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情結》_蘇絢慧23號作品_平安文化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總是不斷地複述自己的無辜、反芻自己的無助,把自己說成這個世界上最可憐也最不幸的人,而如果你沒有照著他的期待將他視為唯一重要的關注對象,就會遭遇他強烈的情緒攻擊?
你遇見的,正是所謂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也可以說是一位專業的「受害者」。
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會在生活中反覆地將自己推向痛苦的邊緣,而且會把這種痛苦傳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因為內心十分空虛和恐懼,所以幾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空虛和恐懼上,並且被一種莫名的焦慮支配。
「受害者情結」是一種由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和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的方式,「受害者」們不會嘗試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靠自己的思考來面對難題,而是會去尋找心目中能夠幫他們伸張正義的強者或承擔責任的代罪羔羊來拯救他們。
本書《受害者情結》要教你如何辨識「受害者情結」的「八種特徵」以及「八種常見的關係模式」。
只有認清「能拯救他的,只有他自己」,避免落入「拯救者」的角色,不隨對方的情緒起舞,劃定清楚的心理界限和關心界線,才能擺脫病態的依存心理,重新建立健康、正向的人際關係。
《受害者情結》預購全面啟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842?loc=P_0004_037
-
本書目錄:
CHAPTER1 不滿足我,你就是敵人
——認識「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情結,不等於「被害者」
受害者情結,是童年受傷及受苦經驗膠著僵化而成
CHAPTER2 從受害者到迫害者
——受害者的三角戲劇心理
「受害者情結」的八個特徵
扭曲的信念
情緒失調及情感障礙
八種常見關係模式
CHAPTER3 照顧好自己內心的小孩
——如何自我療癒
•建構完整的自我功能,找回人生主導權
•以慈悲和自己的痛苦連接,修復破損的自我
•引導自己鬆動固守的扭曲信念
•超脫好壞對錯的二元對立觀點
•重新習得安全依戀,發展客觀彈性的距離
•建立穩健的自尊,擺脫挫敗的自我攻擊
•學習自我負責,做一個有力量的成人
•放下對自己的「完美」期待,接納真實的自己
CHAPTER4 能拯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如何避免病態依存關係
•勿落入拯救者角色,與對方產生病態共依存關係
•建立清楚的心理界線和關心界線
•不隨對方情緒起舞,避免擔負改變對方情緒的責任
•還給對方生命的自主權、尊重對方的人生選擇
•不以「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看待對方
•清楚看見彼此的限制,做好課題分離
•以正向情感做正向回饋,理解對方的世界
•尊重對方的摸索,祝福對方的蛻變
〔 結語 〕 解開受害者情結,才能擁有健康的自我及人際關係
#6/22 預購開跑🏃 #6/29 全面上市🎉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今晚午夜零時開始預購
依戀障礙電子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
「正因為想獲得父母認同,得到的卻是否定,所以才會那麼痛苦。既然如此,她再也不想受到父母的態度左右,決定不再視父母為父母。取而代之的,是由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假設自己是父母,會給自己什麼建議,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和『自己心中的父母』商量過後再決定…」
這段話,對版面上某些朋友來說,我猜是很重要的思考方向。也就是,生養我們的父母,沒辦法站在我們心裡,那塊留給父母的空缺,那種失落,我們有能力之後,要靠我們自己來彌補。
有時候,想要得到父母認同,那也得要等到父母已經足夠成熟了,成熟到完成他們自己的功課,走出他們人生的困境,我們才有機會得到滿足。那麼,萬一他們一直不夠成熟呢?又或者,是罹患了心理疾病呢,心智狀態只退不進?
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最好,尤其是跟過去和解、跟自己和好的工作。建設自己,多學習、多思考,能判斷、能走進這個社會,那麼,當自己比真正的父母強大了,自己當自己的父母,那是更好的選擇!
當自己能給自己如慈母般的溫暖,當自己能成為自己如理想父親那般的堅強靠山,那這種幸福,是從內在湧出,不假外求,不虞匱乏。以下文字摘自《依戀障礙》,已請求出版社的授權,跟各位朋友一起成長,讓我們有機會能成為自己的父母。
--------------------------------------------
成為自己的「父母」
【岡田尊司】
無法期待父母的保護或指導,身邊又沒有能代替父母的人時,有個克服依戀障礙的極端方法,那就是「成為自己的父母」。
某位女性在大學時,發現自己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會立刻陷入自我厭惡的沮喪深淵。她思考著:「為什麼我動不動就否定自己呢?」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或許因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被父母否定和虐待。
可是,如果問題出在這裡的話,又該如何改變呢?在一番苦思之後,這位女性做出了某個決定。
假如對父母沒有期待,就不會感覺遭到背叛。正因為想獲得父母認同,得到的卻是否定,所以才會那麼痛苦。既然如此,她再也不想受到父母的態度左右,決定不再視父母為父母。取而代之的,是由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假設自己是父母,會給自己什麼建議,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和「自己心中的父母」商量過後再決定――她打算用這個方法,避免讓自己繼續自暴自棄、自我否定。
事實上,這個方法進行得非常成功。她再也不會陷入毫無理由的自我厭惡,時時都能保持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有趣的是,機會從此接踵而來,無論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都得到周遭的認同。養成回頭檢視自己的習慣,也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成為自己的父母」這個想法,對從未因依戀問題苦惱的人而言,或許是個異想天開的念頭。然而,對於苦於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或無法擁有安全堡壘的人來說,內心一定深有同感。
.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7453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博客來2016遠流全書系,2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依戀障礙電子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考驗與痛苦中找到積極向前的意義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沒特別侷限在所謂依戀障礙的範圍。而是就普遍的人性去思考,一個沒有好好經歷過被愛的人,要怎麼樣去愛一個人?
「當負面認知愈強時,即使好不容易出現支持自己的對象,當事人卻還是用負面的、否定的反應傷害對方,正要萌芽的改善機會,說不定會就此被自己摘除。」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那麼當很好的對象出現了,關係越親密,心裡就開始越疑惑。我曾經遇過一位朋友,說了一句話:「他們如果認識真實的我,就不會對我這麼好了!」
那麼,我們所熟悉的劇本便出現了—怕被拒絕,所以先找理由去拒絕對方。這種現象,我從小朋友身上就可以開始觀察到,即便是脆弱不堪的自尊也會想要維護,這是人性。
先拒絕、先分手,好像免了將來可能出現的難堪。但是,同樣也自己親手,斷送了一段可能美好的關係。
作者提出了可能解套的方向之一,是從認知下手。對作者來說,這需要積極的行動,不只有空口說。
「…可以試著親自完成一些事情。無論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擅長的事、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都可以試著去完成。」
行動的好處,是有助於建設自我,進一步有控制感、貢獻感。最重要的是,知道藉著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些什麼。
然後,用多元視野看待行動的結果,不耽溺在負面的眼光當中。除了接納自我,還能肯定自我。
換句話說,當自己能被自己接受,才有機會相信,自己也能被他人所接受。以下文字摘自《依戀障礙》,已請求出版社的授權,跟各位朋友一起體會,從愛自己開始,進而願意接受被愛的過程。
--------------------------------------------
【岡田尊司】
許多依戀障礙者從小缺乏父母肯定,這也會連帶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容易對自己及他人抱持負面評價。同時,這也間接造成他們人際關係不順利、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
由此可知,在克服依戀障礙的過程中,擺脫負面認知便成了極為重要的一點。只要能做到這一點,與支持者的關係將會更加親密,也能產生更多改善依戀障礙的機會。反過來說,當負面認知愈強時,即使好不容易出現支持自己的對象,當事人卻還是用負面的、否定的反應傷害對方,正要萌芽的改善機會,說不定會就此被自己摘除。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擺脫負面認知呢?
首先,擁有自己的身分與責任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可以試著親自完成一些事情。無論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擅長的事、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都可以試著去完成。此外,如果做這件事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或身邊的人,效果又會更好。持續這樣的努力,就能重新找回「自己是個有用的人」的認同。
這種時候,重要的是暫時遠離「該做的事」、「義務」……等曾經束縛當事人的觀念。就算不在學業或工作上努力,每個人一定也還有許多自己能做的事。
在嘗試完成事情的時候,建議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先從能輕鬆著手的事情開始。先決條件是: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能抹去自我否定感,恢復對自己的肯定。
此外,若想擺脫負面認知,不該秉持「不是一百就是零」的二分法,而是需要培養無論好壞都接受的整合性思考。
換句話說,遇到令人厭煩的狀況或不如己意的事時,切勿全盤否定,避免沉浸在不必要的消極情緒中,應試著冷靜接受事態,從考驗與痛苦中找到積極向前的意義。
這種做法稱為「確認(validation)」,依戀障礙者本人與身邊的人都要持續提醒自己這麼做,藉由實踐確認,逐漸脫離二分法造成的負面認知,最後就能成功轉換看待事物的角度。
所謂幽默與機智,正是這類想法的產物。活用高度幽默或許有些困難,但人人都能從「找出一件事的優點」做起。無論遇到多麼糟糕的事,都不要當場否定它,試著轉換角度,找出這件事的正面之處,接受這樣的思考方式,會發現效果相當驚人。
無論是誰,若是長期遭到否定,一定會朝毀滅的方向走去。然而,只要找出他的優點並加以肯定,就能逐漸往好的方向成長。對抱有依戀障礙的人來說,這個觀念尤其重要。
.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7453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博客來2016遠流全書系,2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依戀障礙電子書 在 是岡田尊司先生的《依戀障礙》。我對於這本書的副標特別有感觸 的推薦與評價
... 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