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
#我們不是想太多 #只是生病了
#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
▍規定
剛進來時,我特地去看了病房的窗戶,終於親自證實了「精神病院的窗戶是不能開的」這個說法。
此外,還有很多在一般醫院裡從沒聽過的規定:刀類、打火機、化學物品等危險用品不用說,全部沒收;吃飯不准用筷子(當我聽到這條規定的時候,震驚地以為這裡吃飯統一用手扒⋯⋯忘記還能用湯匙);不能用塑膠袋;手機充電線也會沒收,所以每次充電,你只能乖乖地去護理站充;就連我的兩個善良無害的帆布袋也被護士姐姐「監管」了。
總之,遵循的原則就是:預防你自行了斷。但我也不是十分懂,沒收充電線是基於什麼準則,難道會有人拿它上吊?
________
▍監獄
一旦住院,就意味著你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病人不能出去」這個規定,我是進來以後才知道的,這讓我一瞬間就有了坐牢的真實感。陪護和探病的時間也有嚴格規定,甚至什麼時候洗衣服、曬衣服、起床、睡覺都有時間表。
我爸說:「你就當作來療養。」
但我內心想的是:「我根本就是來受苦的!」
________
▍妄念
老實說,奇怪的精神病患還滿多的。(當然我自己也是。)
動也不動,眼巴巴地望著你的人會讓你覺得他似乎要跟你分享「清朝藏寶圖」這種驚人的祕密;時時都很緊張、很焦躁,把醫生都問煩了的焦慮症,問的都是些「晚上磨牙怎麼辦」「流口水怎麼辦」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不停地自言自語,時哭時笑,脫了鞋在走廊來來回回走的不知道是什麼病;一直在四處來回穿梭、面帶微笑、一臉阿彌陀佛、走路僵硬的也不知道是什麼症。─到處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散亂著大家自由紛飛的妄念。
你時時刻刻都覺得處在水深火熱當中,又覺得一圈看下來,自己最正常,想想還有點莫名得意。
________
▍管理
管理異常嚴格。但最令人抓狂的是作息時間:早上6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完全老人家的作息。
每天的行程安排都由廣播決定:「起床啦,可以吃早餐了,請各位病友到大廳吃早餐!」「早操時間,請病友出來活動身體!」「請病友出來吃藥!」─每天行程都是滿檔。
最讓人聽了想打人的是,廣播毫不避諱大家的大名,每天我都能聽到「╳床╳╳╳出來接受治療!」無數遍。我覺得這嚴重侵犯了病人的隱私,我的監護人我爸也對此頗有微詞。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赤裸的,就像光溜溜被晾曬在沙灘上的鹹魚。什麼羞恥啊、掩飾啊、自尊啊,是完全不存在的。反正大家都有精神病,誰也別嫌棄誰。
總之,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快點好起來。
________
▍藥物
可能越來越多的憂鬱症患者自殺事件,讓大家對憂鬱症有一點初步的了解,甚至把憂鬱症和死亡畫上了等號。但其實在得病之前,我和一般大眾一樣,單純地以為憂鬱症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
然而事實上,憂鬱症是死神的唾液,它能溶解掉你所有的精力與希望,讓你在骯髒、黏稠的泥淖中淪為絕望的囚徒。
憂鬱症是要吃藥的。我每天吃兩種藥,早晚各一次。藥統一由護士派發,大家排隊拿藥,藥旁擺著小水杯,護士姐姐會親眼看你吃下去,並要求張嘴檢查。
________
▍插座
我爸這個老賊,嫌每天跑護理站充電太麻煩,躲過護士的檢查偷帶一根充電線進來。結果一插,發現整個病院的插座都沒有電⋯⋯Excuseme?!(你耍我嗎?)純觀賞用插座?!
諸如此類的神奇事件每天都在發生,我也在努力一天一天習慣著。
________
▍串門子
病院裡的娛樂不多,當然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病友也對所謂的娛樂毫無興趣。大多數時間都是這樣的畫面:一間病房,三個人,呆呆的,發著呆。這樣寂靜又可笑的畫面可以一直持續到廣播叫大家去吃飯、跳早操或者接受治療。
串門子成了最重要的日常活動之一。
我們病區全部的活動範圍就是一條走廊加一個大廳。所有進出的門都被鎖死。所以每個人看著每個人都面熟,甚至很多人都成了並肩抗病的摯友。我情況好一點時,就往病院的「大通鋪」跑。因為我進來的時候沒有病房,就睡在十幾個人一間的「大通鋪」,一下午呼朋引伴,認識了好多朋友。
可能很多人覺得,精神病人難以以理喻甚至有點可怕,但我後來慢慢發現,在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往往都是不願意傷害別人,而寧願選擇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都是溫暖而善良的好人。
________
▍掙扎
早上是我的「重災區」,常常產生一股恨不得自絕於此的衝動。當病友陸續起床活動,我一個人悶在被子裡一動不動,像已經被風乾的木乃伊。
廣播叫大家去吃藥,這在我聽來,簡直是巨大的噩耗。我是屍體,失去了行動能力。我使喚我爸幫我去護理站拿藥,但護士說,必須本人來吃。我的內心和肉體像受了滿清十大酷刑般的煎熬,掙扎著爬起來,掙扎著穿衣,掙扎著穿過走廊,掙扎著吃藥。護士姐姐說:「張嘴。舌頭底下看一下。」我掙扎著言聽計從。啊,一切都是掙扎。
________
▍哭泣
我躺在病床上,常常會聽到遠處傳來的哭泣聲。有時是白天,有時是晚上。
我爸和我說,有一次淩晨,他看到一個老婆婆蹲在角落哭。(當時我很想跟他說:「說不定這個人只有你能看到。」)
以前覺得,精神病院的哭泣聲莫名有股陰森感。現在只覺得,人生在世,真是眾生皆苦。因為我自己也哭。
________
▍爆滿
今年冬天的精神病院爆滿了。聽說幾千張床鋪全住滿了人,到處都可以聽到精神病老前輩的怨聲載道:「今年怎麼這麼多人?!」「從沒看過那麼多人!!」
每天聲嘶力竭呼喚病人的老看護也累吐了血,天天都在問:「今年冬天的精神病患怎麼這麼多?!」
醫院也在不斷擴建。我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對我爸說:「憂鬱症的市場潛力很大對吧?」
他說:「對啊,看得見的住在這裡,有一些住不進來,更多的還在外面死撐。以後你就是專家了。」
________
▍統稱
歲月在這裡是沒有偏見的。下至13歲的豆蔻少女,上至70歲的古稀老人,都在這裡詮釋著生命的奧義。
不知道是不是中老年阿姨更「壓力山大」,她們占了半片江山。而因為女性思慮往往更重,所以男女比例大概是3:7。
在這裡的人們,無論職業、階級、經濟狀況,統稱為「精神病患」。
________
▍主治
我佩服那些成天在走廊來回踱步的老阿姨。絕大多數時間,我都蜷縮在床上發呆。因此,我幾乎每天都會被我的主治醫生罵一頓。
他說:「每次進來都看到你躺著。」
我說:「好。下次等你走了我再躺。」
不得不說,我的主治醫生是個討人厭的年輕人。說話傲慢,態度輕佻,口氣嘲諷,讓人按捺不住想打他的衝動。所以每次他一進來,我就毫不客氣地轉過身去。他的問話,我也「嗯」「嗯」「哦」「哦」地敷衍了事。醫術不高明,人還醜,無法原諒。
________
▍初雪
我住院以後,對初雪進行了重新定義:我今年親眼看到的第一場雪。
連綿半月的陰雨打濕了所有人的情緒,而我的心緒也愈發潮濕。不知道是不是藥物開始發揮作用的緣故,我病症「晝重夜輕」的「規律」被打破了。發病變得突如其來。所以我每次的平靜都隱隱帶著不安的預感。
突然加速的心跳發出預告,升騰而起的絕望感從胸口貫穿大腦。與世界的隔離感驟然降臨,惡狠狠地切斷你與事物的所有聯繫,把你打成離群索居、孤苦伶仃的無助小孩,逼著你對抗著全世界蜂擁而至的惡意。
我又不行了。我轉身抱住我爸。他緊緊抱住我,輕撫著,呢喃著,安慰著。突然,他的音調上揚,和我說:「小左,哇,你看窗外,下雪了!」
我轉身,看到粉末狀的雪花紛紛揚揚、輕飄飄地在空中胡亂飛舞。南方的雪總是這樣,給滿心歡喜等雪的人意思一下。我喃喃著:「是啊,下雪了。」兩行熱淚就滑落下來。
我爸說:「看到雪,你想到什麼呢?」
我低聲道:「雪是自由的。而我不是。」
--
本文節錄自《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由 三采文化Suncolor 出版。
作者左燈,康復中的「微笑型憂鬱症」患者。看來開朗、樂觀的二次元少女,社交達人,場面造high專家。2017年9月,憂鬱症被誘發。在經歷了病發、懷疑、確診、病重、自殺、送醫等一系列事件後,被送進精神病院。因憂鬱而無法閱讀文字時,書寫是她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沒想到意外獲得大量讀者迴響,和她分享心境、彼此加油。她在精神病院住院38天,決定和自己的憂鬱症「Mario」和平共處(當然發病時是另一回事),和大家一起為了「活著」努力。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y873yxg5
原諒我在你心旁呢喃 在 In my 3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母親與孩子 🤱
生產的時候,
孩子從醫生手上抱離我的身體時,
「出之於我,不屬於我,
今後你將走自己的路。」
那是母親的第一個領悟。
生病的時候,做惡夢的時候,
意識不清的呢喃著:媽媽~媽媽~
「是我把你帶來這個世界上的呢~
不安時需求的都是母親的安慰。」
那是母親的第二個領悟。
前些夜裡沒有症狀下突然高燒40度,
冒汗不安睡不好,燒燒退退,
隔天掛了大醫院的門診想說做個仔細檢查,
除了需要久候倒算順利,
醫生說看起來還好,做個尿液檢驗會更安心,
殊不知採集尿液變成一個大關卡,
孩子看到紙杯不斷大哭,
不然先坐上馬桶再把紙杯放到馬桶下也不行,
爆哭到我都懷疑隔壁的人會不會覺得我在廁所家暴😖
因為他失聲痛哭,還邊說,
「媽媽對不起,你原諒我好不好?」
欸,你媽媽只是要請你尿尿阿....
我什麼都沒做啊~~~
最後只能先帶小孩回家讓他尿在小馬桶中。
晚上請妹妹來顧小孩,
再跨過一條橋的距離去送尿檢驗,
在急診等報告時,
看著那些更幼齡的寶寶哭著鬧著,
又或者穿著小學制服的孩子癱軟無力著,
為人父母的擔憂從來不因年紀而有改變,
幸好報告正常,隔天也就退燒了。
三歲了,能夠溝通聊天的時候變多了,
孩子知道我喜歡做麵包,
認真的說著,
「那我就買一台blue 車給你賣麵包吧,
你在家裡做麵包,我再開車去賣麵包。」
認真又天真的樣子,
這些可愛的畫面會是媽媽心中的寶藏。
最近借了一本新的繪本,
要去上學的小孩自信又神氣,
先生問:
為什麼書中的媽媽要故意畫的陰暗的樣子,
因為要彰顯孩子長大了,
反而是擔憂的媽媽變小了哪~
你會長大,我會變老,
在我身旁小小的孩子,
有一天會換成媽媽依偎著你,我的孩子。
#媽媽的有感而發
原諒我在你心旁呢喃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副不仁》Vice:對美國當前政治亂象的無力怒吼
2018-2019 正是所謂「後川普時代(post-Trump era)美國電影」真正孵化而出的時期。川普在 2017 年就任後,美國社會開始產生一系列質變,不少回應時代議題性濃厚的電影作品也是歷經了這兩年的起草、籌措和拍攝,終於在最近這幾個月相繼而生。就我的觀察,我認為有四部電影或可作為此類型電影的代表,也可以放在一起觀賞:《牧師的最後誘惑》、《黑色黨徒》、《為副不仁》,以及最近的《我們》。
這幾部作品的共通點是:導演作者手法濃烈、立場毫不扭捏、透過類型片包裝政治觀察、並帶著強大的控訴感。在《#牧師的最後誘惑》中,保羅許瑞德以一名失意潦倒、被自我懷疑綁架、靠酒精麻痺自己的小鎮牧師的深夜呢喃,批判了美國宗教信仰的假冒為善和緣木求魚,同時以近乎死諫的力道,大聲疾呼環保議題的重要性。
《#黑色黨徒》則單刀直入美國的黑白種族議題,毫不拐彎抹角地抨擊了當前極右白人至上主義的復辟,以古今對照的方式,透過上世紀的真人故事來審判本世紀依然當道的種族歧視。
《#為副不仁》雖然乍看是在談前副總統錢尼的傳記故事,但透過片尾最終帶到美國近代各種天災人禍的蒙太奇畫面,其實可以視為是一種對整體政治紙牌屋遊戲的憤怒宣洩。但此時我們已經沒有空像《大賣空》那樣調侃發噱、酸言諷刺,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沈重的空虛感吞噬著我們。「我們到底對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最終上帝能否原諒我們?」《牧師》低頭懺悔,呼應了《為副不仁》尾幕錢尼的自白:「我不會道歉,因為是你們選上了我,而我只是做了你們所要我做的」。
而各個議題面向的內憂外患、個人的道德衰敗與人類文明的庸俗頹喪全都匯集到了《#我們》,電影再度告戒我們:我們都他X的完蛋了(We are so f*cked)。然而,當我們亟欲找戰犯定罪時,電影則繼續說,「當你拿槍指著別人時,卻有三根手指頭指著自己」。原來「我們」自己就是一切的罪魁禍首。所以,《我們》引用了上帝對悖逆自高、咎由自取的希伯來人宣告審判的一句經文貫穿全片:「我必使災禍臨到他們身上,是他們不能逃脫的;他們雖然向我哀求,我必不聽他們。」(耶 11:11)。
半世紀以來的種種集體性邪惡,你我都推了一把,沒有人可以撇清。至此,才可以讀出這些電影們共通想要當頭棒喝、疾呼喚醒沈睡大眾之「愛之深、責之切」的用心良苦。只要還有責罵聲,就代表還有轉圜的餘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顯出這種先知性的電影多麼難得、多麼孤獨、多麼不計毀譽。而也因為他們的立場如此鮮明(有些人會說是「偏頗」),這類電影往往會在不喜歡被說教的電影觀眾心中留下兩極的評價。這也就可以稍微說明《為副不仁》為何爛番茄只有 66% ,卻可以入圍 6 項金球獎、8 項奧斯卡獎了。
說回電影本身,我認為雖然這部片不及導演前作《大賣空》那麼十全十美,但是《為副不仁》的「亂」,正好呼應了他的敘事主軸,也就是美國當今的政治亂象。與《大賣空》一樣,導演 Adam McKay 喜歡用大卡司群戲、快速鋒利的剪輯和節奏、打破第四牆的旁白教學時間,來探討一個極為複雜、層面極廣的主題。然而,與談論金融海嘯的《大賣空》不同的是,這次的 McKay 少了一點「玩心」、多了一些「語重心長」,兩者的調性也就截然不同,因為就如同前面說的,這次你我都脫不了干係。
導演 Adam Mckay 是天才的說故事高手,兩個多小時的片長要消化錢尼副總統幾十年來的「豐功偉業」卻可以處理得毫無冷場、甚至驚呼連連。完全跳脫了傳統傳記片的框架,透過各種拍攝與剪輯手法、比喻、再現、歌舞(雖然之後剪掉了),好萊塢已少有如此生猛又極具創意的電影了。那些暗藏政治諷刺的魚餌設計、中間突然「劇終」的假片尾 roll card、以莎劇包裝床頭談話、以餐廳點菜暗喻政治的利益輸送,以及到最後才揭曉真實身份的精妙安插的路人旁白,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手法。
演員們當然不必多說, Christian Bale 為戲增肥倒沒什麼,而是整個移動的體態和對話的氣勢、眼神的暗沈,完全判若兩人。一個英國演員演起美國指標性人物,竟然毫無破綻。比起去年同樣增肥、以《最黑暗的時刻》獲封影帝的 Gary Oldman ,有過之而無不及。飾演小布希的 Sam Rockwell 、飾演琳恩錢尼的 Amy Adams 雖然表現得體,特別是 Rockwell 的憨呆蠢又與《意外》截然不同,倒也不覺得有需要入圍奧斯卡。 Steve Carell 依然穩健,只是他的角色寫得有些生硬,就沒有太多發揮了。
平心而論,這部片是不是塞了太多資訊?是。這部片是不是花樣太多而令人眼花繚亂?是。這部片是不是立場太偏頗而說教意味濃厚?是。但是,就以上落落長的脈絡看起來,我認為這部片子以這個面貌呈現是「成立」(valid)的。瘋狂的時代,才配的上瘋狂的套路,以套路成就敘事,透過敘事帶出批判,並在紊亂中,拼命找尋救贖的可能性,我認為就是這部片最感人的地方。
當然,如果你看電影只是為了「找樂子」,那或許你會覺得這部片令你感到厭煩。而你也就不會待到隱藏片尾時才發現,你正是這部片所嘲諷的對象。
-
▲本片由 GaragePlay 車庫娛樂發行,於今年 2/27 在台上映。
▲本片最終僅獲得奧斯卡最佳妝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