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公平貿易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產業國際要聞揀1加2條
更新:就在文章編輯的同時,Onlyfans突然更新了他們的決定不再禁絕色情內容(見留言)
│Onlyfans 脫色之後:色情創作平台如何重新做人│
• 上週四社群平台 Onlyfans 無預警宣佈將完全禁絕該平台上的露骨色情內容,理由是來自部分股東的壓力,希望藉此滿足該社群平台往來銀行和支付平台的道德要求。媒體的消息來源指出,Onlyfans 近來一直努力尋求融資,但因為銀行和投資人對於色情內容的禁忌而不斷碰釘子。這個令人措手不及的轉職在上週獲得大量報導,滿一星期後我們可以來檢視一下各方的反應和分析——
• 紐約時報指出這是美國社會的第二次色情大戰。1970年代福音派電視傳教士Jerry Falwell(也是X戰警中的變種人迫害者原型人物)和尼克森總統發起了對於色情產品的全面圍堵,最後是1980年代色情工業在法院以言論自由的憲法權利保障打贏了這一回合。近年來網路色情平台的匿名性和毫無底線的自由性使管制色情內容的聲浪再度成為主流意見。紐約時報指出這次仍然有極端主張認為應該全面禁絕色情,但也有新的聲音認為應該有色情的公平貿易準則來幫助消費者和生產者在減少剝削的情況下滿足需求。雖然 Onlyfans 的崛起就是讓色情表演者有更大的權力跳過中間人直接和消費者交易,但這次率先曝光爭議的 BBC 調查指出賺走高額抽成的 Onlyfans 並沒有善盡把關的義務,讓不合法的內容逃過審查機制得以上傳平台。因此也有人主張革命的重點是把更多控制權交給色情表演者自己。
• Forbes 則把過去一週的時間用於在創投圈到處問「誰和 Onlyfans 談過了」。Forbes 提醒多數創投之所以會和過去一年表現大好的 Onlyfans 保持距離,是因為創投管的資金大部分是別人的錢,而出錢的人多半會跟創投簽訂一個同意條款講好哪些形象不好的產業不准投(比如色情和菸草)。許多知名創投還會跟大學或是NGO有合作關係,因而更難在這些大學或NGO的參與之下投一個和色情內容有關的平台。未來 Onlyfans 剝離色情內容之後,基於過去盛名之累,很多創投仍然會敬而遠之。不過其中一名受訪的創投認為最終仍會有人有興趣投資,畢竟那些發誓不投菸草的人最後還是投了換湯不換藥的電子菸業者 JUUL。只要還有機會攪動市場,沒有色情的 Onlyfans 仍然還有機會拿到資金。
• The Verge 則注意到早在幾個月前 Onlyfans 上的色情表演者 Kimberly Kane 就已經告訴紐約時報精準的預言:雖然疫情期間許多失業的性工作者和色情表演者湧入該平台,造成表演者和消費者大爆發(前者達到100萬人,後者達到9000萬人),但這個榮景只是一時的,遲早他們還是會一如往常地奪走色情表演者和性工作者的一切。最終可能只有少數最高等級的色情表演者可以適應這個劇變並重新找到出路,其餘的人將再度無助地回到街頭。數位權利遊說團體 Fight for the Future 也認為這些銀行和支付平台根本沒有權力可以決定誰或什麼內容可以出現在網路上。
• Techcrunch 說這一切都是歷史不斷重演。類似的事情早就在 Tumblr、YouTube 等等各式各樣的網路平台上發生過,創作者每每以為終於得到去中心化的平台可跳過中介人來經營自己的事業,最終仍被輕易地奪走一切,再次痛苦萬分地搬遷至下一個平台。作者認為加密貨幣和 NFT 之類去中心化的工具可能是創作者最終的救贖,因為他們有機會透過這些去中心化工具來徹底擺脫支付平台、銀行和政府法規的無預警突襲,真正成為自己/作品的主人。
• Techcrunch 這篇專欄文章還有另一個具體方法,很適合用來作結。作者認為應該建立一個網路創作者的憲章,確保他們在五花八門的網路平台上享有基本的權利保障。他提出的網路創作者基本權利包括:
1.自主決定從任何平台上移除內容的權利
2.創作者和粉絲之間必須建立直接的支付關係
3.創作者必須有創作平台的決策主導權
4.平台的(演算法)運作應該追求作品的質而非量
5.創作者應該拿走最大比例的營收
6.創作者有權參與平台的投資或分享平台經營的財務成果
7.演算法和審查機制必須透明並提供創作者參與機制
8.違規的創作者應該被給予改過向善的機會
◇ 新聞來源:
How OnlyFans Became the Latest Casualty of the War on Porn(https://flip.it/LQEYHG)
Inside OnlyFans’ Limited Venture Capital Options—And How VC Would Handle An OnlyFans 2.0(https://flip.it/sizoFt)
Sex workers made OnlyFans valuable — then it sold them out(https://flip.it/smJcSd)
OnlyFans' explicit content ban should spark a conversation about a creators' Bill of Rights(https://flip.it/tMTYtx)
───────────────
其他今天也可以知道一下的事:
│NBCUniversal 宣示將打破傳統由 Nielsen 所定義的收視調查,催生一套自己的測量工具│
◇ 新聞來源:NBCUniversal calls for ‘declaration of measurement independence’ as Nielsen comes under pressure(https://flip.it/L1j8kp)
│釜山影展將首開先例增加串流節目單元│
◇ 新聞來源:South Korean’s Busan Film Festival Adds Showcase for Streaming Series(https://flip.it/B-4JVG)
公平貿易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梅克爾卸任前訪美 德國對華會轉為強硬嗎?】
✏️梅克爾訪問白宮,外界把此行視為她九月卸任前的告別之旅,並關注美國與德國是否能在對抗中國議題上取得一致。
✏️近幾年來,梅克爾在對華政策及人權議題上的溫和表態引發不少批評,有學者直言在評估梅克爾的外交遺產時,「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美德達成華盛頓宣言,要以捍衛民主為核心,共同應對中國挑戰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07152021114216.html
▪️梅克爾的“告別訪問” 達成捍衛民主的華盛頓宣言
當地時間7月15日下午,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 #梅克爾 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舉行雙邊會談。
拜登在會後記者會說,他與梅克爾達成了一項新的 #華盛頓宣言,確保以民主原則「應對未來的最大挑戰」。
「當我們看到中國破壞自由社會時,兩國將挺身而出。」拜登說。
梅克爾接著透過翻譯表示,她與拜登討論了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包含中國。「我們是支持自由、民主社會的國家......,對於那些人權得不到保障的地方,我們將發出聲音並明確表示我們的不同意。我們也要確保世界所有國家的領土完整。 」
梅克爾還提到,與中國的貿易必須建立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及遵守共同規則與標準的前提上。
梅克爾是拜登上臺以來,首位訪問白宮的歐洲領導人,也是繼日本、韓國、以色列及阿富汗領導人之後,第五位到訪的外國元首。白宮把梅克爾此次的工作訪問定調為「肯定美德深厚而長久的雙邊關系。」
美聯社報導,即將在今年九月卸下16年總理職務的梅克爾,此行主要在向美國保證,德國政權交接不會導致對美政策大幅變動。
▪️美德能否在“抗中”議題取得一致?
一名白宮國安會資深官員在14日的電話簡報說,拜登與梅克爾將廣泛談論包括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烏克蘭、阿富汗和利比亞局勢,以及俄羅斯的網絡攻擊與領土擴張等。此外,美德兩國元首還將談及如何「對抗 #中國 逐漸升高的影響力、非市場經濟行為,以及包括強製勞動等人權侵犯行為」。
「中國(議題)將是兩位領導人之間議程的一部分……跡象表明我們與盟友及合作夥伴(在對華戰略上)越來越趨同。」上述白宮資深官員說,拜登在上個月的歐洲訪問取得一系列成果,包含在G7公報中明確提及對中國的強迫勞動行為採取行動,北約峰會公報首次將中國視為安全挑戰,並將中國納入明年擬定的新的戰略構思當中;此外,美國-歐盟峰會還設立了“美歐貿易與科技委員會”(US 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共同處理新興科技和競爭相關的政策,以及中國的非市場經濟行為等。
白宮官員保守地用了「越來越趨同」形容「聯歐抗中」的最新進展,但事實上,對華政策仍是美德兩國間重要的分歧點之一。
在拜登政府將中國定義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並號召盟友組建「民主聯盟」對抗中國之際,梅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始終不願對北京擺出強硬姿態。
在拜登上臺前幾周,梅克爾配合北京促成了《 #歐中投資協定》。梅克爾還被批評並未在 #香港 和 #新疆 問題上強硬面對北京。今年六月G7峰會前,梅克爾也明確表示,中國在許多方面都是對手,「但是在許多問題上,中國同時也是合作夥伴。」
▪️梅克爾的外交遺產 學者: “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過去五年來,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許多分析認為,梅克爾看重的是對華巨大的商業利益,但德國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托斯滕·本納(Thorsten Benner)14日在《外交政策》雜誌上提出一種新的解釋。
本納撰文回顧梅克爾執政16年來對華態度的轉變,從曾經不顧北京反對會見達賴喇嘛、大聲倡議人權議題,再到如今看似不惜一切代價與中國接觸,他認為這不僅僅是重商主義,還來自梅克爾對歐洲未來的悲觀。
「鑒於她對歐洲未來的悲觀展望……她想在美國與中國間走中間道路,避免與北京發生沖突,來最大限度地得到喘息空間。」他在文中舉例,當梅克爾自認德國不是一個有足夠競爭力的球員,剩下的選項就是在大國間採取一種如同瑞士般「中立」的路線。
梅克爾的對華路線選擇,近幾年遭遇許多來自學界、政界、甚至商界的質疑。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諾亞·巴金(Noah Barkin)直言,在評估梅克爾的外交遺產時,「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她看見習近平領導下中國軌跡的轉變,但她遲遲沒有承認這種轉變給德國帶來的風險,並相應地調整她的政策。」諾亞·巴金撰文評論道,梅克爾執政最後一年的兩大失敗,分別是《歐中投資協定》的瓦解,以及允許華為進入德國5G市場。
「這兩個事件都表明,在中國問題上,梅克爾與德國國內和歐洲的政治情緒格格不入。」
▪️後梅克爾時代 對華政策會轉彎嗎?
「(對華態度的轉變)大約在五年前就開始,……而且不只在人權團體、也在商業界中普遍看到。」歐洲議會德國綠黨議員、對華關系小組組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15日在華盛頓智庫“進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舉辦一場題為“跨大西洋應對中國挑戰”的研討會上說。
「德國與中國曾存在雙贏的關係,我們提供中國渴望的高科技產品及豪華汽車,中國則提供廉價商品。但在新的變化中,中國已不遵守規則的方式在供應鏈中向上爬,發展一種讓人質疑的民族主義經濟戰略。」
今年三月,美國聯合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國對在新疆侵犯人權的中國官員和實體實施了制裁。
中國則對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10名歐洲人士實施了反裁,名單上就包含了包瑞翰。隨後,歐洲議會叫停了《歐中投資協定》的審議。
「若你去觀察德國九月大選的選舉綱領及各黨對華政策的表態,會發現有一個(對華態度)變革性的過程正在發生。」包瑞翰說,德國以及大多數歐洲國家對華態度的轉變已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
—
😶🌫️卸任前的梅阿姨今天一直看起來心情很不錯⋯⋯
圖三攝於2018/4白宮訪問。
公平貿易定義 在 Re: [新聞] 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可能引發下一個貿易戰-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這就假議題啦
中國電池廠早就繞過去美國惹
美國製造
還要貿易啥?
不信看影片
Ford announces new U.S. factory for batteries, licenses tech from China's CATL
https://youtu.be/D_Av3sAbKk0
以下用 chatGPT 翻譯
概要
福特宣布在密歇根州建立新的美國電池工廠,預計於2026年開始運營。
公司表示該工廠是福特的全資子公司,不太可能出現問題。
福特將從中國的CATL取得電池技術授權,強調該公司的聲譽、規模和經驗。
新的鋰鐵電池價格比現行電池低15%,
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推動更低價格的電動車(EV)的製造。
福特旨在通過這些技術實現8%的盈利EV路線圖。
對於與中國公司合作的擔憂被否定,福特強調自己對該工廠的所有權和控制。
由於缺乏可行的美國替代方案和電池業務的全球性質,福特做出了這一決策。
雖然存在由於材料來源問題而無法獲得完整的EV稅收抵免的限制,
但福特表示商業客戶將仍然從稅收抵免中受益,無論電池的產地如何。
要點
福特宣布在密歇根州建立新的美國電池工廠,預計於2026年開始運營。
該工廠是福特的全資子公司,公司預計不會出現問題。
電池技術將由中國的CATL進行授權,
CATL是一家聲譽良好且具有豐富經驗的電池製造商。
新的鋰鐵電池價格降低了15%,有助於降低EV的生產成本。
福特為與中國公司合作辯護,強調缺乏可行的美國替代方案以及電池行業的全球性質。
承認由於材料來源問題而無法獲得EV稅收抵免的限制。
商業客戶將仍然從稅收抵免中受益,無論電池的產地如何。
※ 引述《stpiknow (H)》之銘言:
: 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可能引發下一個貿易戰
: 原文連結:https://bit.ly/43Jv1gq
: 原文內容:
: 當歐美日韓都將電動車當成該國未來重要產業之際,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讓中國成為
: 歷史上首次汽車淨出口國。這一趨勢如果持續擴大,勢必會成為新的貿易戰開端。
: 根據歐盟統計機構歐盟統計局發布了最新的汽車貿易數據,中國現在佔歐洲電動車進口的
: 近50%。由於歐洲人在2022年購買了約900萬輛汽車,其中12%或100萬輛汽車是電動車,這
: 表示約有50萬輛電動車是來自中國。進一步分析顯示,其中約一半是中國製造的特斯拉,
: 其餘則是其他中國品牌。
: 這一發展導致了歐洲和中國之間貿易的重大轉變。多年來,中國是歐洲汽車製造商的重要
: 市場。為了進入中國汽車市場,歐洲汽車廠商在中國以合資方式生產中低價位汽車,至於
: 豪華車都是直接從歐洲進口。此前貿易差額約為30億至50億美元,對歐洲有利。
: 然而,在過去兩年中,這一平衡發生了變化,逐步降至20億美元。幾乎所有這些轉變都歸
: 因於歐洲開始進口中國電動車。中國顯然正在崛起,不僅在電動車生產方面,而且作為全
: 球出口舞台上的主要參與者。
: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種轉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亦可能升高貿易緊張局勢。如今中
: 美貿易戰已持續數年,分析師認為最新數據顯著增加了歐盟介入的可能性。
: 其次,本世紀中國在製造業崛起過程中的主要弱點之一是其公司無法樹立品牌。 許多消
: 費者購買了無數中國製造的產品,但我們能說出為海外消費者所熟知的中國品牌的不下十
: 幾個。可是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開始出現轉變,例如:Oppo、Vivo、One Plus、小米和
: Transsion等品牌。
: 從學理上,品牌擁有者可以獲得更大的價值成分,獲得全球認可的品牌代表著經濟發展的
: 重要一步。中國汽車製造商現在似乎正在最富有的產業之一,且開始實現這一目標。
: 如果將電動車與半導體產業聯繫起來,那麼這一貿易數據具有兩個重要意義。 首先,電
: 動車需要大量的半導體晶片。由於電動車需要較多半導體晶片,且中國電動車價格通常比
: 較低,一旦販售不斷提高,勢必也將拉抬半導體晶片銷售
: 其次,從貿易角度來看,美國制裁中國半導體的主要擔憂之一是盟國的參與意願。 為使
: 美國的制裁生效,美國政府需要其他國家的支持,尤其是日本、韓國和歐洲。由於歐日韓
: 都是汽車工業所在地,所以一旦中國電動車威脅到這些國家的電動車產業, 這很可能會
: 鼓勵這些國家注意並更多地站在美國制裁的行列下。
: 總之,中國電動車甚至電池產業的崛起,有可能演變成下一個貿易戰的戰場,畢竟,各國
: 都不想成為汽車走入電動車之後,成為失落的王國啊!
: 心得/說明:(30字以上)
: 根據美國財政部發佈電動車電池採購指南於4月18日新規生效後,美國電動車消費者買車
: 時,若要取得3750美元的稅額減免,電動車40%的電池零組件和關鍵原物料,必須在美國
: 或是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開採或加工。這會影響中國電動車進口,美國對汽車有嚴格的安全規範,而中國車必須要能符合。
--
Q 人類基本需求2.0 ◢◣ █ 自我實現 創意.問題解決.真偽.自發性
S ◢██◣ █ 尊重需求 自尊.自信.成就感
W ◢████◣ █ 社交需求
E ◢██████◣ █ 安全需求
E ◢████████◣ █ 生存需求 空氣.水.食物.住所
T ▄▄▄▄▄▄▄▄▄▄▄▄ █ WiFi█ 電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10.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686921153.A.DB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