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食物!務必煮熟!
快tag家中長輩朋友 告訴他們要多注意!
大家可能聽過 有些食物如果煮太久會有營養素流失的問題
但是!有些食物是必須要完全煮熟的
如果不煮熟或是生食的話
本來含有的毒素會無法去除
食用後可能會有一些不適甚至是中毒的現象喔!
1.四季豆
含有蛋白質與維生素
不過生的四季豆中是有皂素與血球凝集素
食用這兩種毒素容易有嘔吐、拉肚子
甚至在嚴重時有可能致死!
一定要將四季豆加熱到100度以上
用水煮的話要持續5-10分鐘的沸騰
2.茄子
茄子含有一種叫做茄鹼的物質
容易引發食物中毒或是嘔吐
不過在煮熟並且正常情況下食用
是不會引起任何不適的
3.雞蛋
雖然許多人喜歡吃半熟蛋
不過如果沒辦法確認雞蛋的來源、處理過程乾淨健康
還是建議大家要吃全熟的蛋
雞蛋是很容易受到沙門氏菌汙染的
就會造成食物中毒、上吐下瀉的現象
4.金針菇
新鮮的金針菇中會含有秋水仙鹼
不過!秋水仙鹼本身是沒有毒的
在食用後,經胃腸道吸收氧化才會變成有毒物質「氧化二秋水仙鹼」
不過也是需要食用非常大量才可能發生嘔吐、腹瀉的現象
確實將金針菇「煮熟」並且「適量食用」就不會有問題!
5.菠菜
菠菜裡含有硝酸鹽 雖然硝酸鹽毒性很低
但是在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後
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我自己就很喜歡吃菠菜炒牛肉 真的很棒
大家會怎麼料理菠菜呢?留言告訴我
6.馬鈴薯
生食馬鈴薯的話容易降低蛋白質消化力
尤其更需要注意的是「發芽的馬鈴薯」
會產生大量有毒的茄鹼 比未發芽時要高出7倍以上
就算是把發芽的地方削掉 也不能確保完全去除茄鹼
所以!只要馬鈴薯發芽就整顆丟掉吧!
不要覺得浪費或是捨不得~
如果捨不得就在發芽前吃掉吧!
#營養懶人包 #營養師rickystime #健康 #養生
#營養師這樣說 #食物 #務必煮熟
去除凝集素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蘋果是好食物,也是東西方皆受歡迎的食材。不但具有纖體代謝、美容養顏、預防便秘、降壓補血等優點,甚至還可以防癌!難怪會有每日一蘋果,醫師遠離我的說法💪🏻💪🏻💪🏻
據悉,連同蘋果皮一起吃更營養?有國際研究指出,蘋果皮的營養價值比果肉高出2~6 倍,因富含抗氧化物,一顆普通大小的蘋果皮,抗氧化能力就相當於800毫克維生素C的含量!
蘋果帶來的好處可不僅如此,這回就一起來認識「5個吃蘋果的理由」吧!
❶牙周保健真健康
其中含單寧酸,有助預防牙周病,並具有固牙潔齒的作用!
❷男性機能有保障
所含的槲皮素及楊梅素,對於保護男性攝護腺、抑制攝護腺腫瘤細胞的生長有助益
❸增強免疫好記性
富含鋅,是促進生長發育的關鍵元素,有助增加免疫力及增進記憶力,因此有智慧果、記憶果的美稱
❹穩雌激素守骨本
含有根皮苷,能抑制更年期骨質流失的狀況,還能增加骨質密度。而植物激素和微量元素硼,則有助恢復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建議更年期的婦女,可經常攝取
❺養護血管控血糖
當中的阿魏酸及果膠,可降低膽固醇。而類黃酮素及酚酸類,則是超級抗氧化劑,能預防壞的膽固醇被氧化而卡在血管壁上。亦含有楊梅素、綠原酸,可幫助血糖穩定的重要植化素。此外,芸香素則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有助保持血管暢通
🍎蘋果顏色
❤️紅蘋果
皮厚,口感爽脆,相對較甜,味道濃郁,維生素C含量比青蘋果高,同時紅蘋果中酚酸類、鐵質含量也較高
💚青蘋果
口感酸甜,汁水飽滿,果肉更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酚、檞皮素、鈣質等多種物質,果酸含量高
💛黃蘋果
味道甘甜,其果肉呈奶白色且帶軟綿口感。富含類黃酮和類胡蘿蔔素,其中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在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和預防癌症方面佳
🍎蘋果皮的好處
⏩增強呼吸系統
蘋果皮含有「槲皮素」,它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可養護肺部功能
⏩富含纖維可降低膽固醇
含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還能幫助降低膽固醇,而不可溶性纖維可防止便秘
⏩增強身體抵抗力
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蘋果皮含有鉀、鈣、葉酸等礦物質,可以幫助身體的系統正常運作。而且蘋果皮含有大量的維他命A和C,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
⏩幫助瘦身減肥
蘋果皮含有一種能夠對抗肥胖的「熊果酸」,熊果酸可增加體內棕色脂肪,而棕色脂肪能產生能量給身體運用,幫助促進新陳代謝,達到減肥的效果。且蘋果連皮吃更能延長飽足感
🍎蘋果選購方法
⏩看蘋果蒂
蒂頭越綠越新鮮,蒂眼越深越甘甜
⏩看蘋果皮顏色
一般黃裡透紅的蘋果,水分充足,味道更甜,口感更好
⏩看蘋果皮表面線條
從蘋果蒂處的頂端開始向下垂直分散,呈現出條狀線條。紅色垂直條紋越多,蘋果就越甜
⏩聞香氣
天然很清新的果香味,如果聞不到果香味,或者聞到的是化學劑或者農藥的味道,這樣的蘋果不建議購買
⏩掂重量,聽聲音
用手掂一掂同等大小蘋果的重量,蘋果越重水分越多,也就更甜。還可以用手輕輕彈下蘋果,能聽到清脆的聲音就證明蘋果很脆
⏩用手按壓
挑選時用手輕微按一按,可以感覺容易按下去的蘋果代表水分多較甜;而不容易按下去的蘋果還不夠成熟,味道酸
⏩看有無蟲眼
要注意看外表有沒有小蟲眼,或者小口腐爛。有些蘋果表面蟲眼很小,但切開後其果肉可能已經被損壞大半,或者已經腐爛不能食用
⏩看蘋果皮光滑度
身上有麻點、表面粗糙甚至有點點皺,則說明受日晒充足,這樣的蘋果水分多、甜度高;反之蘋果皮表面越光滑一般就越酸。當然表面如果太皺了也不好,太皺了的蘋果水分缺失
🍎蘋果清潔與保存
🔹若削皮後,可用鹽水或檸檬水浸泡,防止氧化變色,以避免降低食慾及防止養份流失
🔹食用前,以清水多沖洗(以手擦洗),洗後用紙巾擦拭,若果皮觸感澀,則表示水蠟已去除,可直接食用
🔹蘋果販售前多是冷藏,以保持鮮度,建議購買後應盡速食用,否則就應放在陰涼通風處或放冰箱冷藏,勿在果皮上灑水,以防止腐爛
🔹表皮有水蠟,進口時因有海關檢驗,含蠟量及溶於水的時間均有嚴格規定,唯未經檢定者則可能由於含蠟量過高,因此建議蘋果皮在流動水下多次清洗
🍎蘋果停看聽
⚠️睡前1個小時內最好別吃 ,會讓人體入睡時胃依舊在工作,這樣會給腸胃造成負擔
⚠️如果胃弱,不建議空腹吃蘋果,因蘋果中含有大量蘋果酸、維生素C和檸檬酸,會與胃酸起化學反應形成塊狀物,可能導致發生胃炎
⚠️雖然說蘋果富含纖維,但也含有鞣酸,因為鞣酸較不利於腸道蠕動,若水份不足的情況下,較易發生便秘,若缺乏鍛鍊,排便力量不足者,應慎食蘋果
⚠️可舒緩腹瀉,因富含果膠及鞣酸的關係,果膠可以保護腸胃壁,吸收多餘水分讓糞便能夠成型,而鞣酸則可以抑制細菌,因此能有效緩解拉肚子的狀況
#凱鈞有食力
#5個吃蘋果的理由
去除凝集素 在 薛宇哲老師醫學教育知識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細胞激素風暴(失控的免疫反應) - 這名個案年紀輕、無慢性病史,為何撐不過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11)宣布新增國內第七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這名男性年僅40多歲,與40多歲妻子一起去美國探親,返台隔天同時發病,妻子已於4月11日出院,但先生於5月10日不幸病逝。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這名個案年紀輕、無慢性病史,為何撐不過去?」,有兩大原因,包括:
1. 失控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風暴」
2. 長時間使用葉克膜的併發症增加
這些都導致高死亡率。(資料來源:【註1】)
■ 細胞激素風暴:失控的免疫反應
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又稱「免疫風暴」,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出現「防禦過當」行為,發出錯誤訊息,導致身體的B細胞分泌過量的抗體,抗體與過敏原結合後,進而誘發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和前列腺素。
此外,當T細胞與巨噬細胞以為遇到外來敵人,產生各類激素,這也會自毀正常細胞。一連串的殺敵反應,造成體內發炎反應,微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液滲透到組織中,產生紅腫、熱痛,甚至引發過敏性休克。(資料來源:【註2】)
身體受到病原菌感染後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單核球細胞、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上的先天免疫受體。
➜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去除病原菌,但過度的發炎反應會引發大量細胞激素的產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卻對身體有害。
這種失控的免疫反應往往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進而導致休克而死亡。 (資料來源:【註3】)
■ 當冠狀病毒入侵,為什麼COVID-19比流感危險?
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為帶有外套膜(envelope)的單股正鏈RNA病毒(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分為α、β、γ及δ四個屬,主要造成禽鳥的上呼吸道病變,於家畜則是造成腸胃道腹瀉等症狀。
而人類如果感染冠狀病毒的症狀則與感冒相似,主要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例如流鼻水、發燒、咳嗽和鼻塞等。但目前所發現冠狀病毒β屬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及最近造成嚴重疫情的SARS-CoV-2
➜ 則會造成人類下呼吸道感染,引起嚴重肺炎及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
要判斷一個傳染疾病是否容易控制,是依據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又稱R0(R naught)的高低。R0指的是當沒有外力介入之下,一個感染者能夠把疾病傳染給多少人的平均數,流行病學通常以R0作為評估傳染疾病是否容易控制的依據數值(【註4】)。
以同屬於冠狀病毒的SARS-CoV為例,SARS-CoV的R0值介於2~5之間,表示一個已感染SARS-CoV的人能夠再將病毒傳染給2~5個人。常見的流感病毒R0值介於1.2~1.6之間,然而COVID-19目前的R0值介於2.0~3.8之間。
➜由此可見,COVID-19在疾病傳播控制比流感病毒不易。
➜除此之外,COVID-19與SARS-CoV不但傳染力相似造成防疫困難度增加外,二者的結構也相似,皆以棘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與血管收縮素轉換酶II(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I,ACE2)受體結合以感染細胞。
■ 病毒來襲時,身體如何免疫機制?
當病毒侵入人體,免疫反應馬上會被啟動,體內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會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以遏制病毒傳播並產生干擾素(interferon, IFN)抑制病毒複製;隨後巨噬細胞(macrophage)會將病毒的抗原呈現給T細胞(T cell)及B細胞(B cell),以活化毒殺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TC)去攻擊並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並使B細胞產生抗體與病毒結合,中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
➜這些被病毒活化的T及B細胞,有些會成為記憶性的細胞,若人體再次遇上同樣病毒的侵入,人體免疫系統藉由記憶性的T及B細胞,快速產生高量的抗體中和病毒的感染能力,高量的毒殺性T細胞也同時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因此病毒很快就被清除。一般的鼻病毒(rhinovirus)及毒性不強的冠狀病毒,人體皆可利用此機轉來清除病毒並使人體恢復健康。
■為什麼SARS-CoV-2 會造成嚴重的發炎反應並造成感染者死亡呢?
➜原因在於它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人體並沒有可辨識及中和病毒感染能力的抗體,也無記憶性的毒殺性T 細胞去攻擊並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病毒在體內不斷複製,使細胞產生許多促發炎激素和發炎因子,並藉由細胞外微囊體的活化刺激巨噬細胞表面的C 型凝集素5A 大量增加促發炎激素,嗜中性白血球也會產生嗜中性球胞外網狀結構,造成血管內皮損傷使疾病更加惡化。
➜COVID-19複製能力極強,人體產生的干擾素也無法有效的抑制病毒複製,造成病毒持續複製並藉由飛沫傳染給其他人。但最致命的一點,就是此病毒會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使身體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像是H5N1 病毒(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5N1)及SARS-CoV 等皆會產生此風暴,造成高致死率。
■ 細胞激素風暴
身體受到病原菌感染後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反應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單核球細胞、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上的先天免疫受體。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去除病原菌,但過度的發炎反應會引發大量細胞激素的產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卻對身體有害。這種失控的免疫反應往往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進而導致休克而死亡。【註5】
➜如附圖:病毒在體內不斷複製,使細胞產生許多促發炎激素和發炎因子,並藉由細胞外微囊體的活化刺激巨噬細胞表面的C 型凝集素5A 大量增加促發炎激素,嗜中性白血球也會產生嗜中性球胞外網狀結構,造成血管內皮損傷使疾病更加惡化。)(資料來源:【註6】)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經濟日報「無慢性病40多歲男染疫亡 張上淳歸納兩大致死原因」: https://bit.ly/2X1h78l
∎【註2】: NOW健康( 健康傳媒 )「免疫力失控殺紅了眼 細胞激素風暴多發生在年輕人」: https://bit.ly/3dNu8ZG
∎【註3】: 科技大觀園「細胞激素風暴:失控的免疫反應」:
https://bit.ly/3bypAVx
∎【註4】:
03/27-【從流行病學理論,了解為何推口罩實名制2.0】:
https://www.facebook.com/forum.nhri/posts/2481386348858088
04/01-【(解析)看懂群體免疫是甚麼,換你講給周遭朋友了解】:
https://www.facebook.com/forum.nhri/posts/2485020768494646
∎【註5】:詳細機制,詳:科技大觀園「細胞激素風暴:失控的免疫反應」:
https://bit.ly/3bypAVx
∎【註6】: 科學月刊 Science Monthly「當冠狀病毒入侵—人體內的免疫風暴與致病機轉」:https://bit.ly/361i5VX
作者謝世良/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宋佩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照片
∎【註2】、【註6】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免疫反應 #細胞激素風暴 #免疫風暴 #cytokine storm #基本傳染數 #R0 #免疫機制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感染科 /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台南院區 / 台大公衛學院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去除凝集素 在 好輕食低敏酮學會- 1070926【健康吃素】我們應該如何吃粗糧 ... 的推薦與評價
凝集素含量最高的食物凝集素的化學本質是一類糖蛋白,植物和動物體內都有,因為它能凝集紅血球而得名。 ... 去除凝集素最有效的3個辦法,分別是高壓加熱、發酵和發芽! ... <看更多>
去除凝集素 在 Re: [新聞] 吃錯素,更傷身! - 看板love-veget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作成豆漿或豆腐比較不會脹氣是對的。
有些人吃黃豆會脹氣,
查Google吃黃豆會脹氣的原因是一些多醣類(水蘇糖與棉子糖)。
解決方法:
1.可以分批食用,每次少量,慢慢進食。
2.可以慢慢增加豆類的進食次數和分量,一次不要吃太多身體才會逐漸適應。
這些脹氣因子耐高溫,但溶於水,去除脹氣因子的方法:
1.可以利用泡水一段時間然後將水倒掉。
2.蒸煮(我想是因為隨著水蒸氣蒸發)。
3.發芽?(可能裡面產生什麼蛋白脢分解掉吧?)。
但是黃豆發芽要泡個2.3天吧,所以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前兩個方法。
泡水、蒸煮、發芽,除了可以去除脹氣因子之外,也可以增加營養攝取,
因為豆類存在一些「抗營養因子」:
這些抗營養因子,有利有弊,看要偏重哪方面。
利:可以抗氧化、抗癌、預防疾病。
弊:阻礙營養吸收。
以下是Google剪貼分類整理:
林士祥指出,黃豆的乳清蛋白中含有血球凝集素與胰蛋白抑制劑,會阻礙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偏屬負面性,這也是黃豆不宜生食的主因;
不過,由於這些成分經加熱或加工之後便不活化,殘留量低,因此毋須擔心它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同時,林士祥表示,根據近年新的研究發現,胰蛋白抑制劑其實具有抗癌作用,東方人較西方人食用較多的黃豆與黃豆加工產品,其中多含有經熱處理後殘留的少量胰蛋白抑制劑,可能具有預防癌症的作用。
蛋白脢抑製劑
胰蛋白脢本是胰液分泌的一種消化脢,它在小腸中將蛋白質進行分解,使之最後分解成氨基酸,才可被人體吸收。
大豆中包含胰蛋白脢抑製劑,它抑制小腸中的胰蛋白脢,使這類脢失去活力,不能分解蛋白質。
如不消除這類胰蛋白脢抑製劑,大豆蛋白的消化、吸收與利用就要受影響,加熱處理是一個好辦法。
存在大豆、菜豆等食物中,能抑制胰蛋白脢、糜蛋白脢、胃蛋白脢的活性,以胰蛋白脢最為普遍。
對人體胰蛋白脢的活性有部分抑製作用,抑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造成不良的胃腸道反應,如喝未煮熟的豆漿會拉肚子。
破壞胰蛋白脢抑製劑的有效方法是常壓蒸汽加熱30分鐘,或1千克壓力蒸汽加熱15~20分鐘。
大豆用水浸泡至含水量60%時,水蒸5分鐘即可。
大豆中尿脢的抗熱能力較胰蛋白脢抑製劑強,且用尿脢測定方法簡單,所以常用尿脢反映來判定大豆中胰蛋白脢抑製劑是否被破壞。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明確規定,含有豆粉的嬰幼兒代乳食品,尿脢試驗必須是陰性。
在豆類食品的加工烹調過程中,蛋白脢抑製劑大部分被破壞,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植物紅細胞凝集素
大豆裡包含一種特殊蛋白質,叫做紅血球凝集素。
從動物實驗可看到,它能令小兔與小白鼠的紅血球凝集。
但是這類血球凝集素容易被胃蛋白脢鈍化,所以,它不能通過胃而殘存下來,即便有少許未消化的血球凝集素,因它的分子量非常高,也不能在腸道裡被吸收,和紅血球接觸。
另外,大豆紅血球凝集素的耐熱性差,用加熱法非常容易使其生物活性喪失。
大豆、蠶豆、綠豆、菜豆、扁豆、刀豆等豆類還含有一種能使紅血球細胞凝集的蛋白質,稱為植物紅細胞凝集素。
含有凝集素的豆類,在未經加熱使之破壞之前就食用,會引起進食者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起死亡。
凝集素是一種糖蛋白,在常壓下蒸汽處理1小時或高壓蒸汽處理15分鐘可使之失活。
植酸
像其他植物性食物一樣,大豆中含有植酸。
植酸能與銅、鋅、鐵、鎂等元素螯合,使這些營養成分無法有效的利用。
但是,如果把大豆適當發芽,例如在19~25℃下室溫中用水浸濕,經過3天,促使其發芽,
這時豆芽中植酸脢活性大大升高,植酸被分解,游離氨基酸、維生素C則有所增加,這些變
化使原來被植酸螯合的元素釋放出來,變成可被人體利用的狀態。把大豆製成豆漿或豆腐
,由於磨漿前要經過長時間的浸泡,據測定,經6小時浸泡就能使大豆裡的植酸脢活性上升
,植酸被分解,提高了鈣、鋅、鐵、鎂等無機鹽元素的利用率。
由於植酸會妨礙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林士祥指出,和皂素等成分一樣,在過去都被視為對營養無益的物質,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植酸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具有保健功效的量需達350ppm,可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
除非含量高達3500ppm以上,才會影響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通常熱加工處理的黃豆產品中植酸的殘留量並不高,不致於會出現負面效果。
皂角素:
生黃豆中包含皂角素,它有刺激胃腸的功效,有人吃了沒有煮熟的黃豆或者豆漿,會嘔吐、噁心或者腹瀉,就是因為皂角素沒有完全被破壞的原因。
因此吃黃豆或者喝豆漿,一定要充分煮熟、加熱,使其中的皂角素完全被破壞。
林士祥說,研究發現皂素是非常強的抗氧化劑,可藉其抗氧化性抑制自由基而達到防癌效果,同時,皂素很容易和膽酸結合,使得腸道內膜不會受到膽酸的刺激與影響,可避免大腸、結腸癌變,且皂素的界面活性劑作用,可改變大腸癌細胞之細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癌細胞的成長。
--
楞嚴咒心:
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 跋闍囉陀唎○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 謗尼泮○虎信 都嚧甕泮○娑婆訶
「大白傘蓋佛母」心咒:
「嗡、沙爾娃、打他架打,烏尼卡,施
達打巴遮,吽呸,吽媽媽,吽呢,梭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123.61
※ 編輯: penetrating 來自: 118.170.123.61 (12/12 11:28)
※ 編輯: penetrating 來自: 118.170.123.61 (12/12 11:37)
... <看更多>