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校|#神鬼雜學 重返展覽🤩】
#參展單位之社會參與
#教育不就是要讓社會更加進步更加多元蓬勃發展
台灣一直是亞洲自由多元的代表國家,因此自2015年雜學校舉辦以來也是眾多團隊、議題的發聲平台,雜學校鼓勵多元創意的想像與行動,因此凡涉及 #社會倡議、#社會運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等就屬於社會參與展區。立馬來看看社會參與團隊們帶來各自精采的 #240秒影片! 🎬
視腳的有感探索
可能幸福學院・可能幸福工作坊
Girl Scouts of Taiwan 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
再生玩具店
溫叨超有事
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
時習教育 LIFE in life
芒果遊戲
PackAge Plus
RE Green 居家製肥機
Impact Hub Taipei /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
聚起來!
熱青年
窩聚.共好日常
青村白皮書-洄游農村計畫
Youth Climate Action
雞湯來了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 Tzu Chi Collegiate Association
慈濟基金會
大腦加倍佳 Build Better Brains
Hsinchu American School 新竹美國學校
衣服圖書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雜學校_參展單位240秒影片:社會參與》
👉 http://user110030.piee.pw/38edgm
#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 #POPUPSchool #展覽回顧 #社會參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浪LIVE直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南後壁區本協庄一位年僅29歲的製月琴師 林宗範,自小熱愛台灣傳統音樂和樂器,因為沒錢買琴,從國小三年級開始便自學樂器製作,靠著和隔壁伯公借琴來量尺寸、到處向各行各業請益學習木工的雕琢技巧,以及四海為師的 匠人精神,鑽研出 無師自通 的技藝本領,堅持以台灣在地的木料打造出各形各色的月琴、三弦、大廣弦...
中華 自學 平台 在 City News 城市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城市教育】區塊鏈畢業證書來了!20間教育聯盟 共組「台灣學習履歷聯盟」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台灣出國留學人數銳減,但因教育部推動108課綱、將學習歷程設定為全國高中生升學規則,台灣開始重視學習履歷。由新創團隊「圖靈鏈」發想、資策會輔導、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與AI金融科技協會協助下,台灣學習履歷聯盟成立,要讓所有學齡人士履歷能夠串連,預計明年第二季整合全台大專院校到幼兒園,以及所有制度外學習平台的個人資訊。
「台灣學習履歷聯盟」不止串連所有學齡人士的履歷,更能達到安全防偽、跨境即時查驗、數位實體並行、個資隱私保護等重要國際系統指標。
聯盟共同發起人、圖靈鏈執行長胡耀傑,今年因疫情提早結束,從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返台,研擬數位認證在家鄉台灣的技術落地,並計畫於明年第二季串連全台 150 間教育機構。
「區塊鏈技術一直沒有在台灣妥善落地,除了純金融,也能透過教育界被台灣認識。」圖靈鏈是今年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競賽的最高獎項得主,也曾在微軟創夢盃與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為台灣爭取到兩次難得的美國區賽總冠軍,這次希望為台灣深入到各鄉鎮做些更落地的數位發展。
「能想像我們現實虛擬只用一個身份,不再填十幾頁申請表,所有背景查驗只要15秒且資訊零偽造的那天嗎?」胡耀傑執行長以自身求學申請經歷出發,並藉聯盟與各院校之力,誓將台灣改造成零用紙與零造假的科技都市。
數位學歷從201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開始著手「防偽學歷」後,就在美國東岸逐漸被各校接受與採用。研擬數位認證在家鄉台灣的技術落地,並計畫於明年第二季串連全台 150 間教育機構。
2017年開始,法國企業 BCDiploma與新加坡企業OpenCerts開始於當地佈局,並各自陸續獲得歐盟與新加坡政府的支持,目前已廣佈超過 50 餘間院校,成為當地學歷的主要參考指標與查驗通道,也為數位教育推廣帶來長足的進步。
跟隨全球學歷數位化之趨勢,台灣許多大專院校以防偽及傳遞便利性為兩大考量規劃數位學歷。今年因疫情影響加速推動並達成多方共識,以聯盟為起點帶領台灣教育體系加入數位學歷領頭羊行列。
在聯盟創始之初,就收到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中華大學、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中原大學創新創業發展中心的認可與加入,並同步開始於校內證書發放以及校外跨域查驗等兩大路線進行推動。
資策會聯手全國商業總會、AI金融科技協會與新創圖靈鏈,為智慧市民體系做鋪路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在數位學歷領域深耕已久,今年恰逢矽谷新創公司圖靈鏈返台,便開啟由資策會做政策指導,圖靈鏈研發之圖靈證書做技術核心的合作模式。
後續聯盟邀請到全國商業總會區塊鏈應用及發展研究所協助其在商會、工會、協會網絡中的數位轉型與普及,也在AI金融科技協會的支持下開拓數位證書入主金融與人工智慧產業相關應用與證照的趨勢。
永續學習在台灣逐日成為熱門議題,學習不再只局限於傳統教育機構。聯盟成立之初也邀請到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AIAA 中華民國台灣人工智慧應用發展協會、猿創力程式設計學校、WillStudy 留學計畫、台灣瑞科教育、stanCode-標準程式等教育機構成為創始成員,除垂直外也水平整合所有自學平台的歷程資訊,讓數位學經歷成為台灣所有學生生活習慣的一環。「你不再會忘記人生光輝的每一刻,因為有區塊鏈,他幫你永恆記著。」
#台灣學習履歷聯盟 #區塊鏈
中華 自學 平台 在 食力foodnex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食創獎最強評審陣容大公開!⚡️】
https://www.foodnext.net/news/industry/paper/5111514017
《食力》2019年開辦台灣唯一飲食產業創新評鑑「食創獎」後,吸引台灣各大飲食相關產業業者,包含123個品牌廠商、172件報名作品報名!目前2020年第二屆「食創獎」已經開放報名!此次評審陣容不僅陣容堅強,更集結了橫跨多重領域的專業人士,要聯手挑出飲食產業發光發亮的你✨
歡迎主產品為飲食產品或服務的公司,無論是知名品牌或者是新創企業,一起共襄盛舉!開放報名徵件至2020年10月30日!
✨審食度勢、勇於前行!
2020食創獎徵件中:
https://2020fia.foodnext.net/
🏆2019食創獎回顧:飲食創新英雄榜,誰能搶下2020門票?https://bit.ly/3iB7Fly
🥊2020FIA食創獎評審:
#王馥蓓(台灣奧美董事總經理)
#朱竹元(優樂地永續服務公司董事長、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 前董事長)
#吳明錡(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
#李明元(客意直火比薩共同創辦人、麥當勞前亞洲區副總裁)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應平(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阮淑祥(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施坤河(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
#高琹雯(知名美食評論家)
#盛治仁(雲品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基義(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許呈湧(呈曜包裝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彥安(遠景貿易總經理)
#廖啓成(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鄭司維(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專技副教授)
#鄭揚凱(社團法人台灣食品技師協會 理事長)
#盧諭緯(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 秘書長)
#謝中川(SHAPE雪芃廣告集團(臺北/上海)董事長)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Pizza CreAfe’ 客意直火比薩 .烤雞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優樂地永續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研究所 社團法人台灣食品技師協會粉絲團 台灣奧美 台灣好基金會 奇想創造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雪芃廣告/ SHAPE Advertising
中華 自學 平台 在 浪LIVE直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南後壁區本協庄一位年僅29歲的製月琴師 林宗範,自小熱愛台灣傳統音樂和樂器,因為沒錢買琴,從國小三年級開始便自學樂器製作,靠著和隔壁伯公借琴來量尺寸、到處向各行各業請益學習木工的雕琢技巧,以及四海為師的 匠人精神,鑽研出 無師自通 的技藝本領,堅持以台灣在地的木料打造出各形各色的月琴、三弦、大廣弦等樂器,更加入美學堅持,自訂弧度優雅的琴柄,讓每一支手做樂器形色兼備,製琴資歷超過15年,他也成立月琴工作室推廣台灣文化。
此外,林宗範自幼住在墓仔埔附近,每逢喪事便會遇上出殯隊伍及牽亡歌團,浸淫在這類鄉土音樂中,卻獨愛這類聲頻,不管是牽亡歌、歌仔戲,或是勸世歌、乞丐調,他都能朗朗上口。除了製作月琴,他還與朋友成立「 風中燈牽亡歌團 」,擔任紅頭法師,致力於台灣傳統民俗文化「牽亡歌」的技藝保存,更有鑑於牽亡歌已逐漸式微,近年還將牽亡歌轉型做表演形式,曾於「2018台灣月琴民謠祭」參與演出,將傳統文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記錄台灣傳統曲調的精隨。
出品|中華文化總會
片頭動畫|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影像團隊|銀河鐵道映畫
特別感謝|外交部、彰化銀行 柴寶旺旺來
#中華文化總會 #匠人魂 #製月琴師
------ 一起興風作「浪」 ------
APP store:搜尋「浪Liv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langlivetw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anglive.tw/
浪Live | Website : https://www.langlive.com.tw/pc/index.html
中華 自學 平台 在 浪LIVE直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謝森山師傅1946年出生於台中,後搬遷至桃園,為了能幫助家中緩解經濟困境,謝森山自小便想學習一技之長。因年幼時常經過俗稱桃園大廟的桃園景福宮,當時周邊戲院林立,堪稱小西門町,每當看著戲院在掛畫版、招牌時,謝森山總想「假如這些看板是我畫的呢那多好!」從那時起,謝森山堅定志向,15歲便進入東方廣告社做手繪電影看板學徒,逐步邁向長達60年的電影看板繪師之路。
在廣告社當學徒的日子,不提供伙食住宿也不支薪,師傅亦不會主動教,而是要自己跟在師傅左右自學、分擔工作,而且通常都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夠出師,但謝森山師傅日夜苦練繪製技巧,逐漸掌握各種顏色的調和,僅僅兩年,年僅17歲時便已學成,可自行排版做畫。為了觀摩別人繪製的電影看板,謝森山曾和師兄兩人,從桃園騎著腳踏車到西門町,在三更半夜時,自備手電筒照著諾大的電影看板,也曾短暫到西門町學習電影看板繪製不同的表現風格,只為了能以更細膩的筆觸,繪出人物的立體神韻以及電影場景,謝森山20歲退伍後,便在桃園中壢自立門戶。
在1960到1980台灣戲院與電影的全盛時期,謝森山同時與七家戲院配合,不眠不休的在接案,畫的不僅是首輪戲院看板,更是巨幅海報,可從二樓掛到四、五樓,皆是用一百八十平方公分的畫布來拼湊,光一個人臉就要十片畫布組合而成,不僅顏色拼接要一致,同時也講究光的明暗層次與立體感,五官神韻更要栩栩如生,難度極高。
1986年開始,電腦輸出技術逐漸取代手繪電影看板,再加上台灣電影產業式微,電影院轉向影城模式經營,面對本土戲院的接連歇業,老一代老師傅退休、同行紛紛轉行離去,只剩下謝森山堅持手繪,用筆下一幅幅生動畫作,「手」護傳統文化,而目前,也僅剩桃園中源戲院仍懸掛謝師父手繪看板。謝森山說:「這一畫,就是六十年,從來沒有想過,當時我們那夥師兄弟,現在只剩下我在畫。但這是我的興趣,只要我體力還可以,能畫多久就繼續畫多久,把這個技術傳承下去。」
出品|中華文化總會
片頭動畫|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影像團隊|銀河鐵道映畫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外交部、華南銀行、國家電影中心
#中華文化總會 #匠人魂 #電影看板繪師
------ 一起興風作「浪」 ------
APP store:搜尋「浪Liv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langlivetw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anglive.tw/
浪Live | Website : https://www.lang.live/
中華 自學 平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新書介紹
專訪攝影者: 黃名毅
內容簡介:
台灣最親近庶民,也最具傳承精神典範的老行業與職人,不僅涵蓋日常用品、民俗藝品,更包容食品、器物與傳統技能文化,讓人看見的,是台灣最具大眾生活特色與職人精神面面觀。
老行業是展現職人與匠師一生懸命的場域,所有傳統百藝與技能絕活都在此無所保留,本書不僅遇見20種台灣在地傳統老行業,以及世代傳承的老職人生命史,篇篇呈現職人過人的韌性與毅力,尤其職人展現絕活,澆灌了幾世代的使命,才能養成今日的風采,但時代巨輪無情的不停向前,老行業隨又面臨消逝或失傳的窘境。也因此,本書踏上追尋老行業與職人之途,雖無光鮮亮麗,卻處處能見幽微的光明與後輩傳承的希望,是不可錯過的傳世作品。
20.30.40世代看見的職人精神──
光餅+鹹味=鹹光餅,光餅,台式貝果?就得看老順香
★從順香到老順香──老順香糕餅店
素食者的夢幻食物,手工撈豆皮,堅持不加工
★土角屋內的豆皮──永順豆皮工廠
完全親手打造的手工汽車,只能用讚嘆形容
★老技術鎔鑄新靈魂──板金師傅和他的兒子們
吹霓虹燈管,是什麼東東,讓職人親口說
★老派的浪漫──霓虹燈微型工廠
聲音要好聽要傳遠,先需拉皮
★海邊的鼓聲──永安製鼓工藝社
機器能做的事,為何還要一根羽毛一根羽毛的黏?
★源自乞食的靈感──陳忠露雞毛撢子
吃冰不只是冰涼透心,還能承載幾代人的幸福感
★不只是賣冰── 幸發亭,蜜豆冰的回憶
傳統漢餅也能光彩奪人,看年輕氣息的翻轉
★目光如炷,第五代的年輕氣息──陳允寶泉
三把刀雕塑的時代,隨時代創新的木雕
★不允許退休的傳奇手藝──陳彫刻處
地方美食的訣竅,就在站穩腳步,堅持美味
★方與圓──正莊麻糬
從抗拒到展現手藝,成為最搶手的廟會燈藝品
★廟宇燈籠高高掛──森興燈籠店
還有更多老行業職人〜
★從澎湖二崁到台灣的中藥師──金元和蔘藥行
★跨世代的米奶粉──黃清松米奶粉
★撿風水──拾骨師李國雄
★家將教頭和他的神像雕刻兒子──道林軒
★戲夢人生──明山臺灣民俗佈景彩繪工作室
★老派紳士的新浪人風貌──華谷理容院
★神的孩子在神農街上──府城永川工藝社
★三人成行──三合成棺木行
★南方澳‧北方澳‧船仔旗──集豐海產行
作者簡介:莊文松
筆名柯帕。嘉義縣六腳鄉人。
熱愛書寫有關台灣地方史的旅行散文。從地方誌到社區發展以及人情故事,都是個人書寫的材料。隨筆散見《中華日報》「副刊」。
著有《在二樓窗口讀雨》(麥田,2001);《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遠足,2004);《寶貝觀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我與世界失去了聯繫》(晨星,2014);《圖解台灣老地名》(晨星,2017)等書。
作者簡介:林珊
後現代軟骨頭,喜歡躺著不排斥坐著。視沙發為生活不可或缺之傢俱。搜集明信片及電影台詞。
最喜歡的歌詞是:「喜歡養狗,不愛洗頭」及下三句。未來想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攝影者簡介:黃名毅
1981年生嘉義人,2011年左右與全家人搬回嘉義縣朴子從農,作物主要為溫室小番茄,並開啟攝影興趣並自學,觀察在地人物生活,題材多以傳統行業、傳藝、農村產業、風景、小人物等人文為主,時常分享各式各樣產業勞動小人物影像。2016年夏天成立黃名毅生活工作室,從興趣兼職轉型以全職攝影為主要的收入及工作,同年底獲得國家地理頻道攝影比賽人物組銀牌;2017年初受邀參與紐約國際藝術展展出,同年獨立出版《大樹下的節氣生活攝影集》;2018年持續接受公部門委託工作,如台南觀光旅遊局、台中建設局、嘉義縣政府、各地農會單位、市公所等計畫案,並從事攝影課程教學,及農產電商平台之農友農產開發及採訪等。
中華 自學 平台 在 中華開放教育平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專注在相機的基本操作,觀賞簡單的自學影片外,教師由淺入深帶領學員進入攝影的世界,除了專業相機,利用手邊的手機也能夠拍攝出漂亮夢幻的美照。 【攝影工作坊】 活動時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