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在創新科技署、環境保護署及香港中文大學的支持下,獲「創新及科技基金-公營機構試用計劃」資助,研發出全港首個自動將廚餘分解成漿液的廚餘轉化系統「廚餘再生俠」(Food TranSmarter),究竟「佢」如何做到簡單幾步就化廢為能? 立即睇文: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290281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專題籽:胚芽故事】 歐美近年積極推動「Social Lab」(社會實驗室),即在社區內組成跨界別的團隊,以不同方法解決社會問題。香港一個非牟利團體「MaD創不同」嘗試運用這概念,希望透過官、民、商的合作改變香港的公營機構,甚至是政策本身。「實驗圖書館」算是它首個試驗計劃,他們與深水埗保安道圖書館合...
公營機構 大學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打破同工不同酬,由公開薪酬開始?- Billy Tong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世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但勞工剝削問題嚴重。例如在 2019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因缺乏權益保障,在「勞工市場」一欄僅列全球 116 位,比新加坡低近 100 位。打工仔除了壓力大、工時超長、缺乏退休保障,還可能面對同工不同酬的問題。近年學界愈來愈多有關同工不同酬的研究,今年美國一份新報告就指,公開薪酬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同工不同酬可以由身份背景因素所致,包括年齡、性別和種族。2015 年,研究組織 Institute of Labor Economics 就指出,踏入 90 年代,各國社會的性別意識增加,男女收入也愈趨平等,但 45 歲或以上的女性依然平均比男性少賺 45%。在香港,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也很普遍,撇除身份因素,有職場顧問指出,同工不同酬亦與入職時的整體市道有關,同時視乎個別員工當初有否向公司爭取更好人工,「正負 10% 差距很正常」。
康奈爾大學人力資源學家 Elena Belogolovsky 就表示,「薪酬透明度」(Pay transparency)是解決同工不同酬的關鍵。她認為收入不均源於工資資訊不平等,僱主比僱員更了解職位的市場價值,員工更難向老闆爭取加人工。只有公開薪酬,企業才會更有動力履行商業責任。Belogolovsky 認為,公開薪酬對老闆未必是壞事,一些案例反映,薪酬透明度愈高,同事之間士氣愈好,她在 2016 的研究文章亦指,員工若知道大家薪酬,遇到工作疑難時會更易找到幫助。
現時美國有少數企業會採取「薪酬透明政策」(salary transparency policies),比如大型連鎖店 Whole Foods、分析機構 SumAll,以及社交應用程式商 Buffer。其中 Buffer 更會在網站公開員工收入,其公關經理 Hailley Griffis 向「時代週刊」透露,公司公開薪酬後,應徵者的數目比以往多。可是,Belogolovsky 估計很多公司依然對此有所保留,老闆會擔憂不能以低薪留著自己的星級員工,再者,對他們來說,推動薪酬公平,誘因不大。
今年初,由華盛頓大學和西安大略大學學者共同發表的報告,就從政策角度反思美國同工不同酬的問題。目前為止,美國有「1963 年公平薪酬法案」,針對因性別歧視而造成的薪酬不公,惟實踐多年一直被指成效存疑。與此同時,美國「全國勞資關係法」理論上保障員工討論薪酬的權利,但執行上依然存在很多漏洞。近年,有參議員一直推動「公平收入法案」(Paycheck Fairness Act),更清晰表明僱主不能處分公開討論薪酬的員工,但草案在國會一直闖關失敗。
該報告指出,表示所屬私營企業設有薪酬保密政策(pay secrecy policy)的受訪者,相比 2010 年減少 6%;然而,依然有接近一半的全職員工受訪者指出,他們被明文禁止,或者被非正式地阻撓討論工資。研究人員表示,從法制層面來看,政府和各黨派顯然要付出更大決心堵塞漏洞。在香港,有關政策討論明顯遠遠落後美國,多年來政府甚至被指帶頭剝削非公務員合約僱員,連公營機構也未能做到同工同酬。
原文:CUP
#職場 #社會
公營機構 大學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平與好彩]
農曆年過後,與反修例運動有關的審訊一宗接一宗。這天,元朗七二一白衣人事件開審,法官與控方就事件是「衝突」還是「白衣人先動手」在法庭展開討論;另外,23人在7月28日於上環指參與暴動開審;沙田新城市廣場中庭衝突中,咬警員手指的港大大學生被判有罪。
這一宗案件有點不同。不少與運動相關的審訊,不少被告年齡較輕,十多二十歲的。
這宗案件,被告人大部份是「銀髮族」,平均年齡70歲,有人佝僂着身子,有人滿頭白髮,替他們辯護的大狀也資歷豐富,撐着拐杖而來,以沉厚的英語替辯方發問:「Can you be anymore helpful?」
英語審訊,由翻譯員逐字逐句即時變成廣東話,或變回英語,每當有爭拗,偶爾控辯大狀和法官都會加入商議某個字如何翻譯。
七名被告人之一的李柱銘,是香港排名最資深的大律師;吳靄儀也當過18年立法局及立法會議員,參與制定多條法案、熟悉刑事檢控程序。除了二人,還有民主派領袖李卓人、何秀蘭、何俊仁、和身經百戰的長毛梁國雄,及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
他們被控於2019年8月18日,組織未經批准集結。當日,民間組織「民陣」成功申請在維園集會,並以「流水式」散去,但遊行及終點集會卻被警方反對。當日整個港島從午間到凌晨時間,大街小巷塞滿人,當天滂沱大雨,人群舉傘在街上蠕動的直播片段,在法庭播放。
這天,其中一位警隊女指揮官以證人身份作供。她同意,集會大致沒有發生暴力事件,在辯方多名大狀盤問下,她堅持這個結果,和主辦遊行的組織「民陣」沒有關係,並多次重申,民陣活動裡時有發生暴力事件。
辯方:「民陣舉辦的活動都是和平?」
女指揮官多次舉例反駁:「七月一日,民陣舉行維園遊行到中環,立法會不是途經路經,激進示威者去到金鐘偏離了路線入立法會嚴重破壞;七月二十一日,另一個民陣活動,原本是由維園到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警方要求在灣仔修頓完結,遊行後暴力事件發生,分開三路,攻擊中環警署,警察總部,還有第一次中聯辦大樓受破壞,不少中資店鋪受破壞。」
女指揮官說:「民陣可能『好多年前』即係2018、2017年時舉辦活動,冇特別暴力事件發生,但(2019年)六至八月期間的遊行集會明顯有嚴重暴力事件。」
女指揮官續稱:「我不是要佢(民陣)負責哂(廣東話:把全部責任負上),因為途中激進示威者混入其中,民陣沒有能力、亦不會把『和理非』和暴力示威者分隔。」
當被問及當日警方如何部署,女指揮官透露,沒有安排軍裝警員「落地」,並有意把警方防線移遠及押後一點,以防止警民衝突,但強調「警方並非不執法」,多次指警員已在港島不同地點駐守,一旦防線被衝擊就會快速到場處理。她解釋:
「全日無暴力事件……部份因為我們(警方)正確評估。因為過去事件,集會之中或完結後,激進示威者會透過警察執法,搞亂秩序。當時社會氣氛很差,警民對峙很嚴重,所以冇放軍裝警員在沿途,避免警民衝突。我相信我們的評估是成功的,當中也有好彩成分,絕不是因為辯方所說的『流水式』集會(所以沒有衝突)。」
她在較早之前,指相信整日沒有衝突,「最大原因我相信是好彩」,並再重申民陣活動發生過的「暴力事件」。
當女指揮官第一次說出「和平是因為好彩」,有家屬忍不住在旁聽席上露出訝異表情。
辯方大狀再問女指揮官,她在818當日,看到她形容為「非法遊行」開始時,做了甚麼?
女指揮官答道,「我監視着。」律師追問,「anything else? (有沒有做別的事?)」女指揮官再答:「我就是監視着。」律師不放棄,女指揮官忽然說:「我有呼吸有脈膊(跳動)囉!」眾人嘩然,法官做了一個手勢,示意女指揮官不用這樣回答,並嘗試建議辯方律師提問得更實質。
女指揮官又被辯方大狀問道,知否港鐵當日(因為人潮)而實施部份車站不停站的措施。她答道:「我不是港鐵職員我不知道,相信港鐵有其人流管制措施。港鐵不是公營機構,不是警察的一部份……」法官亦以手勢勸阻證人繼續說下去。
審訊持續一整天,本身是資深大律師,平日在法庭替人辯護的李柱銘,82歲滿頭白髮,經歲月洗擦的西裝外套,掛在他瘦削的身上顯得有點過大,作為「被告人」仍拿着筆記簿在庭上抄寫法庭筆記,有時閉目養神;73歲的Margaret,衣着仍然優雅,西褲下露出一小截黑色絲襪配襯了矮踭皮革紳仕鞋,她全程拿着粉紅色小巧暖壼,不時補充水分。
休庭時,英文名為Margaret的吳靄儀和何秀蘭,離開了犯人欄的玻璃箱。兩人半倚在庭內那道剛好及腰的原木矮欄良久,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庭內的律師們、工作人員們或低聲細語,或在走動,或在翻查文件,此時,這些人和事都化身成為她們眼前的風景。她倆憑欄的身影和姿勢,眼神望着遠方,好像在看海。
(圖為法院外的木棉花)
公營機構 大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專題籽:胚芽故事】
歐美近年積極推動「Social Lab」(社會實驗室),即在社區內組成跨界別的團隊,以不同方法解決社會問題。香港一個非牟利團體「MaD創不同」嘗試運用這概念,希望透過官、民、商的合作改變香港的公營機構,甚至是政策本身。「實驗圖書館」算是它首個試驗計劃,他們與深水埗保安道圖書館合作,嘗試連結街坊和圖書館館長,好讓他們一起設計符合社區需要的圖書館,其中一個設計方案,正是為少數民族而設的「南亞漂漂」。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公營機構 大學 在 淺談中文信格式,作引玉之磚。 【例一】 尊敬的陳大文教授鈞 ... 的推薦與評價
Jul 13, 2020 - 香港的大學、公營機構等,多以英文撰寫電郵和公文,但不少對外書信還須以中文書寫。許多人認為中文信格式和用語難以掌握,視中文信為畏途。 ... <看更多>
公營機構 大學 在 公務員公營機構遍地開花,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大學職員撐罷工】 我們是一群香港大學的職員,也是一群熱愛香港的香港人。反修例運動自六月起至今已歷時逾兩個月,惟政府仍未正面回應民間五大訴求,漠視民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