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 #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上)】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這本小說 2011 年出版我就買了,還記得當時看這本書的興奮感,恨不得兩三天把它看完,那這種『恨不得』的感覺很純粹,但我並不知道將來會改編這本書,純粹就是身為讀者的喜悅。」楊雅喆這樣說。率先看上《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影視 IP 潛力,是公共電視,在 2018 年以 1.55 億左右的預算公開招標,吸引各路影視工作者組團改編拍攝,這才翻鬆、攪動這座台北城的舊時代記憶。
楊雅喆自稱是「被命題型的作者」,《天橋上的魔術師》因為公視領頭,楊雅喆才「被動式」的起心動念改編,但當然,被動之餘也有身為創作者的「主動性」,從被動到主動,楊雅喆是看上「書中的結構」和窺見「人心的情懷」,楊雅喆對此稱之為「某種直覺」。
對於書中的結構,楊雅喆說:「我的職業訓練告訴我,若我改編《天橋上的魔術師》會有很大的發揮,這是直覺。因為這本書沒有明確的線性寫法,任何故事都是淡淡的線、淡淡的情懷、淡淡的消失,好比我們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例如,兒時玩伴久沒聯絡,便逐漸淡出彼此生活。很多時候並非是很戲劇化的消失,書中的這種迷離是我擁有『上下其手』的空間,能滿足我的創作慾,對我而言就不是普通的改編。」
至於人心的情懷,楊雅喆則說:「雖然我活過 80 年代,去過中華商場,常去佳佳唱片,但也不代表我有半點情懷,中華商場拆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一開始沒有很想拍這個年代。如果有某種強烈的感覺讓我去爭取這個案子,就是書中寫到的小孩、青少年和失意中年人。」
一名對中華商場沒有「鄉愁情懷」的楊雅喆所召集的改編團隊,在時空縫隙中的命運撞擊,恰巧備受青睞,楊雅喆在天橋上的奇幻旅程,這才開始。
正如楊雅喆所說,縱使活過戒嚴時代,起初並無想拍攝此時代的慾念,楊雅喆表示劇本最初的設定是一半現代、一半過去,並非全是 80 年代。回憶起標案與改編過程,時光拉回 2018 年的農曆新年初二,楊雅喆和監製劉蔚然本該與家人團聚,但兩人卻為了《天橋上的魔術師》,在冷風吹襲的中華路上來回奔走,觀察北門、南門甚至公車專用道等細節的推移、變遷,進而調整出最佳提案,案子遞出半年,楊雅喆才有進一步的消息,而這還尚未牽涉到編劇的介入,前期準備的文字工作雖然順利,但仍讓楊雅喆吃足苦頭。
在這之後,楊雅喆笑稱有滿滿的圈套:「原本想要拍一半現代、一半過去,但監製跟我說『搭蓋中華商場就要花掉一半左右的預算,結果你只拍一半?』後來想想,我註定要砸錢蓋中華商場和做視效,那為什麼不把中華商場用到極致,一轉念,決定全然聚焦在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故事。」楊雅喆進一步解釋:「原本的做法,每一集都會有成年人回顧兒少時代,假設每一集長度 50 分鐘,現代視角至少佔 10 分鐘,那就有 10 分鐘無法聚焦,會稀釋故事性,其中的角色或情節可能就更模糊。」
於是從前期田調到製作拍攝,共耗時五年(實際拍攝三個半月)、花費兩億台幣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由《返校》金馬得主美術指導王誌成率領的美術組,重現精雕細琢的中華商場,細細勾勒出時代記憶。這樣的時代記憶,在楊雅喆的鏡頭下,立體而具象。
《天橋上的魔術師》也成為楊雅喆導演生涯首度掌握兩億台幣的作品,但對楊雅喆而言,創作無論資金預算的高低,都有困難和甜蜜點,「身為創作者,我唯一的壓力是把戲拍好,有沒有比以前做過的案子更有趣,『錢』的壓力應該是在投資者身上。」
在拍片這條不歸路上,低預算有低預算的拍法、高預算有高預算的拍法,每個環節都在考驗創作者「取捨」的功力,楊雅喆說:「我面對的永遠都是『這樣不行怎麼辦?』即便你再有錢都有限制,但在限制之中,團隊找到方法克服,最終完成,我覺得是最大的樂趣。」
《天橋上的魔術師》在拍攝期間,正好碰上肺炎疫情,在無法群聚的限制之中,原先幾百人在體育館的戲,硬生生拔掉大改,第七集也因疫情才臨時將孫淑媚調動為主線,「原先設定的劇本,沒有成年人會遇到魔術師,因為成年人不相信魔術和奇蹟,但第七集就一定得改,變成孫淑媚遇到魔術師,幹,每天火燒屁股,幹,現場邊拍邊改,但最終反而精彩。」楊雅喆邊幹邊笑的這樣說。
📝這篇專訪文章共 8421 字,先節錄到此,以網路平台的閱讀習慣,再繼續把內文貼出來應該也沒人看,未來幾天會陸續連載,但若有興趣直接看全文的讀者,全文請點👉https://bit.ly/37HFHkO
公車上書全文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港版公車上書 #附全文 全港AO職系只有724人,逾百聯署差不多七份之一。在危及高薪及前景之下聯署已經夠勇,其中倡議更稱得上是「見義勇為」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下,調查近月由修訂《逃犯條例》以來在社會所引起的大小事件,例如推行修訂過程的做法是否恰當、警方在各場行動當中所使用的行動及策略是否合理、元朗襲擊事件有否涉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惟有如此,香港才有契機讓各方和解,走出創傷,再次向前。
我們亦呼籲所有警務人員支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讓警隊能與一眾市民重建互信。//
#清末公車上書的公車是哪輛車
清末光緒簽訂《馬關條約》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上千位公車孝廉於1895年聯署向北京的光緒皇帝上書反對,是為中國史上鮮有的挑戰皇權的知識份子運動。
其車當時,康有為及梁啟超與權力核心的距離之近都不及上今日聯署的AO政務官。康梁等八十名「學者」當年還只是舉人,即在鄉試優異被推薦考京師會試之人,多在地方任職。康在京試之後,也低於四品,無權限Send email畀大老闆。
因為古時上京考會試有公家車接送,稱「公車舉孝廉」,孝廉的意思借代了儒生,後人稱舉人為「公車孝廉」。後來到隋唐之後,私墪盛行,以致上京赴考人多,路又遠。莫講話「公車接送」,連「車船津貼」都難以提供。公車孝廉只成為舉人別稱。
#公車上書到戊戌變法
康梁知道《馬關條約》後寫「萬言書」,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和變法四大主張。康稱在京應考的18省舉人1000餘人(實名者一說只有80餘人)聯名簽署,並齊聚都察院門前,要求向皇帝上書。皇帝拒絕,致維新變法的思潮。
康梁二人在公車上書後開始組織政治勢力,尤其是漢人及廣東省等江南以下的力量,之後發展成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維新只有百日,除了帝制向君主立憲,引起慈禧不滿外,滿漢矛盾也是另一死因。
#Highlight貼旗仔文化下要逾百AO同意一篇文不易
AO上書雖然無實名,但逾百證件在只有七百多人的政務職系佔七份之一,連想簽不敢簽者更多。加上,政場文化,一份Memo,一份簡報都可以貼滿要修改的「旗仔」,來來回回幾次才簽到一個名。要在元朗恐襲後五日,出一份逾百同意的文件的前題,就是有強烈共識。
AO上書暫時只有政策沒有變法是好事,因為同清朝康梁前車可鑑,#在帝國面對你絕對不能成功
#中國歷史
AO聯署全文:https://thestandnews.com/…/%E9%80%BE%E7%99%BE-ao-%E8%81%AF…/
公車上書全文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港版公車上書 #附全文 全港AO職系只有724人,逾百聯署差不多七份之一。在危及高薪及前景之下聯署已經夠勇,其中倡議更稱得上是「見義勇為」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下,調查近月由修訂《逃犯條例》以來在社會所引起的大小事件,例如推行修訂過程的做法是否恰當、警方在各場行動當中所使用的行動及策略是否合理、元朗襲擊事件有否涉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惟有如此,香港才有契機讓各方和解,走出創傷,再次向前。
我們亦呼籲所有警務人員支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讓警隊能與一眾市民重建互信。//...
Se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