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頻傳,該如何選擇零食】
近日食安問題頻傳,從去年12月的嬰幼兒米餅鎘超標、最近某米餅品牌傳出使用工業用氮氣填充包裝,以及知名洋芋片品牌天婦羅口味被驗出丙烯醯胺數值超過標準...
不僅讓消費者捏了一把冷汗,身為人父的阿包醫生也很擔心孩子是否曾接觸過這些食物,這次就來跟大家說說挑選零食的注意事項。
🎯#認明標章
選擇安全食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認明標章,包括綠色的健康食品標章、台灣優良農產品的CAS標章等,常見標章可見部落格文章:https://lihi1.com/6OBZF
🎯#認清標示
購買零食時須認清標示,包括品名、內容物名稱、食品添加物名稱、有效日期、營養標示等,且標示應以印刷為主,若是用貼紙貼上也須不容易撕掉換貼為宜。
🎯#原型食物
原型食物包括核桃堅果、雜糧麵包等,這類食物多以天然食材製成,且少添加物、熱量低,適合兩餐之間食用,但給孩子吃核桃堅果時記得要磨小塊再食用喔!
🎯#分散品牌
市面上零食品牌眾多,在沒有時間自製的前提下,除了認清標章與標示,也可分散品牌,口味多做變換,降低食用風險。
🎯#自製點心
自製零食點心不僅可以從挑選原物料就開始把關,一直到料理至熟的過程都能一一仔細檢查,成品天然也能吃得較安心。
📌#小叮嚀
零食無所不在,在滿足口腹之慾以及不上癮的前提下,爸媽可以適時給予孩子一點點心,但挑選時須注意產地來源、標章、成分等內容,才能為孩子的健康多一層保障喔!
🎥只要3小時一次掌握育兒該注意的眉角
▶️ https://reurl.cc/Ezl2gm
📖 暖爸兒醫幫父母解決育兒難題
▶️ https://bit.ly/2UAzP6h
丙烯醯胺工業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姿允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5年3月4日公布的最新糖建議攝取量,每日不得超過25公克,喝下1杯全糖珍奶的含糖量近62公克,遠超過上限。尤其是黑糖在高溫提煉過程可能產生有害的丙烯醯胺,攝取過量有神經、生殖毒性及致癌疑慮。」
其實所有高溫加熱的含澱粉食物中都會產生不等程度的丙烯醯胺,像是炸薯條、洋芋片、烘培過的咖啡豆或是加熱溫度超過攝氏溫度120 °C(248 °F)的麵包等烘焙製品。
丙烯醯胺在屬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上,目前是列為2A級的致癌物,也就是「動物實驗發現致癌,因此有可能在人類致癌」的等級,比起第一級確定會對人體致癌、且無孔不入的空氣污染(例如pm2.5),其實不刻意攝取過量倒不用有無謂的恐慌。
在加工技術進步跟各種精緻化食品工業的發展下,面對可能的有害物質,秉持「偶一為之、淺嚐即止」的原則,其對健康的影響都遠遠低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喔!!
重點還是裡面那句:
「1天不要飲用超過50公克的黑糖(等於1杯黑糖波霸奶茶),有胰島素抗性相關疾病,如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的人及體重控制者,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前提是完全沒碰到其他高溫製品喔!不過一天一杯也太多,那不是致癌物的問題,是可能會胖死的問題惹XD)
#代謝疾病及體重控制者請暫時跟含糖製品保持安全距離
#Tammy Wang 都喝無糖茶
#但八十八夜茶倉的黑糖珍奶一個月會忍不住喝一次
#美食就是要久久一次才彌足珍貴
嗜喝黑糖波霸奶茶 醫師:小心可能致癌物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415/1334811/
丙烯醯胺工業 在 王獅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咖啡致癌這種報導,你該知道的真相? |
前幾天美國的加州政府宣判咖啡業者必須加註警告咖啡內含【 疑似】致癌物質--丙烯醯胺,當然回到台灣就變成,喝咖啡致癌這種文章了。
其實很多人都討論過了,【以目前科學研究】,除非喝下超量超多的咖啡,要不然是不會有致癌問題。 不過我覺得看一件事件不能看太簡單,尤其丙烯醯胺有事沒事就會被拿出鞭。我們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探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為何美國加州政府要這樣搞!? 沒事找事做? 嚇人?
其實是民間組織【有毒物質教育及研究議會】 告上加州法院,控告眾多咖啡業者沒有在咖啡上加註標示內含疑似致癌物-丙烯醯胺。 因為加州好像很愛告訴他們人民吃甚麼有毒,所以像加州的薯條其實是有加註警告標誌。 而因為咖啡業者提不出長期攝取咖啡對於消費者來說完全不會有問題,加上丙烯醯胺在加州是列為疑似致癌物質的,所以宣判業者敗訴!!!! 並不是沒事找事做!
當然這個民間組織長期告食品業者到底是為了人民健康還是為了錢就不知道了!
2. 丙烯醯胺到底是甚麼鬼東西呢?
簡單來說,丙烯醯(ㄒㄧ)安,是因為食品烹飪過程的梅納反應(含有胺基酸、還原醣的食物,只要加熱超過一定溫度就會有此化學反應,是很複雜的化學反應還有美味的來源....)所產生的附加物,所以我們常吃的垃圾食物都含有不少,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咖啡、玉米片、黑糖、堅果類食物都有,只是量多量少問題。
3. 丙烯醯胺的危險在哪?
國際衛生組職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之列為【2A】等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2A是啥意思,也就是【動物實驗確定就是致癌】,可是【人體還不知道】(因為人不能做實驗,只能從流行病學角度去探討,也就是調查哪些人吃了甚麼,他有沒有因為吃了比較多的甚麼,所以癌症發生率比較高)
但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忽略就是,雖然不確定丙烯醯胺會不會致癌,但是丙烯醯胺是百分百確定是有毒物質,是會造成基因突變、神經毒性、跟生殖毒性的,所以美國勞工部把它列為【潛在的職業性致癌物】(丙烯醯胺在工業上用得到),只是說人體有一定的代謝機制,所以到底【食物會不會有致癌性很難講,所以也訂不太出基準量】。
4. 我該注意甚麼?
其實丙烯醯胺的議題應該跟咖啡分開來看,因為還要看你攝取的量還有攝取的方式(烘焙的深淺,沖泡方式)。
丙烯醯胺的問題其實就是個人飲食問題,如果長期吃油炸跟高溫烹調食物,那本來就是讓自己處在除了致癌疑慮之外,還有更多慢性疾病的風險上。 加上國外的飲食方式像是馬鈴薯、玉米片堅果食物等,本來就會對丙烯醯胺有點敏感。反而在台灣咖啡不是重點,你更該避開鹽酥雞或是油條才對,就算你是重度咖啡因上癮著,那咖啡因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高於丙烯醯胺。
不過【咖啡烘焙業者】還是要注意避免過度攝取丙烯醯胺,因為丙烯醯胺的毒性還是存在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跟風說咖啡不會有致癌問題,還是要探討背後的意義,尤其是流行病學很容易因為出現新的證據就被推翻,最基本的還是保有求知欲望不該被媒體亂下的標題騙去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