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how note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25/ 在極圈和沙漠之中,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丹麥專攻建築與極端環境研究、學成歸國的 許家茵。 家茵現在回到母校成大服務、在丹麥皇家建築藝術學院(KADK)研究建築極端環...
「公費留學 藝術」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EZ Tal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迷你王的瘋狂生活 x Shu Yog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心得] 109公費留考-藝術類/美術史- 看板studyabroad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藝術學群】... - Taiwan GPS 海外人才經驗分享及國際連結計畫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藝術學群】... - Taiwan GPS 海外人才經驗分享及國際連結計畫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公費留學ptt藝術 - 軟體兄弟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藝術類/美術史| 109公費留學ptt | 教育百科-2022年1月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關於公費留學 - 留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分享]公費留學戲劇心得分享- studyabroad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分享] 104年公費留考心得(新媒體藝術)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公費留學 藝術 在 [分享] 99年公費留考上榜心得(新媒體藝術學門… 的評價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EZ Tal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nn אן 在幾年前參加了教育部的學海飛颺計畫,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她去以色列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貝札雷藝術與設計學院影像動畫系留學,現在也把以色列文化帶到台灣。
《美國留學會話》這期不但介紹公費留學,還有她的留學故事。
#了解公費留學
博客來:https://bit.ly/3cPXAxF
誠品:https://bit.ly/2S9Ybm8
金石堂:https://bit.ly/2W36kd4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父親在得帶狀皰疹之前,雖然高齡82,但是身體一向健朗,很少生什麼大病。再加上平日有繼母照顧,所以我長這麼大,從未曾替他寬衣解帶、貼身照護過。
上週四,父親跌倒,要我帶他去醫院照X光。因為閃到腰,再加上這兩個月對抗疼痛又耗盡體力,他無法自行彎腰穿脫衣褲。於是我第一次彎下腰,替父親脫外衣外褲,這才發現他真的瘦得只剩下皮包骨。薄薄的皮膚覆蓋在細細的脛骨上,彷彿豆漿表面上那一層筷子一戳就破的豆皮皺摺。
突然間,我傷心的發現,曾經是我生命中的巨人——父親——在一夕之間老去了。他高瘦挺拔的脊樑,不知何時變得彎折;他生氣勃勃的聲量,不知何時變得虛弱;他清晰敏捷的思緒,不知何時變得混亂。不知不覺之間,他以我不曾預料的速度,彷彿一夜落盡黃葉的大樹,從為我擋風遮雨的依靠,成了需要我扶持的枯木。
父親是個性格剛烈的人,一生坎坷。10歲離開母親渡海來台,幾乎一無所有的靠著自己,奮鬥不懈。當年就讀台南高工的他自學考上成大,沒錢只得轉念軍校,後來再度考上經國先生欽點的公費留學生,一路讀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電機博士。回台之後,他在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務,負責台海兩岸國防,對一個毫無背景的窮困孩子來說,可說是成就斐然。
我父親聰明敏捷、見多識廣。雖然唸的是理工,但是喜歡文學藝術;平日不喜應酬聚會,下班之後不是在院子裡種花,就是陪伴我們讀書。向來獨立自主的他,在歲月面前,卻幾乎退化成無法自理日常生活的無助嬰兒。我的眼眶發熱,只能專心的注視著手中拉扯的褲腳管,一心只敢想著輕輕的把它穿過父親的腳,只怕一抬頭,眼淚就會再也控制不住。
幸而父親的體質強健,跌倒沒有造成大礙。但是因為兩個月來的皰疹神經疼痛讓他無法運動、好好睡覺,原本就纖瘦的體型肌肉流失嚴重、消化也不好。摔跤之後的臥床更是讓他元氣大傷,一週之內去了兩次醫院。
因此,這陣子以來,只要電話一響,我的心臟就立刻提到喉嚨,「喂」這個字伴隨著顫抖,艱難不已。父親在醫院一度因為打了止痛針,血壓驟降昏了過去,嚇得我膽戰心驚;在家門口接爸爸回家時,他一度軟癱在地,神智不清,只能靠阿宏揹進房間。看著爸爸衰弱至此,我心裡又痛又驚,真的很害怕他是不是就要離我們而去了!
半夜,我躺在父親病榻前的小床上,聽著他微微的鼾聲,腦海中浮現的卻是我小時候活力充沛的爸爸—-那個帶我上山下海、放風箏捉小蝦、雕石膏做科展、提燈籠看球賽的爸爸;在我做功課時替我默生字、練鋼琴時替我打拍子、睡覺前讀故事書、教我電學物理、寫作閱讀的爸爸。
最近他時不時交代我一些身後之事,跟我講金錢的處理方式。繼母常為我抱不平,說父親偏心,把房產和現金全都留給了弟弟、妹妹。然而,在我心目中,爸爸卻最是愛我,因為我的身材相貌像爸爸、性格像爸爸、聰明才智也像爸爸。而且我獨佔了父親9年,他給了我全心的陪伴和最深的期望。父親生我弟妹時已經45歲,再也不曾像陪伴我一樣的帶他們到處玩耍。
前兩天,父親喟嘆地對我說,「我再也不能幫你什麼了。」其實他不知道的是,只要一直好好的健康的、舒服的生活著,就是我最大的心靈依靠。於是這些天,我和父親談論著之後的照顧事宜,開始考慮請外傭、也積極的替他改善生活空間。我哄小孩似的鼓勵他吃飯、運動、看醫生;父親也難得乖乖配合。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郭醫生提供的「不倒翁」健走杖健身操,父親每天早晚做兩次,十分受用。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家中的老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別讓自己錯過了與父母難能可貴的相處時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fUp4ZCE28&feature=youtu.be&fbclid=IwAR0rlLRD8MTZ2SSZw7mBjrFs02CLP5ufr0oy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Show note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25/
在極圈和沙漠之中,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丹麥專攻建築與極端環境研究、學成歸國的 許家茵。
家茵現在回到母校成大服務、在丹麥皇家建築藝術學院(KADK)研究建築極端環境,曾在冬季阿拉斯加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和全世界最乾旱的地方-智利阿塔卡瑪沙漠紀錄、訪談,人們如何利用智慧在這些惡劣的環境中生活與建造建築。
家茵接觸建築是從成大開始、後來到交大研究所進修。在這期間有幸到日本Atelier Bow-Wow事務所實習、塚本先生對於風土建築和環境的細膩觀察,也深深影響家茵對於建築的態度。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podcast,
來聽聽家茵分享丹麥如何看待極端環境建築,以及回台灣的感想。
-----
Ep125- 建築與極端環境研究:許家茵
#KADK #BowWow #丹麥
0:00 Intro
2:35 家茵離開台灣的契機
5:43 公費留學的考試要如何準備
7:20 家茵喜歡建築的什麼地方?
10:31 從北歐丹麥的回台灣,適應得如何?
15:51 KADK - 建築與極端環境研究
25:30 在丹麥遇過最不適應的事情
28:02 丹麥人沒事都會跳到河裡游泳?
32:37 家茵理想的生活方式
34:12 丹麥生活學習到的事情
-----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迷你王的瘋狂生活 x Shu Yog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有些感動,真的要親身經歷才會懂❤️
歡迎到霧峰光復新村的 #臺灣畫話協會
親眼看看這些孩子們如何用畫來說話
也歡迎大家購買孩子們的畫作跟陶藝品
讓孩子們的成品都能轉為收入
更多資訊請洽粉絲團
➡️ 社團法人臺灣畫話協會
——————————————————
〈圓夢的最後一哩路〉
民國101年由公費留學的蔡啟海、李淑玲兩位老師,以其兩人七隻腳的肢體障礙者靠著毅力成立社團法人臺灣畫話協會,全心致力於18歲以上無法升學與就業而置留於家中的中重度與多重障礙者,長期下來常產生嚴重的情緒問題,家長久而久之精神也深受影響。
因此協會推動藝術教育活動,以繪畫代替身心障礙者說「話」,透過藝術育療的多元藝術媒介參與活動,讓身心障礙者將內在的經驗與感受透過繪畫的媒材將之轉化為具體的形式,協助身心障礙者了解自己的狀態,藉由自我投射與經驗導入,使每一幅創作成為身心障礙者本人的自我特質與認同,穩定情緒同時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
——————————————————
#腦麻兒 #公益 A-shu Wang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藝術學群】... - Taiwan GPS 海外人才經驗分享及國際連結計畫 的推薦與評價
鮮少在PTT留學版看到藝術學群的心得分享#音樂類 ,謝謝這位學人的分享,今年沒上 ... 留獎(留學獎學金)的心得分享,不是針對#公費(公費留考)的,兩個是不一樣的獎項。 ... <看更多>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藝術學群】... - Taiwan GPS 海外人才經驗分享及國際連結計畫 的推薦與評價
鮮少在PTT留學版看到藝術學群的心得分享#音樂類 ,謝謝這位學人的分享,今年沒上 ... 留獎(留學獎學金)的心得分享,不是針對#公費(公費留考)的,兩個是不一樣的獎項。 ... <看更多>
公費留學 藝術 在 [心得] 109公費留考-藝術類/美術史- 看板studyabroad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準備出國留學的路上受到板上很多的幫助,之前準備申請學校和考試到心很慌的時候,去
龍山寺拜拜了很多次,答應神明,如果有好結果一定會幫助他人。因此希望能藉由分享自
己的經驗,幫助到也想出國圓夢的人!
【背景】
從小唸音樂班,一直到大學音樂系畢業後,才對視覺藝術產生興趣,算是半途出家。
音樂班的訓練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練習樂器與專業術科上,在學科的訓練比一般的學生
少非常多,也沒有經歷一般的學科考試。要學表演的孩子轉成唸書咖,故在轉換跑道時吃
了非常多苦頭,時常唸書唸到懷疑人生XD。但現在回頭看只要有熱情跟目標,方法找對,
持續努力,要相信一定會有回報的,只要有心就試試看,希望可以鼓勵到那些想轉追求夢想
但害怕轉換跑道的人。
B.A 東吳大學 音樂系
M.A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所 (念三年休學)
M.A 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Class of 2020)
—
申請上的學校
Ph.D Major: History of Art, 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D.Phil Major: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去年七月暑假在英國剛交出碩士論文後,未有休息便開始準備公費留考,雖然心情很鬱卒
,但也因疫情lockdown的關係哪裡都不能去,可以很認真的唸書。當時自己抱的心態現在
回想起來覺得蠻健康的。就是想說在家無事,看書就是當作增廣見聞,很平常心的準備考
試。九月準備搬家回台灣,中間忙了兩週左右,到九月中回台灣隔離時繼續準備。
【考試成績】
作文 77 (20%)
藝術理論 66 (40%)
美術史 70 (40%)
筆試加總 69.8 (最低錄取分數64.0)
面試 87
總分 76.68 (筆試60%+面試40%)
(最低錄取分數76.68)
【筆試準備】
準備時間約半年,基本上藝術理論與美術史一起準備,7-8月蒐集資料並寫成自己的筆記
,9月複習+實際寫考古題。十月初考試。
第一步:下載10年內的考古題,分析出題方向並找出關鍵字,再依自己的理解加以歸納分
成幾類,訂製出屬於自己的專屬書單。
我是中國藝術史背景,對中國與亞洲藝術比較熟悉,但西方藝術史的東西相較下來就比較
弱,所以會特別補強西方藝術理論與藝術史。但每人的背景不一樣,可依照自己適合的做
調整,聰明運用時間。
搜集資料從研究所考試的推薦書單下手,並配合中英文學術資料庫Google Scholar, Jstor,華藝,中國知網等等,查詢相關論文。
一、參考考藝術史研究所的書單:
台大藝史所:
https://homepage.ntu.edu.tw/~artcy/info/06/臺大藝史所%20碩士班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2020版.pdf
<https://homepage.ntu.edu.tw/~artcy/info/06/%E8%87%BA%E5%A4%A7%E8%97%9D%E5%8F%B2%E6%89%80%20%E7%A2%A9%E5%A3%AB%E7%8F%AD%E5%85%A5%E5%AD%B8%E8%80%83%E8%A9%A6%E5%8F%83%E8%80%83%E6%9B%B8%E7%9B%AE2020%E7%89%88.pdf>
師大藝史所:
https://arthistory.ntnu.edu.tw/index.php/zh/bibliography-for-preparation-ch/
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書與論文:
西方藝術史與理論:
1.Janson, W. Horst, Penelope J. E Davis, Walter. P. Denny, Hofrichter Frima.
F., et alii, Janson’s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8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106. Summerson, John,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63 (2nd ed.
1980; reprint 1991)
2.Michael Baxandall, “The Period Eye”, in: Michael Baxandall,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2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29–
108 (1st edition, 1972)
3.Rosenblum, Robert, “Transcendental abstraction”, in: Robert Rosenblum,
Modern Painting and the Northern Romantic Tradition: Friedrich to Rothko,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5, pp. 173–218
4.Danto, Arthur C., 林雅琪, and 鄭惠雯.b藝術終結之後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 林雅琪,鄭惠雯譯. 二版. 臺北市: 麥田出版,
2010.
5.Benjamin, Walter, and 莊仲黎.鰼鬅ⅶs時代的藝術作品 班雅明精選集 / 華
特.班雅明著 莊仲黎譯 =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 Walter Benjamin. 初版. 台北市: 商周出版, 2019. Print.
6.Petra ten-Doesschate Chu,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rt.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3.
7.Richard R. Brettell, Modern Art, 1851-1929: Capitalism and Represent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8.Burke, Edmund, and 郭飛 關於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 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著 郭飞译. 第1版 ed. 鄭州市: 大象, 2010.
台灣藝術史:
1.顏娟英等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 2001。
2.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藝
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4.邱函妮,〈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的重層 論述〉,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7 期(2014.9),頁 123-236。
5.蕭瓊瑞.五月與東方 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 / 蕭瓊
瑞著. 初版. 台北市: 東大出版, 1991.
中國藝術史:
考古題考中國藝術史的部分相較下來較少,依據考古題,以前的出題方向就是東西交流,
有出過繪畫也有出過工藝美術的,於是我只看了做東西交流藝術史的賴毓芝老師跟施靜菲
老師的幾篇書評跟學術論文,熟記例子就上考場。
1.賴毓芝,2011年11月,〈從杜勒到清宮:以犀牛為中心的全球史觀察〉,《故宮文物月
刊》,第344期,頁68-81。
2.賴毓芝,2011年12月,〈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
,第29卷第2期,頁1-75。(THCI, Others)
3. 賴毓芝,2018年9月,〈「連結」之後:評 Kristina Kleutghen, Imperial
Illusions: Crossing Pictorial Boundariesn the Qing Palaces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浙江大學藝術與考
古研究》,第3輯,頁191-225。 (After "Connectivity": A Review on Kristina
Kleutghen, Imperial Illusions: Crossing Pictorial Boundaries in the Qing
Palaces)
4.施靜菲,〈也是舶來品:清宮中的西洋鏇床〉,《美術史研究集刊》,32期(
2012),頁171-238
5.施靜菲,〈白地藍花的全球品牌─14到17世紀亞洲青花瓷生產的擴張〉,《典藏古美術
》,203期(2009),頁54-63。
6.施靜菲,〈十八世紀東西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製作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宮學術
季刊》,24卷3期(2007),頁45-95。
二、線上搜集論文與相關文章
除了以上的Google 加上 線上資料庫(ex.華藝, cnki)的相關學術文章、碩博士論文,補
足不足的部分。舉例搜尋關鍵字:像是美學與藝術史學科之分別、藝術史幾個重要研究方
法、後現代理論、嘉年華理論、美學概念「崇高」、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戰後台灣美術
相關議題等等。
以我的經驗,真的很建議大家先自己分析考題,分完類後再去找到相對應的資料,再整理
成筆記,最後反覆研讀。
練習考古題:
計時練習考古題很重要,我是一個不太會考試的考生,所以練習怎麼在考試時間內組織答
案,列點寫出問題重點很重要。考試時間100分鐘,一題大概23分鐘,寫到最後還有剩餘
時間稍微檢查錯字,或唸唸看語句是否通順。
答題時我是採取先分析題目(很像考托福或雅思大作文那樣)清楚題意跟邏輯後,再以列
點式答題。這樣寫下來的答案會有結構也比較清楚,考官看答案時一目瞭然你的重點。
Ps.遇到不會的題目時,千萬不要空白,還是要努力回答。我在考藝術理論時就遇到不會
的題目,但還是想辦法以自己理解的題意去做答,最後還是寫了滿滿兩頁。考完去查,發
現跟自己的理解相去甚遠XD 可能考官有給同情分之類的。
預測考題:
1.查詢近年來舉行的展覽走向
2.國內幾個有藝術史、藝術理論科系的老師研究方向與科技部研究計畫趨勢
這還蠻重要的,因為出題者可能就是其中一人,出題方向就有很大的比例與他們的研究相
關。ex.像是考「崇高」的概念,我是在網上收尋關鍵字,連結到跟廖新田老師一篇論文
有關。
【面試準備】
研究計畫:
以自己申請學校的personal statement 和 research proposal 為基底修改而成。
這部分應該是最簡單的,因為考完筆試後約有一個月的時間等待放榜,這個月就待在圖書館專心準備申請文件及研
究計畫,和跟國外老師聯繫。所以在面試之前大致都已完稿,之前用英文寫作也沒有特意
翻成中文。如能請教授幫忙看自己的研究計畫會更好,我的研究計畫有請碩班導師幫忙看
,給意見。
另外,由於現在規定考生當天無法攜帶任何紙本參考資料進入考場,所以我將我碩士導師
(以後的博班指導)的推薦信直接跟著備審參考資料上傳,後來想想附上這麼推薦信應該
幫忙很多。
面試練習:
這部分花比較多時間,主要是把中英文自我介紹練順,自己計時練習完再找朋友練,練到
完全不會怯場結巴為止。
再來就是預想會被問的問題做擬答。像是我因為是想做跨領域的研究,就蠻擔心會被問為
什麼不去考音樂學而在藝術史?兩邊的研究方法能夠妥善運用在你的研究上嗎?研究這個
會不會四不像之類的。
總而言之,可以與親朋好友集思廣益,把自己背景上與研究上可能會被問的問題都想一輪
,再加以練習。
【面試】
往年都在台大博雅大樓進行面試,如有空面試前可以先去看看面試環境,熟悉一下。
面試當天會在2樓大教室集合,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套裝西裝,我當天並沒有穿套裝,是穿
米色淡橘色相間的簡約絲質襯衫配卡其寬褲。我覺得選適合自己風格且不是禮貌的衣服,
比較能顯露出自信,大家可以做參考。
由於大教室大家都低頭看稿默背,氣氛蠻肅殺的,如果比較容易緊張的同學可以報到完在
大教室外面透透風,還是能聽到叫號人員叫號。
輪到你時,叫號人員會帶你到小教室,小教室空間不大,所以與評審委員門都離蠻近的。
面試時間約15-20分鐘,委員有5位,旁邊有人負責舉牌,確保不超時。
坐在正中間的面試委員首先要求我做5分鐘內的自我介紹,之後就是問問題。
之前看到的分享文是委員會一一提問,但我當時的經驗是只有一個委員提問,就佔據了所
有的時間。
可能是我比較“幸運”遇到很懂我研究領域的委員,感覺她在面試前已清楚研讀過我的研
究計畫跟之前投稿會議的文章內容。於是在面試時,問的問題都蠻深入且直直點出要害,
並沒有問大方向的問題,不太好回答。
我記得的問題如下:
1. 請妳介紹一下你的研究方法?怎麼用聲音研究研究繪畫?跟傳統繪畫研究的差異在哪?
2. 跨領域研究有研究限制,古代沒有錄音只有文字流傳下來,你只能比對文字,這個文
字史料研究有什麼差別?且現在北京城市景觀也與當時不同,請問如何重構當時的聲響?
(我回答後,又露出不太滿意應該做不太出來的表情)
3. 你可以舉例說明要以哪些圖作為研究媒材?為什麼選這些圖?圖跟音樂的發展有相關
嗎?會不會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請說明。
4. 國外有學者用跨領域的角度在處理這樣的議題嗎?適合套用在中國藝術上嗎?對中國
藝術史學科有什麼貢獻?
問答中,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圍繞在我的研究計畫,質疑跨領域研究方法的運用、聽覺與視
覺媒材的交叉運用問題等等。最後是因為時間不夠,我還沒完整回答完最後一個問題之下,
被主任委員打斷後,倉促離開考場。
還記得當下面試完,我直接跟陪考的男友(現在的老公XD),走到活大買杯咖啡,垂頭喪
氣的坐在裡面。我跟他說,完了沒救了,委員一定不滿意我的回答。我對跨領域的研究方法
及應用的講解可能不清楚,委員不理解不認同.......等等的負面想法。心裡還想
說,如果真的要出國,那我要開始想想有沒有其他的獎學金可以申請了,不然真的完了。
這樣忐忑一個多月後,看來結果沒有太差。
我知道平常心相當難,我自己也做不好,希望能分享我的面試經驗,讓想嘗試的大家可以
放寬點心,說不定結果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結論】
跨領域不太好做,卻也成為我的特色。在準備留學和公費留考時,時常天人交戰,有人鼓
勵,有人唱衰,不知道自己選的路是否正確。但後來靜下心想想,一路走來我就是想做跨領
域,默默的也走到現在了。想鼓勵之後想轉換跑道或做跨領域的人,努力是會有回報的。
另外,我受了很多人的幫助,很謝謝老公、家人以及朋友的支持,在準備時的暖心陪伴、
失志時的鼓勵以及金援等等。如有任何問題我可以幫忙的,歡迎站內信,預祝大家追夢成
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218.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617094296.A.4DC.html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