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愈辯愈明
首先,謝謝黃敏惠市長的回應,那張證書正說明我想點出高教的問題,不論有無撰寫學位論文,無論攻讀的是在職專班,抑或是大學畢業後報考、申請進入研究所,在畢業證書上都看不出差異。
而這點,可能也是不少人政治人物從事公職之餘,明知無暇讀書、寫論文,選擇在職專班來取得學位的重要途徑。
昨天有人在我的貼文底下留言附上一則新聞連結,2002年《中央社》的報導:「位於嘉義的嘉義大學為了增加知名度,也能吸收來自北部地區的菁英,決定以低價每學分新台幣五千元、師資內容及無需寫論文即可畢業做為三大號召點,希望因此打響EMBA班的名聲。」
以低價搶攻市場,嘉惠學子,這點無妨,但管理學院院長周逸衡的一段話,倒是發人省思,「所有EMBA班畢業前都要撰寫論文,周逸衡表示,其實論文大都以型式上居多,嘉大只要同學交出有關『台灣企業研討』的報告即可抵論文,讓許多忙碌的上班族節省時間」。
節省時間,不須寫論文,可以和大家拿到一樣的碩士學位畢業證書,果然夠吸睛!
根據今天的新聞報導,嘉義大學發出聲明表示,「EMBA碩士在職專班得不修習論文,唯須另修習「台灣企業問題研討」,並繳交專題報告替代」。另外,黃敏惠是在「2004年12月參加企業問題研討公開發表,於2005年1月通過學位口試取得管理學碩士學位」。
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甚麼?
正如校方所稱,EMBA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皆為在實務界工作的在職人員,有進修的需求再自然不過!
然而,1996年參選第三屆國代的黃敏惠,經歷是「中山女高教師」、「省議員特助」,1998年參選第四屆立委,經歷多了「國代」和民間團體的董事。2001參選第五屆立委,經歷除多了「立委」,以及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集委員」,而該委員會監督的主要部會,正是教育部。
簡言之,黃敏惠就讀嘉義大學管理所碩士學分班和在職專班時,她的身分是「立委」,在政治實務界工作。
而黃敏惠呈交所方的「台灣企業研討」的報告,題目叫做「城市品牌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有無取巧?台師大國文系畢業的黃敏惠市長心知肚明!
《學位授予法》(民國93年修訂版本)第六條規定,「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完成碩士學位應修課程,提出論文,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碩士學位」,「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其論文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管理研究所用技術報告取代碩士論文,除適法性有疑慮外,請問黃敏惠,妳說技術報告具有解決實務問題的價值,請問妳的技術報告有甚麼「技術成分」可言?跟「台灣企業研討」有何相關?解決了甚麼實務問題?
「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的「訪評意見」點出:「大部分學生皆非畢業於管理相關學系,而目前卻從事管理實務工作之需求;而採行以『專業技術報告』替代碩士論文的彈性作法。以上皆是該專班為反映此教育目標所採行之『學生需求為主要考量』的權變措施。這些措施,對招生業務卻能發揮一定程度的效果」。
高等教育敞開門歡迎各界來修讀,推展產學合作,改善學用落差,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大學不該把自己當作職業訓練所,甚至是學歷文憑發送所,僅著眼於「學生需求」,這類削足適履、甚或降低畢業標準來迎合學生的心態作為並不足取。
其次,該專班的學位證書上名稱是「管理學院在職碩士專班」,改為管理研究所碩士,應該是後來的演變。亦即,不論入學途徑為何,要不要寫論文,最後學位證書上就是合流統一,看不出差異。黃敏惠最初就讀的是碩專班,證書拿到的與一般生無異,學歷確實是「進擊、增值」。
「訪評意見」也指出:「依照大學法第六條規定,藝術類或應用科技類研究所碩士班 學生,其論文得以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該專班之屬性是否可歸化為「應用科技類研究所」,尚須釐清其中適法性問題」,顯見,該所以技術報告取代碩論,不無爭議。另,所長稱其他各校也要提交碩論,該所到底具備甚麼「特殊性」?可以如此「特立獨行」?
訪評意見直指「該班以技術報告取代碩士論文(少數學生亦會選擇撰寫碩士論文),雖符合該班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在職進修之需求,然而在落實上仍有落差,且其對指導教授在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方面,似乎較無助益。例如,從歷屆所編輯的數冊「台灣當代企業問題研究之技術報告」專輯來看,學生完成的作品似乎是不 夠嚴謹且不夠完整,但又具論文性質之報告」。
不需要寫學位論文也罷,光是技術報告,就被專家學者質疑學生的作品不夠嚴謹且不夠完整。輕易授予文憑,難道不是一種浮濫,把高教學位當作商品化任意授予,無須嚴謹把關?
曾為三屆立法委員、三任嘉義市長、國民黨副主席,且是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對於高教亂象沒有積極作為,甚至聰慧地運用此一巧門取得學位。李眉蓁抄襲論文拿到學位,而黃市長不須寫碩論同樣可拿到碩士文憑,不是更省力?
最後仍是想請教黃敏惠市長,您的那份名為「城市品牌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的技術報告,與『台灣企業研討』的關聯性為何?或是解決了甚麼實務問題?請公諸於世,讓國人一睹,以昭公信。
後記
黃敏惠稱2001年嘉義大學是教育部當時唯一核准「碩士論文」與「技術報告」雙軌並行的碩士在職專班學校,那是因為嘉義大學為嘉義師範學院與原國立嘉義技術學院合併,存有不少技職色彩的系所,包括應用科技類,但管理所並非藝術或應用科技性質,卻一體適用,本來就有適法性疑慮。教育部應非單獨核定管理所報准可以這麼做。這就是巧門。
中山女高師資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教育 #師資教育 🇹🇼
優秀教師,學習典範
以《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一書成為明星教師的王政忠,這學期展開生涯大轉型,成為南投縣教育局的第一位「行動型課程督學」,在每週為學生上10堂課之餘,還要親身造訪全縣174所國中小,入班觀課,替基層老師教學把脈診斷。
曾是國教署商借教師的前台北市麗山高中老師藍偉瑩說,「我自己期待做的是一個專業、客觀的教育顧問角色,這些年來深度陪伴老師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台灣缺了這一塊」,她分析,目前從教育部到民間,給的大多是點狀、片段式的協助,她希望結合一群有經驗、想改變的教師,長期協助現場老師們備課,由合作學校主動提出需求和目標,及最想要得到的協助,藍偉瑩和夥伴們再入校,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提供客製化專業陪伴。
張輝誠5年前首開風潮,隨時開放教室供全國各地教師觀課,並自創「學思達教學法」,追隨者眾,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和中國的邀約不斷,但身為公校教師時間限制多,因此他在六月中宣布離開中山女高成為自由個體戶,遊走兩岸全力推廣理念,並催生學思達學校。
宜蘭縣課程督學公職退休後,轉任誠致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則說,體制外教育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傳統、更能發揮所長的環境,年輕人也可以得到比較快的學習與成長。他以雲林縣拯民國小為例,去年起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學校,全部的老師、行政人員都由TFT(Teach For Taiwan)支援、誠致基金會扶持,這群年輕人很有熱血,但組成一所學校會面臨非常多的困難,需要基金會的後援。
中山女高師資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到 呱吉 議員為聲援雄中與雄女學生發起的「 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活動而行文給台北市各級學校的公文,心中非常有感觸。
台灣設計科系目前有四大畢業設計聯展可以參加,當中又以新一代設計展最為馬首是瞻,這些設計展中都有安排給獎機制,目的雖是要給好的畢業作品舞台,但長久下來得獎的光環逐漸被學校拿去當成招生用的武器,得獎數量多寡甚至會被製作成看板放在校園裡,媒體採訪時往往也只聚焦這些「畢業設計之光」,好像得了獎、被報導之後,往後的設計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但是否真是如此?成績、獎項,是否就真的是一切?同學去報名國內外許多不同的設計獎,有入圍得獎很好,沒有得獎其實也不代表什麼,A獎沒中去報B獎,B獎沒中去報C獎,都沒中那就再接再厲,用別的作品再試試看。設計、創作最後都是回歸到創作者自己本身對於作品的執念有多強,苦工下得有多深而已。
#得獎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得不得獎之中的酸甜苦辣都只有創作者自己最能體會,但台灣的教育風氣總是把學生得獎這件事當成一個學校或補習班的宣傳素材,好像得獎才是一切一般。這也是我進行 #後浪賞 的初衷,我挑選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沒有在這四大畢業展中得獎的遺珠作品,希望透過我的眼光去讓同學明白,還是有人肯定你的設計。
雖然我沒有呱吉議員行使公文的權力,#但我也懇請各大學設計學院們別再把同學得獎當成一個宣傳學校的工具。台灣之光、設計之光什麼的真的已經夠了。你有本事把學校設備、師資搞好,厲害的人就會想進來,這樣便已足夠。不需要把學生當成學校的資產。
我在看作品過程中,經常與同學聊天,#發現大家都把畢業展當成最後一個舞台,沒有被報導也沒有得獎,那以後就不做設計了。我真心覺得不需如此,獎項就是一群評審的口味集合,沒得獎這件事有可能真的做得不夠好、也有可能不過就是不合這群評審口味而已,可能的因素很多,不需要因為沒得一個獎就好像要放棄人生。但如果你對做設計的慾望也就只有這麼一點點,那早早放棄對你可能真的會比較好。
去年開始接手企劃製作的台灣畢業設計年鑑—— #書上設計展 每年都會探討一些主題,今年的主題就訂為「態度」,從各種面向去探討對於設計這件事應該要保有什麼樣的態度?當中有一個章節是「#得獎之後」,我會採訪幾位在這些畢業設計展之後的學生,看他們在獲獎之後,人生是否真的因為獎項而獲得一些改變?另外一個章節「#轉彎人生」當中,也會邀來幾個念設計的人後來卻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光芒,究竟念了設計之後不當設計師是否會是一條更好的路?
請各位期待 #書上設計展2019 的上市,也請各位聲援同學這個終結放榜風氣的活動!
#台灣之光很多時候不是只有你的光而是別人想要沾光
#最新消息是雄女與鼓山高中校長皆已簽字宣布不發新聞稿
#建中北一女中山女高也跟進
#畢業設計 #台灣之光 #得獎 #新一代設計展 #畢業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