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法國產思想家阿
高中階段就要讀得懂一堆哲學家社會學者寫的經典...
還要能闡述...
【TEWA歐洲新聞/2018.06.19/法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今年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le Bac)於6月18日上午8時開始,約75萬考生應考。考生要面對的第一關,依舊是哲學;考試時間4小時,從三個題目中擇一作答。
以下是今年的哲學考題:
【文組】
1.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2.我們是否能拋棄真理?
3.請解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選粹。
【理組】
1.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
2.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3.請解釋約翰彌爾《邏輯系統》選粹。
【經濟社會組】
1.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千真萬確?
2.我們是否會對藝術無感?
3.請解釋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選粹。
【科技組】
1.經驗是否會欺人?
2.我們是否能掌控技術發展?
3.請解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選粹。
【旅館餐飲組】
1.什麼會阻礙我的幸福?
2.追求真理我們需要什麼?
3.請解釋阿蘭《論權力》選粹。
【考題分析】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從題目分析就能看出法國哲學教育對於問題化、概念化的要求。以下分別舉文組與理組第一題為例,介紹法國媒體如何對考題進行分析。
●〈文組第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
這個問題不應被簡化為「自然天性」與「文化」的對立:「文化是否反對自然天性?」而應由數量副詞「更加」(plus)帶出「文化對人性的影響」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重點在於闡明本題的一個前提:人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可能受文化影響而惡化(變得較不人性化)或改善(變得更人性化)。
透過動詞「使得」(rendre),文化在這裡被視為一個過程。因此不應將文化限制為社會中有效規則的靜態集合,而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能對人與人性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培訓作用。
此問題的張力在「文化」與「人性」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使之更加人性化」所表達的不同意義(例如「變多」或「變好」的差異)。這個主題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危險:沒有文化,人就無法發展出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文化亦可能使人失去人性、減少人性,甚至非人化。
基於上述分析,作答時可以緊扣著文化與人性的關係,探究以下問題:
---如果文化使人成為人,這種發展必然伴隨著道德層面的改進嗎?
---我們是否應該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人發展所有定義人之為人的性質」的過程?或者相反,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使人趨向泯滅人性」的過程?
---文化是否允許人僅僅作為人?或是文化促成了真正道德的誕生?
●〈理組第一題〉:「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在這個題目裡,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慾望」、「不完美」和「標誌」這三個概念。
以下我們透過三段論證來解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完美的我開始進行論證。好比說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由詩人亞里斯托斯道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有。我們對愛的渴望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必需透過與他人的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再者我們必須區分慾望與需求之間的差異。相較於需求可以在適當的給予後達到滿足,慾望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缺如,處在一個等待卻又無法被滿足的不完美裡。
或者像巴斯卡所言,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常常為了逃脫現實的生存條件等種種人生課題,而永遠需要以種種慾望轉移我們對現實處境的無能為力。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同意慾望確實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慾望,面對不完美,我們是否能透過轉換態度來進一步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轉變看待事情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不完美。例如透過對慾望的控制,學習駕馭慾望來改變它。伊比鳩魯學派就認為我們有必要區分二種慾望:有一種慾望是自然且有必要的,另一種慾望則是既不自然又沒有必要的。斯多噶學派則提出:與其改變世界的律則,還不如學習改變自己的慾求。要能夠判斷有些事物可取決於我們,有些事物不能取決於我們。如果不能學習控制自身慾望,也缺乏判斷的智慧,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不完美提出質問:不完美有什麼不好?不完美全然是負面的嗎?
擁有慾望似乎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若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只有在不滿足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把慾望化為一股力量,去改變、精進、超越現況。就像莫里哀筆下英俊瀟灑、風流成性的唐璜,正是一個把自身慾望轉變成正向力量,永恆追求不同新鮮人事物以豐富人生的傳奇典範。
https://goo.gl/3yY4T2
https://goo.gl/cWdF8S
https://goo.gl/2xnFoa
G & S
------
>>> 2019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a.3317657788…/10157518596723816/…
伊比鳩魯學派思想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晚上我們慕哲咖啡館見❤
【哲學星期五@台北】―「未知死焉知生—孕產與生死的對話」―2017/03/17 (五) 19:00@慕哲咖啡館
*本次活動七點開始,先放映影片再進行座談*
在某種意義上,哲學始於對死亡的探索。「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選擇比較好,只有神知道」,蘇格拉底據說在接受公審死刑定讞之後、服毒受刑之前,留下了這麼一句話(《申辯篇》)。蘇格拉底的神或許知道,但孔丘未必知道,「未知生,焉知死?」在生的義務先於對死的探求,這是儒教現世秩序的基礎。然而禁止哲學家探索是枉然的,不論是伊比鳩魯學派的「死亡與我們無關」,還是海德格的「人是面對死亡的存在」,從古到今哲學對死亡的探究未曾停止。
但哲學也探究生。不論是柏拉圖的理型觀,或是經驗論的心靈白板說,或是康德的範疇論,都是對「生」的某種預設。換言之,對於「人生而如何」的不同假設,就決定了不同哲學發展的差異所在。而不同的人觀,自然就發展出不同的權利觀,進而賦予國家不同的權力範圍,不論是在生產方面是否延續助產制度,或是在刑罰方面是否延續死刑,都牽涉到生命權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而要探討這層關係,就得認識:何謂人,何謂生命。說到底:「未知死,焉知生?」
本周哲學星期五,我們將先放映《祝我好孕》紀錄片,《祝我好孕》是一部孕育四年的紀錄片,她不僅記錄生命誕生的美麗故事,也透過影片中女性追求生育自主的過程,畫出一個同心圓,映照這世代思考生命的各種面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和未知,傳統上女性孕產期間有諸多避忌;而現代醫學致力於降低死亡風險,各種醫療介入讓人類越來越遠離生產的本能。期待新生的喜悅中,不能無視於生命要傳達的多元訊息。《祝我好孕》映後,我們邀請了婦產科醫師陳鈺萍與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翁麗淑,由「未知死,焉知生」這個命題,談生命、論死亡。
(感謝【青平台】、【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贊助場地,本活動自由入場、無需報名;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
【時間】2017年 03月17日 (五) 19:00–21:3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梁家瑜│哲學星期五共同策劃、志工
【主講】陳鈺萍│婦產科醫師
翁麗淑│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
【主辦】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講者自介】
*陳鈺萍
陳鈺萍醫師: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職業是婦產科醫師。生小孩很辛苦,接生也很辛苦,所以你們要聽我說喔! 成為母親之前,就開始當婦產科醫師了。哺乳年資8年8個月,全職媽媽年資少說也有5年。 年近四十重返校園讀了人文社會科學,重新理解生產、母親與嬰兒的關係。反動的思想與力量,是在離開職場後開始醞釀的。 前年開始,再度下海接生,只為了用自己想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妳們」。」
*翁麗淑
翁麗淑:「我是三個小孩的媽,也是一群8-12歲孩子的孩子王,就是很多人會覺得很枯燥乏味的國小老師,生了小孩以後,開始覺得我不能只是自己過爽就好,我要為下一代多想一些,所以開始積極地參與社會運動,也因此而認識了《祝我好孕》導演之一育青,也因為育青而認識了溫柔生產和鈺萍這位不一樣的婦產科醫師,以及生動盟這個感覺就要改變很多人的世界的組織!!。懷了老三本來覺得可以補償我前兩胎當無知無感的奴性產婦,可以讓我感受一下溫柔生產是什麼....沒想到,其實我又當了對照組。但我生命的功課好像從此要開始深刻了.....」
【參考資料】
【祝我好孕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BirthdayToMe/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BirthReformAllianceTW/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官網】
http://www.taedp.org.tw/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edpforum/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策劃行政】廖健苡、吳豐維、黃昭華、梁家瑜、葉浩【海報設計】徐名慧、林亭萱、楊郁婷、徐清恬【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汪業翔【攝 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直播】林語欣【摘要】賴韋蓁、林安冬、江博緯【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羅友維
伊比鳩魯學派思想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討論生產,我覺得應該以「死亡」的討論,作為起點。
【哲學星期五@台北】―「未知死焉知生—孕產與生死的對話」―2017/03/17 (五) 19:00@慕哲咖啡館
*本次活動七點開始,先放映影片再進行座談*
在某種意義上,哲學始於對死亡的探索。「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選擇比較好,只有神知道」,蘇格拉底據說在接受公審死刑定讞之後、服毒受刑之前,留下了這麼一句話(《申辯篇》)。蘇格拉底的神或許知道,但孔丘未必知道,「未知生,焉知死?」在生的義務先於對死的探求,這是儒教現世秩序的基礎。然而禁止哲學家探索是枉然的,不論是伊比鳩魯學派的「死亡與我們無關」,還是海德格的「人是面對死亡的存在」,從古到今哲學對死亡的探究未曾停止。
但哲學也探究生。不論是柏拉圖的理型觀,或是經驗論的心靈白板說,或是康德的範疇論,都是對「生」的某種預設。換言之,對於「人生而如何」的不同假設,就決定了不同哲學發展的差異所在。而不同的人觀,自然就發展出不同的權利觀,進而賦予國家不同的權力範圍,不論是在生產方面是否延續助產制度,或是在刑罰方面是否延續死刑,都牽涉到生命權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而要探討這層關係,就得認識:何謂人,何謂生命。說到底:「未知死,焉知生?」
本周哲學星期五,我們將先放映《助我好孕》紀錄片,《祝我好孕》是一部孕育四年的紀錄片,她不僅記錄生命誕生的美麗故事,也透過影片中女性追求生育自主的過程,畫出一個同心圓,映照這世代思考生命的各種面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和未知,傳統上女性孕產期間有諸多避忌;而現代醫學致力於降低死亡風險,各種醫療介入讓人類越來越遠離生產的本能。期待新生的喜悅中,不能無視於生命要傳達的多元訊息。《助我好孕》映後,我們邀請了婦產科醫師陳鈺萍與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翁麗淑,由「未知死,焉知生」這個命題,談生命、論死亡。
(感謝【青平台】、【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贊助場地,本活動自由入場、無需報名;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
【時間】2017年 03月17日 (五) 19:00–21:3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梁家瑜│哲學星期五共同策劃、志工
【主講】陳鈺萍│婦產科醫師
翁麗淑│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
【主辦】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講者自介】
*陳鈺萍
陳鈺萍醫師: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職業是婦產科醫師。生小孩很辛苦,接生也很辛苦,所以你們要聽我說喔! 成為母親之前,就開始當婦產科醫師了。哺乳年資8年8個月,全職媽媽年資少說也有5年。 年近四十重返校園讀了人文社會科學,重新理解生產、母親與嬰兒的關係。反動的思想與力量,是在離開職場後開始醞釀的。 前年開始,再度下海接生,只為了用自己想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妳們」。」
*翁麗淑
翁麗淑:「我是三個小孩的媽,也是一群8-12歲孩子的孩子王,就是很多人會覺得很枯燥乏味的國小老師,生了小孩以後,開始覺得我不能只是自己過爽就好,我要為下一代多想一些,所以開始積極地參與社會運動,也因此而認識了《祝我好孕》導演之一育青,也因為育青而認識了溫柔生產和鈺萍這位不一樣的婦產科醫師,以及生動盟這個感覺就要改變很多人的世界的組織!!。懷了老三本來覺得可以補償我前兩胎當無知無感的奴性產婦,可以讓我感受一下溫柔生產是什麼....沒想到,其實我又當了對照組。但我生命的功課好像從此要開始深刻了.....」
【參考資料】
【祝我好孕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ppyBirthdayToMe/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BirthReformAllianceTW/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官網】
http://www.taedp.org.tw/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ntiTaedp/?fref=ts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策劃行政】廖健苡、吳豐維、黃昭華、梁家瑜、葉浩【海報設計】林亭萱、徐名慧、楊郁婷、徐清恬【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汪業翔【攝 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直播】林語欣【摘要】賴韋蓁、林安冬、江博緯【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羅友維
伊比鳩魯學派思想 在 聯經出版- 【西塞羅《論目的》 什麼是好生活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西塞羅《論目的》──什麼是好生活?】 全書分為五卷,分別處理伊比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及安提歐庫斯的倫理學思想,討論關於至善與至惡的各項理論,因此這部作品的 ... ... <看更多>
伊比鳩魯學派思想 在 【哲學教室】(129)斯多葛與伊比鳩魯的哲學「糾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斯多葛 學派 和 伊比鳩魯學派 的哲學「糾葛」,並不是一般以為的「縱欲/禁欲」,而是「享樂/自然」...__________00:00 伊比鳩魯 vs. ... <看更多>
伊比鳩魯學派思想 在 [心得]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chokais.blogspot.tw/2014/11/blog-post.html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10月28日的演說中說:「演化論、大霹靂理論都是真實的,而上帝並
不是拿著魔杖的魔法師。」方濟各雖是少見的開明教宗,不過教宗的宣示可以視為教廷的
最新表態,意味了天主教對於物質性世界的最新妥協。因為在一個「現代性」的世界裡,
天主教也必須調整自己。如果時間回到數百年前當西方世界還在獵捕、燒殺異端的時代,
這是完全無法想像的。而西方世界是如何從神學統治的年代走進現代性世界?現代性的發
韌無疑是文藝復興,而歐洲人如何開啟他們的文藝復興?歐洲文明有兩個重要傳統,一個
是代表心性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另一個是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文明的理性主義。在漫長的中
古世紀當基督教神學主宰西方世界之時,古希臘文明裡的理性主義、物質主義被束縛在宗
教籬圍之內,形成某種禁忌,不過某些人仍斷續朝向上古去索求這些理性主義的思想起源
,不過人們如何在神學羅網裡找到遙遠過去的人文力量?這一切很可能起源於一部上古詩
歌—<物性論>—的重新出土面世。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的<大轉向:物性論與
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正是描寫這部上古
詩歌如何在沉睡千年以後再度回到人間。
<物性論>的作者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約前99年~約前55年)是羅馬共和時
期的詩人與哲學家,<物性論>是他最重要作品,這部千餘行的長詩演繹了古希臘伊比鳩魯
學派的思想精微處,事實上<物性論>也是人們至今唯一能讀到闡釋伊比鳩魯學派思想的上
古作品。<物性論>具有某種無神論的氣質,他認為物質構造有其最基本的粒子,世間萬物
都由這些粒子構成,因此人類不比其他物種更特殊,我們只是萬物的一部分。而人類靈魂
與肉體一樣也是由這樣的粒子組成,因此靈魂也將如肉體般死亡。我們沒有來生,沒有前
世。死亡是生命必經之路,因此人生最大意義在於此生,在此生裡尋求生命的自由,因此
生活最高目的即是追求生命的愉悅感,意即追求幸福。在基督教會逐漸主宰羅馬帝國以後
,這種思想無疑是危險的,因為它挑戰了基督教某些核心教義。在此前提下<物性論>被有
意忽視,因此也逐漸不為人知。到了中世紀人們僅能讀到盧克萊修同期其他作家的作品所
引用的<物性論>片段。除了這些斷簡殘篇,此時<物性論>早已不復存在。
在印刷術正式問世以前,上古著作主要以抄本形式流傳。羅馬共和時期許多公共的或私人
的圖書館收藏著這些抄本書籍—人類的知識。到了羅馬帝國後期,圖書館因為收藏著大量
異教思想,或許在宗教衝突中遭到破壞,或許在蠻族入侵時遭到焚毀,曾經保存人類智慧
的大量圖書館逐漸消失。經過大破壞之後到了中世紀,殘餘古抄本保存在修道院內(一如
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的描寫),或許某個僻遠的修道院內依然保有<物性論>的抄本
,而這份抄本靜靜躺在修道院的陰暗房間內,等待某個人重新發現它。<大轉向>描寫的正
是這樣一段文藝復興式的故事。描寫一位原任職教廷的失勢官員,同時也是中古世紀的人
文主義者、書籍獵人波吉歐如何前往僻遠日耳曼山區的修道院,求索上古時代的人文主義
作品。他在遙遠的日耳曼修道院裡意外發現了盧克萊修煙沒已久的詩歌<物性論>,波吉歐
或許曾以優美的字體重新謄錄了<物性論>,並且將之寄往佛羅倫斯,波吉歐不知道的是這
一舉動將釋放在黑暗中沉睡已久的物質性力量,而這樣的力量最終將啟動文藝復興,揭開
現代性的序幕。
文藝復興是一個轉向的開始。讓世間從神學世界逐漸轉向到理性的、物質性的世界,以神
之名的一切終將揭去面紗。而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之後,人們開始溢美古典時代,
而這類對於古典時代的美好想像也恰好為<物性論>的思想傳播提供了沃土。我們固然不能
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或是大霹靂理論都是受到<物性論>的啟發,然而<物性論>重構的世界卻
也為進化論或大霹靂理論的現身理好了舞台。
--
https://chokais.blogspot.tw/
在南方的黃昏裡遇見夕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69.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20097750.A.D4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