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與宣言】
上回講了庫爾貝這幅作品的「現實」部分,至於此畫怎樣反映出寓意呢?與其說寓言,不如說這是他的預言和宣言。
畫家希望以這幅畫來表示當時流行的「浪漫主義」風格將會衰落,而他提倡的「現實主義」風格將會興起。首先,讓我們再看看畫的中央,畫家畫前最重要的讀者是一名女子(模特兒)和一個窮小孩(還有一隻貓!),這意味着讀者羣的擴大,藝術不再只為權貴服務。
此外,風景畫在當時歐洲的傳統是較低等的畫作類別,宗教、神話和歷史繪畫才是上等的類別。但在他的作品中,風景畫,以及描繪現實的人像畫──畫家自己、女子和小孩在畫面正中央,將畫板後正在擺着傳統姿態的男模特兒(像一尊古代雕像,姿勢毫不自然)的光芒完全遮蓋了。男模特兒旁甚至放着一骷髏骨頭,正是寓意傳統學院藝術的死亡;左下角地上散落的幾件物件,如結他、匕首、羽帽和帶扣的鞋子(象徵英雄和浪漫的配件),則意味着浪漫主義藝術運動的結束。
此畫內容繁複,尺寸浩大,呈現出畫家本身的現實主義風格。此處現實主義的意思是不再以宗教、神話和歷史為繪畫主題,強調描繪和表現當下的生活。由於這些想法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太前衛,此畫並不受當時主流藝術界歡迎。其時剛好正舉辦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庫爾貝有十一幅畫在會上展出,但此畫卻沒有被接受。於是,他便在世博展場外舉行了一個名為「現實主義展館」(pavilion of realism)的畫展,將此畫展現世人眼前,這充分表現出他的反叛性格,以及他認為藝術不只在畫布上繪畫,而是一種整體生活態度的觀念。
作品資料:
1854-1855年 法國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畫室:概括了我七年藝術和道德生活的真實寓言》(The Painter's Studio, a real allegory summing up seven years of my artistic and moral life )
縱361cm,橫598cm
布面 油畫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人物 #用筆記 #放位置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法國 #巴黎 #現實主義 #history #apaintingaday #france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realism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paris #allegory
人物姿勢畫法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實生活與日常】
之前介紹過庫爾貝早期較近於浪漫主義的作品,但講到作為現實主義代表畫家的他,必定要講及他宏大的作品──《畫室:概括了我七年藝術和道德生活的真實寓言 》,畫中為畫家的世界與生活來了個小總結,對當時的畫壇來說亦是破格之作。
在這幅作品中,所謂「真實」的部分。首先是畫家將自己畫入畫中,將作畫的「真實」情況繪畫了出來。他正在畫一幅風景畫,那風景畫是法國東部一個叫 Ornans 的地方,那裏是畫家的家鄉,一片「真實」的風景。又例如他身後的女模特兒,一般來說模特兒是作為畫家的靈感和參考(例如畫羅馬女神維納斯,模特兒做好姿勢站在畫家前供他參考),但畫家卻將模特兒「真實」地畫了出來,並站在畫家身後觀看他畫畫。畫家要畫的不是一位他未見過的女神,而是一個可以觀賞他的畫,甚至批評他的畫的有血有肉的人。
而畫面右邊畫的是畫家在巴黎「真實」的朋友,他們每個都是真有其人,當中有藝術家與收藏家,其中站在最右邊暗暗一角的,是著名法國詩人,《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的作者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他提出了跟庫爾貝相似的見解:「我們現在的城市生活充滿了詩意和精彩的題材……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它。」
左手邊則是另一世界,站着法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如猶太人、牧師、商人、小販和正在哺乳的婦女等,貧窮與富有的人都畫了出來,反映出法國人的日常生活百態。至於此畫怎樣反映出寓意呢?且看下一篇分解。
作品資料:
1854-1855年 法國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畫室:概括了我七年藝術和道德生活的真實寓喻》(The Painter's Studio, a real allegory summing up seven years of my artistic and moral life )
縱361cm,橫598cm
布面 油畫
法國奧賽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人物 #用筆記 #放位置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法國 #巴黎 #現實主義 #history #apaintingaday #france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realism #hkig #artist #museum #children #paintings #paris
人物姿勢畫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櫻桃的媚惑】🍒
《街頭歌手》(Street Singer,c.1862)是印象派大老-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早期意圖挑戰古典學院規則,表現改革意念的作品。
畫中人為一名在巴黎咖啡館表演維生的女歌手。19世紀的巴黎,咖啡館蓬勃發展四處林立,不僅得以小憩喝咖啡,裡頭也是巴黎時髦男女飲酒用餐、欣賞各式表演活動的地方。若按照它五臟俱全諸事皆宜的程度,或許可比擬為〝19世紀餐飲界的便利商店〞。
---------------
這位女歌手很可能已經表演完畢,下工後正推門離開咖啡館回家。很明顯,裝有絞鍊的兩扇門馬上就會彈回原位再度闔上。
那一天,或許馬奈剛剛結束與朋友的咖啡館聚會,或者上街閒逛尋覓靈感,而路過咖啡館門口見到這一幕。靈感一來,馬奈隨即向前攀談,邀請這位女歌者擔任麻豆讓他作畫,很不幸,不知為何緣故,馬奈卻被拒絕了。
---------------
馬奈等印象派諸人有別於古典學院派最明顯之處,一在技法,二為題材。
捨去神話、宗教與歷史人物等無法親聞的遙遠主題,印象派焦點轉向當代人生活百態。
他們觀察、記錄巴黎人日常活動與周遭景色,以至於就連歌手從咖啡館推門而出的情景竟成為畫作題材。更不尋常的是,馬奈使用高達171公分的畫布,亦即真人尺寸來創作,破除以往風俗畫難登大雅之堂,僅採較小尺寸繪製的慣例。
但是被女歌手拒絕了怎麼辦?
由於留在腦海裡的印象太清晰,馬奈找來他最鍾愛的麻豆-維多利亞·莫涵(Victorine Meurent,1844-1927),在工作室架好場景之後,開始動筆作畫。
---------------
只見女歌手推開門扇,看來若有所思眼神望向遠處。
不過她走出咖啡館時,左手抱著櫻桃,同時得抓著樂器又拉起裙擺,就為了空出右手吃櫻桃。兩隻手同時要做這麼多事,搞得她整個人很忙碌,姿勢看起來既怪異又有點窘迫。
櫻桃酸甜多汁的滋味,可能是她漂泊輾轉和四處賣唱的貧困生活中,難得的慰藉。使得她不顧禮節或便利與否,迫不及待抓起櫻桃邊走邊吃。從即將關上的門扇空檔,可以見到坐在咖啡館裡的客人,還有穿著白色大圍裙的侍者。
早在1670年代中期,當咖啡開始在巴黎風行時,就有流動的咖啡小販帶著托盤、小火盆和其他工具,提供到府服務烹煮咖啡。當時他們便穿著黑色衣服,腰間繫上白色大圍裙,表現專業與整潔,這副打扮依舊沿襲至今。現在即使不穿黑衣,白色圍裙仍是侍者的標準配備。
---------------
《街頭歌手》於1863年展出時,因為題材太新穎,筆觸太粗糙,曾經引來(自以為的)藝評家一頓狠批,例如Paul Mantz說〝不正常的畫法讓我們看畫時感到非常不舒服,女歌者的眉毛被畫成直直一條,還往下掉到鼻樑,看起來就像兩個逗號的陰影〞(because of an abnormality we find deeply disturbing, the eyebrows lose their horizontal position and slide vertically down the nose, like two commas of shadow.)。
逗號的陰影…逗號的陰影…逗號的陰影…如此嘲諷尖酸,果真很有〝藝評家〞之風。🙄🙄🙄
幸好還有左拉(Émile Zola)幫馬奈扳回一城,左拉說馬奈〝坦率地陳述眼前所見〞(state frankly what he sees.)。
---------------
女歌者左手那包櫻桃也是重點。🍒
櫻桃是代表天堂的水果,在古典繪畫具有崇高地位,與亞當夏娃偷吃的禁果涵義恰恰相反。尤其宗教畫裡的櫻桃象徵伊甸園,紅色如鮮血般的汁液,也意喻耶穌的聖血和受難,因為他的犧牲和救贖,人類得以再次希望進入天堂。
宗教涵義之外,櫻桃的歷史也可追溯至許久之前。
根據古羅馬作家兼博物學者老普林尼(Pliny,23-79)記載,櫻桃於西元前74年由小亞細亞傳入義大利。後來中世紀時也成為北方地區,包含法國、德國和英格蘭的飲食基本成分。櫻桃用途多多,不僅能夠鮮食,還會被製成果醬、糖漿和醃漬蜜餞,或者加以釀製,例如櫻桃白蘭地(kirsch)與櫻桃酒(maraschino)。
寓意高貴又滋味甜美,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或者是17世紀的凡爾賽宮宴會上,櫻桃都是少不了的水果,凡爾賽宮甚至設有溫室專門栽種。
---------------
不過馬奈無心借用古典喻意,反倒是運用櫻桃的鮮紅色澤、甜度、球形外觀,以及類似女性的圓潤曲線,讓人聯想到愛情;而女歌者將櫻桃放在唇邊的姿勢,顯得既隨意自在卻又如紅唇般挑逗性感。
如此一來,馬奈成功捕捉了女子的媚惑風情。
再者,櫻桃鮮豔的色澤在畫面安排上也具有絕對作用。
馬奈使用大面積的米黃、棕、赭色、灰、綠和黑色架構出對比效果。在深沉的背景襯托下,女子的臉龐幾乎沒有血色,輪廓也顯得扁平,除了強調衣襬皺褶的黑線可用以增強圖形與線性效應,為看似剎那隨興捕捉的場景中平添嚴謹講究。
黃色包裝紙和猩紅的櫻桃便順理成章成為畫面焦點。
缺乏立體深度、線條明顯、題材平凡,再加上筆觸粗率,都有別於學院傳統嚴格講究透視、平滑肌理與崇高主題法則,難怪藝評家要來酸一頓。不過由此可見馬奈雖自詡古典一流,卻流露於作品裡的叛逆意志。
---------------
約莫一年後,馬奈將以《草地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1863)和《奧林匹亞》(Olympia,1863)為巴黎畫壇投下震撼彈,雖招致無數批評,然而也啟發了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等後進,正式開始藝術史的另一篇章。
身為馬奈最愛麻豆,莫涵也擔綱演出《草地上的午餐》與《奧林匹亞》裡的裸女一角。
因為過於大膽的裸體呈現,完全不以神話人物稍加掩飾,而是明目張膽表明當代,眼神又無畏直視觀眾,無論是馬奈或莫涵,都因此受到輿論無情批判,就連莫涵的身材比例也要被拿來消遣嘲弄一番。甚至有傳言莫涵名為麻豆,實則從事性交易,還有酗酒惡習,跟馬奈之間也有不言可喻的曖昧關係。
真相究竟為何?🤔
---------------
根據藝術史學家尤妮斯・利普頓(Eunice Lipton,1941-)研究發現,莫涵的一生並非當時人們刻意詆毀那般悲慘早逝。
馬奈曾以莫涵為麻豆畫下9幅畫作,直到莫涵開始學畫之後,因為她的風格較偏向古典一流,無形中便與馬奈漸行漸遠。然而在那個對女性學畫有諸多限制的年代,莫涵卻曾有6次得到巴黎沙龍展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當她1876年以自畫像首度入選沙龍展時,馬奈卻落選了。
1903年,59歲那年,莫涵終於入選法國藝術學院(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這項遲來的肯定總算見證了她無畏出身勞工階層,同時曾經身為人人鄙視的裸體小模,卻努力在藝術創作立志向上的成就。
或許因為之前莫涵的裸體名揚全巴黎,導致願意收藏或者撰述她生平的記述相當少,目前所知,她只有一幅《棕枝主日》(Le Jour des Rameaux or Palm Sunday)保存於巴黎西北郊科隆布斯(Colombes)的美術館Musée Municipal d'Art et d'Histoire de Colombes內。雖僅一幅,從中已可見莫涵的技藝能耐。
---------------
至於莫涵與馬奈是否真的有一腿?
若是依照馬奈早已身染當時的不治之症-梅毒看來,萬一兩人真的曾經發生過肉體關係,梅毒傳染率如此之高,莫涵多半無法倖免於難。然而莫涵相當長壽,直到83歲才告別人世。
因此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1906年,莫涵離開巴黎遷往科隆布斯,在她人生最後20年左右,僅有一位名為瑪麗・杜福(Marie Dufour)的女子作伴。只是流言依然不放過她,莫涵與瑪麗又被謠傳為同性戀,而除此之外,莫涵本人則是夜生活精采放蕩,甚至重操性交易舊業。
唉,這些酸民到底煩不煩?😫😤😣
---------------
儘管不清楚馬奈內心究竟如何看待莫涵的繪畫事業,然而莫涵18歲那年為《街頭歌手》擔任麻豆時,馬奈卻以櫻桃畫出了她兼具純真與媚惑的動人神態,為現代藝術史漸次揭開了序曲。
======================
《名畫裡的盛宴》台北兩場講座〝主題和內容相同,地點不同〞
◆05/15(六)下午,已額滿
購票:https://fb.me/e/AzTpNlKx
**溫馨提醒,訂票付款後才算是完成購票程序哦
◆05/19(三)晚上,倒數卡位
購票:https://fb.me/e/4Z0n68egs
票務相關事項聯繫,請洽 #livart禮雅特國際 粉專私訊留言
#畫作的食物故事多
#2021春季講座 #名畫裡的盛宴
#Livart禮雅特國際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人物姿勢畫法 在 漫畫教學—人物動作畫法-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尖端出版「漫畫之星COMIC STAR」網站籌劃拍攝線上基礎漫畫教學「Mr.Comic漫畫先生」影片單元,特別邀請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漫畫家-曾建華老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