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們攜手向前
#建立健康均衡飲食觀念
#長期推廣食育維護市民健康
#後疫情時代照顧在地農民
宛蓉9日進行市政總質詢,一開始先呼應高雄更名一百年,邁邁市長在臉書期許高雄的一段話;「高雄正在改變,一百天是一個起點,是一個逗點,我們不會停下腳步,就像高雄不會停止進步」,宛蓉認為値得高雄人引以為傲,首創全台縣市成立「每周一蔬食日納入環境維護自治條例」呼應聯合國環境永續發展目標,與世界接軌不能停滯不前,宛容邀邁邁市長一起為高雄寫下新的歷史與故事。
宛蓉十幾年來一直力推健康蔬食飲食觀念,如何翻轉健康飲食思維,康健雜誌2020年城市調查,高雄市總排名第三(台北市第一、台中市第二),根據衛福部統計,高雄市男性十大常見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大腸癌,十五歲以上的市民有三高症狀的比例也很高,宛蓉認為瓶瓶罐罐還不如健康飲食習慣。要預防大腸癌有很多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餐都要吃蔬果,每天至少七種不同顏色蔬果,另外特別要關心大林蒲居民健康,當地有很多民眾砷濃度太高影響健康,衛生局長表示目前沒有針對砷濃度過高的民眾實施藥物治療。宛蓉曾多次要求多吃健康的蔬果來代謝掉身體的毒素,這些食育觀念衛生局是否有在做宣導?為了鄉親身體健康遷村期程應盡速完成不能再拖延。
宛蓉建議市府,如果要把健康城市排名由第三往上提升,就必須針對健康城市調查的六項缺失進行改善,市府應有專責單位辦理,並由研考會考核。這部份邁邁市長也答應宛蓉會擔任召集人並組織各局處結合產、官、學、民間組織機構等多方面協作,建立共同夥伴關係來落實10項健康蔬食專案。
宛蓉所提案的每周一蔬食日也已修訂擴大範圍把在高雄市的機關學校、國營事業及工業園區等全納入,但問題是自治條例立意良善,但五年來一直停留宣導階段,也沒有進入落實階段,宛蓉建議要有獎勵辦法表揚優良成效單位。另外垃圾回收車的政令宣導不妨改播「周一蔬食健康日,邀請市民作伙來,節能減碳顧地球」,還有公務人員誤餐應採蔬食低碳餐來供應,市府應起帶頭作用,至於各級學校及公營事業、各工業園區也應該給予表揚。
宛蓉也推舉國外的例子:英國知名主廚奥利佛於2005年發起「給我好食」,希望喚起家長,政府與社會學校飲食嚴重偏差的重視;英國首相強生為了促進國民健康也投入約台幣730億元進行宣導蔬食的重要性,芬蘭規定士兵每周吃二餐的蔬食,義大利也打造蔬食校園,聯合國去年在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中也提醒大家少吃肉,多蔬食是可以減緩並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環保方法之一,蔬果攝取不足也容易造成疾病的發生。
宛蓉要求,地瓜葉應該成為高雄市「市菜」,在香港它是長壽菜,日本保健食品,在美國它是航天食品;宛蓉發現學校的營養午餐廚餘過多,並非學生不愛吃,而是食物沒有吸引力,市府應該辦理營養師及工廚藝研習,以提高學生的食慾。宛蓉同時建議市府善用退休公教人員投入志工服務,運用既有志工服務、獎勵辦法、時間銀行、發揮效能的志工服務推動政策。
另外後疫情時代高雄市政府對策如何?宛蓉要求拼轉型創新飲食拓展,永續食農、促進蔬食產業轉型含加工與製造的蔬食餐飲服務至轄內公務機關、國營事業、工業園區,為當地農產食品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以協助其加速調適後疫情時代的情勢照顧在地農民。
#改變,我們攜手向前
#翻轉高雄建立健康均衡飲食觀念
#長期推廣食育維護市民健康
#後疫情時代照顧在地農民
健康飲食在校園 成效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餐盤上探討校園午餐制度化變革與未來展望】
提到校園午餐或食農教育,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日本在這領域長年耕耘的成績。以日本制度化的經驗來看,平成28年(2016)頒布的「第三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中,制定出五大重點課題,分別為「推動以年青世代為中心的食育」、「推動能因應多樣化生活方式的食育」、「推動能延長健康餘命的食育」、「推動具備食物循環及環境意識的食育」,以及「推動傳承飲食文化的食育」。
而臺灣在鼓勵校園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標章食材的政策引導下,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7年起,國內國中、小校園登錄可溯源食材的比例有逐年攀升的趨勢,至今年年中(6月)更突破6成。而就家長們最關心的食安議題來說,依據農糧署對校園午餐蔬菜農藥殘留的抽檢結果顯示,採用三章一Q食材的合格率,亦顯著優於非三章一Q的食材。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有機農產品標章 #校園午餐
#產銷履歷產品標章 #社會正義 #膳食
#農產結構 #食品安全 #食農教育
健康飲食在校園 成效 在 立法委員 莊競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週一無肉十週年 近半校園未落實 》
今天在立院與 劉建國、立法委員 陳椒華 一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行政部門積極宣導與推行健康蔬食的觀念,愛護健康也守護地球。
教育部鼓勵國中小實施每週一餐「無肉日」活動屆滿十周年,這個「無肉日」的活動,符合目前最熱門的「低碳飲食」訴求,如果說這算是「超前部署」,那我們檢視過去幾年實施的成效似乎是逐漸在下降,但是從地球暖化的速度來看,我必須嚴肅地說:改變真的刻不容緩。
「週一無肉日」活動的實施成效不彰,不管是學子或家長的消極抵制,或是學校有其他考量,都讓我們了解到推行新的觀念並不容易。但是這十年來,有更多健康、環保的觀念持續深入到國人的生活。例如,根據國健署的這份報告指出「國人蔬果攝取普遍不足」,18歲以上成人每日攝取「3蔬2果」比率僅達13.8%。每日須攝取的蔬果量普遍都不及格,尤其嚴重的是在13到18歲的學生族群,正在發育的孩子們,蔬果的攝取量卻最不夠。
從這些數據看來,我認為教育部必須更積極加強宣導,家長擔心發育期不能不吃肉,其實有很多替代的方式,校園午餐也都有營養師在搭配,可以放心讓孩子吃得更均衡也更健康。我個人過去是從事預防醫學的相關研究,也發現飲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這些資訊在衛福部的網站上也都有去宣導。所以我還是要強調,慢慢建立國人的觀念,改變蔬果攝取不足的現象,對於國人的健康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減碳政策也是政府一個重要的施政目標,我們今天提到的「低碳飲食」,除了守護健康也能夠救地球,環保署曾經統計「全國推行一日蔬食餐的減碳成效,相當於減少4866輛汽車行駛地球一圈」,這樣的效果很驚人,所以我也呼籲國人一起來響應,從自身的飲食做起,健康又能愛地球。
「無肉日活動」並不代表要去強迫每個人吃素,這是一個漸進式的觀念改變,包括對於環境土地的認識、也重新定義攝取營養的方式。這是一項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透過最簡單、最溫和的行動,讓我們的身體、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健康。
今天也感謝許多單位的參與,一同關心國人健康。
教育部國教署
衛福部國健署
環保署
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 張章得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共同創辦人 張家珮藥師
台灣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總召 張祐銓
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
佛大樂活學院長許興家
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老師 施建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