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可以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犯罪嗎?
近期看一本犯罪心理解剖書「人性越界」裡陳建安教授的這句話令我深思,「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可以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犯罪嗎?」。
當一個人被老闆解雇、又被誣陷做保、負債壓力、伴侶失和、長輩生病要照顧,在一個情緒極糟、急迫、又餓又沒錢的時刻,他很有可能做了一件他不這麼認為是犯罪的事,他偷了便利店的食物為了要帶回家給父母吃。就行為上來看是犯罪,因為它違法,必須受法律制裁。所以即使它情有可原,但因為違法還是得被認定為犯罪;相對來說若是沒有法律也就沒有犯罪的定義,比如我這個年代的孩子,幾乎都是在家從小被打到大的,但家暴法制定後,以前的習以為常的教訓可能就會變成犯罪。所以法律是道德的最後防線,如果沒觸法就算不道德或偏差,也不一定是犯罪。
因此我們離惡的距離,可能比我們自己想像的還要近。
在書中陳教授認為對於犯罪要問的不是「人為什麼會犯罪?」而是「你為什麼不會犯罪?」,原因是你不一定比較善良,而是你的內外在抑制機制比較強大而已,或者你只是認為犯罪划不來。書裡提到很多犯罪人在犯罪時的導因紛雜,有的很可能只是單純沒想那麼多,但也有人計劃縝密。因此犯罪除了犯罪人及犯罪性(criminality)、被害者或被害客體之外,還要有促發情境。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對其環境有越高的控制或預測能力,越能感到安全感。因此懲罰的伸張正義讓世界恢復原本的秩序,是動機來源。我個人認為值得深思的是「懲罰」是否起到意義上的作用,如果以一般事件來看,懲罰到底是懲到你,還是其實是罰到我?懲罰的字面上意思是針對特定行為給予懲戒責罰,希望能夠改善此行為,下次不再犯。但很多時候針對管理或改善行為而使用的懲罰,並沒有實質幫助,因為懲罰的是外圍的「被抓包」,而不是內圈的「行為本身」,更不是底層的「動機」。比如說謊被抓到而被懲罰的孩子,會認為懲罰是因為被抓包,而不是和說謊相連結,因此下次就學會說更高招的謊而不被抓到,對於減少問題行為是沒有幫助的。
以十八世紀義大利功利主義從經濟學的角度指出,人類行為是以享樂為原則,也就是避苦趨樂。因此依這個觀點,犯罪是犯罪人在自由意志下所做出的決定,目的在取得正向報酬,而懲罰是犯罪成本。是否要決定犯罪則取決於,行為所獲取的利益是否大於可能的風險,所以懲罰的成效是主觀的。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種嚇阻功效對犯罪人有一定的侷限性。
以陳教授的看法,懲罰的功能是對已犯罪者的制裁,及對未犯罪者的警告。目的不在於教化,也不在預防犯罪。書中提到,少部分的人犯了大多數的罪,依受刑人資料顯示再犯率高達7成,也就是那群慢性習慣犯(chronic criminals)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犯法律,很顯然刑罰的懲治不儘無預期效果,還可能促使他們犯更嚴重之罪。
這讓我想到癈死的議題,如果刑罰只是為了減低問題行為,那麼可能針對還存有道德理性判斷不想自尋死路的人,有警示作用。但對於患有精神疾病、或是一心想死的瘋狂者,甚至被促發情境激發而糊里糊塗犯罪的人來說,死刑說穿了只能是起到制裁的效用,但對於真正解決問題的預防犯罪是沒有多大效用的。當然,行為來自個體核心的認知或情緒,若能理解想要殺害人的心理狀態,也許就能夠幫助扭轉問題行為的悲劇產生。
畢竟,每一隻鬼,都有從人變成鬼的過程。
#雜念與雜唸
#我個人最愛的影集就是犯罪心理
#喜歡犯罪心理的這本大推
「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瑞典一點生活 Sweden dot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哲學教室】(118)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的評價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 今天繼續談功利主義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碩士論文問卷-享樂主義與功利主義對於唇彩購入之影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西方倫理學派—享樂主義@ blog :: 拉麵吃透透 的評價
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瑞典一點生活 Sweden dot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嘿!
哇,這裡的草長得跟我們的菜園不相上下...
最近忙著在因為育兒而強度大增的家庭生活中發現自我。
我以前不是個會在親密關係中認識自己的人,因為沒有受到另一半的挑戰而無限擴張自我,到頭來這段關係變得好像只跟我有關,當然最後無疾而終。
現在這段關係的「對手」氣場比較強,也比我懂得溝通,所以我不時受到各種挑戰。我們是兩個很不一樣的人,有時候真的覺得在一起很辛苦,到底幹嘛?但越相處就越感覺跟一個和自己很不一樣的人在一起滿好的,可以得到不同的觀點、不一樣的做事方式、另一種生活哲學等等。
最近因為家裡多了一個小嬰兒,所以我開始感覺責任又更多了,必須有許多的「超前佈署」。但男友似乎沒有相同的認知,所以當他跟孩子去打球或帶著嬰兒去公園放風,或進行一些「玩樂」行程而沒有準時回家或是放著家務的時候我就會開始焦慮或生悶氣,因為在我的認知中,「責任」重於「玩樂」。
有天輪到他煮飯,他帶著嬰兒出門去看哥哥們打球,到「我所認定太晚」的時間才回來張羅晚餐。結果孩子打完球回家沒飯吃,我又因為要餵奶而錯過跟大家一起吃晚餐的機會。我心情超不好,覺得他讓孩子肚子餓不應該,沒有把時間抓好,是沒有責任感的表現,身為父母不應該這樣。
我告訴他我為什麼不開心,他覺得他的確是晚了點回來,但大家都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傍晚,我也有時間獨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他來說,孩子肚子餓一下子沒有大礙,大不了先吃個麵包墊胃,大家都能有一段快樂的時間更加重要。
我告訴他,我的文化就是「吃飯皇帝大」,對我來說不讓孩子肚子餓比較重要,但就像他說的,餓一下真的不會怎樣。我思索了一陣為什麼我會這麼重視責任而忽視玩樂,結果發現,我的家庭教育(或甚至整個台灣的社會)好像就是如此。從小就被教育要負責、把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做好,然後再去想其他的。喜歡玩樂好像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對「愛玩」的感覺就是「貪玩」,是個負面的形容詞。搞得我很不會「玩」,甚至也懶得「玩」,因為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不好的。
然後我的對手,他來自一個鼓勵小孩從小就應該要拼命玩、死命玩的社會,對他來說,活著就是要好玩,所以也下意識的避開一切不好玩的事情。我總覺得他是政治哲學裡「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最佳代言人。對他來說,責任固然重要,但開心更重要。
為此我們常常在拉鋸。好在我們都慢慢地從各自的極端慢慢的往彼此靠攏,畢竟要lagom(瑞典人說的中庸)嗎。
結果今年仲夏節,我本來想說跟幾個朋友見個面簡單烤個肉就好(有盡到過節的「責任」就好),但想不到享樂最大的男友竟然想要「好好」慶祝!要照傳統來,鯡魚、馬鈴薯不可少,還要做花柱、喝酒唱歌什麼的,還有,人多才好玩...我想到就焦慮,我們有個三個月的小嬰兒啊...要怎麼度過?要怎麼享樂?但我為了學習玩樂,想說學學他,為了玩樂付出、別懶得玩,硬著頭皮上。
一問之下,朋友比他更講究,聽到邀約馬上約上其他朋友,還做了一個表格,讓大家分配帶東西,不只鯡魚馬鈴薯,更加上香腸、肉丸、鮭魚、水煮蛋等聖誕節菜色,簡直傻眼。
他在回答朋友的各種問題後哀怨地說:「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啊?難道不能簡單慶祝就好嗎?」
我回他:「不然你問他要不要帶個聖誕火腿啦!」嘴裡支持他,但心裡暗爽,啊你不是很愛為了玩樂付出嗎?
哈哈哈。
我其實也滿喜歡享樂(看他現世報)的嗎...
#midsommar2020
#仲夏節快樂
#責任與享樂孰輕孰重
#算是文化衝擊嗎
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為「Me世代」的情境領導者!】(上)
文化大學特聘教授 王鳳奎
我在前一篇專欄(2019/6/10、17、24刊登)說明創新領導者的首要任務:決定對的事!然後找到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把對的事做對,所謂對的人就是那些價值理念與組織相符的員工,這便是「識人為用」!但是新世代的工作者由於成長於不同年代,往往有著不同於主管的價值觀,價值觀的差異經常導致主管在領導新世代員工形成巨大挑戰,而傳統「命令式」領導風格也常與新世代員工的價值觀顯得格格不入。
更具挑戰性的「Me世代」
新時代興起自我意識強烈的「Me世代」,心理學教授珍•湯姬(Jean Twenge)在其2006年的著作《Me世代》(Generation Me)將1970-1990年代出生者,年紀在25歲至35歲的年青人稱為「Me世代」,其特徵是自我中心、藐視權威,缺乏責任感,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決斷,而這些Me世代的特徵也延伸至現今網路世代的年輕工作者。《30》雜誌將「Me世代」的價值觀歸納為:
個人主義:強調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想到自己,個人發展凌駕團隊發展,個人利益凌駕團隊利益。
物質主義:追求物質的回報,常以實質收益論成就的高低,現實與功利看待事物,若對自己沒好處,就較沒參與意願。
享樂主義:強調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工作賺錢是為了享樂,享樂往往優於工作,為了享樂,經常入不敷出,甚至借貸享樂。
自由主義:工作自由不願受限,講究工作時間與空間的彈性,希望擁有更多工作的自主權,由自己決定工作的方式與內容。
平權主義:強調社會公平、追求一切平等,不願受職場倫理及社會規範的束縛,無論性別、年齡、職務等高低,希望有同等表現與發言的機會。
雖然「Me世代」的許多主張與理念跟傳統領導力講究的服從與紀律相悖,但是「Me世代」剛好正值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也成為任何組織或團隊展現行動力的主力。就創新領導力而言, 若能善用「Me世代」價值觀的下列優點(VITAL),就能將許多「Me世代」的年青人變成「活力十足的」(VITAL)的創新追隨者,更能在組織或團隊扮演「關鍵的」(VITAL)的價值創造者。
Vocal(出聲的):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爭取創新的機會。
Informed(多聞的):更能藉由社交媒體,掌握外界的各種創新訊息。
Technological(科技的):更具有使用新科技的能力,運用新科技創新。
Active(主動的):更主動地提出創新構想,勇於追求創新的實現。
Liberal(自由的):更自由開放地接受多元的想法,增加創新的能量。
#成為Me世代的情境領導者
#25歲至35歲的年青人稱為Me世代
(......未完待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 今天繼續談功利主義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繼續談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的核心目標,就是將益品(Goods)最大化;能讓益品最大化的事,就是對的。 但什麼是益品? # **享樂主義**... ... <看更多>
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碩士論文問卷-享樂主義與功利主義對於唇彩購入之影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碩士論文問卷-享樂主義與功利主義對於唇彩購入之影響. 美妝. 2019年5月5日09:26. 各位版上的帥哥美女大家好,如標題所示,這是我的研究所畢業論文題目想麻煩大家幫我 ... ... <看更多>
享樂主義功利主義 在 【哲學教室】(118)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的推薦與評價
__________00:00 伊比鳩魯的傳聞00:56 享樂主義 的內涵01:23 兩種原始恐懼01:33 死亡02:18 靈魂不死以接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