,相信許多生命末期的人不會多受苦。
活著,是為了感受生命的美好
陳秀丹醫師透露,在自己從醫的26年中,看過許多人痛苦地死去,但也看過許多人走的時候非常安詳,氣氛也十分平順,「因為這個人他知道自己要走了。」她說,這樣的患者對於死亡的準備工作也做了好幾年,周邊的親友也可以接受他的離去。
「這樣的死亡是被期待的、是不慌張,且是很大的福報。」陳秀丹醫師表示,醫院會給予一些嗎啡、鎮靜劑,以及讓患者更舒適的藥物,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可以很安詳、很有尊嚴。
「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陳秀丹醫師強調,我們活著就是要享受人生,如果一個人只有呼吸、心跳的活著,就是所謂的「生物式生命」,但生命的重點是需要感受到外界給予的愛及美好,這才是我們應該過的「傳記式生命」。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是一本傳記。」我們該如何書寫,讓寫到最後一頁時,還是同樣的美好,靠得是智慧。因此,陳秀丹醫師提醒,一定要簽預立醫療指示,保障自己的善終。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相關影片】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cG-F2baV7Bs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diVvzoP-2f8
必學!照護2堂課。鼻胃管、胃造口︱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xnb2oZUVs3U
【相關文章】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431
陳秀丹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44
要不要幫父親放鼻胃管?安寧醫師:父親自己答了這題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978
#陳秀丹 #病主法 #預立醫療指示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46hmE0KbkQ/hqdefault.jpg)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們,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者簡介:穆琳醫師Muk Lam
25歲,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
20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於香港公立醫院服務。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MBX4BkuQ-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PrvyDHvMa-UgL5zoPMGeMvvIB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