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歌「商品文案詩(五首)」
〈體重計〉
以為看清你
像看輕自己一樣模糊
滿溢而抖動的刻度
是上山的賊或下海的囚徒
雲為了噴薄而降雨
我為了被人看重而背棄你的原意
〈霹靂木偶〉
情節來自指節
握緊攤開
都是掌中劇
在穿入與抽出間斷續真假人生
演你自己的霹靂
〈香水〉
文字的隱者語言的靈鳥
是弦樂的序曲藏詩的餘韻
星空指引的海上傳奇
綁住嗅覺的絲線
索引藏寶圖
一揭開,就身不由己
〈口紅〉
只是在入口佈了一座陣
紅妳的臉他的心逐漸進退失據意亂
即將情迷而又推拒,又加速
捨不得逃離
在兩瓣之間輕輕咬合
搜索他與妳的距離
〈穿衣鏡〉
以為看穿你
就可以看清變裝後的自己
有些鏡忠實寫生
有些鏡在吞吐之間魔術秀了視線
幻境,對了
這是一面直播中的幻鏡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靈歌 創作
#林思彤 手寫,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靈歌
野薑花詩社副社長,創世紀、台灣詩學、乾坤詩社同仁。獲2017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作品選入《2015~2018台灣詩選》。著有《#靈歌截句》、《#漂流的透明書》、《#夢在飛翔》、《#雪色森林》、《#靈歌短詩選》(中英對照)、《#千雅歌》(三人合集)等詩集。前年年底出版詩集《#破碎的完整》(斑馬線文庫,2019年12月,簡介主要引自本書)。
※本組詩刊載於「中華日報副刊」(2021/8/10):https://pse.is/3m4qag
感謝靈歌老師當日分享至文藝社團 竊竊詩語 。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
創世紀詩社詩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日曜日式散步者》
◼︎ 選片關鍵字: #歷史的人文與地景記憶
★第53屆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 #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讓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這本書: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
◼︎ 作者介紹 ◼︎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陳允元/主編
詩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台文、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研究主題為「殖民地前衛: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的生成」。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孔雀獸》。
出品| 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出版社| Editions du Flaneur 行人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14 、8 / 15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大稻埕走讀:從大稻埕出發的浪漫古蹟紀行 】
以繪畫記錄繪畫台灣古蹟地景,曾經多次探訪大稻埕的古蹟,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古蹟插畫圖片,此次跟隨麥克筆先生年輕的步伐,從大稻埕開始,重新思量台北城內迷人且動人的老屋顏吧!
📣 海岸線三部曲《乾兒子》《等歸人》《第一鮪》——孫介珩
「孫介珩導演的海岸線三部曲,皆關乎於海洋。」
大稻埕碼頭是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透過港口,能夠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孫介珩 導演以電影刻劃出國際社會與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天然資源稀缺、國際移工條件低落等困境,這是國際間結構性的問題,值得對國際議題有興趣的人深度了解。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陳允元 #黃亞歷
創世紀詩社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變得不能想太遠的事情 ◎宋尚緯
我變得不能想太遠的事情
不能想那些讓雨落下的
層層疊疊緊密貼合著彼此的
令我憂慮的各種事項
想在身上貼滿紙條
上面寫滿備忘的記事,例如
無論多忙都要保持微笑
傷心也要記得微笑
憤怒也要記得微笑
我變得不能想太遠的事情
像是提及未來
就會令我傷心,令他人絕望
即使每天都過得離記憶很近
離傷心很遠
將自己填滿像是傀儡
自己前進、自己後退
自己記得自己要做些什麼
自己不記得自己要做什麼
自己以為自己一切都好
自己以為自己離壞很遠
離好很近,很近
近得我看不清它
究竟好在哪裡
我變得離快樂很遠
離傷心也很遠,不像過去
離它們都那麼近
近得令彼此沈默
說出的話都只剩音節
像是默劇,比劃著手腳
傳達了情緒找不到意義
我離一切都比我想像得近
沒有遠的地方
沒有離我太遠的哀傷
我變得無法到太遠的地方
離得越遠,引力就越重
所有傷心指向我
以為自己快樂,但其實是離它遠了
以為自己傷心,但其實是看見它了
我變得無法歌唱
變得離詩很遠
變得離生活很遠
有些事情太近
就變得無法承受
我以為自己太遠
感覺卻太近
我變得無法想太遠的事
也無法過太近的生活
--
◎作者簡介
宋尚緯,一九八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與《好人》,雜文集《小結》,散文集《孤島通信》。
--
◎小編泠秭賞析
〈我變得不能想太遠的事情〉收錄在宋尚緯的詩集《鎮痛》。
第一人稱書寫,利用遠近的物理及心理距離感來描述狀態,這些遠近讓人有種呼吸不過來的窒息感。整首詩讀起來悲傷,雖然聚焦在當下,努力讓自己好起來,卻和生病的狀態互相在身體裡拉扯,無論遠近對「我」來說都是痛苦。詩名為〈我變得不能想太遠的事情〉表示「我」以前可能經常規劃未來,卻因為某些因素而讓自己深深陷入情緒感受的狀態之中,透過不想太遠的事情讓自己抽離。
第一段書寫「令我憂慮的各種事項/想在身上貼滿紙條/上面寫滿備忘的記事,例如/無論多忙都要保持微笑」在憂鬱症的治療當中,因為症狀的關係會讓「我」變得容易忘記事情,連像簡單的生理反應──微笑,也變得如此困難,需要許多備忘紙條提醒著自己不能忘記某些事。
第二段寫道「自己以為自己一切都好/自己以為自己離壞很遠/離好很近,很近/近得我看不清它/究竟好在哪裡」作者利用遠近區分好與壞,但好卻讓人近的讓人模糊不清,究竟真的有好的狀態嗎?這樣的質疑讓人陷入惆悵的感受。
第三段的開頭「我變得離快樂很遠/離傷心也很遠,不像過去/離它們都那麼近/近得令彼此沈默」書寫「我」的意識正在出現變化,經歷一個他以前沒經歷過的歷程,將感受全部關掉,讓一切情緒都停下來。
最後一段「有些事情太近/就變得無法承受/我以為自己太遠/感覺卻太近/我變得無法想太遠的事/也無法過太近的生活」書寫出全詩的核心,太近相對於太遠,如同過去相對於未來,無法思考未來,也無法感受過去,描寫出活著的困境。
全詩寫出陷入憂鬱狀態的人會遇到的困境,那些感受都如此真實,卻很難單用一個詞彙描寫,而作者利用遠近的距離感,像是在描寫那些感受的強弱度,遠的事物像暫時將感受抽離,近的事物卻也是如此模糊,而其實不管是哪種狀態都無法讓人安定下來。
--
美術設計:吳浩瑋
--
#宋尚緯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25.html
創世紀詩社詩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竟將相關研究視覺化、空間化為展覽的必要性為何?
黃華成曾言,半熟的蘋果比全熟的好吃,因為全熟的蘋果只剩下一個命運,就是爛掉。「V-Touch展覽:檔案與復刻」從「未完成,黃華成」出發,邀請本展策展人 #張世倫,及曾參與策劃「#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等展,以及《藝術觀點ACT》41期《劇場》雜誌專題的 #孫松榮 教授,共同對話梳理臺灣近年 #研究型檔案策展,如何在前人所面臨之延遲轉譯、政治壓抑及後人所面臨之原作失落、檔案散逸等條件限制下,複訪臺灣藝術史中特定的個人、群體或事件,#因陋就簡 地藉由檔案與復刻 的「#場面調度」,勾勒各自對象跨媒介藝術實踐的前衛與局限。而當其嘗試跳脫回顧展或文件展的框架,尋覓 #原作的回聲 或 #來世,為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精神,賦予當代新意時,此般對線性藝術史史觀的蒙太奇式重省,又如何同時反抗視覺藝術正統的策展方法?從中進而探問研究型檔案策展之於在地藝術史的空缺、前衛或戰鬥精神的閃現與佚失,以及當代策展與展覽機制等面向的積極回應。
👉記得訂閱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s://bit.ly/30C4un3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張玉音 Chang Yu-Yin
翻譯 Transla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張世倫 Chang Shih-Lun、孫松榮 Sing Song-Yong、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uem
---
👀相關閱讀|
👉〈認識這位台灣文化界的先知:「未完成.黃華成」,以「設計」作為時代的評論〉:https://bit.ly/3k6Ys4i
👉〈每本書籍封面都是我的實驗微電影:走進黃華成的「設計攝影」裝幀世界〉:https://bit.ly/32fKtTy
👉〈【影形力專欄】境外移入的動力銀幕(或想像黃華成《實驗002》)〉:https://bit.ly/2TVqlle
👉〈星叢中的自我/台灣定位:「日殖時期現代文藝的共時與差異論壇」〉:https://bit.ly/38iaq9c
---
未完成,黃華成
展期|2020.05.09 – 2020.11.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F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創世紀詩社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千雅歌」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林靈歌
內容簡介:
三位詩人以詩句進行三重奏,從捕捉音符開始,延伸至繪畫和舞蹈。各有各的聲部、色彩線條以及律動,企圖展現詩的無限可能。
《千雅歌》內容為樂畫舞三輯,由千朔、坦雅、靈歌每輯各寫九首,三輯每人共寫二十七首,全部八十一首詩,賦予音樂、繪畫、舞蹈嶄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千朔
高雄人;現任野薑花詩社總編輯,著有《月光七行》、《摩訶月光》詩集。
作者簡介:坦雅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成長於台北,現居波士頓市郊。
著作:詩集《光之翼》,《謎》。集體詩創作《島嶼山海經.城音》。散文集《消失的咖啡館》,《身體裡住著一個小女孩》。圖文集《Tanya的多情濃縮配方》。
2014年獲頒「創世紀六十年詩獎」。
作者簡介:靈歌
創世紀、台灣詩學、乾坤詩社同仁。獲2017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作品連續選入《2017/2016/2015台灣詩選》。著有《破碎的完整》、《靈歌截句》、《漂流的透明書》、《夢在飛翔》、《雪色森林》、《靈歌短詩選》等詩集。
創世紀詩社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來我裙子裡點菸」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劉曉頤
內容簡介:
來吧,鑽入我變形蟲花色的裙子
無論你想跳舞或流亡,至少我可以掩護你
成功地點燃一支菸
★詩作〈來我裙子裡點菸〉與〈綿羊黑暗中唱歌〉獲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
「詩是不貞之貞:有時陷於文字迷宮而有所悖離,卻在不覺中,畫出了一道溫柔致敬的手勢。」──劉曉頤
無論再體弱而忙碌,都要在壓縮的時空裡取暖,借來一點光。詩對她而言,是縫隙之光。以詩抵抗,對於遺忘與消逝……
這是一部看似奔放,其實含蓄的詩集,如劉曉頤獲葉紅女性詩獎的同名詩作〈來我裙子裡點菸〉評審評語。作品分為四輯【我們只有一片草坪可以流亡】、【搶救時間廢墟】、【毛毯上的小太陽】、【我們在滂沱的黑暗裡相認】,共計收錄六十九首詩作,含長詩及組詩,技巧翻新,意象上天下地,且質精量實,多為各大報刊登作品。其中廣受好評、獲喜菡文學網詩獎的〈途經〉一詩,向吹鼓吹叢書主編蘇紹連致敬,也是對於詩路沿途風光的珍惜致敬。
作者簡介:劉曉頤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曾任編輯、專欄作家。現任特約記者,野薑花詩社採訪組長,吹鼓吹詩論壇中短詩版主,亦為創世紀、臺灣詩學、乾坤詩社成員。作品常見於各大報,臺、港、陸各詩刊及文學雜誌。入選數本國內詩選集,及中國《當代臺灣詩選》,獲中華民國筆會英譯。得過葉紅女性詩獎、喜菡文學網詩獎、飲冰室「我心中住著一個詩人」徵文首獎、雙溪文學獎,著有散文集《倒數年代》、詩集《春天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