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一二集觀後感與小彩蛋分享
公視粉絲團真壞,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一次就上兩集,真的是逼人一口氣看完吶!我還真的看完了...根本停不下來~
心得:
超精緻的史詩劇,只看兩集就可以說,是我所見過最用心的台灣史詩劇。
對於19世紀末的台灣生活,尤其是房舍的考究十分仔細,還有劇中不斷穿插的5種語言:原、台、客、華、英,真的是聽得很過癮啊~雖然只聽得懂三種XD
其實看片尾的致謝名單,就知道他們聯繫了多少在地部落的耆老進行調查甚至協助,一部戲劇能做到這個程度,除了感動已經沒什麼話好說了,還原度真高。
---
這邊小小幫大家整理一下「斯卡羅」事件的背景:
「斯卡羅」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部落邦聯,位於中文文獻中稱呼此區眾部落的「瑯嶠下十八番社」範圍之內。(感謝眾高人指點與《傀儡花》作者陳耀昌醫師臉書分享)
斯卡羅是一個很特別的統治實體,族群的主體為排灣族,所以劇中族人使用排灣族語與穿著,然而他們的統治階級是從知本社(卡大地布)南遷的卑南族,雖然好幾百年前因打輸普悠瑪部落而來此,但因為他們仍武力高強、善於使用巫術(強弱果然是比較出來的),而使得恆春半島南方的排灣族等民族臣服,形成一種有點類似島內殖民的統治組織。但也因為被排灣族環繞的關係,耳濡目染下這支卑南族人的文化也漸漸被排灣化了。這裡要注意的是,因為不是所有南恆春排灣族都臣服於斯卡羅,所以不適合直接拿來代稱整個地區;當時台灣清國勢力範圍外的狀況,可以想像成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態。
早在荷蘭時代,《熱蘭遮城日誌》(江樹生,2003,已絕版)中就有提到「瑯嶠君主」這個用法,也提及該族群的強大。
然而,為拓展殖民地事業的荷蘭,在1642年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戰地指揮官Johannes Lamotius率軍前往基隆淡水等地,想奪走西班牙人的城堡(淡水紅毛城等等,不過今天的淡水紅毛城是荷蘭人在西班牙人原址上重建的就是了),也征服北部的居民。而在任務結束返回台南時,也順路征討虎尾、二林等不順從的聚落,就這樣回到安平古堡。放假一陣子之後,他率領了一支300人的軍隊再次向南挺進,目標:征服瑯嶠君主。
結果,該次遠征大敗數個瑯嶠十八番社成員,毀了許多舊社,君主更敗逃知本。(因荷蘭時期年代久遠,此部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解釋,本文僅取其一)
這應該就是正片開頭,龜仔甪(音作「鹿」)社族人宣稱「為祖先報仇」、12分鐘搶先看版中「幾百年前,斯卡羅被洋人殺的家都沒有了」的由來。這新仇舊恨的糾葛,原來是起源于荷蘭,羅妹號船難的美國人不管是劇中還是史實中,真的都死得莫名其妙... 被報錯仇了...
沒辦法,現代人都會臉盲了,也就別為難人家分不出來美國人和荷蘭人了(其實我也分不出來啊!!)
好啦,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自己看~ 否則又會變成萬言書喔~
---
*小彩蛋:
1. 柴城=車城,社寮=射寮=屏東海生館旁邊
2. 龜仔甪=龜仔角=社頂公園一帶
3. 羅妹號船員上岸的地方,大概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到墾丁福容大飯店之間的海岸。(自李仙得手稿比對地圖地形推測)
4 .那個第二集突然開口講很標準很出戲的英文的總兵劉明燈啊...他大人就是在草嶺古道寫「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那位啦!下次去走草嶺古道,記得多看兩眼真跡啊~或者可以直接看我和Joeman 去走的影片就好,空拍超精彩喔:https://youtu.be/QnmYd9ieJzM
5. 我說那個梅花鹿的部分... 溪裡那幕那隻中央大公鹿,鹿角的叉好像有點不自然XD 然後在任何有狩獵活動的地方,鹿群都不會等到人離那麼近才跑掉喔~ 這邊有違事實,比較像卡通常見的「人與自然共融共處」的烏托邦世界觀裡,但那是不存在的;或者只存在於沒有狩獵人又多的地方,比如說能高安東軍(扶額頭
6. 根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羅妹號是在七星岩附近觸礁失事,距離台灣還有8海哩遠(14.8K),船員是乘坐救生艇登陸的,而不是片頭「大船就擱淺在海岸邊」的樣子。
7. 第一集龜仔甪社把船長夫人的頭丟回海中,但史實上,那是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條約之後,他們才把頭還給美國人。
8. 另外,羅妹號那名倖存的船員,並不是直接被送到府城。而是不知受何人幫助,逃到打狗(高雄)後自己向官府稟報,消息上呈台灣府,經英國領事館傳遞至北京辦事處,再由該國公使移牒美國公使蒲安臣(Burlingame)。當時,一艘停泊在安平港的英國軍艦哥爾摩蘭號(Cormorant)有前往墾丁進行搜救任務,但一接近海岸就被龜仔甪的族人攻擊,只能趕緊躲回船上,甚至向陸地開砲擊退族人(居然有這段,怕),最後無功而返。經歷這段插曲後,才輪到李仙得上場,來到台灣,要找龜仔甪族人算帳,但龜仔甪首領不買單,加上清廷敷衍,才有後續美國派兵殺來台灣的故事。
9. 李仙得這趟來台灣的故事他自己有寫成書,有中譯版《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著作。不過很遺憾...博客來最後一本現貨被我買走了,明天到貨,椰(欸
10. 我年初去山型者 Wilder在那山那谷辦的WILDER LAND有遇到温貞菱 Wen Chen-Ling 本人,那時候她和謎卡 Mika on the road 一起在溪邊放空,我那時候有眼不識泰山... 還問她是誰(眼神死)記得跟她講過幾句話的感覺... 她本人根本就是劇中蝶妹的感覺,輕飄飄的啊~這次看《斯卡羅》,真的很佩服她能背好講好這麼多種語言的台詞,太強了!!而且那帶一點英文的口音,有夠自然!讚讚!
我吐槽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欸等等,這時間軸怎麼差有點多?」但是畢竟《斯卡羅》可是經過兩次改編的歷史(陳耀昌改編一次,劇組再改編一次),而導演接受訪談時也已表示:「一部片不需要去、也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
這部分我是認同的,本來就不應該把《斯卡羅》當成一部正史來看,而是以看《三國演義》那樣的心情,去欣賞當代影視劇作如何將150年前的台灣生活樣貌、族群互動、服裝居住乃至語言樣態,活生生的還原到眼前。
我可不會說《三國演義》因為不符合史實所以不好看哪...
而這部劇最大的價值是,《斯卡羅》可以是個起點,喚起我們的意識,去探究那些固著於這片土地上,長的硬邦邦,卻有著記憶溫度的真實歷史,深切的認識流在自己血液中的台灣基因。
台灣沒有史詩?滿腦子中國五千年?
講這種話的人,只是沒看書罷了。
今年起,也可以說,他只是沒看公視罷了。
---
誰說台劇沒人才、不好看、沒質感?那個時代早過去了,《斯卡羅》證明了,你如果還沒看到好看的台劇,就只是經費不足而已啦~一集1550萬,總算能摸到韓劇邊邊的製作費,果然可以拍出國際級的水準啊!!!
我會繼續追下去的(腦粉貌),
期待下週六(我是日,Netflix)!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24日治地形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咖喱 #日本廚房 #日本咖喱歷史 講述日本咖喱發展歷史,日本咖喱跟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有什麼分別,介紹日本調味料,S&B 紅色特大罐裝咖喱粉,價錢、特色、容量、保存方法等等,咖喱種的薑黃素對人體的益處。 自1853年黑船來航開始,日本的鎖國體制已經事實上不復存在,而橫濱周邊地區也開始居住了...
印度文化起源年代 在 蘋果好書推薦悄悄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子🙍🏻♀️總是為了歷史奮鬥到半夜嗎?🌛
👉🏻總是在考試📝時想不起來人名或年代?📅
👉🏻參考書📘換了又換已經堆成小山?📚
👉🏻只有歷史成績不見起色?📉
這都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脈絡式理解💡
歷史不是一個又一個的事件✖️
而是許多事件構成的故事✔️
透過故事➡️將歷史融會貫通💥
他/她需要這套歷史專門銜接套書!
https://bit.ly/319FEKs
✅七大世界史專題:理解各國複雜糾葛🧶
✅全彩漫畫說故事:讓孩子不用逼也主動👀
✅隨書附贈學習單:加強重點記憶🔖
https://bit.ly/319FEKs
全套7冊:
🔸人類的起源與文明的誕生🌋
🔸中國與印度的遠古文明🏮
🔸東亞文明的興起從繩文到隋唐🏰
🔸東亞文化的興盛與沒落🕌
🔸歐洲的成立與發展⛩
🔸地中海文明與古希臘羅馬帝國🏟
🔸伊斯蘭世界的崛起和發展🕋
【原價3600元】下殺🔪2.75折🔪
⬇️ ⬇️ ⬇️
【現價990元】
下單最佳的歷史課外讀物: https://bit.ly/319FEKs
印度文化起源年代 在 不小王子的翔武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旅行到台灣的文藝復興時代-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毋甘願的電影史
.
毋甘願的電影史,就像《海賊王》那空白的歷史一樣。
.
原來台灣電影史上,出現過台語片;原來台灣電影最輝煌的時代,是台語片撐起那片天;原來這段燦爛精彩的台語電影發展故事,都已經被我們遺忘。明明是1950到1970年代,爺爺奶奶生活時代裡轟轟烈烈發生的事情,我這個95後的年輕人,卻陌生的像是在讀上個朝代的歷史。
.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
不知道是時代變化太快,還是我們的記憶太短暫。
.
說起台灣電影,認知裡第一個想起的總是楊德昌、侯孝賢這些台灣新電影的經典代表人物,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更是台灣人心目中歷久不衰的經典,讓台灣電影第一次站上國際影展,台灣文化也被世界看見。
.
但早在侯導《悲情城市》上映的二十五年前,1964年,早就有一部林福地導演拍攝的台語片《悲情城市》,說著當時還是敏感話題的二二八事件反思,當時上映叫好叫座,連續上映了27天。1964年版的主題曲〈悲情城市〉,由當紅歌星洪一峰所演唱,1989年版本的悲情城市主題曲,則是由洪一峰的兒子洪榮宏翻唱。
.
而這兩部同樣應該身為經典電影,今天的地位差異,一個在天上,而一個早已被遺忘。
.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是一本時代劇的神作,透過作者大量史料和精彩的故事,補足了我們錯過精采時代的空白記憶。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現在看來熟悉又陌生,有在大稻埕靠辯士演繹的默劇片、滿街台語音樂的跳舞時代;有戲院擠滿人潮只為了可以用眼睛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真實的新聞電影時代;有二二八之後試圖找回台灣這片土地價值的有志青年時代;有充滿激情與熱烈的台灣文藝復興時代;也有豪情女間諜使用隱身槍和死光炮等科技武器時代。
.
這些時代是台語片的時代,透過台語片的傳播與興盛,轉化了現代、外來的陌生電影與思潮,為本地觀眾建構出在地的文化意象,創造在地認同。
.
台語片最風光的兩個時間點,1957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以及1965年《台灣日報》主辦的「國產台語片展覽」,這兩個史上僅有的台語片影展,在當年受到注目的程度完全不亞於後來新聞局主辦的金馬影展。
.
但台語片的燦爛像煙火,華麗的綻放又突如其然的消失,為什麼台語片會突然迷失在這條文化傳承的軸線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限制,是如何影響了台語片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台語片的從業人員,又是如何在現有資源下,與政府斡旋,盡力延長台語電影的生命?
.
這是第一次,對於一本書有這麼多的疑問,也對於一個時代有這麼多的不可置信。這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故事嗎?
.
🎏🎏更多內容請看個人頁面的方格子網站
https://vocus.cc/s-reader/603a3a8bfd89780001e53218
📢像煙火般綻放的台語電影起源
📢台語片興起的文化風暴
📢台語片為什麼從歷史上消失了?
📢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
#翔武紀 #閱讀 #新書分享 #reading #文化 #讀書 #文創 #網美 #網美集散地 #網美景點 #攝影 #活動 #情侶 #輕旅行 #travel #likeforlike #likeforfollow #like4follow #like4likes #旅行 #writing #文字 #方格子 #台灣 #台語電影 #文創 #春田出版 #春田 #文藝復興
印度文化起源年代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日本咖喱 #日本廚房 #日本咖喱歷史
講述日本咖喱發展歷史,日本咖喱跟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有什麼分別,介紹日本調味料,S&B 紅色特大罐裝咖喱粉,價錢、特色、容量、保存方法等等,咖喱種的薑黃素對人體的益處。
自1853年黑船來航開始,日本的鎖國體制已經事實上不復存在,而橫濱周邊地區也開始居住了為數甚多的歐美人,日本人也隨之得到了更多機會接觸西洋飲食文化,當中英國食品公司克羅斯和布萊克威爾(英語:Crosse & Blackwell,簡稱C&B)生產的咖喱粉便隨着明治維新登陸了日本。
咖喱最初在1772年左右自英屬印度傳入英國,其後一本在1861年出版、在當時廣為流行的食譜《家庭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開始鼓勵人們到店鋪選購咖喱粉,而非自己製作,藉此把咖喱的烹調時間大幅減少,並借蘋果和麵粉添加甜味和濃稠度。這種英式咖喱日後成為了現今日本咖喱的基礎,而咖喱在登陸日本時也被視為歐洲料理多於印度料理。故此,日式咖喱並非直接以印度咖喱為基礎,而是發展自已被西洋飲食文化薰陶過的歐陸式咖喱。
第一名接觸咖喱飯的日本人是山川健次郎。山川在赴美留學的船上首次接觸到咖喱飯,但據井上宏生著的《為甚麼日本人會喜歡咖喱飯呢》(日本人はカレーライスがなぜ好きなのか)一書提及,山川當時只吃掉了蓋在咖喱下的白飯。
最早的日語咖喱食譜出現於1872年、由敬學堂主人撰寫的《西洋料理指南》,當中舉出了的材料包括「蔥、薑、蒜、牛油、蝦、鯛魚、蠔、雞肉、蛙、小麥粉和咖喱粉」。由於食譜中包括了蛙作為材料,飲食研究家小菅桂子推測這種咖喱可能混入了法國料理的元素,不過這種做法並未在日本普及。較為普及的是同年由仮名垣魯文編纂的《西洋料理通》,其咖喱食譜列出了牛肉、雞肉、蔥、蘋果、小麥粉、柚子和咖喱粉等材料。
開辦札幌農業學校的威廉·史密斯·克拉克博士
1860年,福澤諭吉出版的《增訂華英通語》首先將咖喱翻譯為「コルリ Koruri ?」。1872年,當年受聘於北海道開拓使東京事務所的美國人霍勒斯·卡普隆獲提供的午膳包括咖喱飯。據北海道立文書館報《赤煉瓦》的記述,當時咖喱飯的名稱為「タイスカレイ Taisu Karei ?」。1873年,舊日本陸軍幼年學校開始逢星期六向學生供應咖喱飯作為午膳,但當時的名稱則未有記載。其後威廉·史密斯·克拉克在1876年於札幌開辦農業學校時,大力推動以小麥為主導的膳食,希望改善日本人因以米飯為主食而身體貧弱的問題,故鼓勵學生進食麵包等西洋食物,限制學生不得進食米飯,但咖喱飯則不受此限,當時咖喱飯的名字則被稱為「らいすかれい Raisu Karei ?」(「飯咖喱」,Rice Curry)。現今日式咖喱飯的片假名名稱「カレーライス Kare Raisu ?」(「咖喱飯」,Curry Rice)的起源則有數種說法,有指是1877年開張的法國料理店米津凮月堂首先採用[8],也有指是帝國飯店最早使用,但實際情況已難以考究。
早期「飯咖喱」和「咖喱飯」兩種稱呼均有被使用,而據S&B食品的介紹,兩者有着微妙的差別:「飯咖喱」多指飯和咖喱汁盛載在同一個器皿中進食的食法,而「咖喱飯」則指把飯和咖喱汁分開不同器皿進食的食法。然而在一般家庭,咖喱與飯往往只會一起盛載在同一個器皿中,但卻越來越多人稱呼其為「咖喱飯」,「咖喱飯」的稱呼於日本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期逐漸佔優勢,並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取得了壓倒性的地位,自此成為大眾所認知的名稱。
在咖喱傳入日本初期,咖喱粉基本上全部經C&B自英國進口,使用咖喱的食品價格也相當高昂。1903年,大阪道修町一間藥房「今村彌」自行製造出了咖喱粉。由於當年大阪人習慣在早上將之前一晚的冷飯和隔夜飯菜翻熱當作早餐食用,易於調理的咖喱隨即在大阪打響名堂。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舊日本海軍當時有超過三成軍人因飲食不均衡而導致腳氣病,軍方發現英國皇家海軍的咖喱飯包含肉類和蔬菜等食材,能彌補白米的不足,故將其採用為海軍指定伙食之一,是為最早的「海軍咖喱」。1908年,海軍出版《海軍割烹術參考書》,當年海軍咖喱飯的食譜包括了洋蔥、馬鈴薯和胡蘿蔔三種食材,這三種食材被稱為「三神器」。明治時期,日本本身並沒有這些西洋蔬菜,但由於北海道的氣候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相近,出身當地的在日外籍顧問威廉·史密斯·克拉克開始在其開辦的農業學校種植美國蔬菜,其後北海道的農場開始大規模種植西洋蔬菜,加上日本國內大量生產的咖喱粉,日式咖喱的雛形在明治時代末期已逐漸確立,成為現今日式咖喱的原型。
1932年,大阪阪急百貨店的食堂供應的咖喱飯連咖啡僅售20錢(當時100錢為1日圓),即使是平民也能負擔得起,因此瞬間大受歡迎,每天售出一萬三千多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糧食非常不足,此時印度向日本提供了多達7噸香料,促使日本中小學校供應咖喱作為學校午餐。1948年4月,東京都的部分學校開始供應燉煮咖喱,當時S&B食品的創辦人山崎峯次郎致力向學校導入咖喱,並取得了社會的正面評價,此後逐步將供應範圍擴大至東京23區以至日本全國。同時,各大生產商在1950年代開始推出各種即溶咖喱塊,至1950年代末出現罐裝咖喱,1960年代研發出日本獨創的即食包裝咖喱。在即食包裝咖喱面世後,各大咖喱廠商旋即在電台和電視台打上大量廣告,市場競爭激烈,咖喱飯從學校進入了一般家庭。1982年,全國學校營養師協議會將1月22日定為「咖喱之日」,此後全國中小學校每年均在此日統一供應咖喱飯作學校午餐。
關於咖喱飯受日本人歡迎的原因,當中包括牛肉在明治維新時期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徵受到推崇,日本人開始廣泛進食牛肉,這令使用牛肉的咖喱也同時隨之普及起來。同時由於英式食法多把咖喱和小麥粉混合製成稠狀醬汁,再行伴以米飯進食,這相比起多數伴同印度薄餅進食的印度式食法,更為貼近以米為主要食糧的日本飲食文化,故在普及後受到了日本人的歡迎。
日本のカレー開発の歴史について話してください。日本のカレーとインド、タイ、マレーシアの違いは何ですか?日本の調味料、S&Bの赤い缶詰カレーパウダー、価格、特徴、容量、保存方法などを紹介します。メリット。
印度文化起源年代 在 印度文化起源年代、古印度地圖、印度王朝世紀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在印度文化起源年代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king13723也提到最近寫的唐陸羽「茶經」導讀: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書也是考證茶起源的重要證據之一(雲貴川交界VS ... ... <看更多>
印度文化起源年代 在 [閒聊] 奇特的印度歷史-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cn1n.com/history/empires/20091126/215105226.htm
印度人沒有歷史。”這是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印度是文明古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
。馬克思這句話的含義可能是指印度歷史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
記載的可信的歷史,它的歷史是同神話攪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
,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第三,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
于四分五裂狀態。
只有神話無信史
印度古代有發達的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但史書奇少,根本沒有像中國的《史記》
和西方希羅多德的《歷史》那樣的歷史典籍。印度人喜歡講故事,提到歷史,他們喜歡
說:“從前有個國王……”,至于該國王的真實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在位時間等基
本材料,幾乎全無。幸存的極少的史書,幾乎每一頁都摻雜著大量的空想和傳說,使人
無法判斷究竟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被認為正宗的史書有兩部,一部叫《諸王世系》,
一部叫《大史》,但這兩部書又都不可靠。
《諸王世系》被認為是一個叫卡蘭納的人寫的,該書記載了歷史上的社會狀況以及
各類人物的活動,但其內容想象的成分太多。整部書是以詩歌的形式寫成的,彌漫著詩
意和感情的氣氛。作者不滿意以日常用語來平鋪直敘事實,而是在寫事件和人物時,不
斷插入神話故事,對人物加以美化。于是,歷史成了理想化的產物,人物成了神。這大
大減低了該書的價值。
《大史》被認為是南亞最翔實、最可信的歷史著作。成書于錫蘭(今斯里蘭卡),
作者是摩訶男馬。該書主要記載島國的歷史。但在對君主的描寫中充滿了神話、傳奇的
故事,同樣彌漫著神秘的氣氛。在讀這部史書時,必須用心地鑒別神話故事與歷史事實
。
印度的歷史記載沒有統一的紀年,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紀年。印度使用
紀年多達20種以上。搞不清楚每個紀年的準確年代,以及各紀年的前后聯系。中國古代
以帝王的年號紀年,歷史紀年也不統一,但中國各朝代都十分注重歷史記載,設有坊門
的史官,記錄下皇帝的一舉一動,因此每個朝代的歷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則不然,只重
宗教,不重歷史,宮廷有為皇帝舉行祭祀的專家,卻沒有史官。所以,印度的歷史可以
說是一本糊涂帳。
印度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國人的記錄才大體了解的。例如,印度歷史
上有個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過一個強盛的帝國,但印度典籍幾乎沒有關于他的可靠記
錄。在他治世的時候,中國一位叫玄奘的高僧來到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過戒日王
。因為玄奘離開中國,到達印度及歸國的時間都有清清楚楚的記錄,所以戒日王在世的
大體年代就可以確定了。
再如,印度的傳說以及佛經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偉大的君主叫阿育王,是旃
陀羅·笈多的孫子,曾創建了一個偉大的帝國。但具體年代不詳。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
帝公元前331—323年進攻過印度西北部地區,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的激烈抵抗
。此事清楚地記錄在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于是旃陀羅·笈
多以及他的孫子阿育王的大體年代也可以確定下來了。
游牧民族征服史
印度歷史是一部“不斷為異民族片服的歷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
接受異質文化挑戰、不斷與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一次次異族的入侵帶來了印度種族的
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對立、沖突、交流和融合,對印度文化也帶來一些新的因素。這是印
度社會文化具有無比多樣的一個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較大影響的游牧民族可舉出雅利安人、塞種人、鮮卑人、貴霜人、土
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歐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
進入印度次大陸。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來民族的征服。他們首先占領了
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同當地的土著民族(據認為是
達羅毗荼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結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漸向東擴張,侵入
到富饒的恒河平原地區。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陸的過程中,逐漸放棄游牧方式,從事農
業定居生活。他們把被征服的土著人當作奴隸,讓他們從事低賤職業。這次征服可以說
是一次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
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起源,均與這次征服有關。
塞種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種人受大月氏人
的驅趕,向南遷徙,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消滅了幾個希臘人王朝,建立了統治。
塞種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達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區。塞種人統
治了100多年,大約在紀元初衰落,印度現在沿用的傳統歷法(塞歷),就是起源于此時
。
貴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過統治。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
西部的游牧民族,我國古籍稱為“大月氏”。公元前176年前后被烏孫人擊敗,向南遷移
到今阿富汗境內,征服大夏國后進而向南、向東挺進,建立了個囊括整個北印度的貴霜
帝國。同西方在經濟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個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佛教文化出現
繁榮。貴霜帝國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發生了密切的接觸和相互影響
。
10世紀初,穆斯林開始進入南亞次大陸。1206年,土耳其人在北印度建立統治,史
稱“德里蘇丹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五個時代約320年,是印度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
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公元14世紀下半葉,一支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系的蒙古人勢力漸大,首領叫帖木兒
。這一支蒙古人雖已放棄了游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帶,但仍保留著許多游牧民族
的特征。后在中亞細亞的薩馬爾罕建立了統治。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凡決定做一件事,
喜歡先念一段帶激勵性的話:“啊!先知,請將戰爭之禍加諸于這些異教徙及不信仰的
人們,并嚴厲懲罰他們。”當時的印度多數是異教徙,基于這種信念,帖木兒王于1398
年渡過印度河,長驅直入,攻占了德里,殺害了10萬之眾的俘虜,摧毀了當時阿富汗入
建立的王朝,將全部財富掠奪一空,并驅使眾多的婦女與奴隸將這些財物搬運到薩馬爾
罕。還將大批工匠掠奪到薩馬爾罕,幫助帖木爾王建造宮殿。在他們的足跡所及的地方
,留下了殺戳、饑饉和瘟疫。
印度歷史上有三個最著名的強盛統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臥爾王朝。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征服了若干鄰國,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孫
子阿育王時代,孔雀王朝達到鼎盛。他即位8年后,征服了東南海岸的羯陵伽國,此時帝
國的版圖幾乎包括除泰米爾地區的整個印度和阿富汗的相當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強大的國家權力,完成了多項重要的事業。例如,旃陀羅笈多在
全印度修建了發達的道路系統。道路設有驛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標記。阿育王時代
又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里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在主干道的交叉點
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此外,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帝國還在各
地修建了運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較完善的灌溉體系。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在所統治范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
持。這些詔文是用多種文字寫成的,被稱為“阿育王詔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
東南海岸各地都有發現。有的詔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巖上的。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提倡和保護佛教,社會上流傳著他與佛教的一些故事。據說
,在他當君王的早期,用暴力和酷刑治理國家。在首都華氏城北部有一個監獄,人們稱
它為“阿育王監獄”。在監獄里,使用各種刑具嚴刑拷打犯人。國王曾下令,任何人只
要進了這座監獄,就別想活著出去。一天,一位佛教的圣者毫無原因地被關了進去,獄
吏將他投入熱水鍋里,水竟無法燒沸。獄吏將此事報告給阿育王,他感到很奇怪,便對
佛教開始感興趣。后來他下令取消了那座監獄,并修正刑法,對犯人從寬發落。這時,
他的軍隊恰好平息了羯陵伽地區的叛亂,殺戳了成千上萬的叛亂者,并俘虜了許多人。
阿育王良心受到責備,產生了悔恨和悲憫之情。他下令將所有俘虜釋放,并發布了一封
表示懺悔的文書,之后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他下令禁止打獵,并親自食素,獻身于
實施“大法”(道德與虔誠)統治。這導致了孔雀王朝內外政策的重大變化。阿育王放
棄了以屠殺和放逐人民為手段的軍事征服,釋放了戰爭俘虜,對民眾采用“虔誠感化”
的政策。
同印度許多傳說一樣,這個故事很難說到底有多少真實成分。它很可能是佛教徙為
宣傳佛教的威力而編造出來的。不過,阿育王推崇佛教,倒是可由他發布的多個詔敕來
證明。在這些詔敕里,他贊揚佛教,勸告人們皈依佛教,并將佛教精神體現到日常生活
中。他明令禁止濫殺動物,并設立人與動物醫院,向窮人施舍。他還在印度各地興建佛
寺、佛塔,親自巡拜。佛教徙稱他為“轉輪圣王”。他雖是熱心的佛教徙,但也不排斥
其他宗教。耆那教、婆羅門教等也受到同樣的保護。他的仁慈的統治必然會產生良好的
結果。由于他的善德善行,印度人民至今還懷念這位國王。
笈多帝國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創建的另一個大帝國。
公元3世紀,摩揭陀國君主旃陀羅·笈多一世(大約公元320380年)乘機興起,
奪取華氏城,在恒河流域東、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到沙摩陀羅·笈多(公元3353
80年)統治時代,笈多王朝大規模向外擴張,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后,
又揮師南下,征服奧里薩和德干東部,勢力一度擴張到南印度馬德拉斯西南地區。他海
上的勢力擴大到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僑居地區,為印度歷史上另一
個輝煌的大帝國笈多帝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沙摩陀羅·笈多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
拿破侖。他的事業由他的兒子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繼承。后者在位時間大體是
公元380413年。超日王繼續實行對外征戰政策。他一方面用聯姻的辦法,加強與北
印度和德干地區酋長們的關系,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向統治西北印度的幾個塞
種人小王國進攻,繼續擴大帝國的版圖。到公元409年前后,除了克什米爾以及印度南端
的一些小王國外,幾乎統一了全印度,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
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經歷了約100余年的政治統一和社會安定時期。王朝實行中
央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控制著下面眾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屬的官吏管理著行政。在這個
時期內,以經濟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為中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旃陀羅·
笈多二世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修復了許多被破壞了的大型灌溉設施以發展農業。
笈多王朝控制著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希臘、埃及和阿拉伯
世界進行廣泛的貿易。對東南亞及中國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恒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
即沿“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印度商人經馬六甲海峽到達過中國的廣州進行貿易。當
時帝國使用統一的貨幣地那拉。由于工商業的發達,城市里出現了一個富裕的工商階層
,這些人成為高雅文化的消費者。我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
況。他在歸國后撰寫的《佛國記》(即《法顯傳》)中,稱贊笈多王朝統治者施仁政,
“人民殷樂”,實際上當時正是王朝的鼎盛時期。
旃陀羅·笈多二世還實行宗教寬容政策,扶持學術文化,使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個
方面宗教、哲學、戲劇、詩歌、藝術以及天文學、數學等科學技術方面都呈現出繁
榮的局面。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據說旃陀羅·笈多二世當政時,身邊有九位大學
者,號稱后宮“九寶”。這九位學者是:劇作家和詩人迦梨陀娑、天文學家彘日、名醫
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納卡、字典學者阿馬拉·辛哈、數學家桑庫、詩人貝塔拉
·巴塔和加塔·卡爾帕拉、文法學者瓦拉魯奇。用現在的話說,這些人都是大知識分子
,把他們稱為“寶貝”,可見當時統治者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
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文化印度教
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說是中世紀印度文明的全盛期。它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
印度的“黃金時代”,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與我國的盛唐相媲美。從文化上看,在宗教
、哲學、文學、藝術等出現全面繁榮的同時,印度文化也趨于成熟和定型。
莫臥爾王朝
莫臥爾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帖木兒攻占德里,主要是為了掠奪,并沒有建立統治。建立統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孫
巴布爾。巴布爾機智、勇敢、力氣過人,他的奶奶是成吉思汗的一個親戚,這樣,他繼
承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兩方面的血統。相傳他曾在5分鐘內單獨一人憑打斗并殺死5個敵
人,兩天之內騎馬飛馳160英里,為了與人打賭曾兩次游泳橫渡恒河。巴布爾幾次率兵征
戰,打敗德里蘇丹軍隊。1526年,即巴布爾22歲時,以一支12000人的精銳騎兵部隊,擊
敗了土爾其人依卜拉欣君王的10萬大軍,殺死數千名俘虜,占領德里,建立了莫臥爾王
朝。在印度所有外來的統治者中,莫臥爾王朝可以說是最偉大的一個王朝,它的行政統
治較完備,各宗教的關系以及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較融洽,經濟和文化也出現了空前
的繁榮。這個王朝給印度注入了伊斯蘭教文化因素,使印度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巴布爾
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留下一部文筆優美的回憶錄,死時47歲。
莫臥爾帝國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時代達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
可與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阿克巴”意即“最偉大的”,是印度對他的稱呼。他的原
名叫穆罕默德。他是巴布爾的孫子,有著頑皮、好動、勇敢、機智的天性,喜歡做各種
危險的運動。他是一個優秀的騎士,喜歡玩馬球,并發明了會發光的馬球以便夜間也能
進行這項運動。他學會了如何駕馭兇悍的象群,并隨時準備外出獵取獅子與老虎。他14
歲那年,被伊斯蘭教教士請去,用彎刀砍掉一俘虜的首級,由此得到了伊斯蘭教武士頭
銜“異教徙的劊子手”。他不愛讀書,宮廷請了許多有學問的教師來教他讀書,但
都遭到他的拒絕。
18歲時他已獲得了全部的統治大權。他繼承了他祖父的熱忱與貪婪,向外擴展疆界
,經歷一連串的殘忍苦戰,征服了次大陸大部,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印度的歷
史長河流淌到16世紀中葉,又出現一個平靜而寬闊的區段,這就是統一強盛的莫臥爾王
朝時代。到阿克巴逝世時,莫臥爾帝國的版圖已包括:北自克什米爾南至哥達瓦利河上
游,西起喀爾東到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廣大地區。1566年,帝國首都遷至阿格拉。阿克巴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要比德里蘇丹時期出色得多。在
他統治時期,政府對全國的土地重新丈量和分類,并根據土地類型按新稅制征稅。這些
作法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帝國經濟繁榮,宮廷
生活豪華,此時的印度再次躋身于當時世界富強國家之列。在文化上,莫臥爾王朝雖推
行伊斯蘭教,但為了統治廣大印度教徙,統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徙,因而阿克巴的宗
教政策是相當寬容的。他試圖為他的帝國制訂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推行一種以皇帝為
最高神明的新宗教。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總帶有或多或少的陰影。
”據說他還吸收各宗教的精華,創造了一個叫“神一教”的世界宗教。這個宗教雖沒有
流行開來,但他對宗教的寬容態度影響了他以后的統治者,也促進了兩大宗教的融合。
他雖然是個文盲皇帝,但后來他承認了書籍的價值。他治世時,注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
,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圖書館。這些資料包括許多優秀文學作品的底稿和繪畫作品。
在他統治的時代,詩人、畫家、建筑家、雕刻藝術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被贈送大
批皇家的物品。他親自監督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翻譯。他自己不能讀書,只能
靠他人讀給他聽。他經常找那些深奧難懂的書卷來研究,由此獲得了淵博的知識,最后
,他竟成了一位愛好文學與藝術的文盲學者。在他的提倡和保護下,文學、藝術、繪畫
、音樂等,每一種藝術都出現了繁榮。
阿克巴大帝死后,其子賈漢杰即位,繼續推行阿克巴的政策。在從阿克巴大帝到其
孫子沙賈漢的大約100年間內,帝國版圖又有所擴大。但到了莫臥爾王朝的奧朗則布皇帝
(16581707年)治世時期情況有了變化。奧朗則布生性拘謹,對伊斯蘭教極為虔誠
。他推行偏狹的宗教政策,毀壞印度教神廟來改建清真寺,致使各地怨聲載道,戰亂不
斷,各地獨立勢力增強,帝國出現衰落。1707年奧朗則布死,王朝又經歷了幾個君主,
但時間都很短。這時的莫臥爾帝國實際控制的范圍已經很小,后來僅限于德里王宮周圍
的一小片地區。最后,在馬拉提人的打擊下,帝國徹底瓦解了。
“東印度公司”與“普拉西之戰”
近代以來,印度滄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統治長達180年。
近代以來,印度滄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統治長達180年。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經
歷了一個漫長和血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著名的殖民機構英國東印度公司
扮演了重要的可恥角色。
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公司成立之初,還是一個單純的海外殖民貿易機構。后
來逐漸擁有各種特權。在英國的支持下,東印度公司擁有軍隊和軍艦,并有向印度宣戰
、占領印度土地、向印度居民征稅、在印度頒布法律等權力。18世紀后半期開始積極干
預印度事務,一步步擴大勢力。它在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孟買設立了商阜,從印度低
價買進貨物,然后在歐洲高價賣出,對印度進行瘋狂的掠奪。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它運
來了軍隊,修筑了工事,對那些不聽話的土邦王公實行武力征服。東印度公司成了英國
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的工具。
1757年普拉西戰役標志著英國征服印度的開始。普拉西是孟加拉地區一地名,這次
戰斗是東印度公司軍隊與孟加拉王公軍隊的較量,實際上也是英國殖民者與印度的第一
次正式較量。這次戰斗的起因是: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修筑了殖民城市加爾各答,
在該地區橫征暴斂,除了收繳巨額貢賦外,還設立了100多個貿易站和10多個英國代理店
,從事貿易和掠奪活動。這引起了孟加拉人民的反抗。1756年4月,孟加拉的王公西拉吉
派兵占領了英國人的代理店,然后進軍加爾各答并占領了該地。為了報復,東印度公司
調集軍隊,于1757年6月23日在普拉西與孟加拉王公的軍隊交火。當時指揮英國軍隊的是
羅伯特·克萊武。他利用收買手段,拉攏地方上的貴族與王公西拉吉爭權奪利,分化瓦
解了西拉吉的軍隊,僅以3000人的部隊,打敗了王公的5萬之眾。西拉吉戰敗后被處死,
克萊武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自此,英國人實際上成了富饒的孟加拉的統治者,并為進
一步侵略和控制印度全境作了準備。
詹西女王與反英大起義
19世紀初英國將法國等勢力逐出印度,后來經過三次邁索爾戰爭、三次與馬拉塔人
的戰爭、兩次與錫克人的戰爭,共打了大小一百多次仗,到19世紀中葉終于在印度確立
了統治。
19世紀初英國將法國等勢力逐出印度,后來經過三次邁索爾戰爭、三次與馬拉塔人
的戰爭、兩次與錫克人的戰爭,共打了大小一百多次仗,到19世紀中葉終于在印度確立
了統治。
但幾乎是在英國人征服印度的同時,殖民主義者與印度人民之間的矛盾也達到了一
觸即發的地步。1857年,也就是距克萊武發動的普拉西之戰剛好100年,印度爆發了席卷
全國的大起義。
大起義首先是從英國雇傭軍的叛亂開始的。導火線是英國軍隊在子彈包皮上涂了動
物油脂(豬油或牛油)。使用時,士兵需要用牙將包皮咬開。印度教徙尊牛為圣物,絕
不食牛肉,穆斯林因宗教習慣不食豬肉,英國雇傭兵中大量是印度教徙和穆斯林,所以
印度教徙和穆斯林都認為這是對自己宗教的侮辱。許多地方的士兵拒絕使用這種子彈而
遭到鎮壓。鎮壓進一步激起了士兵的不滿。印度教士手捧恒河水,穆斯林士兵面對古蘭
經,發誓要把英國人趕走。1857年5月10日,米拉特的印度士兵發生兵變,沖進監獄釋放
了被關押的伙伴,殺死了幾名英國軍官,燒毀了殖民官府。這個行動得到人民的響應。
起義軍遂向德里進發并占領了德里,擁立莫臥兒王朝皇帝為領袖。起義迅速擴延到整個
北印度和中部印度。
在這個反抗英國殖民者的大起義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詹西女王就
是一位。
詹西原是一個小王國,后與英國人簽約,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附屬國。1853年王公去
世無子,由收養的一個幼兒繼承,但東印度公司不承認,將該王國兼并。詹西女王的本
名叫拉克希米·拜依,幼年進宮,被封為皇后,詹西王公死時她才19歲,便成為該國的
實際統治者。王后多次吁請東印度公司歸還國土,均遭拒絕。大起義爆發后,詹西在女
王的率領下也宣布起義。后受英軍攻打,詹西陷落。女王身著男裝,背負養子,率部突
出重圍,輾轉來到爪廖爾,與另一位起義軍領袖丹地耶會合,準備利用爪廖爾的有利地
形迎擊英軍。詹西女王在守城的戰斗中打得很英勇,最后壯烈犧牲,死時年僅23歲。詹
西女王的壯舉為印度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她的英勇事跡一直為印度人民所傳頌。
起義雖然被殘酷鎮壓下去了,但大起義大大打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英國人不得不
從大起義中吸取教訓,調整了對印度的政策。1858年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印度政府
的統治權直接由英國政府承擔,向印度派遺了第一任總督,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成為印度女王,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
直接統治地區,稱“英屬印度”,面積約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國保護的
幾百個土邦,稱“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給次大陸人民帶
來了沉重的苦難。它對印度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分多合少”的歷史傳統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似乎是許多國家歷史的規律。具體到一個
國家,情況很不一樣,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則分多合少。印度屬于后者。印度的歷史猶
如一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
寬闊。印度歷史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這是印度歷史的一個重要特點。非常粗略地說,
印度歷史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
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爭戰不已,相互吞并。印度歷
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
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
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
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
,并把其廣大的領土稱作“征服之地”。
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分裂的歷史傳統,使印度很難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直到英
國人統治確立前夕,次大陸上只有許多小的王國。因此,統一的“民族”、“國家”之
類的概念,在印度出現比在中國出現晚得多。“印度”(India印度)一詞來自古語“S
indhu”(中國古代譯作“身毒”),意即河流,尤指印度河,沒有“國家”的意思。波
斯人、希臘人以及羅馬人稱印度河流域的土地為“Hind”或“India印度”,但印度人直
到穆斯林到來一直沒使用這個詞。穆斯林稱他們征服的次大陸土地為“印度斯坦”。古
代印度人使用“婆羅多的土地”來稱呼他們居住的土地。“Bharat”是印度神中的一位
雅利安國王,因此,這個詞的含義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今日印度憲法使
用兩個詞來定義其國家,一個是“India印度”,一個是“Bharat”,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
二的。印度歷史上的一些王國或地區的名字,通常是用當地居住民族的名稱的復數形式
命名,而不是以自然景觀命名。如古代的阿利迦、羯陵伽、潘查拉等,都是民族的名字
。這種情況今日依然。今日印度的許多地名,如古吉拉特、泰米爾納德、喀拉拉、孟加
拉、那迦蘭等,實際上都代表著一個占多數的民族群體、一種語言、一種宗教信仰。這
也是印度人缺乏超越宗教、超越地域和種族的國家、民族意識的一個例子。
宗教的凝聚作用
說印度社會極其雜多樣,說印度歷史“合少分多”,還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在復
雜、多樣、分裂的背后,的確還有一些起著統一和凝聚作用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賦予
印度以統一的性質。否則,印度早就不成為印度,印度人也就不成為印度人了。
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
盡管各宗教哲學派別的學說有很大的不同,但幾乎所有的派別都接受業報輪回的學
說,并都將擺脫輪回達到解脫樹為人生最高的目的。知識分子都關心著相同的問題,即
探討紛繁世界背后的統一性和接近這個統一的途徑。對印度教經典的理解不僅僅限于少
數的哲學家和學者。印度教習俗和印度教精神在次大陸的廣大鄉村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
用。無論走到哪里,也不管哪個種族,操怎樣的語言,吠陀知識以及掌握這些知識的知
識分子婆羅門普遍受到尊敬,不可接觸者受歧視的地位也都受到承認。印度教經典《吠
陀》和《往事書》有許多地方版本,為多數人所了解。古老的宗教能給次大陸各地的人
民以慰藉。不管是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山之巔,還是在克里希納河與科佛里河平坦的三角
洲上,崇奉濕婆和毗濕奴的廟宇的尖頂高聳著。就是那些在信仰上不崇拜這些神祗的宗
教團體也不能不置身于印度教環境中。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被翻譯成許多地方語言在次大陸廣為流傳,由這兩部史詩改編的故事、戲劇傳說在民眾
中更是普及。這樣,兩大史詩不僅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起著統一印度文化的
重要作用。“在操泰米爾語和卡納拉語的地方的宮廷里,古代史詩《羅摩衍那》和《摩
訶婆羅多》就像在西旁遮普的旦叉始羅和恒河流域上游的奈米莎林(印度教一圣地,在
今錫塔普爾縣,相傳是古代圣者撰寫《往事書》的地方)的知識界中一樣被虔誠地研讀
著。”印度教文化不僅影響了所有的印度教徙,甚至也影響了外來的基督教徙和伊斯蘭
教徙。
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
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我們中國人把國家、民族看得比較重,正像“國家”、“
民族”這兩個名詞本身表明的那樣,中國人把“國家”、“民族”與自己實際生活的圈
子家庭、宗族密切聯系起來,“亡國”幾乎是“亡種亡族”、“亡教”的同義語,
而在印度,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主要在宗教。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在這種情況下,亡國未必等于亡族亡教。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統治者君臨其上,
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他們不大在意什么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
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外來民族可以占領國土、掠奪財富、焚燒廟宇、屠戳人民,卻無法改變印度教信仰。
國家滅亡而印度教不會亡,印度教不亡民族就不會亡。甚至那些最強有力的統治者也領
略了宗教的力量:旃陀羅笈多皈依了耆那教,阿育王成了圣者,希臘人國王彌南陀虛心
地向佛教徙請教,殘暴的游牧民族首領迦膩色伽王最后成了虔誠的佛教信徙,阿克巴大
帝幾乎皈依了印度教。在本世紀內史無前例地統一了印度全境的偉人甘地,與其說是一
個政治家毋寧說是一個圣者。古代印度沒有使用武力,其文化卻在亞洲廣大地區內產生
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宗教上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是印度屢被征服卻未被同化的一個
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人引以驕傲的。
殖民統治帶來的副產品
近年以來,印度出現了新的、跨地區、跨宗教的凝聚力量。西方殖民統治既給印度
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然而在客觀上也為印度各勢力的聯合起了一定的作用。與古代異民
族的入侵不同,英國是同較先進的工業技術一起進入印度的。為掠奪印度而修建的鐵路
、公路以及郵電通訊等設施第一次把次大陸各個孤立閉塞的地區聯系起來了。
印度本來部族眾多,語言多種多樣,殖民政府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使南印度操泰
米爾語的婆羅門與北印度操印地語的婆羅門第一次有了交流思想的可能。
西方式現代軍隊的建立意義更為重大。這支軍隊與古代征服者土耳其人和莫臥爾人
的軍隊不同:第一,征服印度之后不是根據作戰功勞的大小分封土地,而是實行薪晌制
。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受封者日后勢力增大以致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的現象;第二,這
個軍隊不是由單一種族、單一宗教信仰的人組成,軍隊中既有錫克人,也有泰米爾人。
這實際上是在印度第一次建立了超越種族、種姓集團和宗教信仰的社會組織。軍隊的建
立增強了英屬印度政府控制社會的能力。它首先是用來鎮壓印度人民的反抗,對那些尚
未在英國人直接統治之下的各個土邦起著很大的震懾作用,因而地方割據力量受到空前
未有的強有力的抑制。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反社會力量的作用:攔路搶劫、打家劫
舍的盜匪受到圍剿,以偷盜、搶劫、殺人為職業的“犯罪部落”受到打擊。所以,如果
說,英國人的征服與統治也像古代異民族對印度的征服與統治一樣起到了系結各分裂勢
力的作用,那么這根系結的繩子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粗大更有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
印度人才第一次有了“統一印度”、“印度民族”這樣的概念。甚至可以說后來民族主
義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出現和發展都是以英國人的征服所帶來的統一結果為前提的。
以前政府力量弱小,政府的許多職能是由種姓集團和村落完成的。英國人建立統治
后,采取了逐漸削弱種姓和地方集團的力量、強化政府作用的政策。現代印度人從英國
那里繼承了一套彈性較大的西方式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從整體上看符合印度社會復
合、多元和分散的性質。這種民主是各階層、各教派、各種姓集團的“狂歡節”,為他
們提供了發泄不滿的渠道或安全閥,從而維系著印度各種力量的平衡,達到了凝聚作用
。一部無所不包的、世界上最長的憲法,為印度各民族、各宗教信仰、各地方力量提供
了一個富有彈性的基本框架。印度現行的西方式政治制度有許多問題,但它的確起著將
印度各種因素凝聚到一起的作用。首先,現代西方政治制度體現的“權力分散”原則,
適應了印度歷史上長期地方分權、中央對地方控制能力相對弱小的特點;其次,西方政
治制度體現的“權力分享”、“權力平衡”原則,與印度種姓制度形成的權力模式相近
。第三,現代西方政治制度體現的多元價值觀、言論信仰自由原則,符合印度社會宗教
信仰多樣性的特點。獨立后,印度語言、教派、種姓、民族等各種分裂因素一直是對其
統一的挑戰,但印度一直沒有分裂,很大原因在于有了這根帶有彈性的繩子,這種政治
體制為印度提供了一種“膠合板”式的凝聚,國家、民族的統一系于各種力量之間的相
互制衡,從而保證了整個國家的統一。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65.142.8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01690065.A.C0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