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情緒一個空間」
替代性創傷
身為貓奴的于玥,看著遭受虐待的茶茶、因人類私心引入不得不安樂死的品種貓,心裡是感到很痛苦的,加上這兩天聽聞好友的毛小孩因病過世,想著我跟祂第一次見面的那瞬間,以及曾經相處的點點滴滴,想著祂的離世,她又會有多難過,忍不住鼻酸了起來。
聽聞這些讓人難過的消息,但隔天還是要工作,我便壓抑了這些思緒,試圖讓自己回到正規與節奏當中。
隔天凌晨,我的腸子劇烈痛了起來。
這種感覺很熟悉,去年我爺爺出殯前一天也是這麼痛。
因為我囫圇吞棗了這些情緒,心臟來不及咀嚼,腸子便痛了。
何以我會這麼悲傷,悲傷到似乎是自己失去了重要的人事物。
這些事件發生得很突然,且是短時間內接到這麼多噩耗,累進的情緒終於潰堤,我沒有意識到,所以我的腸子就替我受了。
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是一種同理心帶來的創傷,這類的患者沒有真的體驗創傷,像是性侵、家暴、貧窮、戰爭、霸凌、自殺等,但藉由親眼目睹、看報導、聽廣播、別人轉述等方式得知這些訊息,因為同理受害者,也出現了創傷反應。
#替代性創傷也需要創傷知情
一般來說,替代性創傷容易發生在助人工作者身上,例如心理師、社工師(這會不會又是一個勸退文?)、消防人員、急救人員等等等等,而由於近幾年通訊軟體與多元媒體的發達,我們很容易接觸到相關受難的訊息,一旦我們本來就是比較容易感同身受的人,或是所謂的「共感人」便很容易常常經歷這樣的情緒。
于玥身為貓奴,看到毛小孩的噩耗自然會感到很心痛;曾經也看過因為某牌飼料讓多位貓咪可能會死亡的風險,也讓我一個禮拜多難以成眠。
現在理解了原來這是創傷反應,現在我要允許自己給予這個悲傷一個空間。
于玥點了蠟燭,在心中如此祈福著:
「我很遺憾我救不了你,很遺憾讓你遭遇到這麼糟糕的人間,很遺憾讓你經歷這麼多的苦難,願你們都在天堂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地跑著、跳著、玩鬧著」
如果,這陣子的你也對這些貓咪遭遇過的苦難感到很折磨、悲傷、憤怒、無力感等等,這些情緒都很正常,請陪伴自己的情緒,做些會讓自己舒心一點的事情。
對于玥來說吸吸貓、跟朋友說說話、書寫、散步是一種陪伴情緒的方式,有些人是跳舞、爬山、歌唱、瑜珈又或是追劇等等,每個人喜歡被陪伴的方式不一樣。
你的紓壓或是陪伴情緒的方式是什麼呢?
歡迎分享給于玥知道,或許在粉絲專頁裡的小夥伴也會因為你的分享,多一點靈感好陪伴情緒唷!
#綠度母 #多羅菩薩 #替代性創傷 #允許自己悲傷
創傷知情心理師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向創傷學習,我們的生活將有真正平靜與喜悅的時刻】
#文章很長請耐心閱讀畢竟面對創傷始終不是容易的事情啊
昨天趁著影片下檔前,看了《創傷的智慧》,講述治療師Gabor Mate如何運用創傷知情的概念來陪伴一個個成癮者,他採用社會學、大腦醫學、心理學跟靈性療癒的整合觀點來看待成癮者,我覺得最受啟發的概念就是「癮」與孤獨感的關係,他甚至表示癮不單單只是菸酒或是毒品這些看似有害的事物,工作、運動、愛情等看起來「有益」的事情同樣可能是癮頭。
「成癮者的內心是孤獨的,癮是他們用來短暫獲得歡愉與渴望的方式,長遠來說卻對自己有害」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也呼應了我理解上癮的方式,從創傷知情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鼓勵上癮的社會,任何可以讓我們獲得關注、喜愛與名聲的方式,都被放上推崇的舞台,然而任何曾經沉浸在金錢、權力、工作與名聲遊戲的人都必然清楚,一旦讓生活中充斥這些事物,往往會讓自己獨處時更加感到孤單寂寞。
【當我們不再允許表達內在真實,創傷便緊緊擄獲我們】
我很喜歡Mate提到創傷並非加諸於我們身上的事件,而是發生在內心世界的牢籠。這句話並非意味著受到創傷者太脆弱,而是突顯出受創者內心如何受到孤獨與羞愧感所壓迫,進而無法真實坦率地表現自己。
他邀請我們想像自己置身在大自然裡,如果我們不能依循內在真實的本能行動,必然難以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想逃卻呆在原地、該反擊時卻退縮、受傷時還逞強與猛獸搏鬥),然而現代社會卻鼓勵我們壓抑這些本能,拒絕真實情緒展現,並希望人們可以像是機械人一樣,忽略本能只為求得更開的生產力。
「破壞地球母親的社會,其實就是個創傷的社會」,這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當我們不再能清晰感受自己的身體,當然也就不會關心自然環境的變化,因為我們隔絕了內心痛苦,於是也學會忽略他人及大自然的痛苦。
【創傷與症狀都是對還原真我的召喚】
創傷症狀其實是對真實性的渴求,影片中提及自體免疫疾病已經成為當代最危險的疾病,然而我們將症狀當成敵人,慣性採取隔離與消滅的措施,卻忽略了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社會集體壓力所造成的。
我從國中開始歷經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之苦,皮膚嚴重摧毀了我的自我價值感、人際關係與身體健康,當年每個醫生看到我的處方時,都驚訝於我需要使用最高劑量的藥物,卻仍然無法將病情控制在安穩的範圍裡。
Mate提到當代醫療對待過敏的方式就是提供對抗壓力的激素(類固醇,另一種影片中沒有提到的方法是降低免疫力,兩者我都使用過),然而醫生卻沒有想過,過敏可能是受到社會壓迫與原生家庭創傷後所導致的結果,而通常會無意間造成孩子創傷的父母親,本身就是家中創傷的受害者,創傷不只存在於我們內心,也真實蔓延在整個社會裡。
「如果我們可以運用創傷知情的觀點,就會知道不是成癮與創傷倖存者缺乏意志力,所以才無法做出有益選擇,而是他們早已習慣表達真實自我將會受到傷害,只好在這些症狀中尋求有害的自由與歡愉」
我陪伴菸酒癮與創傷當事人的經驗,相當呼應Mate在影片中提出的觀點:症狀不是敵人,我們值得邀請症狀說話,讓我們看到內在哪部分的自我受傷了,需要好好被陪伴與療癒,運用隔絕與消滅的療法,只會加重創傷反應,連結與邀請,才能使創傷經驗得到深層清理。
【身為療癒者,面對自身創傷是必要的修行】
在影片裡最讓我感動的是Mate真誠地談論自己的創傷經驗,他表示許多醫療人員當初選擇進這個體系,都是無意識想要迴避自己的創傷,醫療的高壓訓練會直接淘汰掉那些脆弱的人,一旦成為醫療人員,意味著自己不需要再去經驗與揭露自己內心最痛苦的一面,除此之外,還可以得到病人與家屬的認同與喜愛,恰好又滿足了童年缺愛的部分,他自己就是這樣才走入治療師領域的。
這段自白深深撞擊到我的心,回想起自己當初選擇成為心理師,而後選擇以療癒者的身份繼續服務社會,獲得他人讚賞似乎一直是我無意識裡的渴求,走過漫長自我覺察與療癒的過程,現在的我可以更加真誠地說:陪伴他人帶給我成就感與意義感,同時我選擇療癒者這條路,並非我有多博愛與偉大,而是因為這份工作帶來的意義感,恰好滿足我能接受他人欣賞的需求(但我不會讓這份需求凌駕當事人跟學員利益,這是基本倫理)。
成為療癒者在當代社會變成一種潮流,讓人可以輕易獲得金錢、名聲、魅力甚至是滿足性需求(對於那些利用個案的療癒者來說),而這些恰好都是創傷倖存者的成癮症狀,亦是榮格所說的「陰影」,陰影對療癒者來說充滿挑戰,因為當創傷與陰影結合時,帶來的破壞與羞愧感都會比對一般人來得深重。
對我來說當然也是如此。
我花了很多時間認出自己有生存焦慮,有害怕被討厭的議題,有希望證明自己的課題,並且一次次在療癒跟督導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去穿越這些關卡,在這過程中有許多恩師的提攜、朋友的信任,也有許多學員的欣賞與共學,讓我的心靈肌肉變得越來越強壯,也讓我能夠一次次將當事人跟學員利益放在個人需求之前,好好保護與陪伴他們療癒自己。
【真誠而溫柔的善待自己,讓我們一起面對生命創傷的難關】
寫到這裡,我想說的是,面對自己的「癮」與創傷,從來就不會是容易跟輕鬆愉快的事情,需要有很多準備、努力跟決心,也絕對需要不只一個人的陪伴,甚至需要好幾位專業人員的協助,所以如果你仍然感覺被自己的「成癮症狀」控制住,感覺到自己內在有著空虛寂寞的啃噬,這都是面對創傷時的正常反應,而如果你同樣身為療癒者,找尋可靠與專業的老師或療癒者陪伴自己,絕對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否則我們將會把自己的創傷加諸在當事人身上,形成二次傷害!
文章結尾就不寫什麼如果有需要歡迎預約的工商話語了~寫了這麼多文字,我想初衷還是想要繼續用文字支持到療癒客棧的你們,並且摘要一下影片中的重點,對我來說,這篇文章也像是一面鏡子,提醒我繼續去覺察過往創傷所帶來的陰影課題,好去支持有緣相遇的伙伴,可以平安喜悅的,展開屬於自己的人生!
#謝謝每一個耐心閱讀到最後的你
#歡迎分享給身旁正在面對生命痛苦的朋友
創傷知情心理師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木的DJtime
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好像也慢慢習慣了有疫情的日子,病毒可近可遠,最近又聽到了誰誰誰確診、誰誰誰居家檢疫,新聞不斷地播放著確診數字及死亡人數,驚覺自己對這樣的播放已經習以為常。
仔細思考過後,生活中或多或少累積了有深有淺的創傷,疫情或許勾起過往累積在生命中的經驗,而這些創傷點點滴滴影響著我們的應對進退,連帶也讓我們在詮釋他人行為時有不同的結果。
💡創傷下建立安全感
在創傷的相關理論中指出,一個人遭遇創傷,若要對生命感到安全,會以以下三項反應來達到安全的目的
1️⃣社會連結:尋找親朋好友的陪伴跟支持
2️⃣戰或逃:當下以攻擊反抗或逃避的方式因應
3️⃣僵呆、崩潰:全身無法動彈
💡在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後,我們要來介紹一個生理上十分重要的神經系統:副側迷走神經
1️⃣能夠有效協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吸氣時會啟動,此時心跳加速
副交感神經:吐氣時啟動,協助心情平靜
2️⃣看到別人對自己微笑時,我們能夠有所反應、對同意的事情會點點頭
3️⃣創傷通常發生在副側迷走神經失去功能時
由此可見創傷與我們的神經有很關鍵的連結。
💡創傷知情的重要性
在疫情期間,整體經濟狀況蕭條,或許喚起了對生死的焦慮、對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擔心、親友的離世、無法與家人相聚的失落、與家人過於緊密的粘膩,甚至是家暴等等。每個人都在面對集體危機事件下的焦慮情緒,會呈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
如果能夠帶著「理解行為底下必然事出有因」的視角,能夠讓我們不那麼快給予評斷,為自己延展開更多理解的空間與彈性。
💡為你的認知思考設下停損點,開啟身體知覺
有沒有過你越不想記起某件事情,腦袋會更充斥這樣的畫面,你越告訴自己我現在不想吃BTS聯名的麥當勞雞塊,腦袋中的紫色包裝袋就開始浮現。
面對創傷事件,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觀察身體當下的感覺,例如:當跟上司說話時會莫名的越來越快,當下的身體感受可能是焦慮、緊張、氣憤。如果將注意力一直放在「思考與上司說話何以越來越快的原因上」,可能會陷入這樣的情境裡,即使找到解答,但卻對整體反應僅有有限的幫助。
所以,回到正念上去覺察自己身體的呼吸與感受,反而能夠為自己建立穩定。
「越是把感覺推開,越可能被控制」
💡淺談述情障礙
有時候在面對創傷事件時,人會不由自主的切斷感覺的源頭,因為感受太疼痛、太揪心,導致在描述自身情緒時難以說出口。這是述情障礙,不是DSM-5(精神疾病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的診斷,然而卻在許多人身上會發現。
這樣的過程可能導致自傷、自殺的發生,或是用其他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在外界看來,這些行為被主流價值的多數者貼上「有問題」,可能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如果在下評斷前能思考這樣的行為反應可能源自於「感受情緒與表達有生理上的困難」,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不太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口。
所以,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結是需要被重視的,可能是一段空白時間的自由書寫、站上瑜珈墊、一個人的獨處時光、簡單的呼吸吐氣。
今天的分享從疫情連結到創傷,創傷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生活中事件來來去去,創傷可大可小,可能是單次事件,也可能是一段長期的經驗,只要對你而言是創傷,那就是。在這段疫情期間,可能因著生活上的變動、獨處時間增加,有一些潛藏在心底的感受浮現,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有這樣感受的人一些方向🙂
參考資料: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出版社:大家出版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譯者:劉思潔
#trauma #traumatic #PTSD #陪伴 #獨處 #情緒 #難過 #自由書寫 #療癒 #心情 #瑜伽 #控制 #創傷知情 #悲傷 #害怕 #恐懼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家麗莎
創傷知情心理師 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s post - 「創傷知情」是什麼?...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創傷知情」是什麼?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包含四個要素,分別是:理解創傷(Realize)、辨認創傷(Recognize)、利用創傷知識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